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2年,江西省启动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近十年来,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发展到36个,基本覆盖了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与领域;已投入建设经费近3000万元。目前,全省基地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共470名,其中专职研究人员227名、兼职研究人员243名,具有教授职称的占62.7%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5%以上。此文被SSCI等检索,被多篇学术论文引用。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2002年,江西省启动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近十年来,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发展到36个,基本覆盖了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与领域;已投入建设经费近3000万元。这些基地的建设汇聚了一批学术精英、培育了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了一批重点学科,推出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研究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成为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

一、主要成绩

1.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已成为产出丰硕成果的科研平台

各基地通过挖掘资源,提炼特色,找准科研定位,实现自身比较优势,使科研创新和科研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89项、国际合作项目9项、企事业单位项目193项,共获资助经费8000多万元,产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545篇,被SSCI、A&HCI和CSSCI收录发表论文1468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5篇;出版学术专著304部;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74项;获得的省部级社会科学成果奖占全省高校总数的65%;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社会科学项目,分别占全省高校总数的78.6%和69.7%。基地出版的一批基础性研究著作,如《中国中部发展论丛》、《江西通史》、《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史》等,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学科方向得到凝练,已成为构建优势学科的学术高地

省高校依托基地资源,开展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就,获得国家重点学科3个,省重点学科30个,博士学位点9个,硕士学位点7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等基地,立足传统学科优势,依托基地这个学术平台,学科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3.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已成为培育科研人才的摇篮

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学者,形成了一支学历高、职称高、水平高的专、兼职研究队伍。基地成为留住和吸引人才的重要平台,一批课题负责人正成长为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一批中青年教师在基地中成长为业务精湛的学术骨干,若干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在基地中锤炼造就。目前,全省基地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共470名,其中专职研究人员227名、兼职研究人员243名,具有教授职称的占62.7%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5%以上。全省基地有国家名师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113人。

4.社会服务有效发挥,已成为地方政企决策的优秀智库

基地共向各级党政部门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300余份,有150份直接被采纳,其中被省级以上部门采纳38份,占13%,有16份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各基地先后承担实际工作部门应用研究课题200多项,有50多名学术骨干成为实际工作部门的顾问,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咨询服务。

5.学术交流日渐活跃,已成为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

各基地先后举办了30余场国际学术会议,40多场次全国学术会议,出国访学人员超过90人;同时,还与国(海)内外30所高校建立起了良好合作关系,在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开展项目研究、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使高校学术对话与学术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6.体制创新显现成效,已成为科研体制改革的示范模式

基地建设从一开始就从管理和制度创新入手,打破了传统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和“带(给)课题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运行机制,打破了长期以院(系)为主的科研管理体制和长期以来因学科划分而带来的科研局限,为全国性和开放性平台的建成和实施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机制保障。使原本分散的高校人文社科资源得到整合,从而实现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固定走向流动的可喜变化,科研团队日趋成熟。

二、主要经验

1.坚定主攻方向

各基地建设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对研究方向进行合理定位,注重凝练特色方向,以特色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根据各自的发展目标,选择符合基地内涵与发展要求、具有可持续性的研究内容作为基地的主攻方向、克服偏离研究方向,因人设置方向等随意改变方向的现象。

2.坚持体制创新

各基地从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入手,在建设中探索管理模式,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通过进一步的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自我封闭,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实现在更高层次上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强化跨地域、跨学校学术研究资源的整合,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各种科研资源重新组合、优化配置,形成多学科、跨学科、交叉集合的优势,形成全国性和开放性的平台。

3.强化理论创新

各基地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产出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当做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行理论创新,把理论研究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推动重大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的对策价值作为衡量研究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大力推行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制度,在考核指标中突出标志性成果的考核权重,以克服只求数量的浮躁科研心态。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严武的论文“Chinese Stock Market Cyclical Regimes:1991—2006”,2007年12月发表在Economics Letters,2009年获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此文应用科学的方法对1991—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牛市和熊市周期的划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对股票市场周期行为的经济解释更具科学性和更符合实际,也有助于加深对我国股票市场周期波动变化的认识与理解。此文被SSCI等检索,被多篇学术论文引用。

(2)胡松柏的专著《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本书对赣东北地区方言的历史源流和分布状况做了概括而全面的介绍,描写赣东北地区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本面貌,比较赣东北各方言之间的共同性特征和差异性特征。此书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开拓方向的价值,反映了赣东北方言接触的基本面貌,对于认识汉语的共时面貌和发展历史对于整个汉语的方言接触研究,具有类型学上的理论意义。

(3)何齐宗的专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此书针对我国的现实,就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教师素养的提高与完善、教师管理的改革等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将为教师的自我培养和提高提供重要的启迪和借鉴。

(4)《中央苏区研究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此套丛书计10部,约300万字,是中央苏区史研究领域的最新力作。此书涉及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思想、新闻出版发行、社会变迁和社会动员等内容,史料丰富,原创性强,对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真实了解中央苏区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以及研究和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1)凝练学科方向。根据研究基地的总体目标和自身特点,立足于基地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找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科学合理进行规划。

(2)强化内涵建设。围绕激发科研活力,创新运行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形成监督指导有力、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组织运行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3)增强研究实力。努力练好内功,依托基地科研力量,增强学术研究创新力,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提升学术影响力。

(4)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管理,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培育学术梯队,造就一批国内外有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

(5)建设创新团队。把握梯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按照“出精品、出人才、带队伍”的规律,通过课题研究汇聚、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设学术科研创新团队。

(6)推行科学的评价导向。确立以成果质量和创新程度为标准的评价导向,以服务国家和江西发展需求、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核心尺度,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7)注重社会服务。采取切实措施,促进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鼓励产学研用结合,创新成果转化方式,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