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古时代亚欧大陆的民族关系(上)

中古时代亚欧大陆的民族关系(上)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古时代,是人类封建制社会形态发生和发展的时期。其间,在亚欧大陆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民族征服,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进具有重大影响。可以说,亚欧大陆的近代国家和民族,大多都是在这一时期的民族征服和重新组合中形成和产生的。匈奴是古代著名的游牧民族,长期活动在中国北方草原上。阿兰人分布在欧亚大草原的中段,西亚和东欧的黑海北岸,顿河流域的草原上,他们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中的伊朗语族,人种上属白色人种。

中古时代,是人类封建制社会形态发生和发展的时期。其间,在亚欧大陆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民族征服,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进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史学界一般均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看做是古代史的结束和中古史的开端;而究其根源,西罗马的灭亡,又与匈奴西迁对欧洲的冲击有关。至于此后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匈牙利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等民族的迁移和征服,也都引起了民族构成和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可以说,亚欧大陆的近代国家和民族,大多都是在这一时期的民族征服和重新组合中形成和产生的。

匈奴是古代著名的游牧民族,长期活动在中国北方草原上。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在中国有文献记载以来,匈奴即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中国的文献中。殷周时代他们被称为“鬼方”,亦被称为“混夷”、“獯鬻”、“猃狁”,春秋时被称为“戎”、“狄”,战国、秦汉以来被称为“胡”或“匈奴”。这些称呼都是同一个原音的对音。到秦汉以后,“匈奴”这个名称被固定下来,其他称呼逐渐废弃。

匈奴人以游牧为生,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每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夏季牧场、冬季牧场,按期往来于夏、冬牧场之间,过着有组织、有纪律的生活。他们畜牧马、牛、羊,此外,还养育骆驼、驴、骡等。

据司马迁记载,匈奴人于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形成了一个统一和强大的民族。他们的首领被称作“单于”,单于驻留于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后世在那里建立起了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首都和林。这个游牧民族,迁徙的人民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单于总揽军政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在单于之下,设左右贤王,贤王之下的官级依次是: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千人长、百人长、什长。依照北方游牧民族的习惯,这支军队的驻营一般是面向南方,匈奴人的后来人,如6世纪的突厥人、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都是如此。

远在周、秦和汉初时期,匈奴就经常与周围的部落和东周、秦汉进行战争,捕捉俘虏,掠夺财富。匈奴实行种族奴隶制,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俘。

匈奴社会的基层单位,在两汉时期是“帐”,亦称为“落”,即帐篷。一帐约五六口,包括夫、妻、子、女。匈奴社会的社会组织一直沿用部落形式,一个匈奴部落约有三四千人。为军事目的,许多部落组成部落联盟,联盟的头目称作“单于”,也就是王。最初的部落联盟是一种临时性的军事组织,数目很多,时分时合。战国末年,所有匈奴部落联盟开始联合起来,它的头目叫头曼,号称“单于”,“单”是匈奴语“大”的意思,单于也就是大王或皇帝。

公元前209年,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夺取了政权。为统治其辽阔的疆域、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他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他将全统治区分为24个部落联盟,每个部落联盟的首领都称“王”,有任命官吏、统率军队、治理人民的大权。各王都由单于的子弟担任,但不能世袭。为便于统治,冒顿单于将全境分为三大政治军事区,单于自己统治着中部诸国,左贤王统治东方诸国、右贤王统治西方诸国。这样,匈奴的统治大权都集中到单于家族手中,单于成为专制君主,匈奴的早期国家出现。

汉朝虽然对匈奴卑词厚币,但仍屡遭匈奴进犯。到汉武帝刘彻时期的中央政权已经十分巩固,经济也发展起来,汉武帝遂一改对匈奴的忍让政策,实行抵抗反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使得匈奴元气大伤,无法对汉进行大规模的进攻。

匈奴连遭失败,使得受其奴役的乌孙及其他邻国纷纷起来造反。匈奴人心涣散,单于众叛亲离、威信扫地。公元前58年,匈奴一部分大贵族拥立稽侯珊为呼韩邪单于,居东方,屠耆单于居西方,匈奴分裂为二。以后西方的匈奴又分裂为四部,遂出现五个单于混战的场面。混战的结果是剩下郅支和呼韩邪两个单于。公元前52年,呼韩邪率部降汉,当时统治匈奴五千余落,汉朝使他们居住在朔方诸郡。

北匈奴郅支单于仍与汉为敌,但势更孤弱,不敢南下掳掠,遂改向北边、西边进攻。公元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发西域诸国兵四万余人擒杀郅支单于。北匈奴郅支单于既死,臣服于汉的呼韩邪单于遂统一匈奴。

公元46年,匈奴连遭旱蝗灾害,人畜死耗2/3。乌桓乘势进击,匈奴大败。公元48年,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二部,永未再合。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臣服于汉,北匈奴单于仍与汉对立。不过北匈奴疆土日削,无以自立,常有大批部众降汉。公元87年,鲜卑进击匈奴,斩北单于,引起北匈奴大乱。此后又经过几次战争,公元91年北匈奴逃亡,鲜卑人占据北匈奴故地,匈奴余者尚有十余万“落”(约五六十万人),皆自号鲜卑,鲜卑自此渐盛。北匈奴单于被断归路,遂踏上了西迁的路程。

北匈奴西迁后,南匈奴兴盛起来,有户3.4万,人口23.73万,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和山西北部,并不断向内地迁徙,逐渐放弃游牧,改行农业,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逐渐融合。

北匈奴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于东欧,期间经历了280余年。

悦般国距乌孙西北130里,是北单于逃亡后的第一个据点。他在这个地区停留至少达70年之久。公元105年和106年,北单于派使臣到汉朝提出和亲。汉朝因对他们在西域的骚扰活动不满,和亲未能实现,从此双方断绝了联系。

当北匈奴的残部在西域进行骚扰活动时,在其故地出现的鲜卑人达到了兴盛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强大的新兴势力的威逼下,北匈奴单于在乌孙附近无法驻足了,遂决定率部西迁康居。康居位于中亚细亚锡尔河流域,是个富饶的地方,也是匈奴过去的属国。单于将老弱留在悦般,率精壮人马攻下康居。北匈奴在康居住了多少年虽然不得而知,但他们既然占领了这个富庶的国家,肯定不会自动退出的。他们之所以从这里迁离,必然又是因外力的挤压。公元4世纪中叶匈奴侵入阿兰境内。

阿兰人是西徐亚人的一支,因境内有阿兰山而被称为阿兰人。阿兰人分布在欧亚大草原的中段,西亚和东欧的黑海北岸,顿河流域的草原上,他们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中的伊朗语族,人种上属白色人种。他们同样过的是游牧生活,但是以车为家,居住在四轮或六轮的篷车里,并且用车来打仗。阿兰人勇猛善战,保持着军事民主,以冒险、打仗为荣、为乐。

匈奴人于372年渡过伏尔加河,从顿河以东向阿兰人展开进攻,两军大战于顿河流域。阿兰人的战车敌不过勇猛突驰的匈奴骑兵,大败。国王被杀,国被征服。但大部分阿兰人被匈奴接受为同盟者,阿兰武士被吸纳到匈奴人的队伍中,成为匈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匈奴人征服阿兰人之后,于公元374年驱使阿兰人和他们一起攻打东哥特国。东哥特国位于黑海北岸,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日耳曼国家,其疆域西起德涅斯特河,与西哥特人为邻;东至顿河,与阿兰人接壤;北至德涅斯特河支流沼地;南至黑海。东哥特人于公元375年投降匈奴。

匈奴大军越过德涅斯特河后,西哥特的军队如惊弓之鸟不战而溃,渡过多瑙河,逃入罗马帝国境内。他们的故地遂被匈奴人占领。匈奴人紧接着又征服了北边的日耳曼部落,夺取了匈牙利平原。这样,欧亚大草原的西端直至黑海、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都落入匈奴之手。

对东哥特、西哥特等日耳曼部落的征服于匈奴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原先居住在黑海以东、阿兰人的土地上,但阿兰人也是游牧民族,没有剩余的食物,只能提供一些战士,而哥特人则从事农耕,可以供应大批粮食,为匈奴人向外扩张提供了经济保障。

匈奴征服东哥特、西哥特和日耳曼其他部落后成为东欧的强国。他们随后开始进攻东罗马帝国的各省,掠走大批俘虏和财物。公元395年冬,匈奴人渡过多瑙河,攻入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大掠而还。公元400年,匈奴人又攻入色雷斯,以后对色雷斯连年侵扰。公元431年,东罗马帝国迫不得已,开始向匈奴纳贡,并允许匈奴人在一些城镇与之互市。公元434年,阿提拉及其兄弟布列达继承了王位,共同执掌国家的军政大权,但各有自己的领地。此时匈奴的地域东起咸海,西至莱茵河,南至阿尔卑斯山,北至波罗的海。[1]这个广大地区的人民除直接受匈奴统治外,日耳曼等一些部落都臣属于匈奴,史称匈奴帝国。

公元445年,阿提拉谋害了其兄弟布列达,将布列达的人民和领地据为己有,成为匈奴帝国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公元447年1月,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和色雷斯等省发生强烈地震,持续四个月。阿提拉乘机攻入东罗马,攻占了许多城市,君士坦丁堡也处于危急之中。公元448年,在东罗马割让了大片土地并承诺按期缴纳税币后,双方恢复了和平。

公元451年春,阿提拉率大军,取道北路,沿莱茵河攻入西欧。他的队伍除匈奴人外,还有一些日耳曼部落、东哥特人、阿兰人等。全部大军号称50万,西欧大为震动。

西罗马帝国和西哥特闻讯遂联合起来,还有一些部落也参加到西罗马方面。

公元451年6月20日,匈奴大军与联军遭遇于巴黎东南的特鲁瓦城郊外,阿提拉战败,西哥特人也损失惨重,国王阵亡,双方各死十几万人。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被粉碎了。

公元452年,阿提拉从巴尔干取道而西,越过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阿提拉长驱直入,要直捣罗马。据说匈奴大军突然出现在未设防的罗马城下,罗马教皇利奥一世说服了阿提拉,罗马城才幸免于难。这虽不足为信,但阿提拉的确没有攻城而掉头北上。实际的情形可能是当时意大利因歉收而使匈奴士兵得不到粮食补给,兼之匈奴军队内部瘟疫大作,死亡甚重,东罗马援助西罗马的大军又要到来,阿提拉不得不从意大利退兵。

公元453年,当阿提拉正筹划进攻东罗马帝国时暴卒。他的儿子们之间为瓜分庞大的匈奴帝国而发生战争。日耳曼附属国纷纷起来造反,摆脱匈奴人的统治。格庇德国王原来是阿提拉的亲信,公元455年,他联合东哥特人、西利安人、鲁吉安人、赫鲁人,大败匈奴人于匈牙利之诺都河岸,杀匈奴人三万余。阿提拉的长子阵亡,另一个儿子率残部逃到多瑙河下游。还有一子逃到黑海北岸,匈奴帝国彻底瓦解。

阿提拉对东西罗马的进攻,不但加速了东西罗马的衰落和灭亡,而且对欧洲古典奴隶制的瓦解客观上起了促进作用。匈奴人侵入欧洲也标志着民族大迁徙的开始。

公元1世纪末至公元3世纪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日耳曼人的阶级分化加剧,并结成许多的部落联盟。其中较重要的有居住在黑海北岸的东哥特和居住在黑海西北岸的西哥特,居住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流域的汪达尔和勃艮第,居住在莱茵河流域的法兰克,居住在北海、波罗的海沿岸的盎格鲁和撒克逊,居住在易北河河口的伦巴德等。这些部落联盟在公元3世纪时就经常骚扰罗马边境,进入罗马帝国。公元4世纪时罗马奴隶制发生危机,无力抵御蛮族入侵。日耳曼各部落联盟因人口激增,土地不足,迫切需要寻找新居住地。因此,当匈奴人从中亚西迁进入欧洲时,引起日耳曼人大规模地向罗马帝国境内移动,[2]历时约200年(公元375—568年),史称“民族大迁徙”。

公元372年,匈奴人由里海而西,征服伏尔加河和顿河一带的游牧部落。公元375年,匈奴人进攻黑海沿岸的东哥特人,并到达黑海北岸。东哥特人被迫西迁,这是“民族大迁徙”的开端。被匈奴人挤压的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境内寻求避难。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因为他们遭到罗马官员的虐待,进而举行了暴动,在亚得里亚堡战役中击败罗马军,杀死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打破了罗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随后数十年,日耳曼和匈奴的铁蹄又践踏了意大利、高卢以及巴尔干半岛。

匈奴人一路西行,许多日耳曼和萨尔马特的部落受到挤压。东哥特人、汪达尔人、阿兰人等组成的联盟从多瑙河中游进入意大利,但被击退。从联盟分离出来的汪达尔人、阿兰人和苏维人渡过莱茵河驻留在西班牙。被西哥特人从这里赶出的汪达尔人和阿兰人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在那里建立起一个王国(439—534年)。从新建的基地出发,他们转而从海上进攻,455年,他们的一支远征队洗劫了罗马城。与此同时,勃艮第人占领了罗讷河流域,法兰克人则正在高卢北部扩张,并深深扎根于那里。407年,当最后一批罗马士兵撤离英格兰时,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迅速占领了该地。当地的克尔特族居民逃进苏格兰和威尔士山区,盎格鲁—撒克逊人从此成为英格兰的主要民族。公元568年,伦巴德人进入意大利,标志着民族大迁徙的结束。正是在这些相继崛起的日耳曼王国的控制下,西罗马帝国崩溃了。

由匈奴人西迁所导致的民族大迁徙,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改变了古代欧洲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分布格局,是欧洲从古代向中世纪过渡的转折点,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大迁徙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日耳曼人征服罗马帝国并和帝国内部各族人民杂居,相互影响并逐渐融合。结果,日耳曼人不仅把东方文化和日耳曼文化传播到西欧,并使之与罗马文化融合,产生了具有教会特色的中世纪文化,而且日耳曼人和罗马人融合成为新的拉丁化的日耳曼人,为现代西欧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一千纪,属于印欧语系的部分人生息在气候温和、土地富饶的阿尔卑斯山、中部山脉和低地平原上。这些人逐渐分成特点各不相同的部落——克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意大利人和古希腊人。

一部分日耳曼人最初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悉河和奥得河之间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公元前600年左右,日耳曼各部落向南推进,西达莱茵河下游,东到维斯瓦河。[3]北部各部落慢慢地向丹麦、挪威和瑞典扩张。东面的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哥特人占领了维斯瓦河流域。在西面,直到公元前1世纪中叶,日耳曼人才把克尔特人赶回黑森林并在北海和德国中等山脉之间定居。莱茵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南地区在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内为罗马所征服,罗马人并在此修筑了一条东南走向的“界墙”。但界墙外边,生活在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以及生活在奥得河地区和维斯瓦河地区的日耳曼人几乎没有受过罗马人的统治。

日耳曼人的这些部落一般具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使用极为相近的语言,彼此之间都能听得懂。对罗马人来说,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部落的统一意识非常薄弱。他们相互争斗,因而使罗马帝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受到他们的威胁。

定居在莱茵河沿岸的法兰克人,最早完成了从畜牧业向农业的过渡,因此人口和实力的增长也最快。分布在多瑙河下游的西哥特人较大程度上仍以畜牧为生。

这些部落的社会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最上层为世袭贵族,他们通常是大地主。大多数日耳曼人是自由民,构成社会的中层。他们一般拥有小块土地,没有土地的人只好当佃农,替贵族劳动。社会最底层的人既非自由民又非奴隶,被称为“隶农”,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但不能被单独出卖。这种奴役形式是中世纪盛行于西欧的农奴制的先驱。

部落的主要权力来源于自由民大会。日耳曼人通常根据继承权选举“王”,依据在战场上的英勇和能力选举军事首领。每位杰出的军事首领都有一批年轻的随员,他们战时守卫在首领身旁,效忠、服从于他。首领则向他们提供武器、给养及一份战利品。这种制度有助于后来封建制度的形成,因为封建制正是建立在骑士对封建领主忠诚的基础上。

古罗马的历史学家塔西陀一方面把日耳曼人描写成贪婪的食客、粗暴的酒鬼和玩命的赌徒,另一方面又盛赞他们高尚的道德标准。他笔下的日耳曼人慷慨、好客。严冬时节,日耳曼人喜欢成群结队地挨家挨户地逗留,直到吃光主人家所有的食物为止。日耳曼人会织布、制造金属器具和带轮子的车,但没有文字。

匈奴人于公元372年渡过伏尔加河,375年侵入哥特人的地域。此后,东日耳曼人中的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哥特人背井离乡向西和向南迁移;斯拉夫人侵入原属日耳曼人的地区,有些地方直到易北河和萨勒河。而西日耳曼人则在北海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给自己开辟领域。这里生活着六个大的部落群:生活在北海之滨和沿海岛屿的弗里斯人,北海和中等山脉、易北河和埃姆斯河中游之间的萨克森人,莱茵河中、下游和美因河两岸的法兰克人,萨勒河旁的图林根人,多瑙河上游、内卡河和莱茵河上游的阿勒曼尼人以及阿尔卑斯山北部的巴伐利亚人。

早在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就开始进逼罗马帝国的边境,不过,当时的罗马军团十分强大,日耳曼人还不足以构成威胁。随着帝国的衰微,罗马人的边境也频频告急。为稳定边境,罗马当局采取外交手段,挑唆“蛮族”的一个部落去反对另一个部落。而且出于无奈,还让成群的日耳曼武士作为“同盟者”驻扎在罗马边境内,以此作为对他们反对境外其他部落的犒赏。这种政策的实施是在罗马人能够控制他们的基础上,4世纪,当罗马人对其无能为力时,日耳曼人便成为罗马帝国的掘墓人。

公元375年匈奴人进攻黑海沿岸的东哥特人,并到达黑海北岸。东哥特人被迫西迁,这是日耳曼部落向西方大迁徙的开端。匈奴人在击败东哥特人后迫使其归附,并合力攻击西哥特人。西哥特人被一路挤压到达西亚,得到罗马当局的批准,渡过多瑙河进入黑海西岸地区。但是西哥特人感到在罗马受到欺压,他们在其领袖弗里提格伦的领导下,掀起反罗马暴动。公元378年,他们在亚得里亚堡(今土耳其的埃迪尔内)击溃罗马军队,打死罗马皇帝瓦伦斯,从而打破了罗马人战无不胜的神话,也为其他日耳曼部落打开了西进之路。5世纪初,西哥特人再次进攻罗马帝国,洗劫了巴尔干,然后向西攻入意大利。公元410年,他们在阿拉里克率领下洗劫了罗马城,这一事件当时轰动了整个帝国。西哥特人最后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安营扎寨,建立了罗马帝国境内的第一个日耳曼王国。与此同时,汪达尔人从莱茵河流域向高卢推进,409年他们从高卢进入西班牙,然后又从西班牙渡海攻入北非,在那里建立起一个王国。从新建的基地出发,他们转而从海上进攻,不断袭击意大利等,455年洗劫了罗马城。与此同时,勃艮第人占领了罗讷河流域,法兰克人则正在高卢北部扩张,并深深扎根于那里。407年,当最后一批罗马士兵撤离英格兰时,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迅速占领了该地。当地的克尔特族居民逃进苏格兰和威尔士山区,盎格鲁—撒克逊人从此成为英格兰的主要民族。公元568年,伦巴德人进入意大利,标志着民族大迁徙的结束。正是在这些相继崛起的日耳曼王国的控制下,西罗马帝国崩溃了。476年,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图鲁斯被日耳曼人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这一事件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终结。

经过民族大迁徙,日耳曼人在已占领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在罗马的废墟上先后建立起许多日耳曼封建国家。主要有:公元419年西哥特人在高卢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建立的西哥特王国,439年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的汪达尔王国,440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的勃艮第王国,486年法兰克人在高卢北部建立的法兰克王国,493年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建立的东哥特王国,568年伦巴德人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建立的伦巴德王国,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人于公元7世纪初在不列颠所建立的七个王国等。这些国家都曾利用罗马法来巩固刚建立起来的封建制度,但统治时间都较短,特别是大陆上的日耳曼王国。公元6—8世纪勃艮第王国和伦巴德王国被法兰克王国所并,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被东罗马帝国所灭,西哥特王国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只有法兰克王国版图不断扩大,存在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

法兰克人起源于莱茵河下游,公元3世纪后,他们不断越过莱茵河,蚕食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他们已攻占高卢东北部。出身于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48l—511年),联合法兰克各部落,打败罗马人、拜占庭人和西哥特人,把从比利牛斯山,经高卢到德意志的大片领土连接在一起,形成王国,成为法兰克人的第一个国王。克洛维将他所建立的王朝称为墨洛温王朝(486—751年)。克洛维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皈依了天主教,这不仅使他赢得罗马教皇的支持,而且得到当地高卢—罗马人的援助。法兰克王国在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空前强盛,法兰克人几乎恢复了昔日罗马帝国的疆域,直到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将这个帝国分成三份: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这三个王国奠定了近代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国的基础。

斯拉夫人是欧洲最大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集团。公元1世纪末出现了斯拉夫人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他们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斯拉夫人民族共同体最早或是形成在奥得河和维斯瓦河之间,或是形成于奥得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多沼泽地带。斯拉夫人从那里开始以巨大的弧形向西南方向、西方和北方有吸引力的平原逐渐推进,这个过程基本上与5—7世纪的民族大迁徙的尾声重合,并且先后吸收进了萨尔马特人(讲伊朗语)、达基亚人、克尔特人、日耳曼人、波罗的人、芬兰—乌戈尔人等成分。那些渡过多瑙河、移居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就是今天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斯尼亚—穆斯林人、马其顿人,即南斯拉夫人;向东迁移的就是今天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即东斯拉夫人;向西迁移的斯拉夫人就是今天的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卢日支人,即西斯拉夫人。[4]

公元6世纪,蒙古高原新兴的突厥部落联盟挤压游牧的阿瓦尔人沿着匈奴人入侵欧洲的路向西行进。他们也和匈奴人一样,以匈牙利平原为基地,向四面八方出击。阿瓦尔人的出击导致了又一次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阿瓦尔人把伦巴德人赶到意大利,伦巴德人又把拜占庭人从亚平宁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驱逐出去。阿瓦尔人还迫使斯拉夫部落向南进入巴尔干半岛,斯拉夫人则将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伊利里亚人和罗马尼亚人的祖先达基亚人赶进了深山。斯拉夫人作为农业劳动者从此扎根于巴尔干半岛北部。斯拉夫人花了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占领了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原来,从公元前8世纪起,色雷斯人和伊利里亚人就占据着辽阔的巴尔干半岛,北起多瑙河、东临黑海、西濒亚得里亚海、南至爱琴海。大批南斯拉夫人在巴尔干半岛的定居,引起了当地民族构成与分布的深刻变化。南斯拉夫人在他们占领的地方人数居优势,使当地居民开始南斯拉夫化,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后,色雷斯人和大部分伊利里亚人完全被同化了。7世纪时现代巴尔干半岛民族分布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希腊人在南部,阿尔巴尼亚人在西部,罗马尼亚人在东北部,斯拉夫人则分布在从亚得里亚海到黑海的广阔地域上。

当西罗马帝国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而土崩瓦解时,东罗马帝国却因强大的海军力量、丰富的财源以及首都所拥有的天然屏障而幸免于难。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被土耳其人攻克以前的近1000年间,东罗马帝国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由希腊、罗马、基督教及东方成分混合而成的文明。由于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在古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东罗马帝国通常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在西部诸省成立各日耳曼王国后,拜占庭皇帝的宗主权只限于原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即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查士丁尼大帝(527—565年)决心恢复原罗马帝国的版图。经过20年的艰苦奋战,几乎整个地中海又变成罗马湖。但他在地中海西部发动的战役使帝国的国库消耗殆尽,使巴尔干和亚洲各行省被忽略,易受攻击。查士丁尼的继承者希拉克略皇帝在美索不达米亚大败波斯人后,才发现斯拉夫人已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北部大部分地区,并在那里安居乐业。他只得屈就于现实,为他们划定一定的地区。作为回报,斯拉夫人承认其宗主权,并同意每年纳贡。于是,新来的斯拉夫人渐渐从侵略者变成移民。几个世纪以后,这些散居在巴尔干半岛广大地区的斯拉夫人,循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四大族群:居住在亚得亚那岬角地区的斯洛文尼亚人;居住在德拉瓦河和亚得里亚海之间地区的克罗地亚人;居住在亚得里亚海和多瑙河之间的巴尔干半岛中部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居住在黑海西岸剩余地区,不久采用保加利亚征服者称号的斯拉夫人。塞尔维亚人和保加利亚人借鉴拜占庭文化,建立了短暂却伟大的中世纪王国。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则由于地处半岛西部,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臣民,在文化发展方面,深受罗马而不是君士坦丁堡的影响。

南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是保加利亚,古保加尔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其祖先于公元2世纪从中国的西域来到欧洲,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区域定居。6世纪末保加尔人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史称“大保加利亚”。后来,一部分保加尔人迁至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建立了一个国家,称作“伏尔加保加利亚”。这个国家后来为基辅罗斯所灭。还有一部分保加尔人来到多瑙河下游,他们经常进入拜占庭领土抢掠,不断征服和驱逐生活在巴尔干山脉以北的斯拉夫部落。681年,东罗马帝国进攻保加尔人遭到失败,被迫承认由保加尔人占领巴尔干山脉和多瑙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同年,保加尔人的首领阿斯巴鲁赫与统率“斯拉夫七部落联盟”的当地斯拉夫贵族达成协议,共同建立一个斯拉夫—保加利亚国家,由于保加尔贵族在新王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保加利亚”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称,这个国家的人民也就被统称为保加利亚人了。保加尔人不断被在这个国家占多数的斯拉夫人所同化,而基督教的传播则加速了这一过程。保加利亚人建国后不断夺取拜占庭领土,它的版图最大时除现在的保加利亚外,还包括今南斯拉夫大部以及希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部分领土。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帝国疆土扩大到叙利亚北部、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巴尔干半岛北部的保加利亚人一直是帝国的威胁,1014年,巴西尔二世在巴尔干半岛北部取得决定性胜利,他从此被称为“屠杀保加利亚人的刽子手”。这一时期文化上是一个稳定、同一的时期。拜占庭人仍称自己是罗马人,但希腊语无论作为书面语还是口语,都是帝国通用的语言。克里特岛上穆斯林的皈依,以及巴尔干北部地区的斯拉夫人的皈依,使拜占庭的教会显得生机勃勃。865年,保加利亚大公鲍里斯为报答帝国对他的征服的承认,接受了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以后的几年,拜占庭传教士为保加利亚人提供了字母表,将《圣经》译成了保加利亚语,并确定了斯拉夫人礼拜仪式。988年俄罗斯皈依了东正教,塞尔维亚也皈依了东正教。然而,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仿效邻近的意大利人、匈牙利人和日耳曼人皈依了天主教。

9世纪末,当游牧的匈牙利人出现在喀尔巴阡盆地时,在周围引起的恐慌不亚于五个多世纪之前匈奴人的到来。这个时候,那些推翻罗马帝国,一度使人闻风丧胆的蛮族已经定居下来,从事着农耕,并且建起了城堡和修道院,过起了文明生活。信奉原始宗教,赶着马群和牲畜到处游荡,不时劫掠周边“文明人”的匈牙利人自然就被当做魔鬼的化身了。那么,这些人来自何方呢?

匈牙利科学院院士克勒希·乔莫·山多尔曾在中亚细亚寻找过本民族的摇篮,现代也还有一部分人持这样的观点。中国学者何震亚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中国典籍的梳理和对语言、风俗的比较,考证出匈牙利人与匈奴的渊源,认为“匈牙利语言与匈奴相同之处虽不少,但和汉族相同的地方更多,因其祖宗虽为匈奴,事实上早混有汉族文化了。匈牙利本国文学派对此点亦颇深信。在16世纪时,匈牙利大学东方文学院曾出版匈、中语比较的书籍,这足以证明中、匈两国的语言也有极大的关系”。他考证匈奴人的形貌得出的结论是:“中古时代(公元1世纪时),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常娶汉族女子为妻,故至西迁时,已与汉人之血统相混,皮肤容貌,显然相同。匈牙利人种学家曾谓匈牙利民族虽为匈奴后裔,然其人形貌则不类匈奴人,因上古时代之匈奴人与高加索人通婚最早,其历史至今尚可查考。足见匈牙利之匈奴种并非上古时之真匈奴,乃中古时与汉种混杂之华化匈奴;事实上确为汉人之同血统亲缘民族,观之匈牙利人之绝对不称匈奴而称蒙古种族,益信。”

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匈牙利民族最早起源于伏尔加河西,卡玛河和别拉雅河与乌拉尔山脉环抱的地带。[5]在公元以前若干世纪,匈牙利人确实曾在这一地区与芬兰—乌戈尔语系的其他民族聚居过。从该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反映当时生活方式的最古老的匈牙利词汇中可以认为,匈牙利人的祖先在这一地区的时候是以渔猎为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后来,当他们从林区向草原迁移时,生活方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渔猎逐渐为畜牧所取代。在公元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学会了游牧放马。

游牧生活易于迁徙。随着游牧的发展,畜群日益增大,需要寻找适当的草地和适于越冬的较为背风的地区。由此,匈牙利人开始了迁移阶段。迁移大约从5世纪中叶开始,持续了四个世纪以上,匈牙利人从黑海以北的南俄罗斯草原上向西移动。在迁移的后期,匈牙利人大概在顿河和第聂伯河流域的莱韦迪亚与第聂伯河与多瑙河下游一带的埃泰克兹。但并不是所有的匈牙利人都到达了这里,有一部分人留在了半路,或从途中折回到了“伏尔加匈牙利”(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在俄罗斯巴什基尔共和国一带)。

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匈牙利人基本上处于突厥人管辖的地区。长期混居不但造成血统的混杂,同时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也起了重大变化,匈牙利人在畜牧方面向突厥人学了许多东西,游牧成了匈牙利人的主要生活方式。

匈牙利民族在定居以前的莱韦迪亚和埃泰克兹阶段,占有的土地面积非常大,有时甚至多达30万平方公里。几十万的匈牙利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由两个首领领导。在埃泰克兹时期的匈牙利人共有七个部落,其中马扎尔部落最强大,全体匈牙利人因此也被称为马扎尔人。

9世纪末时匈牙利的七个部落结成联盟,使他们的力量大为增强。周围国家的统治者每当交战时,往往请他们协助。于是,匈牙利的一部分男子以战争为业,这样虽然虏获甚多,却造成了驻地守卫的空虚,终于在公元895年被迫离开埃泰克兹。匈牙利人当时站在拜占庭帝国一边对保加利亚王国作战,但后方却遭到拜谢涅人的袭击。在优势兵力面前,匈牙利人节节向喀尔巴阡盆地退却。

喀尔巴阡盆地在匈牙利人到来前有着悠久的历史,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大帝曾派兵驻扎在这里,罗马人在这里建了繁华的地市、良好的道路。在罗马帝国统治四百年之后,五六百年之久的时间里这里成为民族迁移的通道。许多日耳曼民族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这里,匈奴人和阿瓦尔人也曾试图在这里建国。可是直到10世纪时还没有一个民族能在这里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昙花一现的游牧民族国家勃然兴起又迅速消失,只有六七世纪以后,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才在这里立住了脚跟。阿瓦尔人也占据了一块地方。9世纪初查理大帝东征以后,法兰克人在多瑙河中部征服阿瓦尔人,建立政权。但斯拉夫人仍在这里生息。这种不稳定的政权状态一直持续到匈牙利人到达之前。

匈牙利人在喀尔巴阡盆地定居始于公元896年。当时在阿尔巴德首领率领下的主力自基辅方面越过维列茨盖山隘,其他部落和零散人马则是通过埃尔代伊地区的一些山谷和隘口来到这里的。这时的摩拉维亚公国正日益衰落,为匈牙利人的进入提供了方便条件。这个在东法兰克日耳曼人压力下苟延残喘的国家,在匈牙利人的进攻下立即瓦解。匈牙利人还在多瑙河流域击败了保加利亚人和被法兰克人辖制的泛斯拉夫大公国的抵抗,在几年之内就实现了定居。

一般估计定居时的匈牙利人有20万至25万人,但也有人认为接近50万。总之,人数很多,使得前来定居的匈牙利人同化了当地的斯拉夫人,而不是像保加利亚的突厥人那样被受他们征服的斯拉夫人所同化。但这里原先居住的斯拉夫人发展水平较高,匈牙利人在农业、工业、房屋建筑上向斯拉夫人学到了很多东西,饮食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匈牙利人逐渐改变了生活方式。

定居的匈牙利人继续过着游牧的生活,但喀尔巴阡盆地纵横的树林和大片的沼泽限制了可供畜牧的地区。同时,部落的氏族首领还从中不断为自己划走不少土地让斯拉夫农民和奴隶耕种。肥沃的土地为农耕和人口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习惯于放荡不羁生活的牧民不愿种地,他们宁可从事掠夺,进行战争冒险。

定居之后的几十年,在西欧和南欧不断发出“上帝保佑我们免遭匈牙利人毒手”这样恐慌的祈祷。背弓、佩刀、手持长矛或狼牙棒的匈牙利人不断在德国、意大利和拜占庭出现。他们还曾到达大西洋之滨、比利牛斯山麓和马尔马拉海。经常迫使一些国家的统治者交纳钱帛,掳回大量财物和奴隶。

他们之所以能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特别的作战方式。当轻骑的匈牙利人出现的时候,那些已经“文明”的西方国家对于游牧民的战术早已遗忘殆尽了。但匈牙利人只是在西方身披重甲的骑兵还摸不清他们的战术时才能获胜,特别是当地的统治者主要将这些骑兵用于相互交战,常常无法脱身来对付匈牙利人。但到10世纪中叶时,德国的王权日趋强大,结束了封建的无政府状态,匈牙利人便开始陷于困境。公元955年,匈牙利人在奥格斯堡附近的勒赫菲尔特被神圣罗马的奠基人鄂图一世的军队击败,从而彻底结束了冒险的战争。

勒赫菲尔特战役的惨败使匈牙利人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或者步匈奴人和阿瓦尔人的后尘,走向灭亡;或者是向比自己发达的西方邻居学习。

匈牙利的游牧社会,即原始氏族社会在军事冒险年代进一步分化,在掠夺中所得的战利品往往大部分被部落、氏族首领吞占,奴隶为他们役使、斯拉夫农民为他们耕种,他们指挥的武装自由民实际上成了小小的军队。这些部落上层人物事实上已经变成封建领主。当时农民和奴隶的数量已相当可观,受着部落上层人物、也就是正在形成的统治阶级的控制,建立国家的内部条件已经成熟。

盖萨大公为建立国家作了决定性的准备。勒赫菲尔特战役18年之后,他派遣使节觐见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请求派神甫和骑士来匈牙利。盖萨本人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还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他还通过联姻加强其家族的权力,为儿子伊斯特万娶了一个巴伐利亚公爵的女儿吉赛尔,打开了和西方的关系。盖萨坚决打击反对他政策的对手,对外国骑士优宠有加,为其子伊斯特万一世建立国家创造了条件。

一部分在军事冒险年代可以充分自行其是的部落和氏族首领由于担心失去权力,并在盖萨去世后想染指大公的宝座,于是发动了武装暴动,公开反对新即位的大公伊斯特万。年轻的大公在教会和德国骑士的帮助下镇压了叛乱,于公元1000年加冕为匈牙利国王。这样,匈牙利邻近的波兰和捷克几乎同期成为封建王国。

反叛的首领被镇压以后,部落和氏族星散。伊斯特万不以血缘,而以地缘为基础组织了以州为单位的国家。以城堡为中心的州治制是他从斯拉夫人那里转学来的查理大帝的制度。与此同时,教会的组织也逐步发展起来,并为推行天主教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法律规定任何人礼拜日不得劳动而应前去教堂。“立法”的程序是国王在听取由宫廷的主教和贵族组成的朝廷会议的意见后,以拉丁文颁布法律。

伊斯特万国王用法律和武力,通过州督和神甫力图把新的社会制度巩固起来,并尽一切力量保障国家的独立,于1030年击败了德皇孔拉德二世的入侵军队,匈牙利国家从此逐步发展起来。

(杨艳丽)

[1] 《世界民族大辞典》,第266页。

[2] 《世界民族概论》,第217页。

[3] 《世界民族大辞典》,第70页。

[4] 《世界民族大辞典》,第639—640页。

[5] 《世界民族大辞典》,第26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