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学》中“课程”的分量加重

《教育学》中“课程”的分量加重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在凯洛夫的《教育学》中,以“教学内容”取代“课程”,“课程”位于“教学”概念的下位,不受重视。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和它们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开设顺序等,总称为课程。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289]第一,前三种版本的《教育学》没有专门讨论“课程”的定义,它们只是分别列举了一些现象来描述“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教育学》总要以不同方式对此加以阐释。1949年后,受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课程”的研究不受重视。凯洛夫主编1948年版《教育学》没有单独设置“课程”主题,只在第三章“教养和教学底内容”,分别介绍“苏维埃学校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凯洛夫总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学》中,第七章“苏维埃学校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以“教学内容”的名义,讨论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第八至十章,接连安排三章讨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校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等内容。可见,在凯洛夫的《教育学》中,以“教学内容”取代“课程”,“课程”位于“教学”概念的下位,不受重视。这种观念及其讨论模式影响了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致使课程研究长期不受重视。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国外课程理论被引入,课程研究逐步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课程”在《教育学》中取得了独立的言说空间,课程观念逐步改变,“课程”在《教育学》中的分量加重。

(一)对“课程”概念的解释发生变化

1.《教育学》对“课程”概念的表述

(1)刘佛年《教育学》(讨论稿)对“课程”概念的表述:

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具体的体现在教学计划里。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不仅规定了设置哪些课程,而且还规定了每个学年各门课程的教学顺序,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以及学年的组织等。

中小学的每一门课程,都包含学生需要掌握的一定范围的知识技能的体系,或是学生所要从事的某一类活动。有时候也把它称为学科,而把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称为课程。[278]

(2)五院校编《教育学》对“课程”概念的表述: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学生在教学中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的体系及其思想政治方向,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279]

学科是根据一定学校的教育任务以及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定科学门类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如普通中学的语文、数学等。教学计划应明确规定设置一些什么学科。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和它们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开设顺序等,总称为课程。[280]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对“课程”概念的表述:

教学内容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它规定了学校教学活动中传递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性质,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281]

学校教学内容中最根本的是课程设置问题。课程设置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不仅把各科教学内容的进度变成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人的蓝图。[282]

(4)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对“课程”概念的表述:

课程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课程”一词,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在西方,“课程”一词……意为“跑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而言。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意思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近代学校兴起以来,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283]

课程与学科、教材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所谓学科(subject)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和狭义的课程混用。教材(subject-matter)则为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而广义的课程则包括以上所有的内容。[284]

(5)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对“课程”概念的表述:

课程是个多义词。……最广义的课程或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任务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等。次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中设置的全部教学科目。狭义的课程是指确定学科的领域,即专指一门教学科目,是教学科目的同义词。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教学计划拟订中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科目的设置问题……[285]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对“课程”概念的表述: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286]

课程的定义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也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60年代以后课程的含义被扩展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受到了挑战,学校生活中那些非学科的经验也受到了重视,认为这些经验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明显的作用。当代课程观注重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的全部经验。另一方面,把课程主要看做教程而不重视学程的静态课程观也受到了挑战,课程不再被看做是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双向的流动实践过程。当然,教学的科目、课业的结构及其进程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一般还是被认同的。[287]

(7)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对“课程”概念的表述。该书没有给出“课程”的明确解释,但将不同学者对课程的解释概括为几大类,即:“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288]结论是:

每一种课程的定义,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积极的特征,也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可以想象,由于人们不是指向同样意义的课程,所以关于课程定义的分歧将会继续存在下去。[289]

2.“课程”概念变化之分析

对“课程”的理解,各版本的《教育学》教材不尽一致。具体变化表现如下:

第一,前三种版本的《教育学》没有专门讨论“课程”的定义,它们只是分别列举了一些现象来描述“课程”。刘佛年主持编写的《教育学》(讨论稿)认为课程体现在教学计划中,五院校编的《教育学》把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地位、开设顺序称为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中讨论的对象变成了“课程设置”,指的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从上述描述来看,课程与“教学计划”相关,或者说体现在教学计划中。

第二,80年代中后期出版的两本《教育学》明确揭示了课程的定义。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新编本)从广义、狭义两个层次解释课程的含义,前者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后者指某一门学科。叶澜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则从广义、次广义、狭义三个层次揭示课程的含义。广义的课程即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任务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次广义课程是指学校中设置的全部教学科目,狭义课程是指确定学科的领域。可见,这2种版本的《教育学》除了层次分类有区别外,对“课程”概念的解释基本相同。

第三,20世纪末21世纪初出版的《当代教育学》和《教育学基础》对课程的定义采取了一种开放的态度,即强调课程含义的多样性,而不是急于给出关于课程的普适性解释。

从没有明确的定义而只有笼统描述,到给出明确的解释,再到对课程释义的多样性的关注,关于课程定义的这种变化,反映出当代中国对课程问题的认识愈来愈深入的演进轨迹。

(二)“课程”在《教育学》中地位的抬升

在教育理论研究中,“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紧密相关、而又各具特点的概念,两者孰先孰后、孰上孰下,往往人言言殊、见仁见智。1979年以来的《教育学》在处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上存在差别,但总的趋势是课程在《教育学》中的地位不断抬升,这也体现了当代国内外教育界对课程关注的时代特色。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出版的三种版本《教育学》均采用“大教学小课程”的思路来处理二者的关系,“课程”的地位模糊。“课程”作为“教学”的下位概念,被视为构成“教学内容”的要素,这种处理方式的结果就是“课程”在教材中没有应有的地位。刘佛年主持编写的《教育学》(讨论稿)虽然专设第五章“课程与教材”,似乎重视课程,但作者只是在“教学计划”的视野下,介绍当时中国中小学的各门课程,缺少对课程的理论分析,“课程”从属于“教学计划”的痕迹明显。五院校编的《教育学》中,第五章讨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课程”处于“失语”的境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中,“课程”被置于“教学内容”的框架下略加讨论,也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版的两种《教育学》教材中,“课程”有了独立的言说空间,地位得到了抬升。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新编本),第六章专设“课程”,认为课程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教学内容”成为解释“课程”的下位概念,作者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进行了“大课程小教学”的调整。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由于作者的分析框架独特,有关“课程”的讨论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其中第四章“学校教育模式构成的主要成分及其基本概念”中,分析了“课程的概念与类型”;第五章“理论上的学校教育模式”则分别对“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以及实用主义、要素主义的课程主张进行了评介;第六章“国家的学校教育模式”分别介绍了中、美、英、印、巴西等国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情况。从作者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以及教材的结构来看,“课程”与“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一起,成为作者理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课程”在该书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看,该书作者采用的是将两者平行对待的处理方式。

20世纪末21世纪初出版的《当代教育学》和《教育学基础》中,“课程”的分量更重。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第六章“当代课程理论”,分为“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三节讨论“课程”问题。在框架结构方面,“课程”被置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之间,这种“课程”优先的架构模式也反映出编者的匠心。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中,第六章“课程”,分为“课程与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组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三节讨论“课程”问题。这两本《教育学》均以浓墨重彩对“课程”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认识到课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充分反映出国内学术界对课程认识的深入。

上述考察表明,《教育学》中“课程”的定义从模糊到逐步清楚明晰、“课程”的言说空间逐步增大,“课程”在当代中国的《教育学》著作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总之,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来看,《教育学》的结构日益走出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窠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方法论而不是语录的方式影响《教育学》的构建。从教育起源、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到课程等概念,有关《教育学》中基本问题的研究,日益走出“左”的话语体系而贴近教育问题的本质。由此可以从一个方面得出结论:伴随着中国社会常态化发展的大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在当代中国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切实的进展。

注释

[1] Ada Kuper, Jessica Kuper. 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 London, 1985.转引自董标:《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论纲》(修订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2] 董标:《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论纲》(修订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第4页。

[3] 威廉·博伊德、埃德蒙·金:《西方教育史》,吴元训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83页。

[4]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1页。

[5] 本·阿格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将马克思的基本问题域划分为三个方面:“1.异化理论和人的解放观;2.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内在矛盾’的规律的理论;3.使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逻辑向经验方面发展的危机模式。”(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可以肯定,在本·阿格尔看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集中在第一个基本问题域当中,即是与人的异化及其解放有关的理论思想体系。

[6] 威廉·博伊德,埃德蒙·金:《西方教育史》,吴元训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83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110、485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4-125页。

[11]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478页。

[12] 此处引用的是马克思的原文。“人的自我改变”一词后经恩格斯改为“人的活动”,后来文献所见多为经恩格斯修改过的版本。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14] 杨贤江:《英美德俄四国教育改造之实况》,载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1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页。

[15] 在《杨贤江全集》之外,笔者又发现2篇文章为杨贤江所作:《苏联教育研究》署名柳岛生,载《思想》1928年1期;《俄国苏维埃学校的社会工作》署名祝康,载《中华教育界》19卷7期。

[16] 杨贤江:《教育迷信论》,载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3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17] 杨贤江:《评〈学生团体组织原则〉》,载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3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18] 杨贤江:《教育史ABC》,载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3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19] 杨贤江:《教育史ABC》,载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3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20]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载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3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61页。

[21] 杨贤江:《介绍〈苏俄之学校、教师与学生〉》,载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3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页。

[22] 杨贤江:《新兴俄国教育》,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5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24]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载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3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页。

[25] 杨贤江:《新兴俄国教育》,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5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742页。

[26]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1),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页。

[27] 杨贤江:《平克微支之教育心理观》,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6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753页。

[28] 杨贤江:《苏联新兴教育之一般理论》,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6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731页。

[29] 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8页。

[30] 中央教科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20页。

[31] 中央教科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21页。

[32] 中央教科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21页。

[33] 中央教科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27页。

[34] 中央教科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01-402页。

[35] 中央教科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06页。

[36] 杨光:《〈新教育大纲〉指引我正确的方向》,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编:《杨贤江纪念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20-122页。

[37] 孙腾霄:《〈新教育大纲〉对我的影响和教育》,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编:《杨贤江纪念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1-112页。

[38] 中央教科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06-407页。

[39] 《苏维埃教育学》编辑部撰,何国华、陈漪校:《И·А·凯洛夫的生平和教育思想》,《江西教育科研》1987年第5期,第77页。

[40] 苏联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的决定》,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18卷,杜殿坤、俞翔辉、朱佩荣选编:《苏联教育改革》(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41-342页。

[41]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序言。

[42] 周蕖译:《讨论凯洛夫教授主编的〈教育学〉教科书》,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18卷,杜殿坤、俞翔辉、朱佩荣选编:《苏联教育改革》(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37-475页。

[43]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关于加强学校与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的法律》(节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史教研室外国教育史组选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萃》(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页。

[44] 袁桂林:《外国教育史》,东北师范大学1995年版,第391页。

[45] 王义高等:《苏联教育70年成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73页。

[46] 毛泽东:《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6、597页。

[47]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4页。

[48] 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载《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

[49]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73页。

[50]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75页。

[51] 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页。

[5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4页。

[5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54]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页。

[55] 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开幕词》,载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56] 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载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57] 《人民教育》社论:《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人民教育》1952年第11期,第4页。

[58] 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

[59] 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60] 孙振东、龙藜:《建国以来教育学现代化本土化问题研究回顾》,教育学在线,网址:http://cyber.swnu.edu.cn/mcjy/cyber/200512/szd.htm。

[61] 社论:《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人民教育》1952年第11期,第4页。

[62] 王焕勋:《对于师范学院暂行教育学计划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人民教育》1954年第4期,第23页。

[63] 许行:《旅顺苏联中学参观纪要》,《东北教育》1949年第6期,第37页。

[64] 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65] 顾明远:《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6页。

[66] 周谷平、徐立清:《凯洛夫〈教育学〉传入始末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1期,第115页。

[67] 陈侠:《评高晶斋译〈教育学〉》,《人民教育》1952年第4期,第43页。

[68] 马骥雄:《高晶斋译〈教育学〉中的一些严重错误》,《人民教育》1952年第5期,第27页。

[69] 于卓:《教学的内容》,《东北教育》1950年第2期,第4页。又见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瞿葆奎编著:《教育学的探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页。

[70] 曹孚:《怎样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文汇报》1953年7月26日,第7版。

[71] 炼烽:《介绍凯洛夫〈教育学〉(上)》,《东北日报》1951年3月19日,第3版。

[72] 大众:《对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译文的几点意见》,《人民教育》1952年第1期,第35页。

[73] 人望:《介绍申比廖夫、奥哥洛尼柯夫合著“教育学”》,《人民教育》1956年第7期,第65页。

[74] 关于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否在东北翻译出版过的问题,瞿葆奎通过多方考证,认定:“在1949年全国解放以前,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没有在东北翻译出版过;1950年东北教育社也没有翻译出版过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最早的全译本,是沈颖、南至善等译的。”(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瞿葆奎编著:《教育学的探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07-508页。)

[75] 大众:《对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译文的几点意见》,《人民教育》1952年第1期,第35页。

[76] 陈侠:《凯洛夫〈教育学〉中译本第二次修订述要》,《人民教育》1953年第3期,第55页。

[77] 陈侠:《凯洛夫〈教育学〉中译本第二次修订述要》,《人民教育》1953年第3期,第56页。

[78]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6页。

[79] 麦尔尼科夫:《访问中国的观感及对工作的意见》,《人民教育》1955年第4期,第26页。

[80] 瞿葆奎:《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第67-78页。

[81] 王焕勋:《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是怎样进行工作的?》,《人民教育》1951年第4期,第13页。

[82] 麦尔尼科夫:《访问中国的观感及对工作的意见》,《人民教育》1955年第4期,第26页。

[83] 浦熙修:《访凯洛夫院士》,《文汇报》1957年1月22日,第1版。

[84] 本刊记者:《珍贵的启示:记凯洛夫院士在广州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广东教育厅《中学教育》1957年第2期,第4-6页。

[85] 徐颖:《访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光明日报》1957年1月27日,第2版。

[86] 刘茗:《试论张腾霄的教育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24页(总23-28页)。

[87] 曹孚:《全面发展的教育》,瞿葆奎、马骥胸、雷尧珠编:《曹孚教育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9年版,第64页。

[88] 曹孚:《苏联先进教学基本原则——小学教育讲座:第2讲》,《文汇报》1952年12月18日,第6版。

[89] 《浙江文教》编者:《积极开展学习〈教育学〉运动》,《浙江文教》1952年第12期,第3页。

[90] 曹孚:《怎样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文汇报》1953年7月26日,第7版。

[91] 卢逸民:《形而上学和烦琐哲学的大杂烩——对一本教育学的“教学原则”的批判》,《人民教育》1965年第4期,第29页。

[92] 陆定一:《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823页。

[93]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83页。

[94]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625页。

[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70页。

[96]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97] 陆定一:《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823页。

[98] 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第2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769页。

[99] 上海市革命大批判写作小组:《谁改造谁?——评凯洛夫的〈教育学〉》,《红旗》1970年第2期,第42页。

[100]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1页。

[101]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28页。

[102] 凯洛夫总主编:《教育学》,陈侠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1页。

[103] 凯洛夫总主编:《教育学》,陈侠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1页。

[104]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33页。

[105]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29页。

[106]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29页。

[107]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31页。

[108] 陈桂生先生在《重评凯洛夫〈教育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中,在考察了凯洛夫主编的1948年版《教育学》的目录后发现,并无我国教育理论界所谓凯洛夫《教育学》“四大块”一说,称“若单就凯洛夫《教育学》而论,所谓‘四大块’,实为子虚乌有,明明是三个板块,‘四大块’云乎哉?”但是,笔者发现,凯洛夫主编的1948年版《教育学》第一章中确实明确宣示教育学由四部分组成,但在目录中没有反映,并且在内容上也缺少“学校行政和领导”这一部分的叙述。不过,在凯洛夫总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学》中,最后一章“学校管理和领导”,似乎弥补了1948年版的这一缺憾。由此可见,凯洛夫《教育学》“四大块”一说似乎无法否认。

[109]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1页。

[110] 凯洛夫总主编:《教育学》,陈侠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111]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1页。

[112]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10页。

[113]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22页。

[114]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23页。

[115]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24页。

[116]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14页。

[117]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37页。

[118]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42页。

[119]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44页。

[120]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53、56页。

[121]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60页。

[122]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60页。

[123]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57页。

[124]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128、131页。

[125]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152页。

[126]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138页。

[127]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49-50页。

[128]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232页。

[129]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258页。

[130]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47-48页。

[131]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302-311页。

[132]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451页。

[133] 瞿葆奎等选编:《曹孚教育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8页。

[134] 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135] 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136] 张凌光:《评〈新民主主义教育教程〉》,《人民教育》1951年第1期,第35页。

[137] 张凌光等撰:《教育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封2,出版者的话。

[138]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0-721页。

[139] 程谪凡:《对教育学教学大纲的意见》,《光明日报》1956年11月26日。

[140]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中),《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141] 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开幕词》,载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142] 杨秀峰:《在1956年暑期高等学校校院长和教务长座谈会上的发言(节录)》,载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670页。

[143] 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63页。

[144] 毛泽东:《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9月5日),载中央文献出版社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七),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84页。

[145] 陈祖福:《半世纪艰辛探索,百花园精品争艳——高教教材50年回眸》,《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21期,第29页。

[146] 饶怀民:《胡元倓与明德中学》,《湘潭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1期,第52-57页。

[147]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148] 陈桂生:《刘佛年〈教育学〉述评》,《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3期,第9页。

[149]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150]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151] 陈桂生:《刘佛年〈教育学〉述评》,《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3期,第10页。

[152] 周扬:《周扬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117页。

[153] 周扬:《周扬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154] 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155]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156]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157]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158]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159] 此处的上海师大即现今的华东师范大学。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院和上海教育学院5校被合并为“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教育学院相继恢复建制,从“上海师大”分离出去。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

[160] 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3-464页。

[161]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162]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1页。

[163]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页。

[164]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165]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166]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167]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

[168]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14页。

[169]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170]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1、10页。

[17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172]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173]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174]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175]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176]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3页。

[177]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4-41页。

[178]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179]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180]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18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0页。

[18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1页。

[183]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5页。

[184]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7-77页。

[185]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00页。

[186]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00-102页。

[187]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

[188]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130页。

[189]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134页。

[190]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81页。

[191] 刘佛年著,金一鸣整理:《刘佛年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192]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193]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194]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5-34页。

[195]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

[196]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88-91页。

[197]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36-137页。

[198]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46-147页。

[199] 朱宗顺:《交流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1978—2000)》,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200]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28页。

[201] 陈桂生:《刘佛年〈教育学〉述评》,《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3期,第11页。

[202]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讨论稿)(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前言第Ⅲ-Ⅳ页。

[203] 华东师范大学“革命大批判组”:《彻底肃清周扬在文科教材编写中的流毒》,《解放日报》1970年1月13日。

[204] 瞿葆奎:《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3期。

[205] 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206] 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年第9期,第23-24页。

[207] 王道俊:《在困惑中求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2期,第1-2页。

[208] 冯建军、高德胜、赵志毅:《用生命谱写教育学——鲁洁教授学术思想记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6页。

[209]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版,第2页《新编本说明》。

[210] 王道俊:《在困惑中求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2期,第2页。

[211] 王道俊:《在困惑中求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2期,第3页。

[212] 王道俊:《在困惑中求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2期,第5页。

[213]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前言》第1页。

[214]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前言》第1-2页。

[21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编写说明第1页。

[216]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217]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218]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219]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220]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

[22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

[222]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223]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5页。

[224]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225]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226]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9页。

[227]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2页。

[228]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2页。

[229]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2页。

[230]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

[231] 麦丁斯基:《世界教育史》(上),叶文雄译,五十年代出版社1952年版,第2页。

[232] 康斯坦丁诺夫主编:《世界教育史纲》(第一册),邵鹤亭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第1页。

[233] 参见康斯坦丁诺夫等著、李子卓等译《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它认为“苏维埃教育史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学说去解释教育的起源”(第8页);沙巴也娃主编、邰爽秋等译《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没有明说教育的起源问题,但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里,阐明了人类的劳动活动在社会和人类本身发展中的巨大意义”(第5页),暗示劳动在教育起源中意义重大。

[234]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沈颖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版,第1页。

[235] 凯洛夫总主编:《教育学》,陈侠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236]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237]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238]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239]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240]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26-27页。

[241]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

[24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243]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页。

[244]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

[245]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246]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页。

[247]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

[248]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249]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1-42页。

[250]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251]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252]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

[253]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254]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255]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2页。

[256]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2页。

[257]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332页。

[258]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59]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260]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6-50页。

[26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页。

[262]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1-42页。

[263]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264]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265]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266]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页。

[267]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5页。

[268]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页。

[269]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69页。

[270]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69页。

[27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272] 凯洛夫总主编:《教育学》,陈侠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21页。

[273]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3-64页。

[274]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55页。

[275]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276]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页。

[277]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6-77页。

[278]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00页。

[279]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280]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97页。

[28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09页。

[28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16页。

[283]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页。

[284]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157页。

[285]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

[286]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131页。

[287]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130-131页。

[288] 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143页。

[289] 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