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建的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共11个,建设周期为4年。制定《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为了加强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科学管理,上海市教委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0年正式公布了此办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咨询服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标准。
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为了进一步发挥上海市高校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研究,形成学术交流开放平台,上海市教委2008年确立了10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它们是: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研究中心、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2010年增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目前在建的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共11个,建设周期为4年。

二、主要成绩

经过几年的建设,各个基地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涵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上海市教委在2010年召开了中期检查专家评审会,进一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管理,促进基地工作更好地对接教育部建设目标,在上海高校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中发挥领头羊作用。

1.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推进理论和文化创新

各基地积极承担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研究项目,根据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确定研究主攻方向,力争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不同层面上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重大问题提供支撑。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2009年被上海市委宣传部授予“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2009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

2.以学术交流为平台,扩大高校影响

各基地在对外学术交流中,通过派出和接受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提高了学校和学科的学术对话和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各基地以学术交流为平台,扩大高校影响。各基地在建设期间,先后举办学术会议56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26次。

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主办“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社会建设笔谈”,邀请中国知名社会学家参与,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主办了首届全国仪式音乐学术研讨会,开展了以学科交叉互融及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标志的跨学科“大音讲堂”。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研究中心召开了“江南社会变迁与社会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禁毒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

3.以学术刊物为阵地,传承文化与文明

各基地以学术刊物为阵地,传承文化与文明。各基地积极主办高水平学术刊物,建立学术成果发表园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认真利用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主办的《国际商务研究》和《WTO研究动态》两本刊物,占据学术高地。《社会》是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也是大陆高校唯一一本社会学专业期刊。由于此刊认真经营阵地、传播重要学术成果,目前已入选CSSCI,相继被很多知名高校列为科研成果考核的一级刊物,2008年成为国内唯一一本入选国际著名权威数据库CSA的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在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运用已有的期刊来扩大基地研究的影响,很多基地还运用以书代刊、合作办刊等方法来宣传基地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瞄准学科前沿,紧扣特色方向,创刊出版了集刊性书系《世界传媒产业评论》、《影视与传媒产业前沿丛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的学术丛刊《哲学与宗教》、《藏外佛教文献》,已分别出版多辑。

4.以咨询服务为己任,积极服务社会

各基地针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政府提供政策参考、决策咨询,进而服务国家和上海地方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对应着国家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需要,主要研究方向定位在多边贸易体制及其运行研究、贸易发展与贸易政策研究、服务业开放以及服务贸易问题等重大研究上,形成了多份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受到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2009年,王新奎教授撰写的《关于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若干思考》,第一次系统分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方面的决策咨询报告,受到俞正声书记和韩正市长的批示。在这个研究报告的推动下,上海市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研究。同年,王新奎教授、沈玉良教授形成了《上海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试点开展离岸贸易政策调研报告》,受到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高度重视,指示上海市有关部门迅速研究。

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研究中心以中心为平台,服务于国家航运强国战略,服务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分别与上海市港口管理局和交通部运输司进行合作,对上海市港口国际中心的建设和中国航运法律的出台提供决策咨询意见。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发挥在赛事评估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优势,积极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为众多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专业评估报告。

三、主要经验

1.规范管理

制定《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为了加强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科学管理,上海市教委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0年正式公布了此办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咨询服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标准。

2.坚持加强人文社科基地的检查和评估工作

对基地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达标递补”的动态管理模式,通过中期检查对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进一步明确重点研究基地的定位,凝练研究方向,促进重点研究基地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3.坚持经费投入

自2008年启动基地建设以来,每年给予每个基地经费支持100万元,共投入经费4000多万元。

四、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李友梅教授的论文“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种新路径”和著作《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和著作类一等奖。

(2)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主任曹本冶在2009年发表的“仪式音声的研究:从中国视野重审民族音乐学”论文,共有4万多字,在学科及学术建设上的有着重要意义,被全国音乐学核心期刊《中国音乐学》一次性全文登载。这在音乐学界尚属首例。

(3)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唐力行教授的专著《苏州与徽州——区域互动与社会变迁(16—20世纪)》,200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一等奖,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

(4)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陈卫平教授撰写论文“从突破‘两军对阵’到关注‘合法性’——论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趋向”,发表在《学术月刊》2008年第6期,概括和评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大体趋势。

(5)上海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著名语言学家张斌先生任主编,齐沪扬、张谊生、陈昌来任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是我国第一部描写现代汉语语法全貌的语法著作,填补了我国汉语描写语法的空白,在汉语语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五、“十二五”工作思路

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人为本、立足创新、开放合作、服务发展。

各重点研究基地将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瞄准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为指向,明确战略目标,突出建设重点,确定重点研究基地新的发展战略、总体思路以及具体措施。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努力把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培育成本市乃至全国的文化高地、科研重镇。根据基地内涵建设的要求,做好6项重点工作:(1)做强基础研究、做大决策咨询研究;(2)建立科研团队,加强人才培养; (3)通过机制体制和科研管理的创新给基地带来活力;(4)使研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5)加强基地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6)加快建设一批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专题数据库,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和高水平学术网站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