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四川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省社科联联合成立领导小组,联合制定下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共同认定、建设和管理省级基地,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更空阔的发展空间。累计承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万余项,课题数和年增长率近20%。
四川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四川省教育厅始终把繁荣发展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始终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努力构筑和完善具有四川优势的高校哲学社科研究体系;充分发挥重点研究基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和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全面整合全省高校和社会的研究力量,着力围绕国家和省改革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和服务,为四川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

为了整合四川省高校和社会资源,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出更多高水平成果、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四川省主要从4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启动建设。从2001年起开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的历史文化资源、学科建设情况、科研机构分布情况,立足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四川省教育厅制定下发了《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正式启动实施我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二是加强管理。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滚动管理、定期验收”的工作思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的原则,重点建设了一批跨学科、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开放性的重点研究基地。三是突出共建。2006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四川省委《关于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集中投入,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经与四川省社科联认真研究决定,共建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是效果明显。到2010年,共建设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2个,四川省基地27个,涵盖20个学科,分布在30所高校,基本构建起我省高校较为完善的哲学社科研究体系和创新平台体系,为构建四川省哲学创新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经过近10年建设和发展,四川省高校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突出优势特色,整合多方资源

四川省人文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一个文化大省,其中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井盐文化、三国文化和红军精神被列为“五大特色文化”。四川省教育厅坚持把挖掘和弘扬地方优势、特色文化,作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强化重点基地整合作用,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先进文化以及高校学科建设的共同发展。一是大力整合全省研究力量。突出高校人才学科优势,以项目为纽带,整合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力量,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有关领域,逐步形成多科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研究集群。二是切实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区域优势和产业综合优势,立足地方发展需求,全面推动重点基地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在服务社会中寻求建立自身良性发展机制。三是着力推动产学研结合。突出与行业、特色支柱产业、重点企业的联合,主动承接委托研究项目和合作研究项目,广泛开展咨询服务,形成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建构的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模式。

(二)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基地可持续发展

切实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创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构建适应四川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需求、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高校重点研究基地体系。一是创新投入及发展机制。教育厅在基地建设期前4年给予引导资金资助,基地依托学校按不低于1∶2的比例配套,资金全部用于资助基地项目研究,同时支持和鼓励研究基地着力培育自身“造血机能”,积累发展基金,建立良性自我发展机制。近10年来,教育厅累计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基地争取地方、行业、企业共建及研究资金达9000余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基地的运行和持续发展。二是完善运行管理体制。形成“省教育厅、依托高校、依托高校科研处、重点研究基地”的宏观管理运行体制,下放项目管理权限,由基地代表教育厅组织项目实施和管理;建立“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学会、重点企业、依托高校”有关专家构成学术委员会,学委会主任聘请业内知名专家担任的学术管理体制。同时,明确要求“两个1/3”,即依托高校入选学委会专家不得超过1/3,基地立项项目依托高校不得超过1/3,有力保障了基地的先进性和建设质量。三是强化评估验收机制。推行4年为一个建设周期,期满后按计划任务书进行评估验收的评价机制,实施“退五进五”、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激励和推动基地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形成富有活力的发展机制。四是积极探索共建基地新模式。与省社科联联合成立领导小组,联合制定下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共同认定、建设和管理省级基地,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更空阔的发展空间。至2010年,32个教育厅基地中有27个被批准为省级基地,入选率达95%。

(三)着力项目引导,提升基地整体实力

实施了重大引导项目计划,要求基地按照培育大师级人才和精品力作等目标导向,进行顶层设计,充分论证,教育厅按“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进行重大项目支持。引导基地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承担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等综合实力。至2010年,每年均有基地在国家项目立项上取得重大突破,有较高影响的高端人才和精品成果不断涌现。累计承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万余项,课题数和年增长率近20%。超过50%的基地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部分已具备了承担国家重大招标项目的实力。

(四)强化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基地服务水平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基地影响,着力组织和引导基地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积极开展重大理论和应用研究。近10年来,基地共承担委托项目7000余项,占基地项目总量的1/3,社会服务已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过去的3年中,积极参与四川省的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针对灾区建设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提交咨询报告近百份,为国家及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同时,为灾区群众开展各类心理援助、法律援助等各类专业服务,为灾区人民重树信心、健康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标志性成果

近10年来,全省重点研究基地出版学术专著上百部,部分基地创办了特色学术刊物; 95%的基地成果荣获省部级成果奖,其中省部级二等奖以上60余项;5项被《成果要报》摘登,其中2项得到中央领导重要批示;有6项成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基地建设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日益显著。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了全面部署,对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四川省委九届九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

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大力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按照省委九届九次全会部署,大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推动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为社科强国、社科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