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塑造华人的良好形象

塑造华人的良好形象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塑造华人的良好形象远离文化母体的马来西亚华人,其家庭观念、服务桑梓的情结和色彩仍然显得相当浓厚。应该说,华文报纸的存在,起到了文化传承和凝聚族群观念,并借此塑造华人形象的作用。事实上,《星洲日报》在创刊伊始,便把文化传播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总体而言,异族对海外华人的评价是相当正面的。华人的政治效忠也常被占多数的马来族所怀疑。

三、塑造华人的良好形象

远离文化母体的马来西亚华人,其家庭观念、服务桑梓的情结和色彩仍然显得相当浓厚。这种文化和情感的认同,以及桑梓情怀的积淀大多来自华文报纸的传播。应该说,华文报纸的存在,起到了文化传承和凝聚族群观念,并借此塑造华人形象的作用。华文报纸又刊登各种中国信息,是一座沟通中国与海外游子情感的最好桥梁。华文报纸在一个多元种族的环境下印刷发行,由于它在凝聚族群力量、传播族群文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它也有责任把华人的形象传播给其他族群,以利于种族间的相互理解。

华文报纸常常通过文化传播的形式,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对话,展现中华文化博大、宽容的文化性格,塑造海外华人的新形象,从而减少华人族群的负面声音,也借此担当文化使者的角色,实现文化融合和种族和解的使命,与其他民族共同缔造多种文化共处、多元思想共存的和谐社会

事实上,《星洲日报》在创刊伊始,便把文化传播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1929年1月15日《星洲日报》创始人胡文虎在创办该报的宣言中就阐述使命:“求民族、政治经济的平等地位……提供各种教育,沟通中西文化,以增进华侨地位。”为了提高报纸的文化水平,胡文虎还请了当时在文学界相当有名气的作家郁达夫做副刊编辑,促进了《星洲日报》文学副刊的发展,不但介绍了中华文化,也刊登了翻译过来的异族文学作品;不但为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为他们提供了解异族文化的窗口和渠道,充分体现了《星洲日报》的文化传播、联结和融合的功能,展现了其文化使者形象。它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刻苦、勤奋、节俭、善良的华人形象。

总体而言,异族对海外华人的评价是相当正面的。中华文化的美德“温、良、恭、俭、让”在海外华人当中得到充分体现,异族也对华人的这些美德给予了充分肯定。比如说,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就充分肯定华人的品格和勤勉的传统,鼓励马来族向华人学习。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美德和传统,使得华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与异族和平共处,勤劳致富。

由于宗教和文化的隔阂,华人的政治效忠问题常被政客所利用,并因此常常成为替罪羔羊。例如,马来族一些政客常利用种族关系,鼓吹极端的民族主义,并把它作为政治作秀的工具,把自己扮演成“民族英雄”,甚至把马来族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归咎于华人,以获得马来族的支持,在马来族当中造成不良影响,也影响了种族间的理解和融合。

华人的政治效忠也常被占多数的马来族所怀疑。华人一直被认为是外来人,是漂泊者,是投机者,并因此经常出现反华的声音和行动,甚至政府不断出台限制和针对华人的政策和法律。对于当地政府压制华人的现实,笔者认为,华文传媒除了要强烈表达华人抗争的声音,反映华人权益不受侵犯的思想外,同时也应反思华人能否在民族和解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发挥文化交流的功能,使华人更好地融入社区,同时也了解异族文化,理性地与异族展开对话,使异族能够平和与理性地看待中华文化和华人。

很多华人都说华族常被当地政府边缘化,但是我们是否有过反思,在政府作出边缘化的政策之前,我们有没有从异族的角度思考他们对文化的忧虑,有没有想到,我们也在有意无意地边缘化异族的文化呢?华文传媒除了一味抗争外,有没有为各民族文化融合和交流作出努力,是否带着先天的文化隔阂感和抗拒感去与其他种族交流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也促使我们更进一步思考传媒如何更好地承担文化使者的角色,去推动文化间的互动,从而达致种族间的和解。

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生活风俗的不同,华人与马来族的文化交流面临许多困难,在文化观念出现重大差异的时候,有些华人便拒绝与马来族进行交往,对中华文化孤芳自赏。然而,如果我们一味强调中华文化的优越感,而忽视了与其他民族的沟通和融合,就会更加封闭自己,断绝与当地土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之路,使华文在当地变成一个文化孤岛,成为异族眼中的文化异类,这样的文化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文化交流和融合必然带来民族文化的改变,笔者认为,这种代价是值得付出的。华人在与马来族的交往中,要接受和融合当地民族的文化,才能使自己能够继续生存在这个国家中。毋庸置疑,《星洲日报》在维系族群的认同、传播异族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华文报纸仍自成系统,自我封闭,只限于在华人圈里传播,对所在国主流媒体和社会漠不关心,缺少影响,缺乏沟通,甚至谈不上文化交流。它们从维护华人族群认同感的角度出发,抵制文化融合,拒绝介绍异族文化,甚至不屑向异族传播中华文化。这种比较极端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思维,忽视了国际形势的改变,忽视了华人的生存环境,与全球化的文化传播理念相悖。事实上,如果华人仍然不培养与当地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思想,全面投入到建设民族和谐社会中去,形成既保存本民族的文化景观,又融入原住民文化习俗的新文化,就会永远受到原住民的猜疑,就会始终被原住民当作外来人,在政治上始终无法理直气壮地要求权利和话语权,从而在政治和经济上得不到根本的保障。

隔阂产生偏见,偏见产生冲突,而要解决冲突的问题,最佳的途径就是沟通,特别是文化的沟通。经过悠久历史文化熏陶的华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去面对文化观念的转变。事实上,一种文化的发展,是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精髓而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要想继续发展下去,除了保持许多美德和良好传统外,也应吸收异族的文化,更具包容性,更具全球化的文化视野,从而培育华人以宽广的胸怀去面对文化间的竞争,提升华人的形象。

当前,一些国家都在内心上对华人的崛起存在疑虑。这是因为中国经过长达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升,许多国家在疑惧中国强大的同时,也对国内的华人产生不信任感,比如华人政治效忠便是困扰这些国家的政治问题。由于华人勤奋、刻苦、节俭和灵活的经商头脑,华人很容易在与异族的竞争中占得上风,这使得当地政府为压制华人的发展,不得不出台了许多歧视性的政治、文化、经济、教育政策。这种对华人的疑惧,实质上是对中华文化缺乏了解所致。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下,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便利用马来族缺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出台和渲染了“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荒谬言论,不但丑化了华人,也丑化了中国。

华人形象的改善和提升,中国政府当然要承担主要责任,要通过政治和文化改革,塑造更加开放、透明的形象,但华人也可以在改善异族对华人的印象方面有所作为。其中之一,便是包括《星洲日报》在内的华文传媒要通过文化传播,来实现文化间的沟通和互动,让异族能够有机会了解华人。

一个民族精神上的成熟绝非表现在排他性,而是以深刻的理性思维、辩证的分析力及严谨和宽容的思想、不断学习的精神为标志。因此,作为马来西亚的第一大华文报纸,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传播的方式上,《星洲日报》都注重民族间的融合,强调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传播多元文化,以求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淡化极端、偏激与狂热情绪,抗拒种族政治,实现民族真正和谐。

对《星洲日报》保持克制,采取策略性的对话技巧反击极端民族主义者,实现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种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一位马来族教授对其给予了正面评价。奥斯曼峇卡教授对包括《星洲日报》在内的三大语文报纸破除种族藩篱,携手合作联办“两大文明对话”研讨会大加赞赏。他认为伊斯兰和儒家文化的对话,不但能促进马国回教与儒家思想的研究,而且拉近了马来社会与华人社会之间的距离。奥斯曼峇卡教授说:“这是第一次三大种族一起集思广益,为当代的回教与儒家文明面对的挑战寻找出路。与1995年在马大举行的回儒研讨会比较,这次的对话更加具体,讨论的范围集中在一个主要的课题。”[42]“西方强权者常常指责回教国家及中国没有人权,而两大文明思想对这个‘指责’有不同的反应与回应。所以,这次的文明对话的举办是合时宜的,也显示马国人民的合作精神。”他说,《星洲日报》举办这个活动,将有助于学术界对回教和儒家思想的相互了解,也有助于两个种族的相互理解。他也希望,《星洲日报》能够继续承办这些活动,在马来西亚促进马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文化对话,显然有利于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华人的文化交流,对两个民族加强彼此间的文化理解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从文化对话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来看,笔者认为,通过文化传播,达到文化共存、提升华人形象的目的,构建提升华人形象的文化传播平台是当前《星洲日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它现时期的重要使命。

从人类文明史和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中华文明既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文化源地,又在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中构成了充满活力的文化体系,在世界的东方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并向整个世界辐射出充满魅力的文明之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凝聚思想和发展的纽带,是华夏子孙世世代代倾心呵护和捍卫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华文传媒传播中华文化的文化平台,就是要以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为基础,通过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不尚武,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对社会、国家负责任的思想,通过与其他文化间平等的交流,共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为此提升华人为世界和平和各种族的共同发展作出贡献的形象。

文化交流是理解对方、沟通心灵的最佳途径。传播中华文化不但可以增进各个国家主流社会和异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而且可以推动华人与异族友好关系的发展,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彰显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构建文化传播的平台,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了解华人勤劳、善良的性格,不仅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风采,可为华人在当地赢得更多的理解,而且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活动,影响和感动异族,并与他们一起喊出“求同求异”、“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心声。

鉴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星洲日报》今后应在族群间的理解和交流方面做更多事情,要致力于建立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文化间的彼此交流,减少族群间的误会,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思想和观念。过去,《星洲日报》通过有系统地翻译伊斯兰学者的学术文章和书籍,让华人更深入地了解马来人的习俗和伊斯兰文化,促进华人对马来人的了解,从而在与他们的交往当中有意识地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赢得他们的尊重。今后更要充分利用传媒的教育和信息沟通功能,建构华人了解世界的文化平台,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不同种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宗教和政治信仰,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完整准确、全面真实地介绍其他种族情况,充分展现华人热爱和平、与其他种族共同创造和谐社会、对社会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思想。

介绍异族文化,吸纳异族的文化精髓,同时向异族展示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以全球化的视野了解世界的文化格局及各种地域文化的特色和趋向,这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化解种族矛盾、增进理解的重要渠道。华人有博大的文化胸怀,有璀璨的历史文明,应该主动表示善意和诚意,迈出与异族和解和共同发展的步伐,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内涵,让异族感受和了解中华文化。因此,秉持“让世界了解华人,让华人了解世界”的文化传播理想,《星洲日报》在构建文化传播的平台方面可以采取很多种形式。比如,可以把一些有关中华文化的新闻报道或者文学作品结集翻译成当地语言出版,或是翻译当地的文学、学术作品向华人推介,或是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异族学生参与,与他们展开文化对话,或是举办一些华族与异族的文化联谊活动等,这些都是建构文化平台、加强不同文化的了解与沟通的有效措施。

文化交流是和华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树立良好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交流看起来好像是办几个展览,演几场戏,开几个讲座,实质上却可以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告诉世界,华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华人对世界未来的期望是什么,华人有无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同样,我们也应通过《星洲日报》这个渠道,把异族的优秀文化引进来,也了解其他种族在想什么、做什么。基于这样的互相了解,才能够建立一种信任,才能消除敌对和歧见,才能逐渐改善和提升形象,为华人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华人是热爱和平的族群,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族群,华人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今天,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华人在当地的地位和重要性随之得到提升,我们在看到民族和解、文化融合存在种种困难的情况下,更应看到形势对华人发展呈现有利的一面,更应以全球化传播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前瞻性的眼光认识到通过文化传播营造和谐种族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抓住当前世界人民追求和平与稳定的普遍愿望,在种族文化间架起桥梁,加强文化交流。文化之旅是心灵的沟通,也是消除种族隔阂、改变华人形象的破冰之旅,更是促成种族相互谅解的重要途径。作为面向大众传播的华文媒体,更应当承担“让世界了解华人,让华人了解世界”的责任,建构文化交流的平台,去消除社会不和谐的声音,起到社会缓和剂与黏合剂的作用,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展现华人与人为善、与异族共同发展的美德和愿望,实现和谐社会的愿景,从而提升华人包容、博大、承担社会责任的整体形象。在破除种族隔阂、增进族群间的了解方面,笔者对《星洲日报》寄予厚望。

【注释】

[1]汪幼海:《现代报业市场受众需求浅析》,《新闻记者》,2006年第12期。

[2]张晓卿:《星洲善尽社会责任》,《星洲日报》,2006年12月26日。

[3]关悦涓:《监督政府》,《星洲日报·沟通平台》,2006年11月29日。

[4]同上。

[5]郑丁贤:《600万华人,不能失去集体记忆》,《星洲日报》,2006年12月20日。

[6]汪幼海:《现代报业市场受众需求浅析》,《新闻记者》,2006年第12期。

[7]张晓卿:《坚守办报人岗位 〈星洲〉善尽社会责任》,《星洲日报》,2006年12月2日。

[8]颜振浩:《任何障碍不能分割 〈星洲〉与华社水乳交融》,《星洲日报》,2004年10月24日。

[9]同上。

[10]曾毓林:《读者信赖,我们感动》,《星洲日报》,2006年12月29日。

[11]同上。

[12]《马华小非华族学生年年增加》,《联合早报》,2007年1月4日。

[13]同上。

[14]同上。

[15]同上。

[16]《柬埔寨兴旺的华文学校》,《市场报》,2002年4月10日。

[17]《韩春锦:与群众打成一片 〈星洲〉凭情义走过75年》,《星洲日报》,2004年10月23日。

[18]丹斯里、拿督,都是马来西亚王室授予一些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们的一种爵位。马来西亚至今仍然保留原先土著时代的王公贵族制度。

[19]《实际行动支持华教》,《星洲日报》,2000年10月2日。

[20]《〈星洲日报〉脚踏实地服务社会造福读者》,《星洲日报》,1996年10月10日。

[21]《本报秉持理想服务华社》,《星洲日报》,2001年4月21日。

[22]《〈星洲〉推动华教有目共睹》,《星洲日报》,2004年9月8日。

[23]《本报贡献微薄力量促进马中友好关系》,《星洲日报》,1992年10月27日。

[24]同上。

[25]《〈星洲〉系列文艺活动提高文学爱好者兴趣》,《星洲日报》,2000年1月12日。

[26]《〈星洲日报〉表现非常好》,《星洲日报》,1997年4月12日。

[27]同上。

[28]《报纸教育互助共存》,《星洲日报》,1993年5月8日。

[29]同上。

[30]《〈星洲日报〉表现非常好》,《星洲日报》,1997年4月12日。

[31]同上。

[32]《推展文学贡献多》,《星洲日报》,1996年7月21日。

[33]《参与公益事业》,《星洲日报》,2005年1月17日。

[34]同上。

[35]同上。

[36]黄怀乐:《雪中送炭》,《星洲日报·沟通平台》,2004年4月25日。

[37]《星洲教育基金反应踊跃》,《星洲日报》,2006年12月2日。

[38]大约下午4点钟在市场上销售。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竞争相当激烈,各大报每天至少编辑和印刷7次以上,不断滚动报道。夜报是第一次印刷的产品,以及时满足读者了解当天新闻的需求。

[39]赖晓黎:《这是大报的风范》,《星洲日报·沟通平台》,2004年6月3日。

[40]《给新闻内容加点营养》,《星洲日报·沟通平台》,2003年10月8日。

[41]《本报成为第一大报引起华社回响激赏》,《星洲日报》,1991年9月10日。

[42]《奥斯曼峇卡赞本报拉近华巫社会距离》,《星洲日报》,1996年9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