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效的课前准备策略的实践与研究

有效的课前准备策略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使课堂产生效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而转移、聚焦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接受九年数学教育之后应达到的主要指标作出了具体描述,具有法定性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它们是一

有效的课前准备策略的实践与研究

开化县天地外国语学校 余爱萍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而转移、聚焦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使课堂产生效率。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前应做到有效的解读教材、解读学生,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构建“板块式”教学设计,为课堂的有效生成奠定基石。

关键词:课前准备 解读教材 解读学生 板块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而转移、聚焦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使课堂产生效率。在我们的课堂上,部分教师对课前准备的认识不够充分。如: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教教材”而非“用教材”的现象还存在,忽视对学生真实情况的调查。备课中注重知识线的梳理,而缺少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况的估计与多种策略的预设。这样的教学起点、重点把握不准,难点不能有效突破,教学的节奏慢,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前应做到有效的解读教材、解读学生,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构建“板块式”教学设计,为课堂的有效生成奠定基石。

一、有效解读教材的策略

教材虽然不是教学与考试的唯一依据,但它是课堂教学的资源,它提供了教与学的范例和师生对话的重要凭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有认真阅读教材,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合理有效的用好教材,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一)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接受九年数学教育之后应达到的主要指标作出了具体描述,具有法定性质。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性文本,同时也是编写教材、开展教学和评估教学质量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每个数学教师首先要领会课改的基本理念,领会课程实施建议的主要精神以提高贯彻课程标准的全面性、自觉性。其次要了解课程总目标和每一年段的学习目标,特别要理解描述学习结果、过程各用语的含义,以提高落实学习目标的准确性、适切性。

(二)全方位分析教材内容

小学数学涉及的是最基本、较简单的知识。教师要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须在教材分析上下一番工夫。

(1)纵向剖析教材结构。先要把全套教材浏览一遍,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如有困难,至少要浏览前后几册教材,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再仔细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重点单元是哪些?然后开始深入分析每个单元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在搞清“知识链”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联系学生的真实思维和教材编排,深入研究前后知识技能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2)多角度分析教学内容。从科学性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准确又浅显地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从思想性、智力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智力活动?哪些地方可以进行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等。趣味性是指数学知识本身内涵的、或相关的富有情趣的因素,特别是能够体现数学的奇妙、数学的魅力等因素。在小学数学中,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智力性和趣味性,有的比较明显,容易联想到,更多的却是内隐的、潜在的,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有时,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智力性和趣味性与它的科学性也会发生某种内在的联系。

(3)从三点把握教材脉络。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主要的内容,或是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重点。一般地,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通过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从而明确何为教与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所谓教学关键,是指那些对学生顺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要找出教学的难点或关键,只分析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时的真实困难程度,以及困惑所在。也就是把这里讨论的内容分析和下面将要讨论的学生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实现。

教师把握了教与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也就明确了教学时应该突出什么、抓住什么,哪些可以分散,哪些需要预先铺垫,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二、有效解读学生的策略

解读教材固然重要,但解读学生同样也不容忽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才能预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只有很好的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要有效解读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其次,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因为学生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走进课堂的,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材设计的教学起点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起点。教师主要以“课前调查”“师生对话”“数学日记”等形式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①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部分没有掌握?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③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引?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需要的生活经验?适合选用哪些生活情境?从中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准确定位课堂中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让40分钟分分用在刀刃上。

三、有效构建教学设计的策略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教学设计观念陈旧、责任心不强、缺乏一定的策略。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教学设计的有效预设。

(一)制定具体、可行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与整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兼顾其他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纵向、横向之间的关系。任何课时教学目标都不是孤立的,它应该成为一系列教学目标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纵向垂直的分成和横向水平的关联。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不能只单纯地考虑认知目标,也不能把有机的整体割裂为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

(二)优化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材是提供给教师的一种教学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新课程虽然非常注重把课程内容融现代化、生活化、趣味化、人文化、科学化于一体,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及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但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与学生个体也存在很多差异。所以教师在有效解读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地进行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优化教学设计内容的策略有:

(1)补充。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知道一个简单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进行一个探索发现的再创造的过程。新课标教材中的情景图、例题大多蕴含着某个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但由于编写篇幅的限制,教材提供给我们的往往是基本线索,还需要我们在充分挖掘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地进行补充,使学生在发现与创造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替换。教材中的许多题材都是学生听过、见过或经历过的事物,既能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去,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所处区域的差异,有些题材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本班实际,选择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组织教学。

(3)重组。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唯书,而应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已有经验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更适合学生头脑知识的链接、衍生?要勇于重组教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恰如其分的取舍、补充与重组,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三)构建板块式教学流程,提供“多样性”教学路径

顾名思义“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板块式的教学流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板块式教学设计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依据,灵活调整教学环节,使每一个环节都作为一个随时可用的板块随学生的反应而呈现相应的教学,板块式教学模式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创新模式。试以“20以内数的复习”为例加以阐述,“20以内数的复习”这节课所涉及的五个知识点内容设置成五个板块,每个板块的下面一般又预设了学生能顺利生成的教学方案及生成有困难时的教学构思。主要流程框架如图1所示。

img135

图1 流程框架图

上述的复习环节5个板块每个板块预设了“顺利”、“受阻”的两个方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特定表现,作教学流程的随机调整,实行板块式移动,进行“粗框架”教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都可能出现脱离教师教学设想之外的“意外事件”。我们不但要有处理“意外事件”的经验和机智,更要“藏”有对付“意外事件”的策略——多样化的教学路径。

有效教学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效课前准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只有课前做得精、细,准备充分、到位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编辑部.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数学卷.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2.李明高.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