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所有中国人的荣耀。现简要介绍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国家。这些传说中的人物,代表着我国原始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文明程度。春秋时期,周王室更加衰微,各诸侯国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争夺土地、财富,不断发动争霸战争,出现了“春秋五霸”。

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案例导入

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分析了很多世界上的文明,他指出:“世界上的很多文明都在历史进程中衰退或消亡了,直到现在仍真正兴旺发达的文明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的欧美文明,一个是东方的中国文明。”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源源不断。虽然国外有的古代文明历史比较早,有的文明范围比较广,如古巴比伦的文明、古埃及的文明、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文明,但这些文明却因外力打击或自己腐化而逐渐衰退、消亡了。汤因比在他初期写《历史研究》的时候,并没有非常重视中国文明。到他快去世的时候,通过研究他认为西方文明的优点在于不断地发明、创造、追求、向外扩张,是“动”的文化。中国文明的优点在于和平,就好像长城,处于守势,平稳调和,是“静”的文化。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结合。

情境思考

(1)你认为汤因比得出的结论有科学根据吗?

(2)我们提到中国历史,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你知道中国历史、中华文明至今到底延续了多少年吗?

基础知识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埃及、印度和古巴比伦)。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所有中国人的荣耀。现简要介绍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一、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约200万年前—前21世纪)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国家。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长江流域分布着众多的古人类遗址。

1985年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距今约204万年的巫山人化石,说明我国早在200万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古人类活动。距今大约170万年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元谋人,是公认的中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从元谋人遗址遗迹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元谋人已会劳动,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知道用火,已经跨进了“人类”的门槛。

距今20万~70万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会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活动,过着群居的生活,有简单的语言。这个时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距今大约1.8万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的劳动和生活能力大为进步,已经掌握了钻孔和磨制技术,学会了人工取火,还会缝制衣服,开始有了爱美的意识。山顶洞人已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距今五六千年以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原始居民相继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典型的如陕西西安的半坡氏族、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氏族。这一时期,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支配作用,氏族成员亲属关系按母系血统确定,已实行族外婚。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人们发明了弓箭,已使用陶器,有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过着定居的生活。半坡、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以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原始居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此时,男子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取得了支配地位,氏族成员亲属关系按父系血统确定,并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典型的父系氏族公社。这一时期,出现了耕作的农具——犁;犁的出现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进步。大汶口出土的白陶,是后来瓷器的雏形。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已出现红铜、黄铜制品,说明冶铜技术已经发明。

我国古史记载有许多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而以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流传最广。这些传说中的人物,代表着我国原始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文明程度。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是房屋的发明者;燧人氏“钻木取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伏羲氏是畜牧业的发明者;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后人为纪念他们的业绩,把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尊为“三皇”,而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称为“五帝”。关于“三皇五帝”,古书中还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实际上“三皇五帝”都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

父系氏族公社的末期,正是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炎帝、黄帝是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在黄帝的西边有炎帝,东南还有一个强大部落,首领是蚩尤。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打败了蚩尤部落。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实行民主推行的“禅让”制。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废止“禅让”,登上了王位,于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知识拓展

《国语》卷十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为什么中国人又称为炎黄子孙呢?炎是炎帝,黄是黄帝。黄帝在黄河流域,为姬姓;炎帝在长江流域,为姜姓。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其统治大约维持了400年。夏朝的经济活动仍以农业生产和畜牧业为主,石器、木器和陶器仍在广泛使用,并能够制造青铜器。

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奴隶们的反抗,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起兵灭夏,建立了商朝。

商朝多次迁都,直到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后,才逐渐稳定下来,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商。

殷商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相当发达,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都有了较高水平。后母戊大方鼎(原名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商代的文字基本定型,因其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故称甲骨文。相传夏王朝已有历法,商朝沿用夏历且更加完善。

公元前11世纪中期,由于商纣王的残暴统治,被周武王所灭,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确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在全国推行井田制,确立了土地国有和农业生产制度;手工业较前发展更快、分工更细,号称“百工”。青铜冶炼与制造技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很多青铜器上铸有长篇铭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公元前841年,都城的国人暴动,赶走了残暴的周厉王,推举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朝政,史称“共和执政”,这一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发生内部斗争,犬戎人乘机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这两个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逐步解体、封建制度孕育的变革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更加衰微,各诸侯国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争夺土地、财富,不断发动争霸战争,出现了“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在史学界说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说法如下: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三、封建社会时期(前475—1840)

(一)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继续进行,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为了在诸侯争霸中处于强势地位,各诸侯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改革,促进生产发展,增强国力。鲁国“初税亩”的实施,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这种征税和田赋制度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封建土地占有关系,标志着奴隶制土地关系开始瓦解。各诸侯国的改革在战国时期达到高潮,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很快使秦国走上了强大的发展道路。这些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学术思想领域,思想空前解放,形成了诸多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

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秦王朝在全国废分封,设郡县,把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设立中央(“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县制)政府机构;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定百越、开凿灵渠、修筑驰道。这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因赋税和兵役、徭役沉重,刑法严酷,激化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秦灭亡。

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西汉初期,几代皇帝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科学、文化、艺术也相当繁荣,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刘彻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而“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使各民族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对外交往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汉武帝统治期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夺位,建立新朝,很快又爆发了绿林、黄眉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公元25年,刘秀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建立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大力调整政策,使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后期,豪强地主特权不断增加,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的爆发,起义虽被镇压,但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基础。

知识拓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割据称王,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币值,规定以“半两”方孔圆钱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况。“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了“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2000多年,到民国初期才“寿终正寝”。

img2

图1-1 秦半两钱

(二)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经过赤壁之战,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匈奴军队攻占洛阳,西晋灭亡。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史称“东晋”。与此同时,北方地区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先后建立起16个封建割据的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它们均定都建康,总称为南朝。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随后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北朝,与南朝并存。这一时期史称“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国南北方的分裂时期,也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许多制度与文化都酝酿于这一时期,从而迎来了隋、唐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三)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周自立,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589年,隋灭南陈,统一全国。隋文帝杨坚在其统治期间,建立“三省六部”制,实行均田制,减轻徭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开皇之治”。其继位者隋炀帝杨广开凿京杭大运河,全长4000多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隋炀帝横征暴敛、奢侈腐化、大兴土木、穷兵黩武,造成民怨四起,隋王朝很快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灭亡了。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短暂而繁荣。

在隋王朝土崩瓦解时,太原留守李渊兴兵反隋。618年,李渊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即位后,吸取了隋灭亡的教训,调整政策,善于纳谏,任用贤臣,轻徭薄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力逐步强盛,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可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唐玄宗前期,皇帝李隆基励精图治,任用贤人,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其统治后期朝政腐败,先后发生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之争和朋党之争,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唐末农民起义,唐朝瓦解。907年,唐朝灭亡。

(四)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

唐朝以后,中国政治失去了重心,分裂割据再次出现,从907年到960年间,在北方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在南方和山西则先后出现了南唐、北汉和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休,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建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经过多年征战,赵匡胤消灭了周的残余势力和其他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并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将领的军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北方的契丹国(辽)、金国和西北的大夏与北宋长期对峙,发生多次战争。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与金国长期对峙。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其先后发动多次大规模战争,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9年,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朝代,其“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阶级压迫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灾荒连年,最终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1368年元朝灭亡。

(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太祖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同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屯田,奖励垦织,兴修水利,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繁荣的江南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为加强北方边防,修整了长城,永乐年间,经过多年的发展,明朝国力达到最盛。为了宣威于外,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波斯湾、非洲东海岸,加强了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人民无法忍受,终于爆发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金(史称“后金”)政权,其四子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击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迁都北京,经过多年征战,完成了全国统一。清初,鼓励垦荒屯田,重视兴修水利,减免租税,经济繁荣,国家富裕,史称“康乾盛世”。清后期,政治腐朽没落,皇帝荒淫无度,官员贪赃枉法,贵族大肆兼并土地,加紧剥削和压迫人民;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长期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此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一)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80年间,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期间,西方列强先后对我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及“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侵略战争。并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多个不平等条约,掠夺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对此,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先后爆发了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等;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冲垮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统治宣告结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举行南昌起义,随后又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并开辟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36年12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导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经过中国人民八年浴血奋战,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6月,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经过3年的解放战争,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决定性战役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自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知识拓展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