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10月1日下午,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有30万军民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前遗留下来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那时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现固

内 容 标 准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学 习 要 点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及开国大典图、毛泽东像

1949年10月1日下午,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有30万军民参加。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新中国诞生了。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同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最可爱的人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在抗美援朝时期,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黄继光和邱少云是他们中的代表。①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上甘岭战役最后取得了胜利。②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3.土地改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新中国成立前遗留下来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内 容 标 准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6)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学 习 要 点

1.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

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开始于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那时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模范人物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像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赢得了“铁人”的称号)、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毛泽东错误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全国出现了停课、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党政机关受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刘少奇被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致死,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

“文革”中,形成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权。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革”的十年内乱。

“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各方面都遭受了严重破坏。

相关资料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这一历史时期可分三个阶段识记理解: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实施阶段,“一化(工业化)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其目标。1956~196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阶段,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1966~1976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阶段,“左倾”错误泛滥,国家、人民遭到重大损失。从这一历史时期的探索中我们应该吸取很多教训,如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要尊重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单元训练(第一、二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历史事件是 ( )

A.渡江战役 B.开国大典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2.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结束的标志是 ( )

A.清朝统治被推翻 B.抗日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3.下列四句话中,最能贴切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一句是( )

A.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D.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4.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下列关于西藏解放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

①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达赖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谈判

②西藏地方政府和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③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④西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1950年10月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朝鲜是为了抗击哪个国家的侵略 (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6.“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这首名为《永恒》的诗,歌颂的是 ( )

A.刘胡兰 B.董存瑞 C.邱少云 D.黄继光

7.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它“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于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该是 ( )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镇压反革命

8.新中国成立初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得益于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9.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消灭了地主阶级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

10.1950年的土地改革 ( )

①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④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 )

A.实行土地改革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进行三大改造

12.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初步建立起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标志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的实行

1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举手表决形式通过了新中国一部重要法律(见右图),这就是 ( )

A.《朝鲜停战协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4.以下关于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

③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5.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工业化的实现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一五”计划的完成

16.许多口号被深深烙上时代的印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等口号反映的是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失误主要是由于 ( )

①对国情认识不清 ②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③自然灾害的影响 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为改变国家贫困落后的面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下列人物中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

A.焦裕禄 B.邓稼先 C.王进喜 D.雷锋

19.“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是 ( )

A.1956~1966年 B.1965~1975年 C.1966~1976年 D.1963~1973年

20.“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主要表现在 ( )

①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大动乱

②民主法制被践踏,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

③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判断题

21.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 )

22.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 )

23.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 )

24.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 )

2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 )

三、填空题

26.________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________的完成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1952年底,________的基本完成使近三亿农民获得了土地;1953~1956年,随着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________。

28.“大跃进”运动在工业方面是以全民“________”运动为中心,在农村则建立起了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 。

29.1976年10月,由于主持中央工作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人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从而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

四、材料解析与问答题

30.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 462千米,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历史的关节点上》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三: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发生了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1)指出材料一中“28年”的起止时间及其标志性事件。

(2)材料二是1954年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的内容?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指什么?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内 容 标 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 习 要 点

1.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的重要决策有:(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以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3)国有企业的改革

从1985年起,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中共十三大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阐明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五大,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单元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下列各项,属于右图所示会议公报内容的是( )

A.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C.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下表反映了安徽省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跨了三大步的情况,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 ( )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人民公社制度的实行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和调整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农业集体合作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5.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 (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改革经营模式 D.推进企业改组联合

6.下表是1978年、1997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表中经济成分及其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B.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C.分配制度的改革 D.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7.1992年,党的哪次会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8.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 )

A.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B.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C.完全实行资产私有制 D.大力推行政企合一

9.下列城市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广州 ④上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在一座城市的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见右图),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就是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请问这座城市是指: ( )

A.上海 B.珠海

C.深圳 D.厦门

二、判断题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 )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 )

13.国有企业改革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

14.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15.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 )

三、填空题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首先开始于________,逐步建立以________为主的责任制。

17.提出必须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会议是________。

18.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________________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向建立________制度迈进。

19.________________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必须坚持________。

20.邓小平关于建设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是________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四、材料解析与问答题

2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歌曲《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啊,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请回答:

(1)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2)“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3)歌词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文选》

(1)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在农村改革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请举出一个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并说说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鼓舞人心的数据

(3)以上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从这一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内 容 标 准

(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 习 要 点

1.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民族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回到祖国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3.海峡两岸的交往

日益密切的交往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内 容 标 准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史实。

(3)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学 习 要 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倡导:1954年,中、缅、印。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③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周恩来的外交贡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出席日内瓦会议,促进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2.外交事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事件:①“乒乓外交”。②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2)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重返联合国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出现各国与我国建交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2001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APEC会议)。

相关资料

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外交家的努力和智慧。

单元训练(第四、五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 ( )

A.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C.我国有五个省级自治区

D.我国是个统一的国家

2.中共中央提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议是在 ( )

A.筹建新中国时 B.制定宪法时

C.修改宪法时 D.中共“八大”上

3.下列政治制度与右图有关的是 ( )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下列属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是 ( )

A.山西 B.甘肃 C.西藏 D.辽宁

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

6.西藏解放五十多年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达200亿元人民币,目前每年保持不少于10亿元。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 ( )

A.加强各民族团结 B.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7.1997年7月1日0时整,全国各族人民的欢呼声震荡着神州大地,这是在庆祝( )

A.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C.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D.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8.香港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在其新书《香港十年》中,真实记录了回归后香港社会的各色景象,以大量的生动细节丰富了关于这一历史性事件的解读,描述了香港回归后在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最有可能是 ( )

A.1997年 B.1999年 C.2005年 D.2007年

9.“九七”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民族耻辱,香港从此摆脱了 ( )

A.英国的殖民统治 B.法国的殖民统治

C.美国的殖民统治 D.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10.“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 )

A.“一国两制”的构想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判断题

1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 )

12.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13.1999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 )

14.为实现祖国统一,江泽民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 )

15.“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 )

三、填空题

16.中国是由________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已建立了________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17.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各民族一律________________,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________的制度。

18.根据中英、中葡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________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________也回归了祖国。

19.大陆对台基本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0.“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________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________制度。

四、材料解析与问答题

2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注重西藏的稳定和发展。根据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解放了西藏?为充分尊重和保障藏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我国在西藏实行了哪一基本政治制度?

材料一:

——2009年3月12日西藏文化网

(2)材料一中的两枚徽章表明,50年前在西藏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之后,西藏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怎样?

材料二:1959年,克松村70户人家,433人,全年粮食总产量仅16万斤。到2008年,克松居委会拥有居民210户,838人,粮食总产量达到170多万斤,克松居委会还大力发展副业,2008年经济总收入达1 019万多元,人均收入达到6 380元,其中现金收入为4 600元。

——2009年3月27日北方网《走进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

(3)读完材料二,你认为克松村居民当年的经济状况与50年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2.材料一:“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正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摘自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出了什么构想?该构想是谁首先提出的?

(2)这种政治构想在我国已有什么成功的实践范例? 其成功范例使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3)材料二中,我们现在还未完成的“祖国统一大业”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该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