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省级人文社科普及示范基地

省级人文社科普及示范基地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年间,湖南省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获得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23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94.8%,其中“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奖”9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
湖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2001—2010年,湖南省高度重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积极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水平实现整体提升。10年间全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投入资金、社科项目、出版专著、发表论文等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1.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情况

截至2010年,湖南省高校共有人文社科研究人员22623人,比2001年增加了132.17%。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为871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为1889人,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159.07%、667.89%。

2.人文社科研究资金投入情况

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资金投入达25107.2万元,是2001年的5.79倍。其中,政府资金17882.4万元,比2001年增加了14414.8万元。

3.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与获奖情况

10年间,全省高校共承担人文社科类课题567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308项,教育部社科类课题1629项。出版专著4343部,发表论文148079篇,获得各类奖励154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851项。

二、主要成绩和标志性成果

十年来,湖南省切实把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摆在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构建平台、培育团队、优化机制、加大投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高校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产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为湖湘人文社会科学大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提升质量,推动创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1)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平台体系更趋完善。2001—2010年,湖南省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设,通过重点扶持,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培育了一批优势鲜明和特色明显的重点研究基地。全省高校共建有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9个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5个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这批基地为支撑,我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凝练学术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术高地,引领和带动了我省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实力的提升。

(2)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十年来,该省支持和鼓励高校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截至目前,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省重点学科2个。唐凯麟、李培超、吴家庆、王泽应等一批专家被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首席专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条件研究”等一批课题被立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

(3)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大幅提升。10年间,湖南省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该省高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16项,比“十五”翻了一番,出版社科著作5124部,发表论文87849篇(其中CSSCI论文16660篇),分别是“十五”的1.28倍、1.46倍,获得省部级以上社科奖励406项,产生了“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伦理思想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2.优化结构,提升水平,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1)重视人文社科队伍建设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十年来,该省以社科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制定了引人、育人、留人相结合的“人才战略”,以研究队伍质量的提升带动全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实力的提升。一方面,该省相继实施“芙蓉学者计划”、“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骨干教师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工程,在其中均专门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岗位,培养了一大批人文社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物,有的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类项目评审中,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将重大重点项目向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教师倾斜,不少年轻学术骨干成为了省教育厅重大重点项目的主持人,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汇聚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优秀研究团队。近年来,该省高校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品德优良、学术精湛、作风严谨,具有多学科背景和综合研究能力的学术队伍。2001—2010年,全省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5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5人,以中南大学陈晓红为带头人的“复杂环境下不确定性决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团队成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湖南师范大学的道德文化研究团队、湘潭大学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团队均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3)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水平显著提高。10年间,该省高校在社科领域共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07篇。湖南师范大学蒋冀骋教授先后指导产生了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在全国较为少见。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奖中,该省有22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9项,一等奖数居全国前列。2009—2011年,全省共立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文科类项目476项。中南大学学生吴晓林、牛磊等的《长株潭农村五保户养老现状的基本问题和初步建议》收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吴晓林等的《拯救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湖南攸县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的调研报告受到原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的高度重视,湖南大学学生蔡婕萍等的《湖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被评为“2010年全国大学生学术年会十篇优秀论文”。

3.立足省情,发挥优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1)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应用转化规模显著扩大。该省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0年间,共向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3203篇,被相关领导批示或被相关部门采纳900多篇,为社会各界举办各种层次的知识培训1300多期。高校获得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23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94.8%,其中“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奖”9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81.8%,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改善社会管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2)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日益突出。十年来,该省高校积极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运用于“四化两型”和“富民强省”的建设当中,成为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湖南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两型”社会研究院,主动服务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该校信用研究中心为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服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湖南模式”得到国务院肯定。湖南师范大学为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动漫产业、装饰设计、晚会策划等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校“产业经济学”学科针对我省“四化两型”建设、新型产业布局等重大问题积极献计献策,多项报告被省委省政府采纳。湖南商学院紧密联系地方实际,先后与省商务厅、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省两型办、长沙市商务局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多项成果得到了省领导批示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3)优秀社科成果推广普及力度不断加强。湖南省自2002年开始定期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多年以来,高校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密集的优势,积极参与“社科普及宣传周”、“社科普及宣传报告会、讲座”等活动,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开展社科普及宣传、咨询、辅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2011年的“社科普及宣传周”活动中,高校承办了“发展创新与两型湖南”、“社科专家与民众面对面——社科专家大型义务咨询”等一系列活动,由100多名高校社科专家组成的宣传团队深入全省14个市州,免费向群众派发社科普及书籍和相关材料,和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普及人文和社科知识,就民众关心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法律纠纷等问题提供咨询服务,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社会科学素质。

4.激发活力,支撑引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1)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引领作用大幅提升。该省高度重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对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文化观念方面,全省高校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公民道德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之引领文化发展,孕育科学人文精神。在文化的传承创新方面,高校集中社科优势,大力推动社会思想文化进步。10年间,该省教育厅立项支持相关科研项目1207项,设立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75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湖湘文化创新与湖南经济耦合互动研究”、“基于国际化视野的湖南文化产业人才战略研究”等一系列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2)高校对湖南文化强省建设的支撑作用更明显。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在全国异军突起,“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和“动漫湘军”在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10年间,该省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文化领域的学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对时代和文化发展特别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大幅提升。湖南大学的“湖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的“湖南省传媒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出版人才培训基地”,吉首大学的“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为我省新闻传媒、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与人力资源。

(3)湖湘文化研究形成品牌。“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该省高校致力于湖湘文化研究,发掘传统文化遗产,弘扬光大湖湘精神,形成了湖湘文化研究品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贡献。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制度文化史、湖湘文化史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别是在湖湘文化研究领域,该院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研究与交流中心。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等高校著名专家学者参与搜集整理的《湖湘文库》,对湖湘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对湖湘人物、湖湘历史、湖湘风情等进行了广泛发掘、深入研究,该套书系成为了解湖湘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湖南省将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

(1)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是推动高校进一步加强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与宣传。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人文社会学科体系建设。在“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持力度,大力提高学科发展水平。

(2)加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鼓励和支持相关高校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已立项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建设,遴选和建设一批新的社科研究基地,重点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思想库,同时面向基地继续设置“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注重内涵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一是在科研项目立项中,进一步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促进作用的研究项目。二是推动高校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的服务功能,努力解决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支持高校申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与学术带头人的遴选、培育、锻炼,争取造就一批学术大家,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形成一批结构合理、成就突出的研究团队。二是完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努力营造鼓励探索与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机制。

(5)提升人才培育水平。一是鼓励科研实践,在本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融入科研环节,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二是推动课程改革,加强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将人文社会科学的理念、方法、成果引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教研互动、教研相长。三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高校积极构建完整的学术报告和讲座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繁荣发展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6)推动高校进一步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一是进一步引导高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队伍的学风道德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自律意识,弘扬良好学风。二是改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完善诚信工作的评价制度,更好地发挥科研评价对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导向、激励与诊断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