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与贸易融资

完善与贸易融资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完善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深化的必要途径。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但与先进国家的金融市场相比,依然落后;与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外贸发展的要求相比,也不适应。一般地,间接融资的比重随着金融深化而逐步下降,直接融资的比重则随着金融深化的程度而上升。

第三节 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与贸易融资

发达的金融市场不仅是有效地融通资金的场所,也是有效地实现中央银行间接性宏观调控的手段。所以,完善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深化的必要途径。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但与先进国家的金融市场相比,依然落后;与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外贸发展的要求相比,也不适应。所以,还要大力拓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包括现有的金融市场如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的外延延伸,衍生性金融产品市场的开放及金融市场的规范完善。

一、融资方式的选择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都是商品经济社会必不可少的融资方式,但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与时空条件下,经济主体选择的融资渠道不同,日本等东方国家以间接融资为主体,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在外部融资中所占比重约为80%~85%,直接融资占15%~20%。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总量几乎平分秋色,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直接融资在企业外部融资中所占百分比,美国为57.14%,英国为55.26%,但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发展时序看,这二者之间的总量及其结构则随着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创新的程度变化而变化。一般地,间接融资的比重随着金融深化而逐步下降,直接融资的比重则随着金融深化的程度而上升。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企业的利润规模和积累能力受到限制(虽然强制性积累可以使积累率维持较高的水平),企业主要依靠从外部获得资金(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企业主要从财政获得拨款);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抑制造成直接金融规模很小,在外部资金中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使银行承担企业投资风险,中国企业融资构成的现有格局正是如此。

表4-16 中国融资总量及结构(1985~1996年)

img22

注:①直接融资指有价证券年末余额(存券);间接融资指国家专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额。②所有数据资料依据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金融年鉴》计算整理。

表4-17 企业融资构成的国际比较

img23

续表

img24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银行《国际比较统计》、《中国金融年鉴》(1995)、《中国财政统计》(1988~1995)有关资料计算整理。

二、发展金融市场,改革和优化外贸企业融资

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较快,但由于功能上的缺陷使企业缺乏高效率的直接融资的渠道,不得不完全依赖于银行。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很快,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融资效益。而且,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使其难以在该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快了对金融体制的改革力度,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及银行业改革等,并且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由此为我国金融业平稳步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5)

1.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

一是继2005年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后,2006年6月和7月,中国银行分别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10月,工商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成为中国A股最大的上市公司。这些银行在实施股份制改革的同时,转换经营机制的步伐不断加快,为全面建设现代金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股份制银行如华夏和民生等也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并计划赴港上市;三是农村信用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截至2005年6月份,全国已有17家省级联社挂牌成立,43家银行类机构挂牌营业,172家联社完成了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组建工作。这些现象表明,我国银行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并已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

2.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全面展开

长期以来,“股权分置”一直被认为是阻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影响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2005年5月份开始,按照“试点先行、协调推进、妥善解决”的步骤和“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思路,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始逐步展开。另外,证监会、国资委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并规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

3.国债余额管理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从2006年开始,中国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采取国债余额管理方式管理国债发行。这意味着政府发行国债,只要余额没有超过立法机关批准的额度,就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国债发行的品种和期限结构。国债余额管理的推出,将使财政部短期债券供给积极性增加,中国的收益率曲线日益完善,从而可以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随着国债余额管理的推行,短期国债将可逐步替代央行票据吸引目前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为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挪出更多空间。

4.外汇做市商制度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深入

中国人民银行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简称OTC方式),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以双边授信为基础,通过自主双边询价、双边清算进行的即期外汇交易。随着OTC方式的发展,客观上将形成分层的外汇市场体系,即具备实力的大机构之间相互进行大额交易,同时大机构承担做市职能,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而央行同时引入的做市商制度有利于活跃外汇市场交易,提高外汇市场流动性,培育金融机构的做市能力,建立OTC方式、撮合方式和银行柜台交易方式之间的价格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实行这项制度以后,人民币的浮动显得明显更加灵活,市场供求在价格形成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央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将进一步完善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分层有序的外汇市场体系,积极推出新的外汇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积极进行创新,丰富企业、个人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目前看来,外汇市场的多层次以集中撮合交易方式为主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会继续发挥作用,但采取这种交易方式的国家很少,因为效率相对较低,要转向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两种交易方式相结合,重点发展无形市场;在交易方式上,将来发展的重点是为了应对灵活的汇率所需要的远期交易和新的风险管理工具。

5.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提速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巨大进展,提供更多的规避金融风险和活跃市场交易的衍生工具的要求日益迫切。目前,中国政府正积极筹建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的推出时机已经逐步成熟。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光大银行和国开行已经完成首笔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在宏观上可以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形成高效统一的债券市场,打通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贷款市场和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之间的价格联系,提高债券收益率曲线的效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在微观上,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利率互换能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规避资产负债利率错配风险,向客户提供不同利率结构的贷款和理财产品创造条件。

6.企业年金市场和产业基金试点迈出实质性步伐

光大银行、中国银行、人保财险获三家央企批准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表明规范的企业年金运作正式起步,新的制度平台基本搭建完毕和通畅。企业年金参与者的增加,从短期看有利于资本市场,包括债市和股市的稳定和发展;从中期看,企业年金不断完善,将促进社保基金的完善,推动保障型市场的发展,促使居民减少防范性储蓄存款,增加投资性资金的运用。另外,总额200亿元、首期规模50亿元的我国第一只中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基金已经设立。

此外,在推进金融制度改革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的监管体系,如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监管和加强对证券市场监管等。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融资产生了极其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表4-18 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来源结构(占总额的%)

img25

注:美国为1944~1990年平均数,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均数等。

资料来源:R.Glenn Hubbard,Money,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Economy,Addison Wesley,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7.资本市场发展与充实企业资本金

在中国经济运行中,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而资本金主要来源于两条途径:直接投资和资本市场。绝大部分居民手中的资金,只能通过资本市场才能转化为企业运营和项目建设所需的资本金,因此,要将城乡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转化为经济运行中的资本金,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中国的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成长,有利地推动了政府和企业的资本金筹措。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中国企业高负债,资产负债率高达70%~80%,企业资本金短缺。只有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功能,向社会筹集资本金,这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速度,以及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但中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仅占其融资总量的10%左右,银行信贷仍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间接融资占绝对地位,国民经济的证券化率1996年为14.5%,而西方国家多在50%~100%之间。

因此,需要适当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既要扩大股票市场总规模,又要开发市场新品种,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形式,根据股票市场承受能力,适择符合国家政策,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国有大中型外贸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交易,既服务于上市外贸企业,增强其竞争力,又解决上市公司的素质问题,同时,择优支持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非国有企业公开发行股票。而且,引入市场机制,择优竞选上市公司,使股票发行额度和资本市场资金这种稀缺资源真正配置给长远发展的优势企业,促进外贸和股票市场的稳健发展,增加新的融资品种,实现外贸企业融资形式多样化。如可转换公司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还可积极培育国有大型外贸企业集团直接到国际市场发行股票,并加强资本市场监管。

8.金融市场建设为贸易融资提供了条件

(1)商品贸易融资方式。商品贸易融资最初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及贸易活动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些专营对外贸易与资金融通有关的对外贸易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对外贸易的全球化,商品贸易融资成为必要和可能。商品融资指向最初涉及原料或初级产品贸易的公司提供金融服务,也可向生产者或用户提供金融服务。

商品与贸易融资包括国内与国际两部分。国际性的商品与贸易融资,包括项目融资、预付款融资、加工贸易融资、易货融资、互购与对销融资、回购融资、库存融资、期货融资等。本书先从出口和进口两方面谈国际贸易融资方式。

第一,出口融资方式。主要有装运前融资和装运后融资。前者包括红条款信用证(Red Clause Credit),特别规定允许出口商在全部货运单据备齐之前可预先向出口地的银行预支部分货款,及打包放款(Parking Credit),即出口地银行为鼓励出口向出口商提供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出口商凭国外开来的信用证正本作为抵押向银行借入资金,用于购买、包装、运出信用证内规定的货物。后者,即装运后融资包括贴现(Discount)、出口押汇(Documentary Draft)、福费庭(Forfaitiny)、保付代理(Factoring)。贴现是一种票据行为,是远期票据,先承兑后贴现,也是一种融资方式,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出口押汇是银行对出口企业提供的一种保留追索权的资金融通方式,即出口商将所需出口的货物装运后,银行买入信用证下或托收项下的有关单据和汇票,在扣除交易所到国外及款项汇回国内的时间利益,即邮程利息后,将余额提前结给出口商,然后再凭汇票和单据向国外的进口商收回货款。福费庭是指出口商向进口商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包买商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权地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以此提供融资服务。保付代理业务是在以赊销为支付方式的贸易中,由保理商向出口商提供一种集融资、结算、财务管理、信用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贸易支付方式。

第二,进口融资方式。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本国进口商从国外进口商品时授予的信用。主要融资方式有开立信用证、远期信用证、信托收据、担保提货、进口押汇。银行开立信用证是一种授信业务,除进口商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资力及信誉之外,须向银行提供抵押品或担保或交保证金。对开证行来说,只要出口商提交的单证相符便承担了第一性的付款责任。远期信用证是指买卖双方达成即期交易,但规定受益人出具远期汇票,提供有关单据后即可即期收汇。信托收据指进口商为提前得到货物,在未清付款时而出具的文件,以协助进口商从银行获资金融通,利于资金周转;担保提货是进口商为能及时提货或存仓,保证只要收到单据立即交给运输公司,因无单据提货而造成的损失由进口商自负。进口押汇指开证行收到出口方银行寄来的单据后,经审核或单证相符,由开证行代进口商向代付行偿付货款,进口商在一定期限内偿还银行的垫款、押汇利息及费用。

(2)中国的商品与贸易融资。中国的国际商品与贸易融资业务于1980年开办,1994年前主要由中国银行负责办理,1994年后,相继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其中,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从事进出口信贷业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中、长、短期信贷业务倒置,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政策性业务不能按同期贷款利率来贷,影响其积极性,政策性业务多头经营、形成贷款、保险业务的多头竞争等。

中国的商业与贸易融资目前还处在发育阶段,但它已在中国有色金属骨干企业中悄然兴起,成了这些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融资手段与资金来源。商品与贸易融资在中国会存在一个初步的适应范围。企业在国内要具备一定实力,知名度和信誉,国际上应具有稳定的出口渠道,产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外市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通过融资渠道和资金市场,运用各种融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资金。

9.金融市场的完善与贸易融资

(1)建立境内远期外汇市场。为促进外贸增长,亟待为企业提供回避和降低汇率风险的长期远期外汇市场。建立外汇远期交易市场是国际上通行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成本不高而效果良好。目前中国允许中国银行进行贸易项下远期结售汇业务实际可视为建立远期外汇市场的起步阶段。从1997年4月起,中国银行已开展贸易项下远期结售汇业务,目前最长期限可达6个月,并可延期6个月,不少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人民币远期结售汇规避外汇风险,当然,建立完善而正规的远期外汇市场要求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在目前人民币只实现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和外汇的远期交易只能局限在贸易项下。

(2)建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非商业性保险,它是政府为鼓励本国产品出口创汇而直接或间接设立的保险,以保证本国出口企业由于进口商的原因而造成无法收汇时不受损失。世界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方式为本国企业提供出口贸易的风险保障,以达到促进本国产品出口的目的。因此,要尽快建立一家全国性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

(3)解决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与防范金融风险的矛盾。尽快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对扩大出口的促进作用。如根据企业状况和出口产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贷款政策;继续扩大出口信贷规模和适用范围的同时,适当降低出口信贷利率;对出口前景较好的企业给予融资支持。

10.商品贸易融资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

商品与贸易融资使企业在原料的进口与产品的出口上力度较大,增加了企业创汇能力,进出口额显著上升。同时,融资时境外商业银行要求企业有规避市场风险的贸易方式与手段,如套期保值、期权、活价形式长期代销合同等,这对提高企业的进出口水平,与西方贸易方式接轨有利。

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扩大有利于形成对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压力,增强其商品与贸易融资的开展。没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中小企业更可以运用商品与贸易融资手段,获得出口的优势。

从事商品与贸易融资要求银行自身对商品与贸易有足够的认识,了解商品的规格、用途、价格、市场、客户、贸易方式与风险等,可减低银行的融资风险。开展商品与贸易融资可充分利用银行的无形资产,对有信誉、有能力的企业,可为其开具远期信用证或保函。

国有银行商业化后,开展商品与贸易融资将与国内的外资银行竞争。可先在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设立商品与贸易融资部门并逐步发展成为有特色的商业银行,这与中国商业银行向业务多元化、经营国际化、资金商品化的目标相一致。

当然,在中国当前的金融深化改革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根据麦金农与肖的“金融深化论”,发展中国家利率自由化后,会导致储蓄和投资的优化,带来相应的储蓄和投资效应,从而导致金融深化。麦金农证实,正的实际利率可以显著提高一国实有资本存量的产出效率。中国的市场具有极大的分割性,资本市场发达,信息流不畅,严重抑制投资。而且利率市场与外汇市场紧密相连,也制约着银行商业化进程和金融市场建设,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利率市场化的充分条件,但积极而审慎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必然趋势。由于利率市场化与外贸发展的关键主要通过本章前面所述内容体现出来,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金融深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自由化的进程需要逐步推进,规范金融市场主体、整合金融机构的措施需要加强,体制改革滞后,协同程度低等问题即将逐步得到解决。

【注释】

(1)赵晋平:《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及其调整对策》,载《管理世界》1998年第4期。

(2)张蕴岭:《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的市场开放》,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8期。

(3)王福军:《国际竞争力与中国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载《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11期。

(4)黄明:《关于国有金融支持的理性思考》,载《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

(5)巴署松,《2006年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与趋势》,载《中国经济报告》2006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