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备课具备的条件

备课具备的条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更是显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的重要标志。12×34,这个内容是完成一位数乘多位数教学后引进的,又是两位数乘法的基础,有的教师是这样确定的:“掌握两位数乘法法则,会熟练解答试题”,这个教学目标确定得太简单了,显得笼统,大而无当。这就渗透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 备课具备的条件

一、备教材

我们知道,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必备工具,也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因此,深入钻研教材、正确使用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更是显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备教材首先要过“五关”:

一是教材知识之间纵横联系关。(吃透)

二是教材编排方面的体系关。(领会)

三是教材内涵涉及的重、难点关。(把握)

四是教材育人的因素关。(渗透)

五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关。(落实)

那么,教师要怎么做才能做到过好教材这“五关”呢?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有四条:

(一)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研究,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课前把教材钻研深入了,认识透彻了,准备充分了,课堂上才有可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那么,怎样才算对教材钻研得深入、认识得透彻呢?我们认为,重点在于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要求,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根据教学要求确立适度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可以在下面三个步骤上下功夫:

其一,初读——整体认识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把握精要。初读主要是钻研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出现在教材上的内容,包括复习题、例题、习题、图形以及大纲教参上的一些要求。对这些内容通过读,研究它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每部分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弄清教材写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明确每章节教材的编排意图。然后将这些通过分析和理解、咀嚼和消化,变成教师自己的已知点。另外,在初读这个环节中,还要考虑对教材的内容除了遵循和紧扣外,还可以做哪些适当修改或调整。增加读的透明度。

其二,细读——认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从教材内容的联系中把握。所谓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所谓难点则是对主体而言的;所谓关键则是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言的。一般说来,教学重点应该是一节课、一个单元、一册书乃至整个中小学阶段都起作用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例如数学教材中,通常概念、性质、法则、公式、运算技能和技巧、解题思路和方法等都可定为教学重点。

其三,精读——制定具体的、实际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是介于教学大纲与教材之间的一种教学指向,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要达到的标准和结果,因此我们说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牵动着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组织。

在制定教学目标(它包括对学生所要进行的知识训练、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等)的过程中,要求不能过高(过高学生会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也不能过低(过低,使学生味同嚼蜡,兴趣索然),更不能盲目随意,游移不定,教到哪里算哪里。

我们经常看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简单确定教学目标的现象。举个例子,两位数乘多位数。12×34,这个内容是完成一位数乘多位数教学后引进的,又是两位数乘法的基础,有的教师是这样确定的:“掌握两位数乘法法则,会熟练解答试题”,这个教学目标确定得太简单了,显得笼统,大而无当。

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应从大目标着眼,小目标着手。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要求?结合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1)通过法则形成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法法则(知识);(2)运用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试题(能力);(3)通过一位数乘多位数和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联系与区别,渗透事物间具有一定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思想教育);(4)重点是法则形成过程和学生计算能力培养;(5)难点是计算中乘数十位乘得结果末位的“定位”。我们为什么要求在理解法则的基础上掌握法则呢?这就涉及到“教会”与“学会”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思想(①掌握两位数乘法法则〈教会〉②通过法则形成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法法则〈学会〉)。在目标中为什么只要求“比较熟练地运用”而不是“熟练运用”?这是由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特点所制约的。这节内容由于是单元第一个例题,学生计算还不可能很熟练,因此用熟练掌握就要求过高了。所以我们说备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要依纲扣本,要结合学生实际细细推敲,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施、可行的目标来。

思想教育目标在备课中很少见到,许多教师感到难以确定和把握。在这里举两个例子。比如“教学认识长方体的高”这部分内容,由于教师把长方体摆放不同,高也随之产生变化,教师就可以相机渗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问题不要以固定的眼光去看,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看。这就渗透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还可以这样设计一节课:教师出示图画(6个苹果,其中一个用方框框上),要求学生用3句话说出图意。生甲说:妈妈买回6个苹果,我吃掉一个,还剩5个。生乙说:家里有6个苹果,我送给小明1个,还剩5个。生丙说:我买了6个苹果,丢掉1个,剩5个。教师表扬了乙,自己不吃送给小朋友。这就很自然地通过编题进行了思想教育。

(二)巧妙组织教材

巧妙组织教材是钻研教材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教材组织安排得好,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一环套一环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知道所谓组织教材,就是把一堂课的全部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过程的特点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起来,也就是对教材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地组织与安排的过程。

课堂教学活动中讲解、训练、教育等内容很多,要特别注意分清哪些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质与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了些什么,会学些什么。如果教学内容安排量多而质粗,教学时浮光掠影,速度过快,学生的思维活动跟不上,会使学生吃不了;如果教学内容质精而量少,会使教学节奏缓慢,密度过稀,学生思维活动松弛,会使学生吃不饱;如果教学内容胡拼乱凑“添枝加叶”,虽然学生兴趣浓厚,但脱离教学目标,效益也会降低。一位老师讲圆柱体的认识,课前让学生复习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点,然后问学生:它们和圆柱体各有什么不同?结果学生不知道怎么答。有的说:圆柱体没有顶点和棱。教学这部分内容,本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拿出学具或实物,学生完全可以借助直观认识圆柱体上下两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中间是曲面也就是圆柱侧面。学生借助学具或实物可以直接认识圆柱体的特点,用不着去区别它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点。这一问,就属于“添枝加叶”。

某教师在听《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记得教师在教学“什么是面积”时,花费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以1平方厘米小方格为基本图案进行拼图比赛,看看可拼成什么图案。虽然看上去热热闹闹,教师也像魔术师,一会摆这个像船,一会摆成那个像什么的,但实质上搞乱了学生正常思维程序,更没有突出本节课“什么叫面积”的重点。

某教师又听了关于这个内容的一节课,教师在引导概括什么叫做面积时,补充了教材的不足,用摸一摸教科书封面的表面、文具盒的表面,使学生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自己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又通过用直观演示,出示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学生很快发现围成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把二者结合,概括出“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围成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对于“面积”这样抽象的概念,教师运用演示和操作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与观察的感知中,理解和掌握“什么叫面积”这一数学知识。由此两个案例说明,当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内容后,怎样使用好教材,就需我们指导教师备课中运用优化组合策略去提取、筹措和筛选,从而进行系统的合理组合。

因此,我们说认真的钻研教材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它对课堂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达到主动驾驭教材的目的。

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四全”要求: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提高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要把好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关,关键是优化备课,做到“五有五备”。这“五有”是:脑中有纲,既要熟练大纲对所教年级所教科目的具体要求,又要了解相邻两个年级大纲的要求;胸中有本,教材要烂熟于心;目中有人,要把注意力和集中点放在学生上;心中有数,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掌握的,哪些是容易接受的,哪些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要摸底数清;手中有法,要因课制宜设计好教法和学法,这方法要能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五备”是:备教具(运用电教片或多媒体,要能突破教学的难点,突出重点);备提问(问题的提出要科学、严谨,富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备板书(纲目清楚、言简意赅、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备练习(练习精当,做到有一定梯度,密度合理);备学生(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备学生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更难。因为教材是死的,只要下苦功夫多钻研几遍就不难掌握,可是,备学生就不同了,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得不多也不少,不深也不浅,既能合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下苦功夫不可,这就是了解学生要有艺术。根据很多教科所的听课记录可以知道,从课堂教学情况看,老师备课只备自己怎么教,却对学生怎么学考虑的不多,特别是各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会遇到哪些困难考虑的不够全面。所以我们要克服那种只见物(教材),不见人(学生)闭门造车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要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所在,还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的思维特点,学生会怎么想,出现几种不如意的地方,教师怎么处理,这些都要细致地考虑到。

总之,教师要做到真正了解学生既不是举手之劳,又不能一劳永逸,而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只有做到尊重学生,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一点点的进步,才能更加有效地确定施教方案,否则徒然空忙。

三、备教法

我们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要讲究艺术性。这种艺术集中表现在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的基础进行综合分析,把多种教学方法有主有从地配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因此要达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教学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一定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而这种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它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我们觉得应把握以下五项原则:

一是依据一定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客观教学规律,教学体会。比如说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由表及里,螺旋上升”,这可称之为一项教学原则,所以要通过直观表象的作用,达到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一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把三张同样的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并让学生画出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1/2、2/4、3/6,然后让学生比一比阴影部分大小怎样。学生把3张纸条的阴影部分重合,很快发现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从而得出分别表示阴影部分的三个分数的的大小相等,即1/2=2/4=3/6,然后,教师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为什么这三个分数分子分母不一样,却大小相等呢?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的观察点没有受到束缚,可以从左向右观察,发现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还可以从右向左观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教师让学生再进行讨论: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是什么样的数?学生经充分讨论,懂得了“0除外”的道理,这样学生就由表及里、由直观到抽象,一步一步认识到“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数学定律。

二是依据教学任务。

这里所说的教学任务,是指一节课具体的教学任务或指一节课中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任务服务的。

三是依据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就是依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学科的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也不同。

四是依据学生的客观实际。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基础差异,也不能选择相同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一、二年级学生就要较多地运用演示等直观手段;而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就可以运用语言描述,运用讲解法,谈话法进行教学。如:二年级教学中“倍的认识”,12只鸡、3只鸭,鸡是鸭的几倍?列式为12÷3=4。这道题的难点就是3表示的是鸡的数,还是鸭的数。教学中,这就需要演示鸭与鸡同样多的过程。3只鸭转化成3只鸡,每只鸭与每只鸡一一对应,过渡后再出现3只鸭,这个难点就突破了,可是在教学中我们没发现这么做的,只是教师采用高年级语言讲解法,学生就接受不了,即使是学生按你的要求说了,也是教师渗透与强牵引到位的,不是学生自己真正理解了。

五是依据教师自身特点。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根据教师所教的课程和教学特长确定,也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不要盲目追求时髦。如:有一名教师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时,处理二者相同点时,感到当前突出素质教育,老师用认真看书的学习法,给学生一段看书时间,然后回答: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它们都有四条边,对边相等,都有四个直角。如果这样处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分开再围成,学生看清它们每条边都是一条线段,而且线段首尾相接没有空隙,形成封闭式四边图形,可以演示对边重合,让学生认识对边相等。再用三角板比一比每个角,认识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就比看书学习法让学生认识得更清楚,掌握得也更加牢固,不易忘掉。

以上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那么在指导教师选择教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归纳起来可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注意多样性和综合性。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是两大类十六种,也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着眼于教学效果,正确的做法是一法为主、多法为辅,或者是兼顾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说要把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交替相互渗透、相互融通、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最后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和作用。绝不能用单一的方法一法到底,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

第二方面:注意灵活性和调控性。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灵活机动,不要机械照抄照搬,要从“三论”的理论认识、预测到教学过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从多方面做好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课堂上可能发生的问题,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三方面:注意积极性和整体性。

选择教学方法,我们说应有利于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有利于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备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是调节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这个问题不可忽视,需要动很大脑筋。为什么这么讲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而言,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提问能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问得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虽然课堂提问有着如此重要作用,但从我们听课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非所有的教师提问的设计都能达到预期效果。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提问的设计不尽科学合理的现象很多,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有一名教师在讲把6/7米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时,在画线段时教师提问:6/7米怎么画,画多长?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不知怎么回答。又如:有一名教师在讲圆的认识时,用纸做了个圆片,贴在黑板上说,什么叫圆?学生回答不上,老师又启发,手指圆片说:“圆的外边缘叫什么?”学生听了教师的提问,也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在备课中对问题的设计没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考虑。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掌握设计课堂提问的艺术,明确它设计的依据。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突出“六性”:

1.具体性。如上面的例子,可以这样提问:让学生首先考虑6/7米的含义是什么?(就是把1米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7份,其中的6份就是6/7米。)然后让学生画一条线段表示1米长,把它平均分成7份,其中的六份就是6/7米。

2.明确性。所提问题高过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必然会一言不发或者答非所问、偏离主题。因此,课堂提问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技能结构及认知能力出发,有的放矢,使学生思考起来有起点、有目标。

3.和谐性。你提的问题学生学不上,不发言,这就出现了问与答的对立,那你提问还有什么意义。

4、适度性。提问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太浅无思考价值,不利发展学生的智能;太深太难则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所以提问难易适度,让学生够得着。

5.启发性。提问要富有启发,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该分解成连续的问题,使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的拾台阶上,达到解决大问题的顶点。

6.趣味性。设计问题要抓住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使问题富有趣味性,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有哪些类型呢?教研工作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有三类:

第一类是基础型提问,就是帮助学生按教材要求,掌握双基,它包括3种:

1.感知性提问。就是考查学生对所接触的事物的感知程度。如:教学圆锥体积,为了教学效果更好,首先应做实验,这样就必须让学生感知实验器具圆柱与圆锥之间底与底、高与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到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为了解学生对此感知如何,就可以设计感知性提问:(1)圆柱圆锥的底与底、高与高怎样?(2)圆锥容器装满水后,几次能把圆柱容器倒满?

2.理解性提问。目的是为使学生理解知识而设计的问题。还是以圆锥体积教学为例,在学生对上面问题回答完后,可设计理解性提问:(1)圆锥容器装满水后,三次把等高的圆柱容器倒满,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2)求圆锥的体积方法是什么?

3.探究性提问。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后为进一步加深理解而设计的提问。如:学习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后,设计问题:如果底面是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或其它图形的棱柱体,怎么求它们的体积呢?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底面积×高”的广泛应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第二类是开拓型提问,它包括:

(1)方法性提问。是让学生对相同的问题找出不同的方法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解)

(2)规律性提问。就是把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和整理归类,学会发现知识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去学习新知识。如: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计算1—9各数与5的积,再计算几个任意自然数与5的积,然后分析积的规律,归纳出能被整除数的特征时,可设计:一个数与5的积能不能被5整除?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3)创造性提问。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如:某考研员一次到农村听课,在学习圆柱体表面积后,教师设计创造性提问:同学们,看谁能算出我们班炉筒子拐脖是用多少铁皮吗?全班学生像沸腾的水一样热烈讨论起来。我们觉得这问题设计非常好,好就好在它需要学生创造想象,把拐脖翻转对接成为一段圆柱体问题就解决了。这对学生智力开发十分有益。

第三类是辅助型提问。

它包括启发诱导性提问、点拨疏通性提问、讲解指导性提问三种,经常用到学生课堂卡壳时,为教师所设计。

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提问呢?这就需要把握良机。从教材内容角度来说,提问选择最佳时机是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深奥处。从学生角度来说就是学生思维受阻无法突围时,教师要精心设问,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时,教师要精心设问,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的思路容易受算术法列式的影响,总是按算术法的思路列方程,这时教师就应设问:“方程法、算术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掌握方程法特点,摆脱算术法思考问题的影响。另外,当学生疑惑不解时,当学生搞小动作时都要设问,来帮助学生解惑或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上讲的这部分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我们教师掌握教学理论、原则、内容和方法,使教师在备课时能做到有理、有据。

五、备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的结晶,是教师备课的记录,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图。好的教案设计使教师能科学地、精密地分配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得到具体落实。

其实教案并不是教科书的抄录,也不是所有参考资料的掺和,更不是别人现成教案的“大搬家”,而是教师对教材和各种资料进行创造性的科学劳动加工的成果。因而,设计教案的过程是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一篇好的教案,应该是教师在充分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学生实际,总结以往经验,深入探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形成的。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案的设计,可依据教师经验及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堂类型不同和对上课的不同要求写详案或简案。对实验课、研究课或新教师上课,一般要写详案,有经验的教师也可以写简案,但无论是详案或是简案都要切合实际,不搞形式。

那么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到哪些问题呢?

首先,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类型,安排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还要考虑到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思想教育上都要完成什么任务。尤其是教学要求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它既是一节课的目标要求,又是总纲。有了这个总纲,就有了主攻方向,教师要求就变成有计划、有目的的自觉行动了,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随意性。

其次,应注重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1)注意怎么导入,复习提问的内容是什么,怎么设计和安排。

(2)新知识传授的方法,形式如何选择。

(3)重难点突破采用哪些形式和运用什么教学手段。

(4)讲授新课教师如何启发、诱导、设疑,指导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个性发展应采用什么策略。

(5)训练题怎样精选。

(6)教具学具图表怎么使用。

(7)板书怎样安排。

(8)教学时间怎么分配合理。

以上八个方面都应具体研究,除了周密考虑外,还要根据课堂类型不同,教案设计的内容也就不能相同,要因人因课灵活而异。

再次,还要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观念要不断的更新,就是要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要求,克服应试教育影响,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这就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先导和必然。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要做到教学思想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形式,除了有方针意识、有素质教育“四全”要求,有“五育”人才标准外,还要做到四个转变,即单纯传授知识向智能并重转变;以知识为中心向全面发展为中心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单一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另外,还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做到六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德育与知识的关系,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

二是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做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三是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克服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做到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四是正确处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克服重智力因素发展轻非智力因素培养,做到开发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五是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克服重共性轻个性特长培养,做到提高与普及相结合。

六是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克服重主导轻主体,做到教与学的关系和谐。

(2)教学内容适当。教材分析科学、准确、透彻,掌握编排体系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重点,把握解决难点的策略,教学内容安排与组织合理、取舍得当,有创新。知识传授准确无误,能力训练到位,适合学生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多思善想的个性品质培养。

(3)教学目标要求具体。教学目标明确、全面、具体,体现知识、能力、德育同步,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重视“双基”教学。遵循“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培养,体现教书育人。

(4)教学重点要突出。

(5)结构安排紧凑合理。教学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环节得当、主次分明,体现层次性、目的性。正确处理教师、学生、教材的关系,突出学生是课堂主人,活动的主体。教学环节组织有条理、有层次,时间分配适宜。

(6)新旧知识过渡自然。

(7)课堂练习设计要合理,要遵循综合发展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8)运用方法要灵活,要努力做到教学方法运用具有启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挥主体作用。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恰当运用教具、学具和电教手段,演示过程清晰、鲜明、直观性强,有助于知识的伸展和学生思维发展。注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适时适度,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9)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行为一要体现主动性,即有严肃认真、刻苦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动脑、思维活跃、会分析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体现主动自觉学习;积极回答问题,热烈进行讨论,发展自己的个性,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二要闪现个性,即学习方法独特,不拘泥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体现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三要凸现创新性,即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积极投身于问题解决的尝试和探索之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对学习和创新行为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调控。

(10)达到一定的智能目标。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教师能尊重学生观点,鼓励学生创新求异,体现多项思维交流。

以上内容都是在编写设计教案前教师去细致研究的内容,也是每个执教者应掌握的。

六、备编写教案

编写教案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教学准备工作中最为深入、具体而又实际的一步。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难点重点确定、教具准备、学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附记几个部分。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案设计的重要部分之一,其设计过程要突出十个字:

引:即诱导新课,引入情景、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探:即探求新知识形成的过程(自学)。

思: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想法。

议:遇到疑难,分组讨论。

辩:就是集中发言进行争辩。

评:即教师讲评。

练:就是反馈练习。

问:质疑问难。

做:充分动手操作。

结:课堂小结。

对以上的介绍,我们不但要讲艺术,这种艺术还要体现在高、巧、美三个字上,才能达到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

所谓高,就是高标准、高水平、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体现科学性、体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所谓巧,就是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特殊为一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举一反三、以一贯十的效果。

所谓美,就是能使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充满美感,如:教具做得精美、教师形象美、意志美、语言美、情感美、板书美、教学旋律美。全部过程构成一个整体的、和谐的充满生机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