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山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设立始于“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共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3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562项,国家发明专利3180项,总数较“十五”增长42.34%。该成果获得2010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重大成果奖。
山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概况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山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设立始于“十一五”期间。“十五”期间主要实施的是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术骨干为建设内容的“三重点建设工程”。2006年,山东省教育厅推出了“高教强省行动计划”,建设内容包括: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统称为“重点建设项目”[1],每年投入2000万元,统筹管理和一并实施建设。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此省共批准省级重点学科272个、重点实验室104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1个,其中,批准省级强化重点学科64个、重点实验室32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1个。

二、重点建设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经过五年的建设,各高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把重点建设项目作为学校的一号工程,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加大投入,措施得力,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1.学术队伍优化提升

各建设依托单位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汇集了一批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职称及学历结构更趋于合理。至“十一五”末,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教学科研人员中教授4625人(其中40岁以下532人,具有国外学术背景的1560人,具有博士学位3174人),副教授5152人(其中40岁以下2909人,具有国外学术背景的1308人,具有博士学位3482人),高职教研人员中具有国外学术背景和博士学位的比例较“十五”末分别增长115.15%和43.57%。同时,各重点建设项目都设置了学科(学术)带头人岗位,大部分重点建设项目根据研究方向设置了3~5个关键学术岗位。五年间,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共设置关键学术岗位348个,集聚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了协作意识浓、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团队,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2.科学研究取得突破

“十一五”期间,各建设依托单位积极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密切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研实力显著提升。五年来,以重点建设项目为主体,高层次科研立项持续攀升,共承担“97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2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865项;高职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83685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40098篇,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数量较“十五”期间增长67.4%;五年间,科研经费数量大幅增加,重点建设项目吸引科研经费56.76亿元,较“十五”增长63.62%。重点建设项目共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3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562项,国家发明专利3180项,总数较“十五”增长42.34%。高校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产学研项目不断增多,成果转化加快,共转化重要科研成果2501项,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学术交流空前活跃

“十一五”期间,各建设依托单位以重点建设项目为龙头,不断提高学术交流层次,扩大学术交流范围,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共主办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592次,较“十五”增长350.7%,其中国际学术会议525次,较“十五”增长了48.7%,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7152名,较“十五”增长了30.3%。各建设依托单位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激发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全方位融入国际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以名师讲学项目、联合科研项目为载体,先后与国外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了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省、市财政和社会各界不断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五年来,全省用于重点建设的经费达到35.69亿元,其中国家投入8.59亿元、省投入5.78亿元、学校自筹21.32亿元。重点建设项目的教学、科研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十一五”末,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实验室面积达84.83万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60.05亿元。五年间,新增图书资料2752.08万册,优化升级了电子资料库,形成了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互为补充的综合性文献保障体系,图书文献信息服务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5.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各建设依托单位根据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对“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分阶段目标管理,在组织模式、管理方式、人才工作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通过构建领导机制,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激励机制,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王志民教授主编的《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出版),对全省17个市、140个县(市、区)共414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进行了全面的现场实地考察,并提出保护建议,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该成果获得2010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重大成果奖。

(2)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傅永聚教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伦理智慧与当代心态伦理研究”,产生的《中华伦理范畴》(第一函,2006,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华伦理范畴》(第二函,2012)、《生活中的儒家伦理》(2010,获山东省首届社科普及优秀作品一等奖)等重要成果,在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传统文化典籍研究、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凸显了中心的科研特色和优势。

(3)烟台大学应用法学研究中心张平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民法上的权利冲突研究”,提出了“本体——原因——对策”三位一体的研究思路,系列成果奠定了中国民法上权利冲突研究的基础。所编写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民法》曾获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教材类一等奖。同时,张平华教授成为受邀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专家建议稿)》的统稿人之一。

(4)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振国教授,承担了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资金项目“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建国以来国家投入最多的中医药传承项目,总投入4000万元),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软科学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14项。编纂出版了《中医文化论丛》,成为文化部《中华医藏》编纂委员会成员单位。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省“十一五”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还存在着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学科急待调整与水平提升、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针对问题,“十二五”期间,将实施“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此省设立了50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分别投资100万~200万元进行建设,并力争有3~5个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十二五”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着眼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置重点、原则和目的:一是,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针对制约此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科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切实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着眼长远发展,整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打造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和具有专业优势的智库,更好地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围绕增强此省文化软实力。深入分析研究建设文化强省、打造齐鲁文化产业品牌等重大问题,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更多代表我省水准、具有国家或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开展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走出去。三是,围绕和谐山东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分析研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政策、法律、服务的一系列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人文素质,为实现全省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