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还建有60多个校级社科科研机构,各机构运作良好,发展稳健,为人文社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学校理工医学院和机关部处、直属单位参与社科研究的积极性和实力不断提高,数学、土木、交通、建筑、医学、信息工程等学科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各类软科学研究项目的人员逐渐增多,正成为人文社科研究的新生力量。

一、发展概况

东南大学现有7个文科院系,1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3个省生点学科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人文社科专职教师672人,其中教授88人,副教授263人,占总数的52.2%。教师队伍呈现高学历、年轻化趋势,其中有博士学位的207人,有硕士学位的222人,占教师总数的63.4%;年龄在30~49岁的538人,占总数的71%。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席科学家、高层次人才、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和“青蓝工程”人才等数十人;2010年获“全国十大青年杰出法学家”称号1人。

学校围绕“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人文社科建设,人文社科事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2001—2010年共有国家社科基金48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2项,重点5项;教育部各类人文社科规划基金88项;江苏省社科基金101项,在省内高校名列前茅。“十一五”期间文科院系教师出版专著(含译著、编著)390部,发表论文3886篇,CSSCI和SSCI索引论文数大幅提高,其中SSCI论文在“十一五”期间达到60篇。10年来,学校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1项)。此外获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

学校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教育部“985工程”二期资助,学校建立了“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开展科技与伦理、科技与艺术、伦理与美学和医学人文等交叉学科领域的综合研究,科研成果丰硕。2008年江苏省开始启动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学校发挥各文科院系学科优势,整合研究资源,到2010年已建成7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各基地在承担重要科研项目、推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培育科研团队和青年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建有60多个校级社科科研机构,各机构运作良好,发展稳健,为人文社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统筹规划,调整学科布局,完善管理体制

学校从战略规划、体制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指导和引领人文社科事业的发展。2006年以来新建了艺术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院,大力引进高端人才,调整学科生态布局,相关学科发展迅速。2008年成立社会科学处,进一步完善社科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学校社科科研管理水平和行政组织协调程度。2009年召开首届人文社科科研工作会议,总结人文社科发展的成绩和经验,积极探索文科发展规律、途径和方法,拟订系列人文社科管理办法,新建社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学校荣获“2006—2010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2.特色发展,整合研究资源,倡导学科交叉

作为一所传统上以工学为主的高校,学校明确了文科特色发展方向,在积极发掘现有人文学科潜力的同时,坚持依托工科优势学科背景,通过学科交叉和集成创新,走出了一条文科特色发展的道路。学校理工医学院和机关部处、直属单位参与社科研究的积极性和实力不断提高,数学、土木、交通、建筑、医学、信息工程等学科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各类软科学研究项目的人员逐渐增多,正成为人文社科研究的新生力量。社科处积极发挥行政组织职能,利用社科沙龙、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创新基地建设等形式,协调学科交叉和实施资源整合,积极倡导和推进其他学科与人文社科的融合。

3.加大投入,重视标志性项目,加强前期培育

学校制订了科技基金资助计划和“985”工程建设资助计划,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省社科重大重点项目为重点,设立国家社科配套基金、预研基金、社科重大引导基金、基地研究基金、创新基金、基础科研扶持基金、优秀青年教师科研资助基金等,加大对重大重点社科项目的支持力度和前期培育,引导和激励教师开展高水平项目研究,促进学校人文社科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设立科技专著出版基金、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基金,资助出版优秀学术专著,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并对标志性科研成果进行奖励。

4.重点突破,加快基地建设,构建学术平台

学校加大了社科基地建设力度,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江苏省区域开放与经济发展研究基地”、“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研究基地”、“艺术学研究中心”、“江苏民生幸福研究基地”、“江苏创新驱动研究基地”、“江苏物流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经济全球化研究中心”等省级社科基地先后建成,并积极围绕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健全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以重大和重点研究课题为先导,积极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课题研究,产出了一系列优秀科研成果,为进一步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打下了基础。

5.加强应用研究,重视成果转化,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学校积极倡导并鼓励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科专家担任政府机构和企业单位的咨询专家,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和企业管理重大决策咨询和论证,紧密结合企业和政府管理实践需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通过承担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社科应用精品课题、软科学研究课题及地方政府和企业重点委托各类课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在长三角经济开发、江苏省沿江开发、沿海开发以及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与现代服务业基地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不少较高层次的实际应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6.积极推进国际化,国际交流日益加强,合作研究成效显著

学校各文科院系与国外众多知名高校广泛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通过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受聘讲学、访问考察、师生互派、联合科研等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人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三、标志性成果

1.《艺术辩证法》

作者姜耕玉教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此书侧重进行经验方法的艺术辩证法的理论建构,在中国哲学、美学以及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实验美学的背景下,对古代艺术辩证法的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对艺术创造规律和一系列艺术形式范畴,作了深入独到的辩证法的理论阐述。此书的艺术辩证法建构,充满艺术理论的生机,毫无古板气、枯燥感,以独特的思维和视角构建了一种新鲜的艺术理论体系,令人耳目一新。此专著获国家教育部2006年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再次出版。

2.《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该专著由樊和平教授竭6年心血完成,共57万字。此著主题是从精神哲学的纬度、在形而上学的层面、基于伦理—经济关系,对道德体系进行研究,探讨道德的形而上学的精神哲学体系与精神哲学基础,为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提供一个精神哲学的构架。它致力于攻克伦理学研究中深层的乃至具有理论尖端性质的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该专著获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教育部2009年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3.《中国艺术史纲(上)(下)》

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作者张燕(长北)。此书近60万字,图300余幅,把中国古典艺术含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等,放在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全面关注社会文化、艺术思潮、艺术流派以及各门类艺术的经典作品和重要理论,分析外在因素的影响,归纳时代风格的演变,注重形式语言的分析,对历代艺术典籍作系统评述,以展现古代艺术和艺术思想发生发展的整体脉络,是哲学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该专著获教育部2009年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4.《裁量基准的正当性问题研究》

周佑勇教授的此论文(《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是较早对裁量基准问题进行系统专门研究的文章。它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重点解决行政裁量基准的正当性基础及其制度构建问题,对于完善我国裁量基准的立法体系,推动行政裁量及其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文发表后引起了理论界一系列相关研究,并被广泛引用,对推动裁量基准的实践也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国务院法制办已将规范行政裁量权纳入行政执法监督的重要内容。该论文获教育部2009年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5.《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发展比较研究》

徐康宁教授的这部专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从城市经济学的概念、古典理论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演变和最新进展,结合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现实,创造性地研究和探讨了城市发展的环境,成为国内同类专著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著。此书获得2001—2002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2006年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6.《当代西方建筑美学》

万书元教授的此专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从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的双重视角,对当代西方建筑美学观念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思潮、审美思维和美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分辨清晰、论证正确,对于认识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书荣获2006年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7.《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

徐康宁教授的此论文(《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是国内首次全面且系统研究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在从区域层面上研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诅咒”的重要命题。此文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应和较大的影响,荣获教育部2009年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8.《冲突与协调——科学合理性新论》

马雷教授的此专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提出并论证了关于科学合理性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案——科学合理性的协调力模式。它将为科学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有助于对国内外的科学前沿进行限时段的强弱比较,精确把握国家科技事业的状况,在国家科技政策上达成共识,优化国家科技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此书获教育部2009年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9.《中国传统人才思想》

作者张祥浩教授。此书以人物为经、思想观点为纬,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自春秋战国至近代思想家的人才思想。此书是一部借古鉴今的人才史著作,不但富于理论意义,而且富于现实意义。此书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人事部第五次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二等奖。

10.“东部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

这项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由李廉水教授主持完成。该项目研究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演化规律,探索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深入分析长三角等东部特大都市圈的发展趋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专著《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荣获2005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专著《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2007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在《管理世界》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1篇;最终成果《中国特大都市圈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阐述了特大都市圈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关系,对推动东部特大都市圈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东南大学将继续强化思想导向,面向中国实际,注重文化传承,促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

(1)统筹规划,科学制定人文社科科研的“十二五”发展战略。把握人文社科发展的战略机遇,发挥现有优势,形成东大特色,力争在交叉集成创新、培育优秀青年领军人才和人文社科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和新优势,力争取得教育部跨学科基地建设的突破,关键指标走在国内以工科为特色的高校前列。

(2)完善体制,积极探索人文社科科研组织的新构架和新模式。将进一步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步伐和力度,进一步优化职称评聘条例和成果奖励条例,加大人文社科科研各类指标和成果奖励指标在职称评聘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从学科建设的战略层面建立人文社科高效整合和科学发展的机制。

(3)加大投入,明确支持和引领方向。充分利用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培育一批问题意识明确、研究方法科学的优秀青年教师,凝聚一批有影响和特色的研究方向,构建一批有特色的人文社科公共服务平台,承办若干高级别、有影响的学术活动,建设一流学术平台,搞好人文社科基地和载体建设。

(4)重视成果转化,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参与重大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决策咨询工作,加强对重大应用对策课题的联合攻关,通过重大课题培育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队伍,推出有重大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成果,提高学术成果的社会利用率,使学校成为思想库和智囊团中的社科人才聚集高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