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建省省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经费从2001年的92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489万元,增长了7倍多。共获得部委级社科优秀成果奖30多项,其中获得1项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这些平台有力支撑和推进了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发展。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十五”以来,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国家和福建省“十五”、“十一五”科研发展规划,以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抓手,通过全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者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较突出、点上有突破、发展势头较好的社会科学研究新局面。

一、总体情况

10年来,福建省省属高校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有87所高校,其中省重点建设高校8所,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情况见表1。随着政府和高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数量和质量都均有所增长,尤其是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的比例有所增长,表明省属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表1 福建省属高校2001—2010年人文社科活动人员情况表 (单位:人)

2001年以来,虽然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经费总体数量较少,尤其是政府用于人文社科研究专项经费比起其他沿海省份相对较少,但还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主要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福建省省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经费从2001年的92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489万元,增长了7倍多。

表2 福建省属高校2001—2010年人文社科活动经费情况表 (单位:万元)

续表

10年以来,福建省省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见表3。数据显示,省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在研究项目数量、专著出版数量、论文发表数量、获得奖励的项目数量等各方面,都有所增加,但是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增长幅度偏小,甚至有些年份数量在下滑。

表3 福建省属高校2001—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表

10年中,福建省省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学术交流情况见表4。从举办学术会议数量、参加学术会议情况、提交会议论文数量、派出及邀请讲学情况以及合作研究课题等方面可以看出,省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学术交流较活跃,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发展态势较好。

表4 福建省属高校2001—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学术交流情况表

二、主要成绩

(1)社科项目和科研经费稳步增长。10年来,福建省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平均每年获得在研项目2000多项,科研投入总经费3亿多元,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近20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科学部)40多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1项;各级各类部省级项目平均每年400多项。

(2)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断增多。10年中,省属高校每年平均出版的社科类学术专著、编著近300部,在CSSCI和CSCD等收录的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500多篇。共获得部委级社科优秀成果奖30多项,其中获得1项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在第五届到第八届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和福建省百花文艺奖评选中,省属高校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总数占60%左右。

(3)人文社科科研平台建设有所增强。10年中,在省属高校中新增了教育部省部共建设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主管的中青年汉学家研究中心1个,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软科学研究基地2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0个,福建省高校农村发展研究中心1个,以及其他各级各类在高校建设的人文社科科研平台50多个。这些平台有力支撑和推进了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发展。

(4)人文社科研究队伍逐步完善。省属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从2001年5千余人增加到2010年的1万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30%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40%左右,涌现出一批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新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成员4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评审专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5)人文社科学术交流相当活跃。10年中,省属高校举办人文社科类国际性学术会议100多场,全国性学术会议600多场,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高校讲学5000多场,并与境外、国外10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频繁选派教师赴境内外科教机构讲学、研修、参加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相当活跃。

二、主要经验

(1)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福建省高校始终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需求,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优势,积极参与文化强省建设和决策咨询服务。特别是近几年,中央政府积极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高校积极参与服务“海西”建设,在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建设、两岸产业发展合作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各个高校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承担了50%以上与地方的相关产业发展调研、规划与咨询项目,包括农业发展规划与咨询、工业发展规划与咨询、城市发展规划与咨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咨询、旅游发展规划与咨询、海洋发展规划与咨询以及公共管理等方面的调研与咨询,承担福建省大型的项目设计,如承担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大型游行庆祝活动的福建彩车设计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福建展馆的设计,积极参与相关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建言活动,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建言1000多项,承担了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建设项目。

(2)充分利用闽台特色。福建省高校充分发挥在对台文化教育与科技交流方面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积极主动地推动与台湾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各个高校20%左右的项目立项都涉及闽台问题,完成涉台的调研任务400多项,提交相关研究咨询报告400多篇,受到相关部省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的被国台办收入文件,有的被福建省有关部门采纳。福建省多所高校还建立了藏书丰富的闽台文化研究的图书文献资料库;加强为政府对台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开展闽台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研究,为国家和省市对台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3)加大经费投入。多年来,福建省不仅设立了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项目等专项经费,还设立了福建省高校科研专项项目、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福建省人文社科重点和一般研究项目,不断加大力度资助社科研究队伍,有力推进了高校社科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各个高校根据各个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投入较大的经费支持社科研究工作。如设立国家级社科研究项目配套基金、配套奖励,高质量的获奖社科成果配套奖励等,设立科研人才基金、青年骨干教授培育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等,并在重点学科、重点社科研究平台和有特色、有优势的研究团队建设方面,不断加大对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紧抓科研人才队伍。福建省极其重视高校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培养与引进。10年来,福建省和各个高校不仅设立了各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项目,还通过科研经费配套、家属安置、住房保障等多种措施培养和引进海内外高质量的人文社科研究人才。同时,还积极选送青年科研骨干到海内外重点高校、科研机构进修、培训,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不断提升其素质。

(5)规范科研管理。省政府相关部门及各个高校颁布了有关科研奖励、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平台、科研机构、学术交流、学术规范等方面的科研管理制度,形成了有效的科研激励与约束结合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政府部门和各个高校对高级别项目与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有力促进了高校科研的发展。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台湾文献汇刊》100册。2005年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策划的大型历史文献《台湾文献汇刊》100册正式出版,并获第六届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特别奖,2006年作为胡锦涛总书记出访美国的国礼,赠送给耶鲁大学图书馆。此刊收入200多种珍贵的闽台古籍、档案资料、族谱、民间文件和契约,分为七辑,共100册。该工程不仅是中国“十五”出版重点规划项目、中央对台宣传重点项目,还是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和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

(2)《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10)》。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研究并出版的这套蓝皮书,全面、深入、系统地对中国各个省份(包括港、澳、台)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成为了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多个省份决策的重要依据。该蓝皮书于2009年8月荣获中国首届优秀蓝皮书“最佳影响力”奖。该年度报告获得第七届和第八届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该中心还出版了《中国环境竞争力》绿皮书等高级别的学术著作20多部和调研报告30多篇,并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高级别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3)《文化的帝国:20世纪全球“美国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王晓德教授的这部学术专著,入选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它是王晓德教授历经5年打造的又一学术精品,全著共92万字,从文化的视角对20世纪全球“美国化”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和独到的解析,阐述了美国文化作为其软实力的主要维度在对外扩张中的重要影响。这一研究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学术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美国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拉丁美洲研究》等中国社科院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

(4)《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2010)》。福建省武夷学院杨江帆教授、李闽榕主编的《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2010)》(蓝皮书)首发式2010年在武夷山隆重举行。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茶道网、《福建日报》和福建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予以报道。这是我国第一本茶产业蓝皮书。它在深入研究我国茶产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目前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基本走势、主要产茶省市茶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主要茶类各自的发展特色,进行了全景式展示。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福建省将加大对人文社科研究经费的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各项规划项目,着力构建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的科研格局,大力整合并重点支持若干个高校人文社科创新团队,着力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科研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协同创新能力。坚持重点发展战略,按照“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有绩效”的要求建设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创新平台,力争建成若干个多学科交融、多方面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继续支持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力争再建若干个有竞争力的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加强科研创新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在完善评估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加大高校重点平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发动和组织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投入“海西”建设主战场,主动适应“海西”产业发展、文化强省的需求,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服务。紧密围绕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行业中长期规划的重大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一批重点攻关项目,大力开展应用文科开发研究,着重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和关键问题。继续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主导作用和中青年学者的主力作用,努力造就一批我省在若干研究领域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走出去”。重点资助和支持一批高质量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和学术精品,争取在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奖中有新突破。进一步完善人文社科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积极倡导学术诚信,努力营造良好的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