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与社科有哪些研究方法

人文与社科有哪些研究方法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队伍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此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奠定了基础。在建设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夏研究院的同时,该校还建立了回族研究院自治区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中日联合研究所两个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共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获自治区第一次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1人,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40项。十年来,出版了一定数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著作。
宁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2001—2010年,宁夏大学紧跟国家关于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形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年间,此校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队伍建设,从稳定、培养、吸引、使用四个环节入手,研究人才的层次不断提升。现有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500余人,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才60余人,研究生导师13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余人。人才队伍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此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奠定了基础。

主要措施是:

(1)建设研究基地,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搭建学术平台。在建设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夏研究院的同时,该校还建立了回族研究院自治区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中日联合研究所两个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同时,依托本校的文科学院,建立了西北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等40余个人文社科培育基地。针对研究力量和研究项目,安排专项经费积极支持基地建设。

(2)利用研究项目,积极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年来,共资助近489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115.82万元,有力地推进了此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开展。

(3)构建较完备的人文社科学科体系,推进高校社科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以民族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教育学为核心的学科群,共建有专门史、汉语言文字学等6个自治区级人文社科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2个国家级人文社科特色专业,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科管理长效机制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1)科研项目逐步增长,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十年来,此校共承担国家级、部委级和自治区级哲学社科课题200项,经费970余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40余项,经费500余万元;教育部等部委课题40余项,经费260余万元;自治区级哲学社科项目100余项,经费140余万元。承担其他类纵向课题92项,经费70余万元。同时,该校共承担自治区各厅局、企事业单位委托应用研究类横向课题150余项,经费1200余万元,为进一步服务自治区经济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将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内涵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扎实落实,承担了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研究项目,产出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研究性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18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共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项,获自治区第一次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1人,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40项。

(2)整合学科资源,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十年来,此校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形成一批优势学科,诸如民族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同时,注重加强传统优势学科与艺术学、体育学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健康发展。

(3)做到人文社科研究的“三结合”。一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力争形成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重视应用研究,从而更好地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与传统优势相结合。从现实与未来发展出发,切实加强回族、西夏、地方文史等优长学科的研究,切实加强综合研究,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加强传统优势学科的建设,使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的成果。三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相结合。始终树立为培养高质量人才而奋进的理念,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到凸显的地位,始终突出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为方针,推出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成果。

(4)搭建人文社科研究的平台。十年来,重点建设了西夏学研究院、回族研究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等文科研究基地,同时,在校内还成立了40余个科研机构。这些人文社科研究的平台为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产出高质量的成果创造了条件。

(5)重视人文社科研究的基础条件建设。已经建设完成人文社会科学急需的实验室和专题数据库;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资料建设投入,加快图书资料更新速度,注重电子资源数据库的开发和引进,努力提高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保障。

(6)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人文社科研究的影响。十年来,通过联合办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人员派出、学术报告等形式,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共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百次以上,在西夏研究、回族研究、区域经济文化研究、文史研究等方面与国内外签订40项以上合作项目,极大地提高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

2.基本经验

(1)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专门人才。利用良好的运行机制,整合区内外的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推动了科研组织形式由分散走向整合、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固定走向流动,为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创造了条件。

(2)培养研究人才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相结合。高度重视学术研究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工作,将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本地区的人文素质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加以落实,承担了一些重大研究项目,产出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标志性成果,为自治区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3)必须获得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获批的支撑。此校获得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自治区社科项目的数量逐年提高。此校认为,必须在重大项目的获批方面、在重大项目的委托研究方面有所进展,从而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智力支撑。

(4)必须出版有重大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系列著作。十年来,出版了一定数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著作。要提高研究水平,必须出版高质量、影响大的系列研究著作。

(5)抢抓机遇,寻求国家的大力支持。十年来,国家在经费与政策上给予此校哲学社会科学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效率成果转化等指明了方向。今后要抢抓机遇,与时俱进,积极寻求国家的支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中国藏西夏文献》(20卷本),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成果。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古籍整理编译中心、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等20多个文博与学术单位整理编纂,史金波、陈育宁任主编,杜建录任常务副主编。此书对中国藏1万余面西夏文献进行考释、定名、翻译、核校,详细介绍每件文献的名称、版本、形制、尺寸和特点,从而使文献整理出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该成果2007年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10卷本),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由此校西夏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宁夏、甘肃、内蒙古三省区的专家共同整理完成的一项重大学术工程,陈育宁任编委会主任,塔拉、杜建录、高国祥任主编。此书共收录原始文献4000多件,分10卷65类,彩色写真印刷,公布文献与原始文物一致无二,同时,对每件文献的名称、版本、形制、尺寸和特点逐一介绍。本成果2010年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何建国、张前进、汪一鸣、刘小鹏、何彤慧、高桂英等合作的“宁夏‘十一五’特色优势重点项目规划研究”,2009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4)胡玉冰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10部优秀成果之一。

(5)回族文化研究系列成果。包括:《中国回族大辞典》、《回族民俗学》、《回族民间故事集成》、《中国回族文物》等。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此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建设一支能够体现学术水平,适应自治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着力解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较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形成符合时代精神,覆盖我区地域文化,彰显民族特色的学科体系;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员成长、研究团队组建、学术精品产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为自治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宁夏的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更加突出宁夏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和特色;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性课题的研究,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不同研究领域的交叉渗透;使宁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具体目标是:

(1)团队建设:“十二五”期间,建设10个以上校级学术研究团队,力争建设1~2个自治区级学术研究团队。

(2)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建设好西夏学研究院、回族研究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等文科研究基地的同时,力争培育建设2~3个新的区级以上文科研究重点基地。

(3)学科建设:以“211”学科建设为平台,形成3~5个优势鲜明的学科群。

(4)制度建设:推行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改进社科研究评价体系。

(5)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十二五”期间,争取50项以上的课题列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力争重点项目达到3项。争取教育部社科资助项目40项以上;争取自治区社科资助项目达到100项以上,力争重点项目3项以上。重点项目要组织优势力量协作攻关,以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高课题按期完成率和精品率,按期完成率达到80%以上,精品率达到40%以上。争取获得横向课题200项。科研经费稳中有升,力争“十二五”末,科研总经费达到3000万元。

(6)科研成果:“十二五”期间,注重科研成果层次的提升,每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达到200篇以上,出版著作30部以上,尤其是出版有重大影响的系列著作。

重要举措是:

(1)重点开展高水平研究队伍建设。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队伍建设,强化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建设。尤其要加强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发掘和培养,建立与人才队伍建设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充分发挥老专家、老学者的“传、帮、带”作用,形成老、中、青团结合作的学术团队,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学术地位,建设人才高地。

(2)建设创新团队,搭建学科平台。建立与团队建设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争取在主要学科方向上建立多个有合作经历、成果突出、规模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校级学术团队;建立1~2个自治区级学术研究团队。经过不懈努力,产出一批有影响力、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

(3)整合学科资源,形成优势、特色学科。以“211”建设为平台,以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依托,在建设好专门史、汉语言文字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英语语言文学、应用心理学等六个自治区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凝练以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代表的新的学科重点研究方向;逐步形成3~5个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群。

(4)打造学术精品,促进成果转化。每年编制《宁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南》,着重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重视对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或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处理好“特色”与“水平”的关系,在具有研究领域特色的现有学科中,更加注重理论的“特色”和解决问题的“特色”。产生一批面向国家和地方需求的有价值、有影响的应用成果。

(5)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和帮助。逐年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金的投入,力争“十二五”期间,年经费投入有较大的增长。对服务宁夏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影响的重大选题、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在严格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加大对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增加对各种类型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的投入,在科研立项、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