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谈常规性备课与研究性备课

谈常规性备课与研究性备课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题一 谈常规性备课与研究性备课教学论认为,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在长期的备课实践中,教育工作者积累和形成了以下经验和共识,这些往往被称之为备课五要素或者备课常规。总之,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目的就是为整个备课活动提供重要依据,以避免主观盲目性,使备课教学有的放矢。

专题一 谈常规性备课与研究性备课

教学论认为,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把备课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不仅是教学工作程序的需要,更是教学工作质量的需要。因为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正因为如此,有人说,备好课是上好课成功的一半。

一、常规性备课的要点

教师备课从何着手,一般要做好哪些工作?在长期的备课实践中,教育工作者积累和形成了以下经验和共识,这些往往被称之为备课五要素或者备课常规。

1.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如何将这一核心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就备课而言,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现代教学论强调“以学定教”,也就是强调教师的备课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像以往那样从备教材出发,这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即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指覆盖了多少教学内容。所谓备学生,即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调查了解工作,大体包括以下内容:①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这主要指学生在认知、心理动作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铺垫工作。②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这主要指学生学习新任务时,是有“中间路障”还是已经能够“长驱直入”了。③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这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④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这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及风格等。

总之,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目的就是为整个备课活动提供重要依据,以避免主观盲目性,使备课教学有的放矢。

2.备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直接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地评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利把握好教什么的问题。有学者明确指出:备课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好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所谓备教材,一是正确分析教材,即找准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了解全书的内容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明确教学的任务;二是正确处理教材,即在正确分析教材之后,善于对教材进行恰当增删取舍,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将教材内容转化成教学内容,以利设计教学的时量分配和程序安排。总之,备教材既不能将教科书作为教学内容的全部,照单托收,也不能舍弃教科书而另搞一套。备教材的真谛应该是立足教材、活用教材、“用教材教”。

广义的教材包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乃至网络资源等,因此,备教材时教师还需要广泛地学习阅读、上网查询,以利充分收集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实践证明,备教材是备课五要素中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决定了备课的质量水平,也反映了教师的素质水平。备教材的目的就是要明确教学的任务,尤其是教学任务的重点。因为它是全部学习任务中必须优先完成的,或者是优先满足的学习需要,必须在教学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条件的创设等方面都给予充分保证。

3.备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希望达成的理想结果。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媒体、程序的重要依据,是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和修正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朝着正确方向运行并最大限度地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为了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全面、准确、具体,为此要研究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以及多层目标之间的关系。(图2-1)

img2

图2-1 教学目标与多层目标的关系

所谓全面即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是因为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学生理解需求的多样性,所以教学目标往往也是多元的。所谓准确,即课文(课时)目标要符合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的要求,既不能超标,也不能不到位。因为教学目标是分层次的,上位目标制约统领下位目标,下位目标则要遵循体现上位目标的精神实质。因此备目标时,只有在学习把握上位目标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才能高屋建瓴地准确制定课文(课时)下位教学目标。所谓具体,即表述要清楚、恰当,不含糊、不笼统,便于操作和检测。

4.备检测

以往的教学检测往往存在两个问题:①检测项目不完全是(或根本不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实际教了什么或学了什么比教学目标更大地影响着检测内容的选择。②准备检测的时间大多临近教学结束的时候,这就难以保证实际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应该意识到,检测的目的不只是为学生评等,它还包括了据此确定学生的学业表现情况,以便查明教学的薄弱环节和疏漏之处,为教学补救提供依据。在很多情况下,检测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在某一试题上都出现了错误,那么,几乎可以断定是教学出了问题。所以,检测常起着诊断教学效果、查明疏漏之处、及时提供补救依据的作用。

基于此,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备课一改传统的做法,在学情分析、任务定位和陈述目标之后,接着就要完成检测项目的大体框架。

编制检测项目时要注意的问题有:①检测项目与教学具体目标之间应有对应匹配关系。每个教学具体目标的达成与否至少要有一个检测项目来加以落实,必要时甚至可以用几个不同类型的检测项目来检查一个教学目标。②用最适当的评估手段检测不同的学习结果。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再认或回忆学过的信息,其行为标准是“说出”“描绘”“列举”“选择”等,所以选择题、填空题是较合适的评估手段。在检测智力技能目标中的概念掌握时,选择题、判断题可成为检查的方式;而对智力技能中的高级规则进行检测,可能问答题更具有适切性。至于动作技能的目标,评估者有时只要对学生的操作过程稍加观察就可了解于胸,或者采用“核对表”作更准确的评价。③试题中的条件必须与教学具体目标中的条件保持一致。

此外,对试题的题量大小、所需时间都必须予以考虑。

5.备过程

在了解学情、确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之后,接下去是围绕如何达标分别对课时分配、环节步骤、策略方法、组织形式等作出安排,这就是备课程序中的具体过程设计。

第一,要考虑课时,确定课时主要不是来自于经验或教学参考书的建议,而要依据备学生、备教材、备目标得到的信息。课时,作为在规定的时空内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单位容量,常常由若干“教学行为”模块构成。正是这些模块及其成分,保证了在相对完整的活动单位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第二,要安排好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后,重点是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和步骤进行合理设置。教学环节是由一定的内容、时间和行为构成的实体,是连接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以“复习旧知”为例,它往往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和步骤,在这个环节里安排什么内容、多少时间,采用怎样的行为方式为好,就要靠设计匠心独到。环节和步骤的设置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明确的思路和依据,设计时必须考虑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恰当,教学容量合适,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层次有序。

第三,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方法和媒体是呈现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活动的凭借。设计教学方法和媒体的依据主要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对象、学习需求等。教学方法和媒体纷呈多样,各有优劣,总的要求是做到合理选择,优化组合,扬长避短,区分使用。

第四,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反映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外部结构形式。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教学形式反映了不同的师生、生生互动特征,我们也应该努力做到适当转换、优势互补。要防止把课堂作为个人自学场所的倾向。

二、研究性备课的实质

1.研究性备课的含义

“研究”一词具有广狭两义,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含义往往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的,即泛指对教学问题、教学现象的分析、体验、反思和探讨。基于这样的理解,研究性备课是在常规性备课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即通过个人的深入学习和反思,在教材理解上有了新的见解;或者通过他人指导启发,在教学设计上有了新的创意。由此可见,研究性备课是对常规性备课的拓展和提升,是备课向高层次发展的结果。不久前,笔者曾在某小学听了一堂语文课改开放课,这是李老师第二次讲授《坐井观天》,听课老师对李老师组织学生编写“小鸟和青蛙的第三次对话”(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什么,会对小鸟说什么)以及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坐井观天”的现象,小学生会不会犯“坐井观天”的错误两个教学亮点留下深刻印象。课后李老师在谈教学体验时说:“如果这堂课这两个环节上得比较成功的话,它得益于同行们给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益于我第二次备课时的反思改进。我认为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全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补充,所以,我大胆地设计了让学生自编小鸟和青蛙的第三次对话,既拓展了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加深对成语的理解;最后安排两个讨论的话题,意在使教学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正确理解并应用这个成语。”李老师再次备课的探索为研究性备课作了生动的注脚。

2.研究性备课的形式

(1)教师集体备课。

教师的劳动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因此,过去的备课往往强调教师的个体行为。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今天的备课不仅要重视教师个人的聪明才干,而且要重视集思广益,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把个人努力和同伴互助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念,集体备课应运而生。集体备课往往是在年级组、学科组的领导下组织实施的。其备课的方式可以是:先个人备课,后集体讨论,再指定某人综合整理写成教案,供组内集体享用;也可以就某一课题先集体学习讨论,然后提出备课要点,再指定一人写成教案。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集体备课由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辐射,并且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合作研究的氛围和成效不断提升,可以说集体备课逐渐进入常态化。

(2)师生合作备课。

师生合作备课的意义,不仅限于备课和课堂教学本身,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教学观念更新,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受到新课程改革的高度关注。

①依据。《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目的。了解学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策略,以利做到以学定教。因为师生合作备课才能真正实现从教师间接设想到师生直接对话的转变,从而使“备学生”落到实处。

③形式。与全班学生合作;与小组同学合作;与个别学生合作。

总之,学生参与备课,其主体性从源头上开始得到体现,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备课已经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环节。对教师来说,实行师生合作备课有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从学情出发、“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念。

需要指出的是,师生合作备课,要根据师生的时间、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需要而定,要充分考虑合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不必强求统一,也无须课课合作。

(3)说课。

①说课的含义。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是教者试图将自己的备课设计与同行、专家交流互动,以期提出修改意见的一种教研活动。所以有人把说课视为备课的延伸,是促进备课质量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课改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集体备课的新形式。

②说课的要领。说课和上课不一样,它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一堂课主要内容的独立理解、有创意的设计跟同行们进行简明扼要的交流。说课要点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说什么;二是说出所以然。说什么一般突出四个内容:一是说教材。即解读教材的地位、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二是说目标。即如何使教学目标设计全面、准确、具体;三是说流程。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环节、步骤的有序安排。四是说方法和媒体。即为达成目标选择合理的方法和恰当的媒体。说出所以然,主要是就教学设计说出自己的理由,包括设计的理论依据、设计的可行性依据等。盛群力教授在《教学设计》一书中指出:“说课不应该仅仅是有感而发的经验体会,也不应该仅仅是呈现如何上课,更重要的是,说课应该交代‘呈现’背后的理由,即对教学设计的依据作出合理的阐释。”因此,说课的亮点和水平往往是在说出所以然的过程中显现出来。

③说课的价值。说课的价值在于通过对话互动,引发对自己的启示和反思,有利于改进备课与上课的质量。由于这一显著特点,说课走进了新课程。近年来相继推出的说课、说课与上课结合、说课与上课和评课结合等多种教研形式,在实践中受到老师们的好评。

3.研究性备课的特色

研究性备课是对常规性备课的拓展和提升,是对个体备课和集体备课优势的整合。在备课实践中,研究性备课已初步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即有创意,努力实现常备常新;有合作,建立同伴互助的机制;有反思,认真撰写教学后记;有追求,树立终身备课的意识。

(1)有创意,努力实现常备常新。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研究性备课,顾名思义要突出“研究”二字。所谓研究,就是要深入分析,形成新见解、新思路、新举措。备课有了创意,设计才会出新招。备课最忌照抄别人现成的教案,依样画葫芦,因为这既不利于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备课中的创意可以表现在多种层面。比如对教学内容作出的独立解释,对教学设计的异曲同工,对教学程序的变通安排,对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对教学资源的多元思考等。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一个教师总得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想,长期蓄积就会凝聚成特色和个性,从而照亮职业人生。研究性备课为教师开发属于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有合作,建立同伴互助的机制。

研究性备课强调把个体备课和集体备课优势相互整合,把个人努力和同伴互助结合起来。如何实现有效合作,建立同伴互助的机制成为研究性备课关注的焦点。所谓同伴互助,是指组内教师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为此,不少学校在研究性备课中建立起了同伴互助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同伴互助的方式主要有师徒结对、以老带新、骨干引领。既有浅层次的对话交流,也有深层次的专题研讨;既有水平互动,也有垂直互动。激励举措一是对研究性备课中有创意的见解和设计且被采纳了的,载入教师业务档案,参与年度考核评分;二是学校设立了教学研究专项经费,对研究性备课和教学中的优秀成果和优秀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从目前中小学情况来看,要实施研究性备课必须有相应管理机制为它保驾护航。

(3)有反思,认真撰写教学后记。

一般情况下,编制好教案就意味着备课的完成。但是研究性备课却要延伸到教学反思的环节,把反思看做是第一次备课的终点,同时又是第二次备课的起点。教学反思是教育者对自己教育教学观念与实践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质上是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学反思既是对上课行为的审视,又是对备课理解的检验。研究性备课倡导教师坚持撰写教学后记,总结经验,纠正不足,使教师在亲身感受和体验中不断改进和提升备课质量,使教师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实现专业化成长。

(4)有追求,树立终身备课的意识。

有人说,备课有始无终,上课动态生成。这话颇有道理,耐人寻思。因为备课、上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艺术的高峰是没有止境的,因而人们对艺术的探索也是永恒的。所谓终身备课,也就是要终身学习,因为备课的过程首先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硬道理,学习决定眼光,学习决定态度,学习决定思想的深度和技术的高度。换言之,学习决定了备课的质量水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研究性备课的理想追求就是坚持终身学习,坚持精益求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备课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树立终身备课的意识。

总之,常规性备课与研究性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同质而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备课的初级阶段,后者是备课的高级阶段。备课需要从常规入手,向研究进军,只有这样,备课质量才能不断改进和提升,进而实现常备常新的理想境界。

三、怎样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学方案的简称,是备课的结果,是教学具体展开的依据。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教师在课前更充分地做好准备,上课时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又可积累资料,还可使课后总结有据可查。

1.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格,内容详略也不一样,主要呈现形式有纸质教案和电子教案,纸质教案是基础。一般来说,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课题;(2)教学理念;(3)教学目标;(4)课时分配;(5)授课类型;(6)教学重点、难点;(7)教学媒体;(8)教学方法;(9)教学过程;(10)板书设计;(11)课后分析及教学参考资料。

2.教案编写的内容定格

学什么,怎么学;

教什么,怎么教;

练什么,怎么练;

反思什么,怎么改进。

3.教案编写应注意的问题

(1)教案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案绝不是对教材简单的重复或缩写,也不是抄写教学参考书。教案应该是教师对教材进行消化以后,把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按自己教学组织的顺序编制而成。教案付出了教师的心血,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教案是教师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反映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充分地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和艺术,编写好教案,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案繁简要适当。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教案写得过于简单,只写成提纲形式,这样不利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另一种是将教案写成烦琐的讲稿,造成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利于灵活地把握教学进程。一般来讲,教案的繁简可因人而异,新教师或担任新课程教师的教案应稍繁一些,这样对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而老教师由于他们对教材教法比较熟悉,教案可简单一些。

(3)编写教案既要借鉴,更要创新。编写教案应参考一定数量的其他有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翻阅有关资料,开启网上查询,以开阔教师自身的知识视野,诱发和拓展编写教案时的创新思路。借鉴不等于照搬,而是要取人所长,善于把他人的成功因素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表现出自己独立的体验和认识,以实现在借鉴中创新。

(4)教案不必强求固定的模式。由于课程内容性质不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案的形式必然有所差异,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课程,可以有不同风格的教案,即便是一个人,对不同章节所备出的教案也可以是不同形式的。教案编写应具有弹性和灵活性,为便于动态调整,教学流程部分可采用表2-1的书写格式。

表2-1 教学流程表

img3

(5)教案要不断修改完善。在具体教学实施时,教案可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教案能否行之有效,还得经受课堂教学的检验,因此每教完一次课应及时回顾小结,检查教学效果(从授课时学生的表情,课后学生的反映以及学生的作业等方面去分析),及时地写出本教案实施的得失体会,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改进教法,以便“推陈出新”,使教案不断完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是靠对每一堂课的实践与反思,日积月累地提炼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