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塑造是电视剧的灵魂

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塑造是电视剧的灵魂

时间:2022-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题,确实是一部电视剧的主导因素和灵魂。在整个电视剧艺术文本的形象内容系统里,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还是灵魂。

第二节 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塑造是电视剧的灵魂

前面,我曾经讲到主题是电视剧作品内容的主导因素和灵魂,我现在又说,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是电视剧的灵魂,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不矛盾。主题,确实是一部电视剧的主导因素和灵魂。主题没有任何意义,这部电视剧就没有了生存的资格。主题的好与不好,最终决定了这部电视剧的好与不好。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但是,一部电视剧里,主题的表现,却又无一例外地是由人物形象和形象系列的塑造所决定的。所以,说到底,最后决定一部电视剧作品的,最核心最决定性的因素,还是这个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在整个电视剧艺术文本的形象内容系统里,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还是灵魂。

我在这里讲“灵魂”,说的是主导和决定的作用。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所具有的主导和决定的作用,就是它主导和决定了这部电视剧的美学品格。这,大致上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主导和决定了,一部电视剧所选择的题材和对题材蕴涵意义的开掘,是不是在尽可能深广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真实。

第二,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主导和决定了,一部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是不是反映了我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代表一个时代前进方向的人物的人性的美善。

第三,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主导和决定了,一部电视剧的画面叙事策略,是不是创造出了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民族的审美期待相适应的电视艺术文本。

第四,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主导和决定了,一部电视剧的审美价值,是不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成长。

先说第一,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主导和决定了,一部电视剧所选择的题材和对题材蕴涵意义的开掘,是不是在尽可能深广的程度上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真实。

我在本书第一卷第五章和这一卷的第一章都说到了19集电视剧《城市的星空》。说到该剧导演巴特尔和他的创作集体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所抒写的人文关怀,所抒发的历史情怀,实质上,竟然是当今举世关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变革的问题——给中国农民以国民待遇的问题。

大家知道,在我们中国,革命建国和执政兴国,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问题,即“三农”问题。我们文艺界的有识之士关注这个问题,始于上个世纪最初20年左右的鲁迅和他的学生们那一代小说作家。鲁迅写《药》、《明天》、《风波》、《故乡》、《社戏》、《祝福》、《阿Q正传》等等作品,振聋发聩地作了一次呐喊。《新潮》作家群,还有文学研究会及其周围的“乡土文学”作家们,发表了一大批的小说,虽然,在描述地方色彩点染乡土气息时于悲壮的背景上添加了美丽,却都是在喊出农村衰败的一声悲叹,还同时在作品里点缀着冷酷的野蛮的习俗。他们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是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让人们清醒地看到,那时的世道乡风里饱含着那么多的农民的血和泪,点缀着的竟是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社会的文明。随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作家们关注的是,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年代,中国的农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伟大牺牲。50年代以后,直到70年代末的“文革”结束,中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境况和命运,继续在作品里得到大量的描写。只是,复杂有时也荒唐,于艰辛、坎坷之中充满无奈。等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拉开,随着农村情景的变化,农民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的变化,我们的文艺家们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就有了新时期的变革的气息和色彩了。尤其是,电视剧艺术加入到这个事业中来,使得这种关注显得别开生面而引起了国民的普遍重视。像《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还有《庄稼汉》、《秦川牛》、《神禾塬》,以及《情满珠江》、《华西村的故事》等作品展示农业、农村、农民的变化,像《希望的田野》、《烧锅屯钟声》为代表的一批作品揭示改革开放中的“三农”矛盾、冲突,更有10年前问世的《外来妹》那样的作品,通过艺术地演绎农民进城打工的故事来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全都震撼了、感染了有良知的中国人。

所有这些作品,都比较好地通过题材意义的深度开掘,在尽可能深广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真实。但是,不能不承认,包括《外来妹》等作品显示的这种探讨,还明显地带有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发展状态和人们思想认识发展水平的局限,而没有涉及到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即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的问题。可以说,正是《城市的星空》,第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第一次用一个感染人的肺腑又震撼人的心灵的故事艺术地向世人诉说了这个问题。事实上,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并非只有让农民进城这一条出路。全部演绎农村的生活,我们的电视剧艺术也可以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出这个问题,探讨这个问题,然而,正像我在前面已经说到的,《城市的星空》选择新世纪的新一代农民进城打工的故事,把这一代农民置放在和城市里的国民的生活的矛盾、冲突之中,就极容易造成一种国民待遇不平等的鲜明对比,极容易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中警醒世人,引领人们去进行冷静的、理性的种种哲理的、文化的乃至政治的、社会的思辨。这是值得人们特别加以重视的。不仅在中国电视剧艺术史上,中国文艺史上,就是在中国“三农”问题变革史上,以至整个社会变革史上,它都值得人们庆贺和纪念。

不过,在艺术地演绎这个故事抒写这种关怀抒发这种情怀的时候,这部电视剧也还留下了遗憾。比如,剧中的城里人,除了片儿警老田、桑红、耿老主编俩夫妇、周明放科长、幼儿园园长、印刷厂校对室主任等次要人物,主要人物胡雪兵,还有桑勇,都是坏人。让他们作为乡下人的对立面,作为乡下人获得国民待遇的阻力和障碍。好像是个城里人就有权利把他们驱逐出去。我也说过,结果,这部电视剧就只好在塑造这六个进城的农民的形象的时候,让他们面对种种的歧视、屈辱甚至于暗算、生死存亡,或者全都尽量忍受下来,或者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奋斗,去追求,去对峙,去抗争。然而,这,对城里人也有失公允。今天的多数中国城市居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作为也越来越真诚,对待乡下人,还是好人多。何况,农民得不到国民待遇,也绝不是城里人的个人行为造成的,舍弃了这个侧面的描写,就影响全剧在更加深广的程度上表现历史的真实,因而也就使得审美价值受到冲击和伤害。还有,这样设计戏剧冲突,用这种叙事策略去展开这六个乡下青年尤其是远子的性格和命运的描述,给人看到的更多的还是个人性格的悲剧,这也不对。它会妨碍人们去思考,去认识,去彻悟,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既是社会体制的问题,也是文化观念的问题,而不是带有什么传奇色彩的故事中某些人物的性格的问题,命运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的星空》的创作者们,对于这一特殊生活的题材所蕴含的意义把握还欠准确,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真实还有欠缺。

就此而言,晚出的《都市外乡人》对于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真实的揭示,则要比《城市的星空》又进了一步。这,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得益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都市外乡人》是CCTV-1在2006年春节前夕的黄金时间播出的一部23集的电视连续剧,由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和吉林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都市外乡人》的导演顾晶说,“这是一个讲述农村知识分子进城创业的故事,这是一部描写美好乡情的都市民谣,这是一段城乡互动的心灵历炼。”(2)也许,今天的中国,当着1.4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着城市大转移的潮流汹涌澎湃的时候,社会并不鼓励农村知识分子也要离开农村,那里绝对需要他们的知识,需要他们这些人。不过,看《都市外乡人》,我们更看重的倒是这个“城乡互动”的创意。

剧中的男一号于天龙是中医学院毕业的一名中医,在老家东山县龙凤乡开了一个中医诊所。另一个艾家诊所的女医生高美凤,是于天龙的初恋情人,和丈夫艾武装离婚后到江城自谋生路。在艾家诊所当护士的妹妹高美莲,还有表姐赫雅君,也都先后来到江城。为了寻找已经离婚的初恋情人,也为了寻求祖传秘方的成药开发合作伙伴,以提升自己人生的目标,于天龙也来到了江城。一番周折之后,在江城的“江畔人家”社区里,于天龙又开办了一个“龙凤门诊部”行医,高美凤、高美莲姐妹也在门诊部落下脚来。赫雅君则和知青丈夫梦世光复婚,在梦世光经营的一家“随意小吃部”安居下来。在于天龙和高美凤周围,还有从东山进城来的农民“大吵吵”、钱宝库一家三口,艾武装和他表演二人转的搭档李爽,以及那个四川来的农村姑娘春芳。在江城的日子里,这些进城谋生求发展的农民,自然会经历一阵又一阵的风雨,遭遇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创作者们就在这些风雨和挫折中为这些农民塑造形象,描摹他们的性格,演化他们的命运。其中,尤其是于天龙和高美凤这两个人物,这部电视剧几乎是给了他们完美的艺术造型。就说于天龙吧,剧中扮演于天龙的演员赵君谈他的角色创作体会就说:“于天龙是个十足的老好人,他朴实、善良,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3)剧中,看起来他是为了爱情来到了城市的,其实,大背景也是当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流动。这部电视剧也写他一进城就遇到了各种困难,难得的是,“于天龙并没有被吓倒,也没有退缩和逃避,他很坚强地面对挫折,笑对人生。”(4)更难得的是,在都市人热心友善地对待这些乡下人的情况下,于天龙自己,同时还带领着和他一起从乡下来的人,也同样热心、友善地对待都市里的人。即使那些曾经给他们带来了麻烦的都市人,他和他的同伴们也不怀有丝毫的敌意。

这和《城市的星空》就很不一样了。在这里,面对都市里的人,于天龙和他的同伴们有奋斗,有追求,却决不像《城市的星空》里的进城农民那样对峙,那样抗争。为此,创作者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好心的都市人,像剧作家高羽,美体休闲中心老板刘静,记者张小戈,“江畔人家”社区的吕主任,还有退休的卫生局付老局长,小学教师林洁,以及“江畔人家”社区的众居民,等等,都欢迎这些乡下人的到来,都给了这些乡下人热心的帮助,直到帮助高美莲这样的新一代农民走上“名模”的道路。这也和《城市的星空》很不一样了,城里人也顺应历史的潮流,要和进城的乡下人和谐相处了。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

需要说明的是,在表现这种真实的时候,《都市外乡人》的创作者们原意只是想表现一种人性的关爱。导演顾晶就说:“除了展现浓郁的乡情,我们更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5)其实,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部电视剧竟然提出并且艺术地阐释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时候,城市里的人和乡下进城的农民应该和谐相处。这样,在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的时候,其深广的程度就超过了包括《城市的星空》在内的任何一部电视剧作品了。如果联想到美国经济学家盖尔·约翰逊在他的《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书中讲过的一段话来看,《都市外乡人》所昭示的社会变革的深远意义就显得更加不同寻常了。盖尔·约翰逊是说:“一个出生于经济快速增长国家的农村家庭的人所面对的一个不幸是,他很有可能需要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职业就业。当然如果经济没有出现较大的增长,那么他除了继续做农民并终生贫困外别无其他选择,这个不幸就更大了。”(6)

现在说第二,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主导和决定了,一部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是不是反映了我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代表一个时代前进方向的人物的人性的美善。

在本书第一卷的第十章里,我曾经说过,我们社会主义的电视剧艺术要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表现社会主义的人性崇高与优美。我现在讲一部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要反映我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代表一个时代前进方向的人物的人性的美善,其实意义是一样的。同样,这些代表一个时代前进方向的人物,既包含建立了某种显著的功勋的人,也包含默默地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而献身的千百万普普通通的人。这种社会主义新人,决不是一种简单、贫乏的人,而是马克思早就指出来了的,是“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要是我们真的塑造了我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代表一个时代前进方向的人物的人性的美善,也就主导和决定了这部电视剧的美学品格了。

2002年播出的20集电视系列剧《以时代的名义》,就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歌颂百姓们平凡人生中人性的真善美的。《以时代的名义》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为主摄制,是庆祝中共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播出的献礼剧目。全剧由10部各有上下两集的短剧组成,每一部歌颂一位时代的共产党员英雄和模范。其中,《一个工人的履历》里的李天玺,是中国一汽集团铸造二厂的高级技师。多年来,他先后攻克了47项技术难关,改造了60多项设备,为企业创造了几百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光是维修费,他十年间就为国家节约了2000万元。《红叶》里的红叶,是长江航道白沙坡站上的一个信号工。她腿有残疾,接的是父亲的班。不过,身残志不残,在那样一个寂寞单调的工作岗位上,她确保了过往船只的安全,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金色的梦》里的昝达明,靠20多台缝纫机起家,带领黄金村的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在世界各地拥有了10多家子公司,站上了服装之都巴黎的领奖台,还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商务网站,在自己家乡建造世界一流的数码城。《风中的胡杨》里的蒙族妇女宝娆,年复一年,和丈夫松布尔一起,坚持在巴丹吉林大沙漠边缘的额济纳旗赛罕桃来种树治沙,展示了修复生态环境的美好希望。《士兵的婚礼》、《军中最后一个马帮》、《女装甲团长》都从军旅生活取材,向人们描述了军人中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士兵的婚礼》中的通讯部队一号维修站站长刘伟,带领一老一新两名战士,长年坚守在北疆维护通讯线路,面对生命力极限的挑战和新娘杨丽萍提出的人生道路选择的考验,坚定地做出了高尚的抉择。《军中最后一个马帮》里的向伟,带领军中最后一支在编的骡马运输队,一年又一年,奔走在西藏东南的中、印、缅边境线上,为不通公路的哨所运送给养,为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建功立业。《女装甲团长》里的张蕾,是我军装甲兵的一名女军官,她巾帼不让须眉,历经磨砺,成长为国防大学里全军第一个攻读硕士学位的女性军事作战指挥官。《京都女警官》里的女刑警戈平,长期战斗在追捕逃犯的第一线,不知有多少罪犯被她送进了监狱。《正义是美丽的》里的江小宁,出身政法世家,警察学校毕业后,风风雨雨,一路摔打过来,终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检察官——“王牌公诉人”。还有《美丽的人生》,剧中的武瑾桦,20岁从上海来到宁夏,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默默地工作在护士的岗位上,克服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把博大宽厚的仁爱留给了那些需要她的人,用青春年华、用毕生心血实践了伟大的南丁格尔精神。她就是一位当代中国的南丁格尔。站在荧屏上的这四男六女一共10位优秀共产党员,工农兵,还有商,活跃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的第一线,即使他们中间有人当的是团长、队长、站长还有护士长,有农民企业家、检察官还有工人技师,我们还是应当认定,他们都在基层,在某种意义上也都可以算作是百姓大众中的一员。基于这种人物社会身份的确认,我们可以说,这部系列剧《以时代的名义》是把镜头对准这些人物的平凡的人生了。

这所谓“平凡”,当然是相对于社会精英、英雄豪杰以至历史巨人的种种不同凡响的英雄业绩以至伟大壮举而言的。后者,往往轰轰烈烈,举世闻名,青史留名,而前者,则通常是无声无息,若不加以公示便会默默无闻难为世人知晓。然而,生活总是由这种“平凡”和“非凡”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的宏伟事业和历史功勋总是由包括基层党员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党员共同完成,共同铸就。我们的电视剧艺术在描绘那些社会精英、英雄豪杰以至历史巨人的“非凡”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甚至不可或缺地要关注那些活跃在第一线的、基层的、百姓大众中间大量的普通优秀党员的“平凡”。通过这种关注,我们描绘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形象会充分展示当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以及这巨大变革中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精神指向、行为方式、气质风范乃至言谈举止等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样的电视剧作品为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真善美的人性唱响的也是一曲又一曲的悦耳动听的赞歌、颂歌。这样一来,既有了“非凡”,又有了“平凡”,我们的电视剧艺术就有可能成为具有了历史的最大深度与广度并且揭示了历史的这一阶段上社会生活本质的高度真实的艺术了。这无疑是现实主义在电视剧艺术领域里的胜利。就此而言,我们要理所当然地承认,“非凡”固然美丽,“平凡”其实也美丽。

这种一代新人和一代电视剧艺术的成熟所达到的历史高度与美学高度,还表现在,《以时代的名义》的创作者在为这10位优秀共产党员作艺术造型的时候,还充分注意到了这些新人的个性的丰富性。他们全都不是简单贫乏的人。他们的人性全都有着具体的历史性、时代性,全都有着深度的复杂性。创作者执著的审美追求,恰恰是穿越这种历史性、时代性以至于世态人生的复杂性,去努力开掘并且真实而有感染力地彰显他们的人性的崇高与优美。平凡,在这里又显得无比美丽了。比如,李天玺面对妻子的怨言,当然也得承认自己没有尽到丈夫和孩子父亲的责任,当然也会内疚也会自责也会感受到心灵的创痛。昝达明身处他和儿时同伴阿杰的矛盾和冲突,灵魂也会得不到安宁,面对各种纷争他再高明也难免困惑。宝娆呢,一场黑风毁灭了她用辛劳和汗水种下的全部树苗,那损失竟是她多年的全部积蓄40万元,她能不痛哭失声?乡亲们全都搬走了,小叔子班迪还闹着要分家,丈夫松布尔因为她儿时的好友索伊乐到来而顿生醋意,又都从精神上带给她孤独和折磨。这孤独,还有寂寞,谁都知道,是人的生理和心理、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所面对的百般考验中最为残酷、最难面对、最难战胜的考验的一种。偏偏,西藏高原上的马帮运输兵们,北疆雪地里的线路维修兵们,还有长江航道上的信号工们,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的向伟们、刘伟们、红叶们,优秀的共产党员们和他们的战友们,就都要无一例外地面对、忍受,并坚强地超越了自我去战胜这种考验。还有人的爱情和婚姻,人间的至爱亲情,对于这些平凡的人,也都构成了严峻的考验,红叶、刘伟、向伟、武瑾桦以至宝娆,都曾为情所困。那红叶、刘伟、宝娆还都曾真真假假地陷入了“三角”的纷扰。刘伟甚至还曾面对新婚妻子杨丽萍严肃地提出要事业还是要娇妻的困难抉择。然而,他们都收获了真爱,都得到了幸福。不仅武瑾桦在工作需要时要抛别一双小儿女,向伟、张蕾也要放下儿女奔赴需要他们工作的地方。不是他们这些人无情无义,而是他们把人间最为宝贵的情义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如此造型,虽是短篇,每一个人物在画面上活动的时间长度都不过90分钟,但是,他们都显得比较丰满,比较鲜活,其生存状态文化心态都表现得相当逼真,相当生动,也相当震撼人、感染人,一个个也就相当“圆活”而不“扁平”了。

就我在这里涉及的话题来说,很明显,正是这些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主导和决定了这部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都很好地反映了我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代表一个时代前进方向的人物的人性的美善。

再说第三,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主导和决定了,一部电视剧的画面叙事策略,是不是创造出了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及民族的审美期待相适应的电视艺术文本。

我在这里说的时代的审美需求,就是我在本书第一卷第十章里讲过的,现代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必然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从而引起审美趣味和要求的改变。这种趣味和要求已经大大不同于小生产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趣味和要求。这是我们今天的电视剧艺术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否则,就会与新的历史时期审美的趣味和要求的变化相脱离。至于民族的审美期待,我在本书第一卷第十章里也讲过,我们的电视剧艺术,既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又是现代的,还一定是民族的,三者应当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传统、民族化与现代化互不相容地对立起来,是不对的。现在应当注意的是,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民族的审美期待相适应的电视艺术文本的创造,固然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素所决定的,然而,我们还是不能不承认,其中,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这个因素,有它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2004年播出的19集电视连续剧《最后的骑兵》,由于对常问天、孔越华和他们的战友的形象的成功塑造,就使得全剧十分契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

大家知道,人类军事史上,与神勇的战马为伍,古往今来,骑兵曾经在无数次的战争中耀武扬威,建功立业,谱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以至于,人们会用“驰骋疆场”、“戎马生涯”等等美好的词语来标举一个值得敬佩的军人的身世和阅历,咏叹这个军人的风范和伟绩。这部《最后的骑兵》里的“骑兵第一连”,就是这样的一支英雄的连队。连长常问天、指导员孔越华和他们的战士林腾火、肖野望、高波……,还有他们的“战友”——军马“天马”、“暴风雪”、“大英雄”……直到长眠在那“军马公墓”里众多的“无名英雄”,全都是这样的英雄。然而,人类社会里,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也总是要有人做出牺牲的。于是,为了这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那付出代价、做出牺牲,也就有了悲剧的意味。若是英雄为之献身,那就尤其显得悲壮无比。现在,无情的历史把英雄的骑兵推上这“献身”的“天坛”,现代战争无情地要求骑兵退出军事系列了。于是,剧中,山南草原上的“骑兵第一连”出场,演绎了一幕感人的英雄谢幕的悲壮诗剧。

我们以连长常问天这个人物的艺术造型为例。常问天是可歌可泣的。他不明白高科技时代国防现代化的道理吗?当然明白。他不知道为了这国防现代化而要裁撤骑兵的事理吗?完全知道。然而,哪怕只是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留下一个纪念,他也要力争保留下来“骑兵第一连”的建制。于是,有了军事演习中骑兵和坦克兵的对阵,有了黑摩山营救演习小分队的壮举,有了山中增援森警大队激战持枪盗猎的歹徒的业绩,有了……甚至于,当他知道这“保留”的愿望不可能实现的时候,他也要为保持骑兵的最后尊严而作最后的努力。又于是,他连出怪招要搞“骑兵现代化”,他要组织连队参加军区的“争创金牌连队”活动,他为“天马”组织隆重的入伍仪式,他满怀意气抗争上级的营区重分方案,直到决心在最后一次的综合演练中用高标准、高强度的表演来轰轰烈烈地谢幕却巧遇沙尘暴而英勇奋斗……有时候,他常问天处理自己和杜晓风、娜仁花的情感纠葛,都会让你觉得他是在维护英雄的骑兵的尊严。这,无疑是在按照美的规律设置尖锐的悲剧冲突,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鲜明的悲剧形象。《最后的骑兵》的创作者们设置了这样尖锐的悲剧冲突,也塑造了这样鲜明的悲剧形象,就有可能按照美的规律升华感人的悲剧激情,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宝贵的悲剧价值了。常问天最后壮丽地牺牲在国境线上的5号界碑前,就让观众激活了出自心灵深处的“美感”。那是军区戴司令宣布了骑兵连被撤销的命令之后的事了。常问天接到了要他在善后工作结束后返回军区的命令,他也在离开草原之前断然结束了和杜晓峰的关系,还拒绝了娜仁花请他到公司担任骑术总教练的邀请。这时,军马退役仪式已然举行,又在军马公墓告别了长眠的战马,退役的战士也在安置之中。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谢幕的时刻眼看就要到来。突然,战斗的命令传来,通缉犯金爷一伙逃窜进了黑摩山,妄图偷越国境。骑兵连留守人员奉命进山抓捕。眼看暴风雪就要来临,黑摩山险境又时有不测,常问天强行留下孔越华和林腾火等诸位战友,独自单骑闯进了黑摩山。暴风雪中,他又留下了先期赶来的娜仁花,牵着他的天马走向了残酷的战斗。结果,几声枪响过后,等到孔越华、林腾火、娜仁花等人赶来,只见那,画面上,暴风雪里,5号界碑一侧,手握马刀的常问天,已然壮烈牺牲。他面向祖国的河山,斜倚在界碑上。那界碑,已然染有壮士的鲜血。界碑前,金爷一伙罪犯则在顽抗中被英雄击毙而横尸雪原。常问天牺牲后,娜仁花交给孔越华他生前写的那封信里说,我们的骑兵就像那胡杨林,“一千年生长,一千年挺立,一千年不朽”。这,其实也是电视剧《最后的骑兵》对英雄的骑兵的军魂的礼赞,对英雄的骑兵的杰出代表常问天的礼赞!剧中演绎的山南草原上“骑兵第一连”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们有缘见识了这种军魂的崇高和伟大,这种礼赞的光荣和不朽。

为这样的人物作艺术造型,结果,就使得这部电视剧具备了许多鲜明的现代审美元素。比如,在叙事性元素的人物关系设计和配置里,有了常问天和杜晓风、娜仁花两个纯真、美丽的女人的“三角”式情感的纠葛;在叙事性元素的情节事件的设计和编织里,有了不法商人盗猎和买卖“天马”的冲突,以及娜仁花劝说常问天转业跟她一起开发旅游事业的故事;还在叙事性元素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和镜头拍摄里,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高原骑兵部队军旅生活的情景,包括那里的迷人的自然风光。这都是带有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的,与时代的审美需求相契合的。

我想说明的是,这部《最后的骑兵》的一些叙事性元素,比如黑摩山险境和到黑摩山探险的设计,以及“天马”传说的神秘色彩的添加,都带有非常浓郁的民族文化的色彩,在叙事上就很自然地和民族的审美期待相适应了。就说剧中那匹“天马”的故事吧。让“天马”神秘地出没在高原雪山密林湖畔,又让“天马”的传说在山南草原流播,吸引着不少的人,也吸引着我们英雄的骑兵,为之魂牵梦萦,故事一下子就蒙上了神话的色彩。再让“天马”巧遇英雄常问天,常问天从恶狼的包围和盗猎者设伏的陷阱里救出“天马”,又给故事添加了浓重的传奇韵味。还有那场“天马”退役的大戏,于神话色彩和传奇韵味中灌注了骑兵英雄们的非凡的气势和真挚的情感,真的是足以让你看了拍案叫绝!你看那画面里,退役仪式上,只见“天马”受惊,突然挣脱缰绳,狂奔而去。又只见,一群就要退役的军马,呼啸着,狂奔着,也都随那“天马”而去!是和英雄一起抗争?还是因为难舍英雄而悲痛欲绝?英雄的军马真的要绝尘而去?这军马弃绝英雄又要奔向何方?这时,常问天、孔越华,所有的骑兵连战士,还有军区增援的直升飞机,一齐出动拦截了。眼看就要冲出国界了,不料,出乎意外的事情竟然发生!就在那5号界碑前,“天马”和牠“率领”的军马群,竟然止住了狂奔!刹那间,那“天马”仿佛陷入回忆,凝望界碑上红色的两个大字“中国”,耳旁响起了常问天当初训练牠识别界碑、告诫牠不能越过界碑的画外音,“天马”的“神性”和英雄骑兵的“人性”顿时接通,浑然间,“天人合一”了,奇迹发生了,那“天马”竟然回头,率群马奔回了军营。这样的艺术匠心独运,更使全剧有了浓郁的浪漫的色彩。恰恰就是这浓郁的浪漫色彩,伴随着骑兵们的一腔浪漫的情怀,使得眼前这部电视剧《最后的骑兵》渲染的悲壮韵味越发浓郁了。

最后说第四,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主导和决定了,一部电视剧的审美价值,是不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成长。

中共十六大确立的指导理论之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问题,从我们这个民族的“心智”的塑造来讲,其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性的大问题。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民族之形与神的最重要的表征之一。文化的力量的确不能小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可以说,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衰,则民族衰;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要是今天我们没有先进的文化,没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指引下的全民族的、整个国家的文化的繁荣昌盛,我们就不能指望中华民族具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也就不能指望我们这个国家在新世纪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赢得伟大的复兴,变得更加繁荣和富强。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跟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文化,处在这种竞争之中,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共存,相互激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文化格局,总体上也是这种态势。拿我们电视剧领域来看,我跟踪了15年,从大量的事实出发,认定了一个历史性的、真实的文化态势,那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这个领域里,主导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站在一条战线上和西方传入的现代商业性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也就是在这种激烈的较量中,我们的电视剧作品有了不同的文化格调和品位,乃至不同的文化品质。有的,像革命历史史诗《长征》,是先进文化;有的,像贺岁的《好日子一起过》是健康有益文化;有的,像戏说历史的《还珠格格》,还是落后文化;有的,像表演青楼女子卖笑生涯的《逃之恋》,则是腐朽文化。正因为如此,十六大提出来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文化对于社会的责任来说,这八个字,就是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的电视剧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己任,用作品教育国民,建设精神文明,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事实上,现在,在我们的电视剧领域里,某种“恶性娱乐化”的倾向已经能够出现,并在蔓延。

我想说说2004年第四批的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申报。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材料,其中,221部的“其他现实”剧目里,最多的还是男人女人和爱情婚姻,以此为故事主体或者说“戏核”的就有近60部的数量,约占“其他现实”总数的27.15%,占全部现实题材的20%。稍微浏览一下申报立项的剧目故事梗概,这些作品,无非就是说,“爱情占线”、“爱情漩涡”让你“眼花缭乱”,“与爱飞翔”、“为你燃烧”让你“今生也疯狂”,“不与爱说再见”、“爱我,带我回家”让你“激情与迷茫”,“萍水女孩”、“爱情十日谈”让你琢磨“今夜你回不回家”,“说谎的爱人”、“折腾”让你“想说爱你不容易”,“爱去何从”、“谁为爱情买单”让你“离婚十年”,“爱情天注定”、“追赶我可能丢了爱情”让你“半个月亮掉下来”,“男人情感庇护所”、“爱情诊所”让你“将离婚进行到底”,什么“白色情人梦”,什么“爱你那天正下雨”,还有“爱情平行线”、“朋友别哭”、“金婚”、“玻璃婚”、“男婚女嫁”、“我的离婚女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我以为,如果把鉴别各种文化的属性的标准的底线确定在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成长,总是说得过去的。当然,在一部电视剧里,要做到这一点,制约的因素也会很多,甚至于,简直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过,其中,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的确是主导和决定性的因素。

事实上,我们的电视剧作品里具有这种审美价值的作品,也非常之多。不说那些大题材,就拿这些年非常兴旺发达的家庭伦理剧来说吧,就有很多的剧目。比如《婆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演绎的故事就是:一个社会要兴旺发达,就要做到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家和万事兴”。而“家和”,在我们这个国家的社会生活里,基本要素是家庭内部婆媳相和。《婆婆》里的太奶和儿媳得胜家的——赵大妈,是婆媳,又是母女、姐妹、朋友,是一对婆媳关系的典范;那位得胜家的——赵大妈和三个儿媳之间,虽然有矛盾、有纠葛,但她用爱心化解了种种的矛盾,平息了种种的纠葛,也形象地告诉了世人,要怎样处理好婆媳关系。这部戏处理得胜家的和那位庆林家的复杂的矛盾和纠葛也很艺术。全剧艺术地展示的是心有多宽,爱有多重的人生哲理。我们可以感悟到的是,再多纷扰也真情相拥,再苦再累也从容。把你的真心放在我心中,我的爱就是一片天空。这样的爱,这样的真情,这样的真、善、美的伦理观念,这样的精神指向,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婆婆》这部电视剧这样在“世俗”关注中发掘并表现出了人性的真、善、美,足以用这样的审美价值体现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指向,引导和评估人们的某种社会实践和认识。

《婆婆》的镜像叙事是聚焦于百姓的日常的普通生活的,虽然是柴米油盐,虽然是扶老携幼,再加上一些家长里短,乃至一点恩怨情仇,却在这些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中,以赵大强和赵大妈一家人为核心,由当今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充分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本质,坚持和发扬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尽可能深广的程度上再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了我们这个社会里优秀的人物的文化形象。你看,又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得这部戏具有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婆婆》在CCTV-1首播,收视情况不错。据说,开播第二天,日本就来买走了他们国家的播出权。这说明,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实现也是挺理想的。

现在的问题是,有时候,有一些电视剧,审美价值的模糊和游移不定,让人难以把握,其文化属性需要认真加以鉴别。

我在这里想提到电视剧《不能没有你》。

《不能没有你》由江苏飞天电视艺术中心、徐州广播电视台、江苏盛世横点亚细亚院线、紫金山影业公司等联合出品。CCTV-8在2005年9月5日-11日播出了它的24集版(7)后,二轮除一些地方电视台播出,CCTV-12还在2006年春节期间播出了它的22集的“精编版”。按现在流行的分类,《不能没有你》被认为是“现代都市、家庭情感剧”。它的剧情是,8年前,江婉如热恋的沈阳突然失踪。沈阳的背弃,在江婉如心灵上造成很大的创伤,还使江婉如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一条腿,落下了终身残疾。8年后,在上海一家乐器行供职的江婉如发现她的老板竟是阳天集团的总经理沈阳。沈阳精心安排选聘江婉如为集团公司的形象代表,并且极力要把江婉如拉回到自己的怀抱来。其间,几多波折和反复。在误会了李心田和自己孪生妹妹江秀丽之间的感情之后,江婉如和李心田婚姻还是破裂了。然而,和沈阳在一起生活,江婉如并没有得到她期望的美满和甜蜜。她有了新的困惑和不安。最后,当沈阳挪用巨额资金的经济犯罪行为即将败露,沈阳在同居多年的未婚妻林梦娇的威胁下又动摇了和江婉如的感情时,江婉如又对沈阳失望了。她还是离开了沈阳。农历年的除夕之夜,孤独的江婉如又回到了李心田的身边。

当当网在销售这部电视剧的光盘时,发布的《编辑推荐》是:“和其他情感剧不同,主题非常积极,探讨的是‘爱情’与‘婚姻’这个社会化的主题,揭示了社会上常见的离婚等现象,深层次地说明了那些不负责任地寻求刺激,追逐激情,最终可能并未见得能收获到真正幸福的社会哲理。”(8)据说,该剧描绘了在两个男人间徘徊犹豫的一个女人的抉择,剧中人物对情感、对婚姻、对爱、对人生进行了深刻思考和长久回味。

《不能没有你》播出后,确实也有一些好评。(9)这里,我不想对这些好评加以辨析,只想说明,由于人物艺术造型的把握偏差,最终导致了《不能没有你》全剧审美价值的模糊乃至倾斜。

看这部电视剧,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江婉如在结婚8年后重逢当年无情地抛弃了她的初恋情人沈阳,已经身为阳天集团总经理的富商沈阳忏悔,并在发誓找回当初恋情的同时,又以富有生活为许诺,狂热追求,江婉如就心旌摇动,很快就红杏出墙,就那么瞒着家人一次外出到北京,一夜偷欢,就怀上了沈阳的孩子。从此,误入歧途的江婉如不再回头,虽有反复和犹豫,还是背叛了婚姻,背叛了有恩于自己的丈夫李心田,背叛了女儿甜甜,背叛了整个家庭。直到最后,当着沈阳迫于经济犯罪的隐情就要暴露,也迫于跟他同居多年的情人林梦娇的压力,为保自己免受法律制裁,要回到林梦娇的怀抱,而向江婉如直说他和她在一起是个错误,应该分开,江婉如才在孪生妹妹江秀丽和李心田的感化下回到了原先的家。这,也许有某种程度上的生活事实的依据,现实生活里完全可能存在着江婉如式的“这一个”。我们的电视剧艺术作品,当然也可以为“这一个”的江婉如作艺术塑形。只是,创作者表现在这人物形象身上的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发现、感悟、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却是应该适度的。然而,现在看来,好像是对于江婉如持有道德上的批判态度,而让最后的回家来显示江婉如的忏悔和道德上的回归,其实,全都由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被同情乃至某种隐性的赞美偷偷地置换了。这所谓人物造型,指的是,在潘雨辰和侯勇的精心扮演下,创作者们花了很多的镜头来形象地说明,8年前沈阳事出有因无可奈何情有可原,8年来沈阳悔恨交加旧情难忘寝食难安,8年后沈阳旧情复燃一心忏悔真心再爱,再爱时沈阳一腔热诚呵护有加怜爱之至,于是,江婉如出于做人的善良,应该原谅沈阳,应该再续情缘,感情走私可以理解,可以原谅。同时,创作者们还花了很多的镜头来形象地说明,李心田虽然有恩于江婉如,却又老实得近于木讷,还没有太大的本领,不能给江婉如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多少年了还一直被江秀丽暗恋又让江婉如心生疑窦,结果,江婉如对李心田像是只有感激而没有爱情,离婚也可以理解,可以原谅。还有,侯勇把沈阳也扮演得面慈心善笑容可掬一派温文尔雅的气度,潘雨辰把江婉如也扮演得轻声细语温婉柔顺百般小鸟依人的风情,再加上,那个林梦娇又被塑造成胡搅蛮缠心狠手辣简直就泼妇形象一个,你说,观众就这么跟着看电视剧,这几个人里,该爱谁恨谁,同情谁讨厌谁,还不容易被误导?再加上,创作者们还花了很多的镜头来形象地演绎江婉如对女儿的无私的爱,说明她还没有完全泯灭做母亲的良知。这种情况下,对于这个所谓“五角”纷争的格局里,《不能没有你》对“爱情”与“婚姻”、对婚外恋的解剖,会是个什么结果?难怪有人说江婉如是个很有欺骗性的人物形象了(10)

这也难怪,就像当当网的“广告词”提醒人们记住那英唱的那首歌说的:“你的心是我永远的舞台,我的梦因你而精彩。不能没有你,是我唯一的语言;不能没有你,是我不变的情怀。”这大概就是创作者们立意的一个基点。《不能没有你》的片尾主题歌不是也唱什么,“你和我的故事更多的是美丽”,“你和我的未来不在乎风和雨”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