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组教研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组教研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将本课题研究的总结作如下报告。二是以“本”为本,权威至上。本课题是当前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有效解决当前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备课组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推动学校新课程实验向更纵深方向发展。其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探究,而不是接受。

“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组教研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自2011年5月11日沙坪坝区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课题以来,以备课组教研的有效性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新课程的先进思想指导实验研究,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在实践与研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旨在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备课组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回顾审视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始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积极谋划,全体课题研究教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其中既有山重水复的迷茫,又有柳暗花明的惊喜。经过不懈努力,团队完成了研究任务。现将本课题研究的总结作如下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改变,有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备课组教研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教师的备课组教研是改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基础。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无论是教学内容学还是学习方式都呈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很多因素事先无法预料。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广大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新课程中问题多、困难多,单靠个人来解决实在是有些困难。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力量,共同克服一个个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2.传统的备课组教研的制约

反思传统的备课组教研,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为:

一是以“量”为本,形式主义泛滥。

二是以“本”为本,权威至上。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教师用书”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教研缺乏创意,进而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很难适应课改的要求。

三是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教师多数时候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

(二)研究的意义

1.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与效益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与效益,实现学科课程目标和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2.推动学校新课程实验向更纵深方向发展

本课题是当前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有效解决当前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备课组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推动学校新课程实验向更纵深方向发展。

二、课题研究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的研究强调教学的生活性、教学的发展性及教学的生命意义。

现代教学理论把教学看成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其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探究,而不是接受。把教学看成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时空。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建构及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二)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群体动力学理论,它能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扩大信息交流,启迪智慧,激发创新,从而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一)组织机构落实,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

1.成立课题研究团队

本课题由天星桥中学高2013级语文备课组长朱毅祥主持,课题组成员由备课组全体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年富力强,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与素养。课题组研究成员参与研究方案的制订、课题的论证、科研资料的查阅、收集、课题的运作、措施方法的落实,并进行相关的验证活动,收集整理文献,完成过程材料的整理。

2.设立课题指导小组

天星桥中学教科室薛平生主任主要负责对该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监督,同时协助组织管理等工作。

(二)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有效的激励机制

课题组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

1.自我研修制度

课题组成员以个人不定期自学与集体定期集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培训,课题组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通报自我学习、研究、实践情况,讨论分析个案,总结经验,布置工作,提出指导建议,得出结论。

2.档案管理制度

课题研究开展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与积累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对研究开展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对有关资料、档案进行整理与分析,为课题的结题验收和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积累可借鉴的、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

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坚持做到:

一是做到“四有”:前有规划,中有记录,后有总结,原始资料、实验数据有积累。

二是做到“四转变”:从对课题研究的神秘感、畏难情绪转变为态度上的主动;从重开题结题转变为重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过程中从重检查监督转变为重过程指导与评价;从单纯写论文转变为立足于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

(三)组织研讨活动,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围绕课题实验,我们开展了多项研讨活动。

1.同课异构

采用这样的研讨形式:布置同一课题,各成员先自行构思备课,然后在各自的任课班上课,成员交叉听课,然后,大家总结交流。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课题研究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备课组教研的有效形式、备课组教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课题研究教师及参与活动的教师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备课组教研的质量。

2.现场集体教研

一人或多人主备,课题研究教师参与集体教研,经过多次教研、多次上课,在反复教研、反复上课的过程中,提升集体教研能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这种以一节课多次教研、多次上课的形式,可以发挥课题教师集体智慧,产生头脑风暴效应。有些想法听课前没有,听着听着就觉得该这样上。有的想法在听课时还没有形成,但在集体教研中,大家交流讨论,就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一个个灵感就诞生了。

3.观摩其他课堂

我们课题研究组还走出去观摩其他学校教师的教研和上课。我们请来凤鸣山中学的邹启书老师,展示他们的四环两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到七中去听丁僖老师、黄卫东老师等老师的课。这次活动中重庆师范大学的专家还做了精彩的点评;我们还到青木关中学去观摩了问题主导下的课堂。这些活动开阔了研究教师的眼界,为自己的备课组教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课题研究成效

(一)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1.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课题研究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教师的备课基本摆脱只把自己掌握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水平上,不再做知识的搬运工,将知识从教材搬给学生。课题研究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使自己成为学生经验的改造者,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常识作为新知识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主动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实现学生经验与教材经验之间的创造性转换和沟通、交融,实现学生对教材个性化的掌握。

2.更为注重不断学习

要想改变观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需要更加关注学习,更加懂得怎样去学习。全体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研究中学习了大量的理论学习,汲取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成果,把握课题的基本框架,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

3.教师备课质量得以提高

备课是上课的第一步,教师则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整合课程资源,把握学生学习的具体特点,对课堂教学的程序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备课组教研、统一教案的做法,在教研中重视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策略的研究,“研课标、研教材、研资源、研策略”形成了我组教研的特色。

4.总结出教学研究的新鲜经验

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编写教案。周祁老师上了一堂课题研究课,供全校教师观摩。

(二)构建备课组有效教研模式

通过研究,形成了备课组有效教研的机制,具体如下:

1.活动准备——“二研”、“三定”

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研读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集中研讨——“四备”

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检测)。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

3.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双力”(智力、能力)和“双育”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4.撰写个体教案

主备教师阐述主讲内容;其他教师针对主备教案、主讲内容,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交流;组内教师再次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在“五统一”的前提下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5.信息反馈

教后活动主要为教师个体的教后反思的教后再设计。教后反思即教师对自己每一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写出教案中可行的地方,课堂教学中成功及失败之处,为下一轮备课活动做必要的准备。教后再设计即教师调整教案中不适合学生实际、学生需求的环节,重新设计可行性教案。

五、课题实验中的反思

反思一年的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

(1)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提高备课组教研的有效性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

(2)对本课题的研究暂时还更多地停留在课题研究团队本身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更广阔的语文备课组教研方面的研究,对所有备课组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

(3)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并要注重积累和总结。

本课题实施以来,所有成员能够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通过研究与实践,更新备课组教研观念,改革备课组教研方法,研究和构建备课组教研模式,使备课组教研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在个人专业化成长方面有所发展,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所提高。确实,要想让备课组教研发挥有效作用,我们就必须通过学习吃透备课组有效教研的精髓,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努力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备课组教研就会不断获得丰收。

(执笔 朱毅祥)

(此课题为沙坪坝区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教师成长”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