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上的今天

中国历史上的今天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置沿革《禹贡》分州,州有定界。延、庆、榆、绥为雍北境。其与虏相出入,僭窃相存亡,则沿革之纪不可阙焉。成化七年,都御史王锐建置榆林卫。国初成化初,巡抚卢祥建堡。堡虽地平兵寡,而附近镇城可恃无恐。国朝弘治初增置。宋移治吴儿堡,改镇西军,后为神木寨。国朝成化中,余肃敏公遣镇羌把总指挥宋祥置。国朝正统二年,巡抚郭公置堡西南。
建置沿革_延绥镇志

建置沿革

《禹贡》分州,州有定界。延、庆、榆、绥为雍北境。山川绣错,郡邑棋布,虽多历年所,禹迹固在也。其与虏相出入,僭窃相存亡,则沿革之纪不可阙焉。

榆林卫 东至常乐堡四十里,偏关五百里,至北京二千一百里。南至归德堡四十里,至陕西省城一千三百五十里,至南京四千里。西至保宁堡三十里,至宁夏一千里,至固原一千三百七十里。北至边八里。《禹贡》绥服,周狁,春秋为北翟,战国时属赵。秦始皇三十二年,逐匈奴树榆为塞,所谓榆溪塞即此。汉为云中郡之沙南(2)五原郡之南兴县地。东汉因之。晋为九原、云中二县地,属并州新兴郡。隋初,置胜州。炀帝初,州废,置榆林郡,统县三,曰榆林、富昌、金河。唐武德中,没于梁师都。师都平,复置胜州榆林郡,领县二,曰榆林、河滨。宋仁宗时没于赵德明,为夏境。金、元为米脂县地。国朝洪武初,底定陕西,分拨绥德卫千户刘宠屯治。正统中,北虏屡入河套为患,特敕都督王祯镇守延绥等处,始建议筑榆林城及沿边砦、堡、墩台控制之,遂为重地。成化七年,都御史王锐建置榆林卫(3)。八年(4),都御史余子俊于旧城北增筑城垣,置榆林卫指挥使司,隶陕西都司。二十二年,巡抚黄黻展北城。弘治五年,巡抚熊绣展南城,周围一十三里三百一十四步。隆庆元年,巡抚王公遴自水西门起至信地楼止,筑逻城七里。万历元年,巡抚张公守中修筑高厚,顶阔三丈,底阔五丈,高三丈六尺。城西南枕河堤,东北临沙碛,匪泄则淤,必砖甃乃固。先,嘉靖庚子,巡抚张公珩自南薰门起抵西角,砖包一里许。隆庆末年,巡抚郜公光先自正西门起抵北,砖包二里许。万历八年,巡抚宋公守约、宪副洪公忻、总兵傅公津,十年,巡抚王公汝梅、宪副赵公云翔、总兵贾公国忠,周围俱用砖包。共大楼一十五座,腰铺四十七座,东门二,西门四,南门一。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公宗濬于城北十里筑镇北台于款贡城,高七丈。层台峻堞,依凭天险。獐溪会芹水浩渺于西南,驼岭跨红山蜿蜒于东北,河山襟带上游,形胜一览无余。

常乐堡 东至双山堡四十里,西至榆林镇城四十里,南至葭州一百四十里,北至大边半里。汉榆溪地,又名岔河儿。国初成化初,巡抚卢祥建堡。弘治二年,巡抚刘忠因缺水,离边稍远,地多沙碛,虏入罔测,北出二十里建今堡。周围三里五十步,楼铺一十五座。万历六年重修,高三丈五尺。堡虽地平兵寡,而附近镇城可恃无恐。先年无边,虏易出入,东阻柳树会、官家岔之运道,西阻铁芦庄、杀草湾之炭窑,颇为镇城患。近因大边修完,二患俱无矣。

双山堡 东至建安堡四十里,西至常乐堡四十里,南至葭州五十里,北至大边十里。汉真乡县地。国朝正统二年,巡抚郭公筑水地湾寨。成化间,巡抚余子俊移筑今堡,并柳树会兵守之。周三里九十步,楼铺一十四座。万历二年,加高二丈五尺。六年重修,共高三丈。城东北深沟,南面峻坡渠壑,西面稍平,守城颇易。但迤南多葭州人户住,当沙河之冲,虏若潜踪河下,一时猝至,收敛为难,直犯柳树会、豆峪、大会、葭州等处。近有议车道峁筑墩瞭望,亦收敛之一策也。

建安堡 东至高家堡四十里,西至双山堡五十里,南至黄河一百五十里,北至大边五里。汉圁阳县地,后为崖寺则。国朝成化十年,肃敏余公增置。城周围二里一百五十一步,楼一十五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都御史涂公宗濬周围用砖包砌,高□丈。堡西、南、北俱临深沟,东南地形微峻,其险足恃。第边内有牛皮崾、瓦窑坡,贼出入要冲,每每失事。又正南二十里有金河寺集场,军民杂处,收敛颇难。

高家堡 东至柏林堡四十里,西至建安堡四十里,南至葭州一百六十里,北至大边三里。唐丰州地(5)。宋飞鸦川。元弥川巡检司地。国朝正统四年,巡抚陈公镒建。后肃敏公展修。城周围三里八十九步,楼铺一十五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都御史涂公宗濬周围用砖包砌,高□丈。堡修在川中,四面平旷,无险可恃。西北高山,俯视城中,虚实易见。虏若抵川,南犯葭州之豆峪,东犯神木之大和砦,西绝建安之柴炭道路。极冲,难守。

柏林堡 东至大柏油二十里,西至高家堡四十里,南至黄河一百二十里,北至边二里。唐胜州地。产柏,故名。国朝成化初,巡抚卢公祥置。城周围一里一百二十四步,楼铺八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都御史涂公宗濬周围用砖包砌,高□丈。其史家沟、青阳二岔,贼易潜伏。边冲,兵寡。

大柏油堡 东至神木堡四十里,西至柏林二十里,南至黄河一百二十里,北至大边三里。唐麟州地,产柏,多油,故名。国朝弘治初增置。城周围一里六十八步,楼铺一十二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都御史涂公周围用砖包砌,高□丈。堡东、西、南皆沟,地险可恃。先年,虏每至城下,居人不敢出取薪水。北连山颇平,应设险以备之。

神木堡 东至永兴四十里,西至大柏油四十里,南至黄河一百二十里,北至大边四十里。春秋赵地。汉五原新秦地。后周为银、胜二州地(6)。唐麟州地。宋移治吴儿堡,改镇西军,后为神木寨。元置云州。国朝为神木县,后因县兵马为堡,县堡所同城。周围五里,楼铺三十三座。隆庆五六年,加高帮厚。万历六七年,周围俱以砖包砌。共高三丈五尺。堡设在大川之中,东西高阜,虏登此,城中虚实易见。

永兴堡 东至镇羌堡三十七里,西至神木五十里(7),南至黄河九十里,北至大边一十三里。隋连谷县(8)。唐麟州(9),后为碗调县。宋为黑城儿郡。国朝成化中,余肃敏公遣镇羌把总指挥宋祥置。城周围二里二十五步,楼铺八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都御史涂公周围用砖包砌。高□丈□□。堡设在高山,东、南、北三面俱有深沟巨险,西面峻坡,绕一大河,足堪保障,地土肥饶,耕牧堪赖。但西有页沙梁,东有七里庙儿,俱系虏冲。又南自走马梁,直犯神木川,沟深路险,虏易潜伏。

镇羌堡 东至孤山堡四十里,西至永兴堡三十七里,南至府谷县八十里,北至大边十里。隋连谷县池。唐麟州。国朝始守东村。成化二年,巡抚卢祥置。城周围二里二十步,楼铺十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都御史涂公周围用砖包砌,高□丈。堡设在山原高处,前后皆深沟,守堡易而取水难。正北距虏巢仅二三十里,一马可到。又地多沟渠、林木,难以瞭望。

孤山堡 东至木瓜园四十里,西至镇羌四十里,南至府谷县四十里,北至大边十五里。唐胜州地,后为孤圪塔马营。国朝正统二年,巡抚郭公置堡西南。成化初,移置今堡。城周围三里三十四步,楼铺一十四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都御史涂公周围用砖包砌,高□丈。堡背山俯川,眄水相合,似得形胜。南去黄河甚近,冰结,虏每渡河,抢山西保德州等处。俱通大举要地,虽零寇稍息,终须可虞。且城中无水,尤防持久。

木瓜园堡 东至清水营三十里,西至孤山四十里,南至府谷县五十里,北至大边四十里。唐胜州地。国朝成化十六年设堡,隶孤山。二十三年,展中城,置把总官。弘治十四年,募军治为新城。周围三里五十六步,楼铺一十七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都御史涂公周围用砖包砌,高□丈。堡设在高阜,东、西、北俱大沟深险,南、西峻坡,绕以涧水,又有石墙一道,足堪保障。

清水营 东至黄甫川一十五里,西至木瓜园三十里,南至府谷县八十里,北至大边二十里。唐胜州地。宋属麟府路(10)。元为芭州。国朝成化二年,巡抚卢公祥置,撤府谷县兵守之。周围三里一十八步,楼铺一十九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都御史涂公周围用砖包砌,高□丈。新修关城三里二百九十八步。营左右两川虽倚山修筑,然山平川广,虽据为险,堡城背高面下,虚实易见。嘉靖间,曾失一关。东邻黄甫之冲要,虏以饵兵劫之,两失难援。兵力寡少,保守不易。

黄甫川堡 东至黄河三十里,西至清水营十五里,南至府谷县九十五里,北至大边二十里。春秋赵地。唐胜州地,后为紫城郡。宋府州地。国朝天顺中,清水营。弘治初,始添设关。周围三里三百一十步,楼铺十六座。嘉靖四十四年,贼入,陷之。万历三十五年,巡抚都御史涂公宗濬周围用砖包砌,高□丈。堡西北就山,东南临川,直冲焦家坪、府谷县等处。军多异姓顶补,临时难用。近虽改设守备,终属孤悬。

保宁堡 东至镇城三十里,西至波罗堡四十里,南至归德堡四十里,北至大边一里。旧古梁城。国朝嘉靖四十三年,巡抚胡公志夔创建。周围二里一百四十步,楼铺七座。万历六年重修,帮筑高厚。九年,参将臧士劝增东关。堡多水泽之区,为镇城夹道、耕牧地。边冲,兵寡,防守颇难,由此寇归鱼饷道。自筑垣后,又命将守之,虏不敢骤马南下矣。

归德堡 东至常乐堡八十里,西至响水堡四十里,南至鱼河堡四十里,北至镇城四十里。唐党项州。贞观五年,侨治银州境(11),疑此地。国朝成化中,命肃敏公北据虎都、伯言,置今堡。周围二里六十七步,楼铺一十五座。堡有西关,未城,虏数窥之。嘉靖庚子,筑关城。草创之始,高不盈丈。万历五、六等年重修,帮筑高厚,砖砌牌墙、垛口,共高三丈。先年,零贼为患。近因边墙修完,无复他虑。止转运使迎送繁多,甚称凋弊。

鱼河堡 东至榆林石佛堂界六十里(12),西至响水堡四十里,南至米脂县九十里,北至归德堡四十里(13)。汉圁阴地,为黑土圪塔。国朝正统二年,巡抚郭公置鱼河砦于九股水。成化十一年,余肃敏公置今城,撤鱼儿河军守之。周围三里三百步,楼铺一十五座。隆庆六年,加高三丈。万历四年,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五尺。堡居无定、明堂两大河之交。先年大举南下,就水扎营。零贼尤易窃掠。

镇川堡 南至米脂县三十里,北至鱼河五十里,至镇城一百三十五里。唐银州北境。国朝嘉靖二十九年,巡抚张公珩建。周围一里三分。就城横筑大墙一道,高厚可恃。北接山寨,南邻大河,两头与城相连。河南山崖高耸,南北山畔俱削陡峻,可阻胡马。隶保宁参将辖。

响水堡 东至归德堡四十里,西至波罗堡四十里,南至绥德州一百二十里,北至大边七十里。汉圁阴地,古有庄。国朝正统初,巡抚郭公置。八年,移守平夷堡。九年,余肃敏公撤平夷,仍守响水。周围三里二百一十步,楼铺八座。万历六七年重修,加高帮厚,砖砌牌墙、垛口,共高三丈。堡东、西、南三面倚山险,又无定河环流,足堪自保。

波罗堡 东至响水堡四十里,西至怀远堡四十里,南至绥德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大边一十三里。汉白土县地(14)。无定河南岩上有巨人迹二,俗传波罗佛经此,不知自何代也。石剥之烂,足迹愈显。国朝正统十年,巡抚马公恭置。城周围二里二百七十步,楼铺十座。万历元年重修。万历六七年,加高帮厚,砖砌牌墙、垛口,共高三丈五尺。堡西北虽有石岸,东南平沙,难于攞守。弘治辛酉,几失陷。赖北有无定河,沙滩陷马,春、夏、秋三时不能近城。遇冬冰结,贼马一驰即至。又大川河口宽漫难守,慌惚都河口于怀远堡协守,两相耽误,最宜隄备。

怀远堡 东至波罗堡四十里,西至威武堡四十里,南至安塞县三百里,北至大边五十里。汉白土县地。国朝为白家梁。天顺中,筑堡,撤土门军守之。城周围二里一百八十步,楼铺一十二座。隆庆六年,加高二丈五尺。万历六年,加高六尺,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六尺。堡设在高阜,正东有土山,俯视城中,虚实易见。西北距沟,南西平衍。若虏犯西川、安定,径路,极为冲要。

威武堡 东至怀远堡四十里,西至清平堡四十里,南至安塞县三百里,北至大边四里。汉白土县地,后为响铃塔。国朝成化五年,巡抚王公锐置,撤大兔鹘堡守之。城周围二里八十步,楼铺一十四座。隆庆六年,加高三丈。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五尺。堡北面有沟,通慌惚都河。东西山洼近城平漫,且多飞沙拥城。东西负沟微险。南面平垣,直至小里河等处。边外水头甚多,系通大举要路,易犯难守。

清平堡 东至威武堡四十里,西至龙州城三十里,南至延安卫屯七十里,北至大边十五里。汉白土县地,后为砖营儿地。国朝成化初,巡抚王公锐置,撤白落城兵守之。城周围三里八十四步(15),楼铺一十三座。隆庆六年,加高二丈七尺。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二尺。堡东北有垛沟,四面小山上皆淤沙,常被拥城。南面平漫,直通白落城、卧牛城等处。军少,边冲,易犯难守。

龙州城 东至清平堡三十五里(16),西至镇靖堡四十里,南至延安府三百里,北至大边五里。汉为龙州。宋夏州石堡砦,为范仲淹哨马营。国朝洪武初,设兵备御。成化五年,巡抚王公锐建。城周围二里三百一十六步,楼铺九座。隆庆六年,加高二丈八尺。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三尺。城设在土石山岭,四面俱深沟,城守无虞。但东接清平河口,西接麻黄梁,俱通虏要路。边长兵寡,防守极难。

镇靖堡 东至龙州四十里,西至靖边营八十里,南至延安府三百里,北至大边二里。宋夏州地,后为白滩儿地。国朝始守塞门。成化五年,巡抚王公锐进守笔架城。八年,余肃敏公移兵守之。嘉靖丙寅,大水淹城,继为虏陷,参将鲁聪死之。城周围四里三分,楼铺一十九座。隆庆六年,加高三丈四尺。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九尺(17)。堡北临快滩,河水涨,易于淹城,河岸沙土易于崩塌,每遇上流岸崩拥水,则下流断流,城中无水,人马俱困。

靖边营 东至镇靖八十里,西至宁塞四十五里,南至延安府三百二十里,北至大边一里。宋夏州兀喇城保安军,范仲淹即其东西筑哨马营。国朝景泰四年,巡抚陆公矩改筑新城。成化十一年,余公改置靖边营,撤保安兵守之。城周围八里,楼铺二十九座。隆庆六年,加高三丈。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五尺,楼铺二十九座。营东、西、北皆天堑深沟,堪以据守。南面涧口虽平,近筑新军、家丁二营以为重障。城守颇易。

宁塞营 东至靖边四十里(18),西至把都河三十四里,南至保安县一百四十里,北至大边二里。宋夏州地。旧属栲栳城。国朝成化十一年置堡,撤三岔堡兵守之。城周围四里三分,楼铺一十八座。隆庆六年,加高二丈八尺(19)。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三尺(20)。营西面枕山,东、南、北俱平川,易屯大举,又深入鄜延大路,且逼近红柳河,岁多水患,边外河畔即大水。驻牧之地,通贼处所甚多,极为冲要。

把都河堡 东至宁塞营三十四里,西至永济堡三十里,南至保安县一百二十里,北至大边二十里。宋夏州地。虏名把都。国朝始守柳树涧,参将钱亮死之,参将岳嵩退保。成化九年,余肃敏置。城周围三里一百八十步,楼铺一十一座。隆庆六年,加高三丈。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五尺。堡设在把都河口直川之中,因柳树涧、砖井至宁塞寨窎远,特设此以联络之。南北俱倚山岗据险,为环、庆屏蔽。

柳树涧堡 东至宁塞营三十四里,西至永济堡三十里,北至大边一里。宋夏州地。古有柳树涧,故名焉。国朝始设柳树涧,钱参将死之,参将岳嵩退保。至成化九年,肃敏余公奏守永济。嘉靖三十七年,巡抚董公威筑旧堡,复自永济移守于此。城周围三里七分,楼铺一十八座。隆庆六年,加高二丈八尺。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三尺。堡在平地,无险可恃。虽东面倚山,山巅瞰堡,左右阔涧直通境外,乃大举屯驻之处,防守最难。

新安边营 东至永济堡三十里,西至新兴堡七十里,南至庆阳府五百里,北至旧安边六十里。宋夏州深河儿地中山波。国朝钱参将败死,参将岳嵩退保。成化十一年,肃敏余公置今堡,彻旧安边兵守之。营周围四里三十五步,楼铺一十四座。隆庆六年,加高三丈一尺。营背山面水,险阻四塞,虏颇难犯,始罢旧安边设今堡。旧营既复,又设参将,此堡远居腹里,似无他虞。但操守官军离边大远,往来不便,仍当改移。

旧安边营 东至柳树涧四十里,西至砖井五十里,南至新安边六十里,北至大边一里。宋盐州地,后为深井。国朝正统二年,巡抚郭公置。参将钱亮败之,参将岳嵩退守。成化十一年,肃敏余公改置新安边营。成化末,以定边孤悬,复守今营。城周围四里三分,楼铺二十座。隆庆六年,加高三丈四尺。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九尺。本营四面平漫,冲要难守。

新兴堡 东至新安边七十里,西至石涝池四十里,南至走马城一百里,北至砖井八十里。宋夏州地。旧有东、西海螺二城。国朝始守砖井,参将岳嵩退保。成化十一年,肃敏余公始即东海螺设今堡。城周围一里一百四十六步,楼铺八座。隆庆六年重修,万历元年加高三丈三尺(21)。堡原为彻砖井而设。城在高原,之四面沟壑(22),绕以溪水,足堪自守。

砖井堡 东至旧安边四十里,西至定边五十里,南至新兴堡一百里,北至大边一里。宋盐州地。旧新兴堡有古井,以砖甃者,故砖井名。国朝正统二年,巡抚郭公置。参将钱亮败之,退守新兴。嘉靖三十二年,复守砖井。周围三里二百五十步,楼铺一十二座。万历六年,加高帮厚,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五尺。本营四面俱平坦。先年止城西有一井,近城中开有新井,水可足用。南土山迤逦,雨水泛涨,最为城害。极当冲要,兵马单弱,防守最难。先年,大举由此溃墙,深入二次。

石涝池堡 东至新兴四十里,西至三山堡六十里,南至庆阳府三百里,北至定边一百里。宋盐池地。水自卤地出,咸不可食。东有涝池,能潴雨雪水,堡人汲者籍之,故以堡名焉。国朝初,守砖井,参将岳嵩退保。成化十一年,肃敏公增筑。堡周围三里一百八十四步,楼铺三座。万历三年,加高三丈二尺。本堡东、西、南俱山,下临壑。北通干沟、干涧,咸水不可食。且离边大远,无险防守。

三山堡 东至石涝池六十里,西至花马池一百五十里,南至饶阳堡四十里,北至定边营九十里。宋盐池地三山儿。国朝参将岳嵩退保。肃敏余公撤砖井。成化九年,始增筑。城周围二里二百四十步,楼铺三座。万历三年,加高三丈二尺。本堡峰峦环抱,险尽可守。惟水咸难食,居人患之。西接宁、固地方,若贼由花马池、定边溃入,亦属可虞。

定边营 东至砖井五十里,西至宁夏花马池六十里,南至石涝池一百里,北至大边五十步。秦、汉北地郡地。后魏大兴郡。西魏改五原郡,兼置西安州,以近盐,改盐州。隋初,废。炀帝置盐州郡。唐初,为梁师都所陷。武德元年,收复盐州,后改朔方五原郡。贞元二年,没吐蕃。九年,复城之。国朝正统二年,置定边营。嘉靖中,游击梁震设关。城周围四里一百七十五步,楼铺二十八座。万历元年,展西关,三、四两年,将旧城加高帮厚。六年,砖砌牌墙、垛口五尺,共高三丈六尺。本营四面平旷,无险可据,南藩环、庆,西捍固、靖,万一不虞,全陕便道。先设守备,近改副总兵添宪臣防御,似周。但副总兵协守太远,兵止千五,兵备兼属延、宁,事亦牵制云。

盐场堡 东至定边二十里,西至宁夏花马池二十里,北至大边五十里。国朝成化十三年,余肃敏公置。堡周围二里三分,楼铺九座。弘治四年,巡抚刘公忠增修。万历三年,加高三丈五尺。本堡原为护守盐池,平旷难守。

饶阳水堡 东至沙家掌五十里,西至宁夏蒙城一百二十里,南至红德城九十里,北至三山堡四十里。宋夏州地,饶阳水头古萧关。国朝成化十三年,余公置,隶庆阳卫。十五年,巡抚丁公改属本镇。城周围二里三十步,楼铺八座。万历二年,重修。东面倚山,高二丈七尺,南、西、北三面俱临天沟崖,城铲削三四丈不等。本堡设在高源涧水交河,城守颇易,惟水咸,居人患之。

延安府 《禹贡》雍州域及冀州西境。周春秋时为白翟所居。战国时为秦地及赵之西域。秦为上郡、九原郡及太原、云中郡之西境。汉初,属翟国,寻属上郡,领县二十三,曰:肤施、独乐、阳周、木禾(23)、平都、浅水、京室、洛都、白土、襄洛(24)、原都、漆垣、奢延、雕阴、推邪、桢林(25)、高望、雕阴道、龟兹、定阳、高奴、望松、宜都,及左冯翊之鄜县、北地郡之狄道、西河郡之訚阴、五原郡之五原、南兴,云中郡之沙南并太原郡地。东汉仍为上郡,领城十,曰:肤施、白土、漆垣、雕阴、祯林、定阳、高奴、龟兹属国(26)、候官,及朔方郡之临戎(27)、西河郡之訚阴、五原郡之五原、云中郡之沙南(28)。晋为金城郡之白土,并州新兴郡之九原、云中地,余汲于戎,后属赫连勃勃。元魏灭赫连以为统万镇,孝武置金明郡。后魏置东夏州,领偏城、朔方、定阳、上四郡。偏城领县二,曰:广武、沃野。朔方领县三,曰:魏平、政和、朔方。定阳领县二,曰:临戎、临真。上郡领县二,曰:石城、因城及金明郡之广洛,雕阴郡之绥州,新平郡之白土,北华州之中部、敷城二郡,河东路之岚州地。西魏为延州总管府,又为神水郡之真川(29)、文安郡之文安、义川郡之汾州、安宁郡绥州地。后周为真宁、开广二郡及银、胜二州地。隋开皇中,废总管府,改为延安郡,领县十一,曰:肤施、丰林、魏平、金明、临真、延川、延安、因城、义川、汾川、咸宁及雕阴郡之儒林、开光、银城,上郡之内部、鄜城、洛川,京兆郡之宜君(30),北地郡之新平,楼烦、榆林二郡地。唐改为延州延安郡都督府,领县十,曰:肤施、延长、金明、临真、丰林、延川、敷政、延昌、延水、门山。为鄜州洛交郡,领县五,曰:洛交、洛川、三川、真罗、甘泉。为坊州中部郡,领县四,曰:中部、宜君、升平、鄜城。为丹州咸宁郡,领县四,曰:义川、云岩、汾川、咸宁。为绥州上郡,领县五,曰:龙泉、延福、绥德、城平、大斌。为银州银川郡(31),领县四,曰:儒林、真乡、开光、抚宁。为鄜州新秦郡,领县三,曰:新秦、连谷、银城。为胜州榆林郡,领县二,曰:榆林(32)、河滨,及宥州宁朔郡,丰州九原郡,夏州朔方郡,宽、浑二州,单于、安北、镇北三都督府地(33)。五代梁为忠义军。唐为彰武军。宋初,为延州。元祐四年,升为延安府彰武军,领县七,曰:肤施、延川、延长、门山、临真、敷政、甘泉,统鄜、坊、银三州(34),保安、绥德二军。鄜领县一,曰宜川,坊领县二,曰:中部、宜君,银领县四,曰:儒林、抚宁、真乡、开光。保安军领砦二、堡一、军一。绥德军领砦十一、堡十六、城三及河东路鄜州之新秦,府州之府谷,晋宁军之定胡并赵、夏地。金为鄜延路,统延安一府,山丹、保安、绥德、鄜、坊、葭六州。延安领县七,曰:肤施、延川、延长、临真、甘泉、鄜政、门山,山丹领县一,曰宜川,保安领县一,曰保安,绥德领县一,曰清涧,鄜领县四(35),曰:洛交、直罗、鄜城、洛川,坊领县二,曰:中部、宜君,葭领神木、吴堡等六寨,永祚等九堡及赵、夏地。元改延安路。皇明洪武二年,指挥李恪招抚流人复业,知府徐武赍印开设,复为延安府,领州三:鄜、绥德、葭,领县十六:肤施、甘泉、安塞、保安、延长、宜川、延川、安定、清涧、洛川、中部、宜君、米脂、神木、府谷、吴堡,其肤施为附郭。又设延安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隶陕西都司。

肤施县 秦为上郡地。汉、东汉为肤施县(36)。魏废。隋复置。唐、宋、金、元因之。皇明仍为肤施县,为本府附郭。编户二十七里。

安塞县 秦为上郡高奴地。项羽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即此地。汉高奴县(37)、王莽更利平(38)。东汉复为高奴。后魏为广洛县。隋改金明县,以地控金明一川之口,故名。唐初,析肤施县置北武州,以县属焉,并置开远、全义、崇德、永安、定义五县。贞观二年,州废,省开远、全义、崇德、永安、定义入金明,属延安郡及敷政、延昌二县。宋为敷政县。金因之。元为安塞县,以敷政县省入。皇明仍为安塞县,隶延安府。编户二十里,今十六。

甘泉县 秦为上郡地。汉、东汉为雕阴县,以地有雕阴山,故名。晋没于戎。西魏为真川县(39),属神水郡(40)。隋为临真县,属延安郡。大业初,废真川入焉。唐初,析洛交之地置伏陆县。天宝元年,更名甘泉,以地有甘泉也,属鄜州。宋、金因之。元寻省临真县入焉。皇明洪武二年,知县宋畿赍印开设,仍为甘泉县,属延安府。编户二十三里。

安定县 秦为上郡地。汉因之。西魏置汾川县,改为安平县。后周复为汾川县。隋仍为汾川。大业初,废门山入焉,属延安郡。唐为汾川,属丹州咸宁郡。宋省入宜川县,后为安定堡,属延安府绥德军。金因之,属鄜延路。元初,升为安定县。至元元年,析置丹头县。四年,并丹头入焉。皇明仍为安定县,隶延安府。编户九里。

保安县 秦汉为上郡地。唐初为栲栳城。武德二年,置永安县,属北武州。贞观二年,州废,属延州,后立神策军,控扼番寇。宋置保安军,领砦三,曰:德靖、顺宁、平戎,及金汤城,属延安府。金升为州,领保安一县,及德靖、顺宁、平戎三寨,属鄜延路。元降为县。皇明仍为保安县,隶延安府。编户八里,今七里。

宜川县 秦属上郡。汉因之。西魏置汾州义川郡,后改为丹州,兼置义川郡。后周改为丹阳县。隋开皇初,郡废,改为义川县,又废乐川郡入焉。大业初,州废,又废云岩县入焉,属延安郡。唐析延安郡之义川、汾川、咸宁,置丹州咸宁郡,领县四,曰:义川、云岩、汾川、咸宁,有折冲府五,曰:宜城、通天、同化、丹阳、长松。宋为丹州咸宁郡,军事属永兴军。太平兴国中,改为宜川县,以废咸宁县入焉。熙宁八年,析同州韩城县新封乡入焉,属鄜州上洛交郡(41)。金为丹州刺史,领县一,曰宜川,属鄜延路。元为宜川县。皇明洪武三年,仍为宜川县,隶延安府。编户二十三里,今一十四(42)

延川县 周春秋时为白翟地。秦为临河县地。汉、东汉属朔方郡。西魏置文安县及文安郡。隋开皇初,郡废,改文安曰延川,属延安郡。唐武德二年,招慰籍胡置基州,又安抚使段德操表置义门县,以义门置南平州。三年,析绥州之城平置魏平县。四年,废南平州,省义门、魏平。五年,更基州曰北基州。贞观八年,州废,以县属延安郡。宋为彰武军。熙宁八年,省延水县为镇入焉。金、元因之。皇明仍为延川县,隶延安府。编户十里,今九里。

延长县 秦为上郡地。汉因之。后魏置广安县。西魏置延安县,又析置义乡县。隋仍为延安县。大业中,废义乡入焉,属延安郡。唐以县置北连州,并置义乡、齐明二县隶之。贞观二年,州废,省义乡、齐明入焉。广德二年,更名延长,属延安郡。宋、金因之,属鄜延路。元因之。皇明洪武二年,主簿徐枢赍印开设,仍为延长县,隶延安府。编户十里。

清涧县 秦属上郡。汉为白土县及雕阴县地,属上郡。王莽更白土曰黄土。东汉复为白土城及雕阴城地,属上郡。晋、后魏因之,属新平郡。隋改为新平县,属北地郡。唐初,徙吐谷浑部于此,置浑州。又于州之宽川置宽州,以吐谷浑部族侨治州界,番汉杂居,后州废。宋建康元年,夏人犯延安,大理丞种世衡从事鄜州,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朝命世衡董其役。城成,虽据险隘而乏水泉,议不可守。世衡命工凿地百五十尺,遇石,工曰:“不可井矣。”世衡令工复致其力,凡屑石一番,偿以百钱。过石数重,泉果沛发。因赐其名曰清涧城,属绥德军戍兵屯守。金升为清涧县,属绥德州。元又并绥平、怀宁二县入焉。皇明仍为清涧县,隶延安府。编户十里,今九里。

鄜州 周春秋为白翟地。汉为鄜县,属河上郡、左冯翊。莽曰修令。东汉属上郡。晋置店城镇,后陷于戎。后魏置东秦州,后改为北华州,又改为鄜州,领中部、敷城二郡。中部领县四,曰:中部、石保、狄道、长城。敷城领县三,曰:敷城、洛川、定阳。后周改为敷州,元帝放牧敷州,于州界置马坊。隋大业初,罢州,改为鄜城郡(43),以地有鄜水、鄜畤,故名。寻改为上郡,领县五,曰:洛交、内部、三川、鄜城、洛川。唐为鄜州洛交郡,领县五,曰:洛交、洛川、三川、直罗、甘泉。有折冲府十一,曰:洛昌,龙交、苇川、五交、大同、安光、洛安、银坊、杏林、修武、安吉。武德初,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坊州,李茂贞以鄜州建为保大军节度。乾元初,仍为鄜州。五代唐以坊州、鄜城来属。宋为鄜州、上洛交郡(44),领县一,曰宜川,属延安府。金为鄜州,领县四,曰:洛交(45)、直罗、鄜城、洛川,属鄜延路。元并鄜城入洛川,又并洛交、直罗入州,又废坊州,以中部、宜君来属。皇明洪武二年,仍为鄜州,领洛川、中部、宜君三县,隶延安府。编户五十一里。

洛川县 汉为左冯翊鄜县地。后魏真君中置洛川县,以地有洛川水,故名,属北华州。西魏属敷州。隋仍属上郡。唐因之,属鄜州洛交郡。宋、金因之,属鄜延路鄜州。元并鄜城入焉。皇明洪武二年,仍为洛川,属延安府鄜州。编户六十四里。

中部县 周春秋时为白翟地。秦属上郡。汉为上郡之阳周,左冯翊之翟道及朔方郡地渠搜(46),中部都尉治此。晋姚兴置中部县(47)。后魏因之,属北华州中部郡。后周置内部郡。隋为县,属上郡。唐武德二年(48),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坊州中部郡于后周旧马坊,领县四,曰:中部、宜君、升平、鄜城。有折冲府五,曰:杏城、仁里、思臣、永平、安台。宋仍为坊州,领县二,曰:中部、宜君。金因之。元废坊州入鄜州,以中部、宜君属焉。皇明天兵至,元平章王九皋弃城奔大漠。洪武二年,县丞伯颜赍印开设,仍为中部县,隶延安府鄜州。编户二十四里。

宜君县 汉为左冯翊祋祤县地。南北朝、后魏改为宜君县及郡。隋废为宜君县(49),属京兆郡。唐为宜君县,属宜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县亦省。二十年,复置县,隶雍州。永徽二年,县又省。龙朔二年,析中部、同官复置县,属坊州。天宝十二载,析置升平县(50)。宋为宜君县,属坊州,省升平县为镇入焉。金因之,属鄜延路坊州。元废坊州,以县属鄜州。后知院杨忠据县之偏桥寨。皇明洪武二年,天兵至,忠遁沙漠。县丞王文辅赍印开设,仍为宜君县,隶延安府鄜州。编户三十八里。

绥德州 周春秋时白翟所居。战国时属秦,为上郡,即扶苏监蒙恬军处。汉为雕阴县,又为雕阴道,以地在雕阴山北,故名,属上郡。东汉为雕阴城。后魏置上郡,又分置绥州。西魏置安宁郡,兼置绥州。隋初,郡废,而绥州如故。大业初,改为上州,寻改为雕阴郡,统县十一,曰:上县、大斌、延福、儒林、贞乡、开光、银城、城平、开疆、抚宁、绥德。唐初,没于梁师都。武德三年,以归民于延川、丰林县,侨治雕阴郡。六年,徙治延川境。七年,徙治魏平。贞观初,师都平,归治上县。天宝元年,更郡名为绥州上郡,统县五,曰:龙泉、延福、绥德、城平、大斌。宋没于西夏。治平中,知清涧种谔袭虏,夏监军嵬名山以归,遂城绥州。熙宁初,改为绥德城。元符初,改为绥德军。领城三,曰:克戎、临夏、清涧,属延安府。金升为州,置刺史,领县一,曰清涧,属鄜延路。元并义合、绥德二县入焉。后为平章孔兴据守。皇明洪武二年,平定陕西,兴北遁,悉归附,是年仍为绥德州,领米脂一县,隶延安府。编户十里(51),今七。又设绥德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隶陕西都司。

米脂县 汉为上郡地。宋初为西夏砦(52)。元丰四年收复,为米脂城。以其地沃壤,宜粟,其米淅之汁如脂(53),又地有米脂水,故名。后复为砦,隶延州延川县。七年,改隶绥德城。元祐四年,给赐夏人。元符元年收复,仍为米脂砦,属延安府绥德军。金升为米脂县。大定二十二年,置第二将营,属鄜延路绥德州(54)。元并嗣武、定戎二城入县。皇明洪武二年,仍为米脂县,隶延安府绥德州(55)。编户十三里。

葭州 周春秋时为白翟地。战国时属秦,为上郡北境。汉惠帝五年,置訚阴县,以在圁水之阴,故名,属西河郡。王莽改曰方阴。东汉复为圁阴城,属西河郡。晋苻秦为骢马城(56)。后魏属开光郡。后周置中乡县,属中乡郡,兼置银州。隋废贞乡郡为贞乡县,开光郡为开光县,而银州如故。大业初,改银州为儒林县,俱属雕阴郡。唐贞观二年,析绥州、儒林、贞乡,置银州银川郡,领县四,曰:儒林、真乡、开光、抚宁。五代为西夏所有。宋元丰四年收复,五年,即永乐小川筑新城,距故银州二十五里,名银川砦。后没于西夏。崇宁四年收复,仍为银州银川郡,领县四,曰:儒林、抚宁、开光、贞乡,属延安府。金分隶河东路汾州。大定二十年,升为晋宁州,又以西城下川名葭芦,改为葭州。兴定二年,以河东残破(57),复改隶延安府。元并通秦、弥川、葭芦三察入州。皇明洪武二年,陕西平,仍为葭州,隶延安府。七年,民饥,流散,改为葭县(58),隶绥德州。十三年(59),民归业,复曰葭州,辖吴堡,又以神木、府谷隶焉。编户八里,今七里。

吴堡县 汉为上郡地。隋为雕阴郡地。唐为石州定胡县地。宋元丰五年,置吴堡砦,属河东路石州。大观三年,改属晋宁军定胡县。金葭州,后改为吴堡县。元初省,寻复置。皇明仍为吴堡县,隶葭州。洪武七年(60),主簿苏守正建言民少,遂罢县,并入绥德州。十四年,复置吴堡县,隶延安府葭州。编户三里。

神木县 秦为上郡地。汉属五原、西河二郡圁阴县地(61)。后周为银、胜二州地,属雕阴郡。唐析胜州榆林郡之连谷、银、胜,置麟州新秦郡下都督府,后废。天宝元年复置,领县三,曰:新秦、连谷、银城,属关内道。宋为鄜州新秦郡。后升为建宁军,改镇西军,领新秦一县。正和四年,并连谷、银城二城入焉,属河东路。金兴定二年,罢军为神木寨,以地境内阳家城有神松二株,枝柯相连,故名,属河东北路葭州。元立云州。至元六年,并太和砦入,遂为神木县,属葭州。皇明仍为神木县。洪武六年罢。十四年,复为县,隶延安府葭州。编户五里,今四。

府谷县 秦、汉为太元郡地。后魏属岚州。隋为银、胜二州地,后属楼烦郡。唐末为河西番界之地,于此置府谷镇。土人折太、折嗣伦代为镇将,属麟州。后唐庄宗以代北诸部屡为边患,乃升府谷为县。后建为府州,寻为契丹侵扰。后汉升为永安军。周显德元年,升为永安节度。宋因之。崇宁元年,改为靖康军。政和五年,赐名荣河郡保城军,置麟府路军马司,以太原府代州钤辖领之,属河东路,领县一,曰府谷。元初,置府州,寻废为府谷县,属葭州。皇明洪武初因之。六年,革罢。十四年,复为府谷县,隶延安府葭州。编户四里,今六。

庆阳府 《禹贡》雍州之域,为后稷子不窋所居,号北豳。周春秋、战国时为义渠戎国。秦灭义渠,以其地为北地郡。汉仍之,领县十九,曰:马领(62)、直路、灵武、富平(63)、灵州、朐衍、方渠、除道、五街、鹑孤(64)、归德、回获、略畔道、泥阳、郁郅、义渠道(65)、弋居、大、廉,又有上郡之阳周、襄洛(66),安定之彭阳、高平地。王莽更北地郡曰威城(67)。东汉因之(68),领城六,曰:富平、泥阳、戈居、廉、参、灵州。晋因之,领县二,曰:富平、泥阳。后魏为西北地郡,领县三,曰:彭原、富平、安武,又有赵兴郡之阳周、襄乐郡之襄乐县地。西魏置显、蔚、朔、燕、豳、怛六州。后周废。隋初,仍为北地郡,统县六,曰:定安(69)、彭原、罗川、襄乐、新平、三水。开皇中,置庆州,以周之先不窋居之,至公刘,能修后稷之业,民赖其庆,故名。炀帝改为弘化郡,统县七,曰:合水、马领、华池、归德、洛源、弘化、弘德。唐初,复为庆州。天宝初,改安化郡。至德初,复为庆州顺化郡,中都督府,领县曰:顺化、合水、乐蟠、马岭、华池、同川、洛源、延庆、方渠、怀安,又有宁、武、盐、叠四州诸县地。宋初,仍为庆州。乾德元年,复为安化郡。治平以后,与环州定为环庆路。政和中,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改为庆阳府,统县三,曰:安化、合水、彭原,州三,曰:环、邠、宁,又有定边军之定边县白豹城地(70)。金初,改安国军。后改安定军节度使兼总管。皇统二年,置庆阳总管府,属庆原路,领县三,曰:安化、彭原、合水,又有宁、环二州地。元初,为庆阳散府。至元七年,并安化、彭原二县入焉,领县一,曰合水,又有宁、环二州地。皇明洪武二年,仍为庆阳府,领州一:宁,县四:安化、合水、环、真宁。又设庆阳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隶陕西都司。

安化县 周春秋、战国时为义渠戎国。秦为北地郡地。汉为郁郅县,属北地郡。王莽改曰功著。东汉、晋俱废。后魏、后周皆为镇。隋置合水县,属庆州弘化郡(71)。唐初,改合川(72)。贞观初,改弘化县。天宝初,改安化县。至德初,又改顺化县,属庆州顺化郡。宋复为安化县,属庆阳府。金因之。元省入庆阳散府。皇明仍为安化县,为庆阳府附郭。编户三十二里。

合水县 秦属北地郡。汉为北地郡归德县地。西魏于归德置蔚州及华池县。后周州、县俱废。隋始置合水县(73),以建水、北川相合,故名。义宁初,又析置乐蟠、华池二县。大业初,省合水入弘化郡(74)。唐置合川县,是年(75),又析置潘交县。贞观元年,省合川入弘化。天宝元年,改蟠交曰合水,属庆州顺化郡。五代周省合水入乐蟠县。宋熙宁初,复置合水县,以华池、乐蟠二县省入,属庆阳府安化郡。金、元因之。太尉李思齐部将徐兴据守其地。皇明洪武初,徐兴率众归附,仍为合水,属庆阳府。编户一十八里。

环县 周为朔方地。秦属北地郡,有长城在焉。汉为灵州方渠县地,属北地郡。后魏为镇,属灵州。后周置会州。隋改环州,以河水环曲,故名。又置鸣沙县。大业初,州废,以其地属灵武郡。唐复置会州。贞观初,州废,更置环州。九年,州废,环属灵州。神龙中,为默啜所寇,移治故丰安城。咸亨中,复得故城,置安乐州。至德后,没于吐蕃。大中三年收复,更名威州。石晋复割灵州之方渠、宁州之马岭、木波三镇为属,而治方渠县。周复改曰环州,寻废,为通远军。宋复为环州,治通远县。后与庆州为环庆路。金初为环州,置刺史。大定间,升为刺郡,领县一,曰通远。元初,为散郡,寻为环州,领通远一县。至元七年,并县入州,属巩昌路。皇明改为环县,属庆阳府。编户四里。又设前千户所并守御千户所,隶庆阳卫。

宁州 周以前为公刘邑。春秋时为义渠戎国所居。后秦昭王母宣太后以计灭之,地遂属秦。秦置义渠县,属北地郡。汉为北地郡之泥阳及安定郡之彭阳县地。晋因之,愍帝后没于刘聪。后魏于此置华州,又改豳州。西魏置蔚、云、燕三州,又改宁州,合之曰邠宁。后周蔚、云、燕三州俱废,分置赵兴郡。隋开皇中,改为北地郡。唐复为宁州。天宝初,又改彭原郡,属开内道,领县五,曰:定安、真宁、襄乐、彭原、定平(76)。宋复为宁州。金降为军。天德初,复领县四,曰:安定、定平、真宁、襄乐,属庆元路。元初因之。至元七年,并襄乐、安乐、安定、定平入焉,领真宁一县,属巩昌路。皇明仍为宁州,以安定县省入,领真宁一县,隶庆阳府。编户四十八里。

真宁县 秦为上郡、北地二郡地。汉为阳周县地(77),属上郡。南北朝于此置泥阳、惠涉二护军,后置阳周郡。西魏置显州。隋改为罗川县,属北地郡。唐于县南二十里山洞中获白玉真人像二十七,遂改为真宁县,隶宁州。宋因之,隶宁州彭原郡。金、元皆因之,隶宁州。皇明仍为真宁县,隶庆阳府宁州。编户二十一里。

中 路

榆 林 城

墩台七十四座。

本镇崇墉万雉,郭有逻城,大兵居重,虏不敢近。如榆字一墩起二十五墩止,俱为险阨,若大举入犯,则于东路驰腹里旧常乐堡、杀草湾、焦家川、羊羔山、柳树会等处地方。榆字六十一墩起七十四墩止,俱为险阨,若大举入犯,则于西柳河梁、归德大川、响水、鱼河、镇川、米脂、绥德等处地方。

境外:本城迤西相连保宁地方神水滩,住牧酋首本拜台吉、本把什力、摆言太、思克什力、旗牌台吉等,俱系强壮,约有部落九百余骑,帐房离边约有一百八九十余里。

尝阅本城沿边,俱系平漫沙基,内雄石硖河口,东崄四十三墩,西崄四十四墩,中有石砌墙垣近于大河,高峻之中缮筑桥台,可谓扼吭据险,且虏今奉约无越一步者。而异日之备则当自今日始,此根本之虑也。

西 保宁堡

墩台三十五座。

该堡沿边一带并无沟险,强半沙壅,最难防守。内保字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墩边墙沙埋,空路辽阔,应于三十三墩西空、三十五墩东空各添筑土墩一座,乃便传烽。且孤悬肘腋,又明安死所,万一阑讧,有古人燧至甘泉之恐。

边外:住牧酋首本拜、摆言太、旗牌台吉,各酋素称狡黠,不时窥伺。部落约有一千余骑,俱系强壮。帐房在地名神水滩等处住牧,离边约有二百余里。

响 水 堡

墩台二十二座。

本边多为沙壅,且无山沟河险阻遏,应于葛家梁空约远二里适中添墩一座,甘岔儿墩至文家岔墩空窎远适中应添墩一座,联络戍守,且便烽火

边外:并无住牧头目,止有酋首本拜、摆言太等下部落散夷,约有二三百骑。各酋素称狡黠,帐房趁草移住,来去不常,离边约四五里。

波 罗 堡

墩台三十五座。

本边带河易守,如波字三墩及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五,此四墩皆险。盖以直冲大川及芹河并慌忽渡河俱贼讧径路,零贼间常窃犯。然河水有泥,善马足,不能深入。波字一墩、二墩、三墩、九墩、十一墩、二十五墩、二十六墩,此七墩俱系沙壅边空,零贼常窃犯,而兵马可遄至,堵遏不得南下。惟是二十九墩、三十一墩,此二墩西空窎远,离于接烽,适中各增为便。

边外:住牧酋首把儿户拓不能下部落,约三百余骑,俱系强壮,在地名干海子等处一带住牧,离边约八九十里。

怀 远 堡

墩台二十七座。

本边之城虽平,而内怀字三墩、怀字十二墩、十四墩、十七墩、二十三墩、二十四墩、二十七墩为险,俱系高峰陡坡,近河沟崖可据。且旧建,声势联络,无可别议。

边外:住坐酋首二枝。一系卜言太并小头目阿来帐,二酋界威、怀二堡住坐,部落约五六百余骑,帐房离边四十余里。一系把儿户拓不能,时虽年颓,狙诈如昔。其男阿瞎赛、阿不害亦皆随住。部纵原系一枝,约五百余骑。帐房离边一百余里。

威 武 堡

墩台二十六座。

本边城守亦系平川,而威字四墩、威字十三墩、十八墩、二十五墩为险,俱有高峰陡坡可据。亦旧创,无可置议。

边外:住坐酋首卜言太,亦效伊故父酋遗风,颇称驯顺,但夷性犬羊,变诈叵测。小头目阿来帐随住。本酋下部落约五六百余骑。帐房离边四十余里。

清 平 堡

墩台三十一座。

本边之城高峙沙梁之上,而平字五墩、十墩、十一墩、十二墩、十九墩五墩皆险,俱系铲削边墙及陡坡,天沟可据,他无可议。

边外:住坐酋首二枝。一酋首把兔,素称狡悍,本酋下部落约二千余骑,帐房离边四十余里。一酋首苦打太,此酋近与把兔合党,亦系狡猾,然不如把酋之甚。本酋下部落约有千余骑。帐房离边四十余里。近因火酋被创,本酋具禀,不敢助逆。用间间之,此其一时矣。

南 归德堡 鱼河堡 镇川堡原名背干川

三堡有城无边,而镇川更弹丸、黑子之地。往四五十年前,虏未款贡,南下蹂躏,此地苦甚,乃筑堡设官,率军五十人以守之,大都归、鱼二堡,为入腹里孔道。异日寒盟入犯,此皆首当其锋,城垣窑砦及时绸缪乃第一义也。然本路先是十堡,今割双山于东路,皆题请修完砖城。若怀远、威武又皆石壁,较古石城铁瓮,可以希其十分一矣。

东 常乐堡

墩台三十七座。

该堡兵止四百余,极为单弱,幸而咫尺镇城,援兵易至。但沿边一带多系沙漠,绝无沟渠可恃之险,且常字二十一墩西空窎远,适中应添筑土台一座,更便声援。

边外:住牧酋首阿害拓不能、圪塔台吉二酋,素称狡黠。二枝部落约有千余骑,俱系强壮。帐房在地名白海子等处住牧,离边约三百余里。

东 路

双 山 堡

墩台四十座。又建安、双山适中伙修边墩一座,各拨军二十名守瞭。

本边城设在山坡,而砖城新甃,可守。惟双字三墩起双字七墩止并双字十墩、十一墩、十二墩、十三墩、十五墩、十六墩、二十墩共一十三墩为险,其墙外俱有铲削大沟,不减天堑,非大举之径,即零贼宵窥扒墙,军夜鸣弓,可令北遁。第查得双字四、双字五、双字十九、双字三十六墩、三十七墩、三十八墩,此四空者俱各辽远,应于适中酌量地形添筑墩台各一座。而双字十一、双字十五、双字十九墩,此三墩者旧设,边南离墙约有百十余步各不等,宜应改移在墙,仍各创建墩台一座,始为完计。不然墩与墙分,何以御侮。况火烧涧山川漫衍,亦未可忘彻桑也。

边外:住牧酋首二枝。一为炒忽儿台吉等部落,约有三千余骑。营帐离边约有七八里者、二三十里者,甚至有百十余里者。一为圪塔台吉兄弟等七人部落,约有三千五百余骑,其酋部落在双山迤东,直至神木各堡边外。营帐离边约有一二十里、八九十里,甚至一二百里,俱各趁水头往来住牧。而沙计则狼心,匪茹与西套火落赤相颉颃者,其他不足过虑也。

建 安 堡

墩台二十三座。又双山、建安地界适中,伙修墩台一座,各拨军人二十名守瞭。

本边城依倚层崖,盘行而上,兵马亦称骁健,可战可守。惟建字三墩、六墩、十二墩、十六墩共四墩为险,俱通水口、暗门,冲要平漫,难以据险。而建字二十墩、二十一墩、二十三墩、二十四墩为险,乃其墙外俱有天沟,虏骑不能飞渡,且不时预先铲削茨柞,即零贼亦不能裹毡而下矣。

边外:住牧酋首三枝。一为圪塔台吉等部落,约有二千余骑散夷,营帐离边约有二三十里者、五六十里者。一为塞林台吉及赛汗住二酋部落,约有二千余骑。部落在建安堡迤东地方各处住牧。散夷营帐离边约有三四十里者,甚至四百余里,各趁水住牧,往来无常。

高 家 堡

墩台四十四座。

本边城虽在平川,而砖城甚坚,且西门外即控大河,可稻可鱼,亦居人之利也。惟高字十二墩、二十一墩、二十二墩、三十四墩,共四墩为险,墙外俱有铲削天沟可恃,非大举出没之路。即有鼠窃狙伺零贼,不能踰墙,军夜可以外御。惟牛皮喓川原广阔,贼可驰马,此须慎防耳。

边外:住牧酋首四枝。一为阿计大台吉等部落,约有二千余骑。帐房离边约有二三十里,甚至一二百里。一为圪塔台吉、沙计台吉、把秃赛林台吉等部落,约有三千余骑,其各部落俱在高家堡地方,直至神木各堡边外。营帐离边约有二三十里、八九十里,甚至一二百里,俱各趁水草往来住牧。

柏 林 堡

墩台二十六座。

本边城耸高峦,可以无虑。第军马不多,余丁且少,年来疲累极矣,不可不早计也。又如柏字四墩、五墩、九墩、十墩、十八墩共五墩为险,其险俱有崖畔沟渠可恃,大举不能出没。总有畸零之贼直夜窃扒墙,而墩上军夜即可拒堵,不得南下。往时,青羊岔水口迂广,不能茨柞,虏骑不时出没,行旅苦之。近增修大台墩院一座,加军十名瞭守,较昔稍平,然是首当扞御之区也。

边外:住牧酋首三枝,其人俱强。一为沙计台吉部落,约有二千余骑,住牧地名抬瓮山,帐房离边三百余里。一为阿计大台吉部落,约有二千五百余骑,住牧地名北海子,帐房离边三百余里。一为圪塔台吉部落,约有一千五六百骑,住牧地名长草滩,帐房离边一百八十余里。

大柏油堡

墩台一十六座。

本边城在西山之上,虽三面受敌,而山崖丘陵崪兀可恃。惟大字一墩、九墩及十五墩,此三墩系广沟,水口坪墕,贼可来者。来则神木、赵家水沟、冯家寨、水磨川、银城寨等处地方受其害。

边外:亦系酋首阿计、大圪塔台吉二酋部落,约五千余骑,住牧地名白海子等处,离边二百五十余里。

神 木 堡

墩台六十座。

本边城虽在平路,而砖城屹屹,近复缮修南关,屏翰重复,且东面阻山,西面带河,非匈奴狂逞之区。即东关之工稍缓,无不可者。惟神字一墩、七墩、十二墩、十六墩、二十五墩、三十三墩、四十九墩、六十墩共八墩俱系川沟宽阔,水口见今虽有土居茨柞,而暴雨时行,随修随推,虏可长驱直入之地。而神木县宋家水口、韩家寨、周家寨、许家寨、赵家水沟、水磨川等处地方,俱难奠枕而卧矣。且神字八墩与神字九墩窎远,烽火难传,应于适中枯井湾添土墩一座。神字九墩与神字十墩亦如之,应于适中杨家坪添土墩一座,则金柝相闻,可幸无事矣。

边外:酋首东路则庄秃赖、明爱二酋部落,约六千余骑,住牧地名石虎川、大石川等处,帐房离边三百余里。西路则阿计、大圪塔台吉二酋部落,约五千余骑,住牧地名白海子等处,离边三百余里。此其强悍,不在庄、明二酋之下。

永 兴 堡

墩台三十九座。

本边城因山嶂而建,高耸坚险,郭外新设二墩台,更可觇望胡尘,拥护城郭。惟永字一墩、永字四墩,三、十、九墩共五墩俱称极冲,隘口,偏坡通,贼可以豕突神、府二县地方贺文胜峁、刘守琯寨、院家墕等处。

边外:庄、明二酋部落,约六千余骑,住牧地名蒲湾、石虎川、大石川等处,帐房离边三百余里。

镇 羌 堡

墩台三十一座。

本边城虽在平地,而一带川路,山石槎牙,灌木深篟,丑虏不能跃马。惟羌字一墩、羌字七墩、十五、二十三、二十五、三十墩共六墩俱系冲隘水口,宽平大墕,此则贼之捷路,阑入则侵轶府谷县,石公寺等处地方必无幸矣。且羌字一墩与孤山墩界辽索,难以传烽,须于适中张厨梁添筑土墩一座。而羌字十八墩与十九墩势非鳞次,传烽亦艰,亦于适中杏树梁添筑土墩一座,庶几思患预防之一策云。

边外:庄、明二酋部落约六千余骑,住牧地名蒲湾、石虎川、大石川等处,帐房离边三百余里。

孤 山 堡

墩台五十座。

本边城设在山崖,亦称险固,但南关居民稠密,而关外久颓,非结草之固,不可不图保障。且孤字十一墩、二十一墩、三十六墩、三十九墩、四十一墩、四十二墩、五十墩共七墩为险,俱通贼要路,亦宜防乎其防者。

边外:亦系酋首庄、明二酋部落,约六千余骑,帐房离边二百余里。

木瓜园堡

墩台三十二座。

本边城亦在高阜,可以墨守。惟木字七墩、二十墩甚险,戎心或生取道于此(78)

边外:酋首庄秃赖、明爱、摆言儿、蟒素儿四枝部落,约万余骑,强悍无伦,帐房离边二三百里不等。

清 水 营

墩台三十二座。

本边城雄峙山麓,西北皆逶迤石径,殊足为守。第水字七墩西空,吻河难防,即缮筑墙垣,随修随废,无险可凭。水字一墩、十七墩、二十一墩、二十八墩共四墩,俱系偏坡水口,贼讧要路。

边外:亦系庄、明二酋部落,一千余骑,皆曳落河之辈,帐房离边七八十里。

黄甫川堡

墩台二十八座。

本边城设在平川,而土城非砖,西北受敌更甚。近议改砖城,方且办料,工未举也。又如黄字一墩,逼河西岸,夏日桃花伏雨泛涨时,不能筑墙。及冬,寒冰结,堇以瞭望防胡,终非险阻可恃。往虏贼曾经入犯,攻陷府谷县乡寨呆黄坪等处,可为寒心,亟当长虑。如黄字九墩、黄字十一墩,俱大川河口,水势东侵,辄苦推塌。而西岸一带,沙滩空路甚远,须筑土墩一座以为牖户凑密之计,不然内防少懈,胡马易越矣。又如黄字二十三墩迤西,地势崎岖,未筑大墙,频遭草窃,亦非完策。

边外:东有顺义王剪牙气插汉儿七百余骑,其人狡强惯战,且邻虏杂处,终非受戎索者,其帐房离边一百五十余里。西有酋首庄秃赖、明爱一枝部落,三千余骑,素称桀骜,帐房离边一百五十余里。

尝阅东路形胜,双山以东虽有河而各处有险,神木以东既有山而更险,惟黄甫,四时防胡,三冬防河,视诸路缓急悬矣。河干西阜业有墩院一座,然无厚集之师,即数十人宁足灭夷氛?是门庭之患,未可恃款忘备也。

西 路

龙 州 堡

墩台二十五座。

本边城负山斗绝,虏不敢仰窥。其龙字十九墩为险,四面凭数十仞。其余墩台虽平漫无险,而栉比相望,可恃无虞。

边外:住牧酋首二枝。一为故酋黄台吉妻,今称为黄妇,同男舍打太苦、打太卜言、太本的、太本把什力、纳打什力,其人俱强,部落约三千余骑,住外地名跨马梁等处,帐房离边约二百余里。一为把兔黄台吉部落,约有一千余骑,其人俱强,住牧地名察罕城、黑河子等处,帐房离边约一百三十余里。内随本酋在察罕城住坐,部落约五百有余,一半住牧临边地名七个井、老虎湾等处,离边约三十余里。此酋为黄妇孙,而常欲争太母之赏,其狂悖可知,亦火酋流亚也。

镇 靖 堡

墩台四十二座。

本边城西面倚山,形势亦岩。而镇字十八墩起四十二墩止,俱高山崄巇。其余墩台平漫,与极冲墩空俱声援,鳞次可恃,无虞。

边外:住坐酋首二枝。一为黄妇下部落,约一千余骑,住牧地名明沙湖、青山崾等处,帐房离边约有三百余里。一为酋首把兔黄台吉部落,约一千余骑,住牧地名黑河子等处,帐房离边约二百余里。

镇 虏 堡

墩台一十座。

本边原为鱼口砦,二十八年改今堡名。城虽在平原,而墩台俱有天沟险固。

边外:酋首把兔黄台吉部落,约二百余骑,住牧地方鸽子堂、喇嘛寺涧等处,帐房离边约三十余里。

靖 边 营

墩台三十一座。

本边城即古范老关,高峙沙梁,逶迤而上,不减九折,坂佳可葆守。第城中无泉,山中无薪,颇有水火不足之虑,然虏不得近薄城下也。至如靖字一墩、二墩、三墩、四墩、五墩、六墩、七墩,俱系天险。而二墩则称极冲,西空稀疏,缓急靡恃,应增墩台一座,始而凑密。又如八墩、九墩、十墩、十一墩、十二墩、十三墩、十九墩、二十二墩、二十五墩、二十六墩、二十九墩、三十墩,俱山险堑岩,居圉可固。又如十四墩、十五墩、十六墩、十七墩、十八墩、二十墩、二十一墩、二十三墩、二十四墩、二十七墩、二十八墩、三十一墩、三十二墩一十三座,则平漫之冲,登陴击柝(79),漏刻难懈者矣。

边外:酋首三枝。一为黄妇下部落,约一千余骑,住牧地名明沙湖等处,帐房离边约三百余里。一为酋首把兔黄台吉部落,约一千余骑,住牧地名黑河子等处,帐房离边约二百余里。一为苦打太部落,约五百余骑,住牧地名瓦山等处,帐房离边约二百余里。

宁 塞 营

墩台五十六座。

本边城设在山阜,望之岏,虏不能迫视。惟宁字三墩、宁字四墩、宁字七墩、八墩、十二墩、十三墩、二十二墩、二十三墩、二十四墩、二十五墩、二十六墩、二十九墩、三十墩、三十一墩、三十七墩、三十八墩、四十三墩、四十四墩、四十七墩、四十八墩、五十墩,此二十一座俱险,为通虏出没处所。每遇秋防,每墩空派拨军丁三五十名,常川乘障伏防,如遇贼众并入,堪据墩台固守。然犹有瑕釁当补苴者。曾议宁字三十四号墩台一座,尚未之举,恐及时畚锸,不可皋缓之务也。

边外:酋首火落赤、黄台吉、打儿汉下部落,约各有一千余骑,俱住牧青山湖一带,离边约二百余里。独火落赤素性狂狡,且恃人马强壮,数为边患,屡挫不悛。

柳树涧堡

墩台四十八座。

本边城亦阻山而创,非云梯不可近。惟柳字七墩、八墩、九墩、十墩、十七墩、十九墩、二十墩、二十一墩、二十二墩、二十三墩、二十四墩,此一十一座俱通虏出没之窦,每遇秋防,与拨军守空(80),贼入,可以据守,与宁塞同。

边外:酋首火落赤、黄台吉、打儿汉下部落,约各有一千余骑,住牧跨马梁一带,离边约一百余里。

新 安 边

墩台一十七座。

本边城虽近腹里,而墙外即敌国,如安字九墩、安字十一墩,其通虏出入,与拨军守空,遇虏据守,一切与宁塞、柳树涧同。

边外:酋首火落赤、黄台吉下部落,约各有一千余骑,住牧跨马梁一带,离边约七十余里。

旧 安 边

墩台四十九座。

本边城建大道上,四面受敌,最难坚守。又如旧字一墩、旧字二墩,适中空,地势平衍,且皆大川。每岁淮雨之候,山水漭漾壅冲,大口鸱张,大举多由此地,应增土墩一座。又如旧字三墩、四墩、五墩、二十三墩、二十四墩、二十八墩、二十九墩、四十墩、四十一墩、四十二墩、四十三墩、四十四墩,共计十二空,相距左右墩台辽阔,地复平旷,绝无险隘,虏贼蹂躏要害,亦须每空适中增修土墩一座,庶可杜釁销萌。

边外:酋首二枝。一为黄妇并子舍打太弟兄五子,素称强悍,驻坐地方各与定边、石涝、三山边相对,部落约五千余骑,原帐在地名青山湖住坐,离边约二百余里。若移帐,住牧地名长湖,离边约二百余里,其趁草往来住牧。夷人哈喇合受等常在地名锅底池一带,离边约六十余里。一为火落赤并子沙忽儿等,大小八子,内长子、二子、三子、四子,父子狼虎济恶,住牧地名与砖井、新兴边相对,部落约三千余骑,原帐在地名总管滩住牧,离边约二百五十余里。若移行帐,移住离边约一百五十余里。其趁草往来住牧。夷人哱啰言虽等常在地名孙家井一带,离边约三十余里,席季滩一带,离边约七十余里。迩者本酋率子入讧,其二子面孔中矢,甚毒。而降夷来言,其三子之首亦被骈斩,但日久骨枯,不可辨验矣。

新 兴 堡

墩台一十一座。

本边城近腹里,而周垣信地,难以踈防。且如兴字二墩、兴字五墩、七墩,此三空相距左右墩台颇远,而地势平旷,最为冲剧,虏所常犯。应于各适中空添土墩各一座。

边外:酋首铁雷素称狡悍,又为火酋虎翼,住坐地方与安边、砖井相对,部落约二千余骑。原帐在地名长湖脑儿,离边约二百余里。若移帐,行牧地名则于锅底池、大沙梁一带,离边约各五十余里,其趁草往来住牧。夷人王瓦儿害等常在地名柳门儿一带,离边约四十余里。

砖 井 堡

墩台二十二座。

本边城虽不据山险,而砖城甚固。惟砖字一墩、二墩、四墩、二十二墩,此四空相距左右墩台疏逖,而下则地势平漫,且多平沙,虏骑常得驰骋,应于适中各增土墩一座。

边外:亦系酋首铁雷,驻坐地方与安边、新兴、石涝、三山相对,部落约二千余骑。原帐在地方长湖脑儿住坐,离边约二百余里。若移帐,驻牧地名则于锅底池一带,离边约五十余里。其趁草往来驻牧。夷人把太等常在地名席季滩一带,离边约二十余里。

石涝池堡

墩台一十四座。

本边城亦在腹里,其当慎守,与新兴堡同。且石字三墩、十一墩、十二墩,此三空相距左右墩台颇远,而地势平旷,犹苦风沙至,与墙平。虏患时有,应于各适中空增土墩一座。

边外:亦系酋首铁雷,驻坐地方与新兴、砖井、三山相对,部落约二千余骑。原帐在地名长湖脑儿驻坐,离边约二百余里。若移牧,则在地名锅底池、大沙梁一带,离边约各五十余里,其趁草往来。夷人摆兔司等常在地名羊粪井一带,离边约二十余里。

三 山 堡

墩台八座。

本边城亦近腹里,而守御宜眘,与石涝同。又如三字一墩、三墩、四墩,此三空相距左右墩台之远及地势、虏患亦与石涝同。应于各适中空增土墩一座。

边外:亦系酋首铁雷,驻坐地方与新兴、砖井、石涝、定边相对,部落约三千余骑。原帐在地名长湖脑儿住坐,离边约二百余里,其趁草住牧。夷人铁力库等常在地名柳门儿一带,离边约四十余里。

定 边 营

墩台七十七座。

本边四冲。往曾设宪司同副总兵守之,盖必战之国也。且如定字八墩、九墩、十墩、十一墩、十二墩、十三墩、十四墩、二十四墩、二十五墩、二十六墩、二十七墩、四十九墩、五十墩、五十一墩、五十二墩、五十三墩、六十墩、六十一墩、六十二墩,此一十九空相距左右墩台颇远。而地连广野,沙与墙齐,胡奴可策马而过,最难外御,应于各适中空增土墩一座。

边外(81):酋首黄妇并子舍打太、卜言太等弟兄五子,驻坐地方各与安边、新兴、砖井、石涝、三山边相对,部落约五千余骑,原帐在地名青山湖驻坐,离边约二百五十余里。若徙幕牧马,则在长湖,离边约一百五十余里。其趁草往来住牧。夷人俺克等常在地名艾蒿梁一带,离边五十余里;旧边一带,离边二十余里。

盐场堡无分管边墩。

饶阳堡无分管边墩。

此二堡,盐场在寥廓之原,虏至亦何所掠?而饶阳则虽在腹里,乃盗贼宵劫多有,大为行人之害。

尝阅西路一带,平沙为多,循墙而行,虏在目中。而宁塞迤西,尤当厚防,不独为火酋一人虑也。砖井适中,尝议于瓦劄梁增一堡为应接地,惜乎筑舍不成,殊动三瓦弗陈之叹。而定边西郭之外,如南、北二沙,虽有班军扒除,而人力不胜风力,奈散难聚易何?乃秋防时,以兵车数百辆安置堵遏,虏亦为之却步,赖有此耳。

论曰:榆镇边长千二百里而遥,中间雉堞龙鳞,固有萦带不绝者。而要之,墩军视昔称寡,套虏视昔称狡,寡则首尾常不相顾,狡则坚瑕皆所窃闻。故欲扞格虏,必增墩,军法不得不然耳。说者曰:吾城有悬楼,可如古之笓篱;吾边有墩院,可如古之枳落;吾墙有睥睨,可如古之瓶甀。且有蔺石可击,渠答可布,神器可发,何忧匈奴?此夫一致之论,为文恬武嬉作竽者也。吾闻兹言,中心养养,其何日之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