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徽省2002年启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以来,到2011年年底,在全省12所高校建立了23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文科重点实验室1个。这些基地基本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多数学科,基本属于综合研究。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成果《唐诗名篇鉴赏》,荣获2009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的普及读物奖。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概况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安徽省2002年启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以来,到2011年年底,在全省12所高校建立了23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包括1个教育部基地,1个省部共建基地),省部共建文科重点实验室1个。累计投入建设经费11344.1万元。这些基地基本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多数学科,基本属于综合研究。

一、主要成绩

1.凝聚和培养了一批人才

到2010年年底,全省高校23个基地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857人,约占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活动人员的4.2%,其中专职研究人员436人。专职研究人员中,教授247人,副教授153人,占全省高校高级职称人数的7.5%,博士232人,占全省高校22.4%。重点研究基地有皖江学者5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级后备人选58人,长江学者2人;获博士后工程项目14人,获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33人,全国模范教师10人,全省模范教师20人。一大批专家学者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顾问,发挥了智囊作用。

2.承担了一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基地建立以来,共承担纵向课题1515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7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0多项(包括重大项目2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8457.5万元。

3.巩固和培育了一批重点学科

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促进了高校的学科建设。23个基地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35个、校级重点学科28个。基地的科研力量和学术成果在学校硕士点、博士点申报工作中起到了主要支撑作用。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科普读物、文化产品或成为领导决策参考的重要资料。

4.产出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

23个基地共出版著作321部,论文1808篇,向有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233篇,发表或出版其他未标注的成果1647篇(部),开发教材181门,获各级各类奖项将近300项。

5.发挥了辐射作用

重点研究基地建立以来,330多位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在基地任兼职研究员,参与了近500多项基地项目的研究,既提升了基地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也促进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很多学校都结合自身优势设立了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创新平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推动了全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

6.建立了首个文科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2007年年底,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被财政部批准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获得财政部200万元资金的资助。淮北师范大学建立了安徽省唯一一个古籍数字化实验室——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化实验室,将重点开展安徽地方文献的数字化研究,弘扬地方历史文化。

二、主要经验

1.制订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规划

2002年,省教育厅制订了《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提出了重点研究基地的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建设方向、组织管理、申报评审、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措施等。

2.加强重点研究基地管理

2003年,省教育厅制订了《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就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管理体制、项目与经费管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网站与图书资料建设、检查评估等做出了明确规范。

3.加强检查评估

省教育厅每年都要召开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管理研讨会,邀请基地负责人、所在学校分管校长和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定期研究解决基地建设发展中的实际问题。2010年,省教育厅在各校自评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首批建立的14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进行了现场评估,5个基地被评为优秀。

4.不断改进基地项目管理

在建立之初,基地项目选题由新基地学术委员会讨论提出,报省教育厅审定,面向全省高校招标,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目的在于帮助基地把握方向,避免重复研究,推动基地开放性建设。随着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2009年开始,省教育厅采取基地项目由基地学术委员会提出,省教育厅组织面向全省高校统一招标,基地学术委员会评审的办法,目的在于支持基地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持续研究,产出重大科研成果。

三、标志性成果

(1)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编的《徽州文书》第1~3辑30卷,其中第一辑10卷于2007年获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

(2)2007年8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提出的关于建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议,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重视,直接促成了文化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启动建设。这是继闽南之后,我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3)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成果《李商隐研究系列》,成为当代唐诗研究的亮点,在新时期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具有开创性,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其中,《李商隐诗歌集解》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李商隐文编年校注》获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研究成果一等奖,《李商隐传论》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4)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成果《唐诗名篇鉴赏》,荣获2009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的普及读物奖。该中心《温庭筠集编年校注》、《温庭筠传论》、《杜牧集校注》等成果的先后问世,标志了该中心在中、晚唐诗学研究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5)合肥工业大学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完成的“安徽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课题,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战略思路、重大战略问题以及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政策措施,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评价。

(6)合肥工业大学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的成果《绿色和谐管理论——生态时代的管理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2005年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7)安徽大学经济法制研究中心完成的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反垄断立法研究”的成果摘要,被编入供中央领导参阅的《成果要报》,并在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上登载,《经济参考报》等媒体也有专门的介绍,还被编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编》(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8)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的成果《邓小平与中共历史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此书被称为“开辟了中共党史研究的新领域,为中共党史研究作出了新贡献,是一部有深度的学术文献”,2006年该书获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一等奖,2007年获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9)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成果《徽商》、《徽州教育》,获2007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0)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的成果《十七史疑年录》,2007年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对17部正史中尚存的系时讹误校勘1400余条,基本上解决了这些史书中的系时讹误,2008年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

(11)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成果《道家与中国哲学》(六卷本),填补了此领域研究的不足,先后获得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

四、“十二五”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此省将突出建设重点,把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立足创新发展,增强科研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的要求,统筹考虑重点研究基地的整体发展,统筹考虑未来五年的重大科研计划和学术活动安排,推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1)培育和建设10个文理交叉的重点研究中心,并积极推动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

(2)组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联盟,推动重点研究基地进一步整合资源,开展深度合作,把特色培育成优势,把优势打造成品牌。

(3)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提升现有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并力争在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上有新的突破。

(4)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探索所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推动重点研究基地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6)建立应用性研究成果直达党政决策机关的“绿色通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