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宜都财政收入2021

宜都财政收入2021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宜都市财政局 裴学中近年来,随着“两个率先”战略的实施,宜都已成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新形势下,宜都财政要认清使命,把握机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加快推进财政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排名中,宜都位次虽然上升较快,但仍只居于全国166位、中部第22位。

湖北宜都市财政局 裴学中

近年来,随着“两个率先”战略的实施,宜都已成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与此相适应,宜都财政也在这一进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2006~2010年,全市实现地域财政收入分别为:2006年80006万元,2007年103667万元,2008年150004万元, 2009年160835万元,2010年21945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79%、29.57%、44.67%、7.22%、36.45%,五年间增长近3倍;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2006年26772万元、2007年37954万元、2008年49803万元、2009年68509万元、2010年9000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77%、41.77%、31.22%、37.56%、31.38%,连续五年增幅超过30%。宜都财政快速积累的成长趋势呼之而出。在新形势下,宜都财政要认清使命,把握机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加快推进财政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以快促好,不断壮大宜都财政实力

发展是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不够、总量偏小、位置滞后,仍然是宜都当前最大的实际。宜都这几年虽然发展较快,但放在湖北、中部乃至全国的大环境来看,差距还较大。在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排名中,宜都位次虽然上升较快,但仍只居于全国166位、中部第22位。以一般预算收入比较,宜都2009年为6.85亿元,全国百强平均为22.93亿元,宜都规模只占百强的29.9%。显然,宜都与全国百强县市比较,差距十分突出,即使与中部十强比较,还是有较大差距。因此,作为财政部门要深怀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又好又快尤其是以快促好意识,提高速度,发展增量,壮大总量,不断加快宜都发展。

1.服务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首先要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则取决于总量和增量。增量决定总量。增量的部分除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外,在当前条件下,主要还是取决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财政要为增量的突破贡献更多的措施和服务。一是整合财政资金,加快园区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免收项目审批和建设环节的各类办证中介费用,实行财政补贴;二是争取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解决部分产品有市场但资金周转不畅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群成长;三是增加担保注册资金,扩大担保公司融资能力,按1%的比例对及时还款的中小企业给予担保费财政补贴。

2.服务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宜都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财政要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快速发展化工建材、生物医药、电子材料、食品加工四大新兴产业和纺织、机械、能源三大传统产业,形成“4+3”的工业经济特色板块。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财政扶持、企业主体的科技创新机制,安排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财政贴息力度,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投入。关闭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努力达到企业增效益、市级增总量、财政增收入的“三增”目标。

3.服务政策决策实施,促进宜都财源持续增长

配合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加快招商引资、支持企业发展,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主动将国家政策与市委、市政府决策及工作措施一一落到实处,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企业办事环境,安排创业扶持资金,鼓励全民创业。充分运用财政调度资金、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手段,支持发展优势企业,壮大支柱产业,培植骨干财源,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归集新兴财源。通过财政资金的科学运作,财政服务的优质水平,影响企业、影响经济良性互动,实现全市财力的持续和快速增长。

二、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构建和谐

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近年来,宜都在建设“民生财政”方面不懈努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货款、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残疾人养老保险。2009年3月1日,又在全省率先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宜都已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走在了湖北省前列。今后一个时期,财政社会保障工作的任务是“巩固完善基础,抓好制度衔接,增强保障能力,提高保障水平”。

1.加大社保投入力度,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

要针对宜都市的保障难点、热点和重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严格监管,保障到位。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随着宜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失地农民日趋增多,现已有2万多人被确认为失地农民。这一群体的基本保障已成为财政社保的当务之急。财政要增加资金投入,用于补贴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并逐步提高政府补贴比例,同时提高养老待遇标准。二是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按照“早起步、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加大宣传力度,保障技术条件,增强经费支持,尽快提高新农保参保率,使这一政策惠及最广大的农民群众。三是抓好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目前宜都市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尽快打通相关联制度间的衔接、沟通和完善,确保各个养老保险的群体利益不受影响,保障水平不受冲突。为此,财政部门要沉下心来,深入研究,尽快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符合宜都市情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与此同时,要结合财力不断提高城镇、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村干部、老党员生活补助标准。四是积极运用财政措施,统筹城乡就业。增加担保基金投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落实税收减免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发展。五是提高住房保障能力。筹集资金抓好廉租住房建设,继续加大经济还建房建设力度,加大廉租住房补贴,加快松宜矿区棚户区改造,逐步实现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2.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现教育事业新发展

要在继续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落实好贫困家庭子女资助政策,完善山区学生乘车补贴机制。安排培训经费,加强农村免费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中小学现代化建设。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实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升级改造工程,力争建设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亮点工程。

3.加大卫生投入力度,实现卫生事业新突破

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加强资金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尽量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对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设施的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强化农村卫生三级网络建设,真正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三、坚持管理创新,不断推进财政科学发展

体制机制依然是目前影响宜都财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障碍因素。要与宜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促进财政事业科学发展,就必须突破影响宜都财政发展的体制束缚,突破影响宜都财政发展的机制障碍,坚持管理创新,克难攻坚,不断形成财政发展新的增长点。

1.突出转变思想观点,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一是要从单纯的“收支型”向“公共型”转变。现今的财政职能已不再是过去的简单收支,而是覆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公共财政。要通过创新财政政策,拓展各个经济主体公共竞争的财政环境,通过搭建公共平台,鼓励全民创业,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调整支出结构,扩大民生支出,刺激生产,增加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二是要由传统的“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企业发展,壮大新兴财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发扬“廉洁、高效、务实、创新”的财政精神,弘扬“谨慎、细致、沟通、服务”的财政文化,为宜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提供优良的财政服务环境。

2.突出转变理财方略,充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的创新,就是要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流程控制、公共服务上有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新的效果。一是要深化以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的财政四项改革。要按照“单项定额、分类分档”的量化要求,建立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和严谨的项目预算管理程序,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增强预算约束力。要提高乡镇国库集中支付率,加强国库资金安全;严格收支两条线,实现非税收入“颗粒归仓”;细化政府采购,扩大政府采购的协议供货范围,不断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打造节约型政府。二是要深化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与改革,不断完善“宜都模式”,提高国有资产收益,全面规范行资管理。三是要调整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按照“规范税收级次,核定收支基数;定额上交,超收分成(定额补贴,超收全留),一定五年不变”的总体思路,理顺市、乡两级财力分配关系,壮大乡镇财政收入规模,增强乡镇财政实力。对创收型乡镇实行“定额上交,超收分成”;对补贴型乡镇实行“定额补贴,超收全留”,每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数超过上年部分全部留给乡镇,用于乡镇发展。

3.突出转变管理方式,充分打造科学精细管理

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时代的要求,财政发展趋势必然。一是要整合财税三家职能优势,推进财政收入的量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征管方式,依法治税,科学管理,服务增税,确保完成财政各项工作任务。二是要制定完善的《财政工作规程》,健全完善财政内部运行机制和牵制机制,确保资金安全,提高理财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内审力度,确保财政整体工作正轨运行,科学发展。三是要加强政府投资工程精细化管理。科学编制政府投资工程预算,增强执行力。加强过程跟踪,严格预算控制资金监管,确保政府投资工程安全、规范和效益。

4.突出转变工作作风,充分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科学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支撑。一是要大力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和谐型”五型机关建设,继续深化“四个一”学习工程,创建“最佳服务机关”。二是要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遵守“五不准”、“八不承诺”等纪律规定,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三是要大力开展“三制服务”,围绕财政倡立的“限期办结制、全程代办制、集体会办制”三制服务体系,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全面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湛、工作能力倍增的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人民满意财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