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1月,学校成立江南发展研究院,集中校内优势学科、融合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把决策性、对策性研究作为科研的重点发展方向,成为学校层面的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在学校确定的“211工程”发展的6个重点学科群中,人文社科占2个。
江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10年来,江南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在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指引下,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统筹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不断发展成长。2001年,原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之后,迅速从一个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向多科性大学方向发展。文科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学校在制定“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和本世纪前20年战略规划中都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2003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人文社科工作大会,制定了《江南大学关于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和繁荣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同等重要”、“五个高度重视”等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战略意义;实施“资源优化计划”,突出学科特色;实施“带头人”培养计划,培育学科梯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计划”,培养优秀人才;实施“精品计划”,加强基地建设;实施“激励计划”,深化科研管理,完善评价体系;实施“学术交流计划”,扩大影响面和知名度;实施“基础建设计划”,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实施文科专家指导制度,成立“文科建设专家委员会”。

随后,学校在人文社科发展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改革。2003年6月,学校科技处设立专门的文科科研管理岗位,并制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管理条例》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量化积分办法》等条例和文件;设立了“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和“部省级以上项目配套基金”,“专著出版基金”(理工科只配套国家级课题)。2004年5月,学校成立了“江南大学文科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分管学科建设和科研的副校长任副主任。2005年3月,学校在科技处设立了分管文科科研的副处长。2006年1月,学校成立江南发展研究院,集中校内优势学科、融合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把决策性、对策性研究作为科研的重点发展方向,成为学校层面的人文社科研究平台。2008年以来,学校与无锡市陆续共建了25个研究中心,与无锡市开展了广泛合作和深入研究,对无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路径,引导人文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学校于2008年11月召开了第二次人文社科工作大会,提出了“把准方向、加强应用、鼓励交叉、注重特色”的发展方针和“支重扶新”、“奖优汰劣”的发展原则以及“管理保障”、“合作共建”、“人才聚集”的发展机制;审议通过了《江南大学关于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江南大学人文社科百部精品著作建设工程实施办法》和《江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的实施办法》。

经过10年的改革发展,学校人文社科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学校文科科研总经费(详见表1)从2001年的86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745万元; CSSCI论文数量(详见表2)从2001年的23篇增加到2010年的150篇;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类、艺术类和军事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类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快速增长(详见表3)。2003年以前,学校仅获得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5项,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取得零的突破,2005年教育部规划项目取得突破,2006年首次获得省社科基金招标项目,2007年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首次突破10项(达13项),2008年国家级课题达到5项,并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课题上取得零的突破,2009年在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类课题方面实现零的突破,2010年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达30项;科研奖项也大幅提升(详见表4)。

在基地建设方面,学校于2008年相继被批准建立“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详见表5)。

表1 2001—2010年江南大学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情况对照表

表2 2001—2010年江南大学发表CSSCI论文情况对照表

表3 2001—2010年江南大学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情况对照表

表4 2001—2010年江南大学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情况对照表

表5 2001—2010年江南大学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情况对照表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整体规划,凝练学科方向

2001年,学校确定了“以工为主、工理文交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把文科发展纳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之中。针对人文社科各学科力量分散、资源有限、力量薄弱的特点,学校以学位点申报和建设为契机,采取扶强不扶弱的政策,着力抓学科的交叉和整合,走差别化的科研之路,促进人文社科学科结构的优化。在学校确定的“211工程”发展的6个重点学科群中,人文社科占2个。

同时,抓好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逐步增强文科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在江南文化、吴文化、太湖文化、中小企业文化的研究方面,既重视应用性,又重视理论性、学术性,已经成为特色。在江南地域文化交流方面,学校先后举办了“顾毓秀学术研讨会”、“钱钟书学术研讨会”、“钱伟长教育思想研讨会”“钱穆学术思想研讨会”等,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2.完善体制,形成发展的长效机制

学校根据人文社科整体发展规划与思路,充分考虑文科的学科特点,先后制定了《江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十五”发展规划》、《江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条例》、《江南大学文科岗位考核指标体系》、《江南大学文科科研工作量化积分管理办法》、《江南大学文科研究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规章制度,推动了文科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设立了“部省级以上项目配套基金”、“专著出版基金”等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对获奖成果和在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实行专项奖励;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以扶持和资助文科科研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全过程跟踪管理,强化了中期管理制度。

3.汇聚人才,培育合作团队

学校确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在此十年间文科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逐步加大,并努力创造人才汇聚的条件、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通过落实“百名博士培养计划”、推行学术制度,建立学科研究平台和研究梯队;设立文科专项基金,努力造就一批青年理论骨干;着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设立青年教师专项基金,在课题立项、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创新团队。

4.搭建科研平台,建立新型科研合作机制

2003年,学校第一次文科大会就提出,要按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模式,建设若干个具有学校自身学科特色优势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使其成为学校人文社科精品力作的孵化地。

2006年,学校成立江南发展研究院,以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以政策研究与对策研究为重点,组织协调校内外学者共同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2008年起,为进一步落实《无锡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学“十一五”合作共建协议书》的有关条款,“充分发挥专家在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中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学校与无锡市陆续共建了25个研究中心,与无锡市对口部门开展了合作研究,扩大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发挥了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目前,这些研究机构已经成为凝练学科方向和组建研究团队的重要平台,在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苏南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吴文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成果,为江苏省和无锡市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提供了政策咨询,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

2008年,“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正式建立,其在食品安全、食品文化和食品贸易研究方面形成了系列成果,为国家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作出了一定贡献。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见表6)

表6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统计表

2.权威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见表7)

表7 权威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统计表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为切实推进“十二五”工作,学校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1.鼓足干劲,营造积极进取的科研文化氛围

学校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经过努力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并使自身实力不断地得到提高。在不断地努力和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科研文化氛围。

2.精心谋划,加快凝练富于特色的学科方向

瞄准国家“十二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力量,瞄准食品安全、物联网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重点领域,形成学科交叉,凝练特色方向,在项目申请、论文发表和人才引进上实行重点支持,取得标志性成果,带动整体发展,实现台阶式跨越

3.创新科研组织,以精细化管理提高科研效益

重新调整科研管理机构,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由科研院副院长兼任社科处处长,探索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研究力量的交叉融合;促进江南发展研究院进行实体性建设,由社科处领导管理,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实行合同管理。科研管理人性化,把每个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校、学院的发展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一套内生的科研增长机制,推动人文社科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团队意识,以集成创新推动科研实力跃升

在人文社科基础研究力量薄弱的背景下,集中力量在局部研究领域取得优势,发挥团队力量。教授、硕士生导师,要发挥科研带头作用,以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亲和力,凝聚学术团队;副教授要瞄准学校、学院确定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青年博士,要发挥科研生力军的作用,经常关注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跟踪研究,形成具有实用性的研究成果。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组织科研小分队的形式,开展文理学科交叉合作研究,以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