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概况

北京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概况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市教委还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从制度上确保基地顺利运行。北京市社科规划办每年对研究基地有专门的项目经费的支持。可以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是北京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取得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北京市支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北京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概况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为贯彻中共中央和北京市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充分发挥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整合首都人文科学研究资源,北京市教委联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从2004年9月起,依托高校研究力量,陆续建立了37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名单见附表),其中地方高校有16个,组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培训和咨询为一体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研究基地的研究领域既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都市经济研究等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北京交通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等应用对策研究研究,还有一批专业特色明显的研究基地,如首都服饰文化服装产业研究基地、北京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等。

建立研究基地的目的,就是适应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繁荣首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搭建研究平台,整合研究资源,凝练研究方向,提升创新能力,产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批有影响的拔尖人才,促进优秀成果直接、及时、持续地服务于政府决策部门。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共同建立研究基地是支持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创新举措,这既是繁荣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也是整合北京丰富但又分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源的需要,更是将政府资源整合共同支持高校开展研究、为政府决策服务的范例。北京市教委还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从制度上确保基地顺利运行。为支持研究基地的发展,北京市教委从财政专项资金中对研究基地进行专项经费支持,每年每个基地投入20万~30万元。北京市社科规划办每年对研究基地有专门的项目经费的支持。这种政府间的共同资助,保证了研究基地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是北京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取得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北京市支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研究基地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七年的建设实践表明,研究基地作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创新举措,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科研条件得到改善,科研经费持续增加,承接重大项目能力得到提高,研究基地已成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平台。同时,研究基地产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培育了一批科研领军人才,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理论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的专家教授两次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解,基地的10多位同志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华北电力大学的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提出城市快速公共汽车交通发展建议以及风电产业政策发展策略等,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另外,多项研究基地的成果获得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如北京工商大学谢志华教授的《2006年首都流通业研究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蒋三庚教授的《中央商务区研究》,外交学院王帆的“美国的亚太联盟”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的“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等等。

总结研究基地的建设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要依托学科优势,确立研究基地的主攻方向;二是要整合研究资源,构筑研究中心;三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服务首都发展;四是要创新运行机制,保障良性运转。

目前,研究基地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理论创新上还有待提高;具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不多;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等。

三、“十二五”研究基地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教委将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研究基地在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培养杰出创新人才,在文化传承、理论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根据国家和北京的需求,完善研究基地布局。围绕“三个北京”和“北京精神”的建设,继续完善研究基地布局,增设若干基地。同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适当淘汰建设情况差、研究成果少、与北京社会发展研究需要关联不大的基地。

(2)引导研究基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优秀创新研究团队。研究基地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高校不仅要依靠现有的首席专家、研究人员,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人才到研究基地工作,形成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

(3)调整资助方式,增强研究基地服务北京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对研究基地的支持将不再仅是对平台的固定资助,而是转为以项目的形式为引导。每年由研究基地提出本年重点研究的项目,视项目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意义进行重点资助;继续坚持研究基地的“首都建设智囊平台”的建设导向,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北京的力度,鼓励研究基地与实际部门联合开展研究,强化研究基地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的服务功能,从而提升研究基地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4)鼓励研究基地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并作为研究基地建设评价的重要指标。支持研究基地定期举办以最新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为内容的学术研讨会,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并开展合作研究。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教委将继续加强研究基地建设,引导研究基地成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中心,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文化的传承创新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方面,在建设具有“北京精神”的首善之区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名称和依托高校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