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众文化的强大推力_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大众文化的强大推力_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电影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微电影发展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大众文化日渐成为主流的社会文化。大众文化在继续,而且传播范围日渐增大。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影响了一批人,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微电影的迅猛发展。

电影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微电影发展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密切相关。从世界范围来说,大众文化肇始于西方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时期,是工业社会里的一种城市文化模式。大众文化主要表现为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的、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潮流一般被界定为“精英文化”和“国家文化”,即分别以知识分子和国家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社会文化。

中国的商品经济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获得迅猛的发展,但是20世纪早期就已在上海、广州、武汉等经济发达地区局部存在,而中国早期电影(包括短片)的发展,也主要是从这些城市起步并日益向更广区域拓展延伸。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大众文化日渐成为主流的社会文化。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建立,公共文化空间的扩大,意识形态话语的多样化,传媒的发达,西方大众文化的引进,这些都为大众文化的兴起创造了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另一方面,这个时候的国人在经历多次政治运动后,又被置于商品经济的现实中,政治意识日益淡化,偶像、权威、崇高、精英、群体等观念迅速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商品意识、消遣娱乐意识。新时期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流行性、产业性、娱乐性、普及性、大众性、技术性、平面性、复制性、新潮性、日常生活性、广泛性、多样性、通俗性、渗透性等显著特征。面对相互交合的庞大的“特征族”,大众性、消费性、通俗性、消遣性、渗透性等应被看作其区别于精英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对当代电影产生影响最深刻的、最应该引起重视的文化特征。虽然大众文化在这个阶段的兴起过程中有过波折,学院精英批判大众文化,他们指责大众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众文化是市场化的产物,但是大众文化一路在坚持并影响着最为广大的受众,而且逐渐在学术界成为一种显学。

新世纪前后,随着有线电视媒体、互联网等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来势更为迅猛。港台流行歌曲和电影继续获得内地年轻人的热捧,特别是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无厘头”电影席卷内地,《大话西游》式的表述方式流行于年轻人当中,周星驰也登上了百年北大讲坛。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严家炎开设的《金庸小说研究》,成为内地高校第一个开设的大众文化范畴的选修课。网络文学也以飞速发展之势成为大众最为喜爱的文学新形式,《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我要我们好好地相爱》《鬼吹灯》等作品流行于互联网。以张含韵、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为代表的“超级女声”们,借助湖南卫视颠覆传统的大众歌手选拔方式,成为大陆乐坛新生代中坚力量,华语流行乐坛由此也进入全民选秀时代,无门槛参赛、直接让观众参与并赋予其前所未有的决定权,使这个节目拥有了更多审视、评判和解读的空间,“超级女声”的成名也成为新世纪一个著名的文化事件。

大众文化在继续,而且传播范围日渐增大。微电影的流行,其实还是因为城市文化趣味的兴起,比如徐峥的《泰囧》,以创纪录的12亿元票房成为2012年度影视文化热点。但我们在挖掘这部投资不足3000万元的影片的成功时,大家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正携带着自己的文化趣味崛起,而《泰囧》恰又挠到了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胳肢窝,节节升高的票房正是他们推动的结果。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影响了一批人,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微电影的迅猛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