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泥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介绍

印泥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介绍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封泥(一)▲封泥(二)据考古和史书记载,印泥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水或蜂蜜调和的印泥容易脱落,不能长久保存。所以印泥虽小,却对整个社会的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印泥对于艺术家就不仅仅是用来盖印,表示作品的作者是谁,而且是作品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由于有着这样的关系,艺术家就非常注重印泥的质量,要求严格。印泥的制作,相传在五代时已有了,而作为商品出售,要推迟至清康熙年间。

【印泥的起源与发展】

▲封泥(一)

▲封泥(二)

据考古和史书记载,印泥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印泥。不过那时候的印泥和现在的不同,它是用由多种物质配制的黏土做的,平时搓成泥丸子,临用时用水湿透。因为当时的公文和书信是用漆书写在竹简木牍上的,为了防止泄密或传递过程中的私拆,在写好了的简牍外面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再用绳子把它们捆在一起,然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丸湿泥封上,再用印章钤上印记,作为封检的标记发出去。这种泥丸称为“封泥”,可以视为印泥的始祖,一直沿用到了魏晋南北朝。

▲手涂“水朱”于章面上

随着造纸术的诞生和发展,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公私书信一律改用纸张,用泥封信的陈旧做法也不再适用。于是,人们又改用清水,调制硃砂于印面,再印在纸上,称之为“濡朱”,这就是现代印泥的雏形。所谓“濡朱”,就是把硃砂与胶水或蜂蜜之类的黏液体调和后,涂在印文上,然后盖在纺织品或纸张上。但水或蜂蜜调和的印泥容易脱落,不能长久保存。为解决硃砂易落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尝试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改进,终于发现用油调硃砂不容易干落,这成为印泥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转折,印泥也开始进入艺术领域。

▲符骥良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上的红印

印泥又名印色,是文房必备之用品。大家都知道,印泥是盖印章用的,是很普遍的小商品,不足为奇。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如果一切工商企业、机关、学校没有了它,那么所有票据、文书、证件便无法盖上印章,从而不能进行贸易和交流;家家户户的快急邮电便丧失信用的手续;收藏家的收藏印章也就无法使用。所以印泥虽小,却对整个社会的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

▲八宝印泥

▲朵云印泥

▲上海西泠印泥

▲鲁庵手制印泥

印泥对于书画篆刻家,关系更为密切,他们把印泥看成构成艺术作品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有机部分。一幅书法作品,如果不盖上一两枚艳丽的红色印记,就会使作品逊色。一幅中国画,作者得考虑到印章应盖在哪个地方最为恰当,以求画幅空间的平衡,并用以协调色彩的轻重和疏密;对篆刻家的关系则更大了,他们的作品必须通过印泥才能体现,才能钤拓成印谱。因此,印泥对于艺术家就不仅仅是用来盖印,表示作品的作者是谁,而且是作品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由于有着这样的关系,艺术家就非常注重印泥的质量,要求严格。同样一方印章,如果分别用质量低和质量高的两种印泥钤出相比较,明显地会感到一枚是疲惫露底、色彩无神,另一枚是精神倍增、艳丽夺目,试想钤在作品上会起到怎样不同的效果?

印泥的制作,相传在五代时已有了,而作为商品出售,要推迟至清康熙年间。当时福建漳州有魏丽华斋制造供应,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末,杭州西泠印社成立,海内书画篆刻家汇聚一堂,他们既是品评印泥的行家,又是印泥的消费者,这就推动了当时印泥制作单位对高质量印泥的研制。直到现在,上海和漳州等地的印泥依旧驰名于中外。

▲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

【课堂实践】

试一试,自己动手来钤印印章。

▲尚书印蜕

【历代经典文萃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尚”通“上”,“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文书。“尚书”即上古的文献档案,它所记录的是君王和贵族所讲的话。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尚书》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

《尚书》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传。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4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共58篇。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尚书》中还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等。

自汉朝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篆刻家——钱君匋】

钱君匋(1907—1998),浙江桐乡人,名玉堂、锦堂,字君匋,号豫堂、禹堂、午斋,室名无倦苦斋、新罗钱君匋山馆、抱华精舍。他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装帧艺术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当代“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书画家。擅长装帧美术及篆刻、书法。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开明书店编辑、万叶书店总编辑、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桐乡市君匋艺术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海宁市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名誉馆长等职。

钱君匋1925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之后跟随李叔同弟子刘质平、丰子恺及吴梦非学习度曲、绘画、图案,并自学书法、篆刻、国画。

同年,受聘于浙江艺术专科学校担任图案教授,后回上海任职开明书店音乐美术编辑,兼任澄衷中学、爱国女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职,同时开始音乐、诗歌、散文创作。

1927年秋,拜识鲁迅先生,时往请益,而鲁迅凡有新书出版,多由钱君匋装帧。钱君匋又先后为沈雁冰的《小说月刊》、叶圣陶的《妇女杂志》、钱智修的《东方杂志》、周予同的《教育杂志》、杨贤江的《学生杂志》及诸多名家著作担任装帧设计。画名之高,一时书刊纷纷以钱画书衣为尊,稿酬亦高,遂有“钱封面”之美誉。1985年春,钱君匋决定将其毕生精心收藏的明清和近现代名家字画、印章、印谱等数千件珍贵文物捐献给故乡。1987年,浙江省特为其建君匋艺术院,作为珍品收藏及书画研究、创作中心。

他一生治印两万余方,上溯秦汉玺印,下取晚清诸家精髓。他是一位诗、书、画、印融于一身的艺术家,诸方面都有至高的造诣和贡献。出版有《春梦恨》《中国儿歌选》《小学校音乐集》《长征印谱》《钱君匋作品集》《鲁迅印谱》《钱君匋印存》《君匋印选》,及《海月庵印剩》《无倦苦斋印剩》《钱君匋书籍装帧艺术选》等数十卷。编有《钱君匋篆刻选》《豫堂藏印甲集》《豫堂藏印乙集》《丛悴堂藏印》。与叶璐渊合著《中国玺印源流》,有日译本。出版有美术短篇论集《艺苑论微》《钱君匋作品集》等。

【课后问题】

1.你能列举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印泥?

2.简单说明一下,你觉得印泥有哪些作用?其重要性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