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孙中山:中国工业化

孙中山:中国工业化

时间:2022-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孙中山明确提出:在国家主权不受外国侵夺和干涉的前提下,把中国变成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孙中山为我国工业化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案,闪烁出惊人的智慧和明智的决策。孙中山承认在中国搞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具有诸多困难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看不到工业化的困难是错误的。

中国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具体走什么道路?根据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程度,在工业化过程中将抓住哪些重大环节?既要考虑经济建设的规模,又要考虑建设的速度,还要实现重轻工业、交通运输、大型钢铁、冶金、采矿和农业以及人民衣食住行等各业同时并举,彻底摆脱贫穷落后,建设富强文明的新型共和国,这些都是不可能自发地实现的。孙中山认为,从落后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是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中国的工业化必须依据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作出全面规划,自觉地指导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为此,孙中山经过深思熟虑后设计并绘制出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宏伟建设蓝图。

要在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经济落后、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开发和工业化建设,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与战略方针。统筹全局的总体构思,是提高领导和组织工业化建设的自觉性与科学性,克服盲目性与随意性的必要前提。对此,孙中山是有着清醒认识的。

对外开放。孙中山明确提出:在国家主权不受外国侵夺和干涉的前提下,把中国变成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他说:“现今世界日趋于大同,断非闭关自守所能自立,但门户开放,仍须保持主权。”〔280〕他又说:“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281〕孙中山还进一步提出,“我的建议是:美国的资本家与中国人联合,共同开发中国的实业。美国人提供机器,负担外国专家们的开支,中国人提供原料和人力。合作的基础建立于平等互助的原则上,美国的资本家当可获得应得的利益,但非过度的报酬。”〔282〕孙中山坚信我国对外开放中引进外国资本与科学技术,实行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一个比较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国民经济新体制,争取在短时期内,赶上欧美资本主义强国,即“万众一心,举国一致,而欢迎列国之雄厚资本,博大规模,宿学人才,精练技术,为我筹划,为我组织,为我经营,为我训练,则十年之内,我国之大事业必能林立于国中,我实业之人才,亦同时并起。十年之内,则外资可以陆续偿还,人才可以陆续成就,则我可以独立经营矣”。“则十年之后,吾实业之发达,必能并驾欧美矣。”〔283〕从国际环境来看,孙中山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把战时工业转向民用工业,中国巨大的市场引发了外国对华投资的积极性,这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有利条件。他说:“中国实业之发达,固不仅中国一国之益也,而世界亦必同沾其利。故世界之专门名家,无不乐为中国效力”,“予近日致各国政府《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一书,已得美国大表赞同,想其他之国当必惟美国之马首是瞻也”。〔284〕以此要求中国一定要抓住战后难得的机遇,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技术,则工业化速度必然加快。同时乐观地表示:“若吾国人能晓然于互助之利,交换之益,用人所长,补我所短,则数年之间,即可将中国之实业造成如美国今日矣。”〔285〕

生产现代化。孙中山善于用战略眼光观察世界形势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向,并且通过科学分析吸取其中对我国经济建设有益的东西,以为我用。他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一些国家工业的发展,除了私有企业外,对属于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如铁路、航运、银行及大型工矿企业等,又出现由国家经营的“工业国有化”新趋势,而且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后,明确指出:“各国自推行工业统一与国有后,其生产力大增,与前此易手工用机器之工业革命相较,其影响更深。”〔286〕“若以其增加生产力而言,此次革命之结果,实较前增加数倍。”〔287〕他说对工业国有,“吾人欲以第二工业革命之名,似甚正确。”〔288〕孙中山看到中国国情和发展水平,显然同西方国家差距很大。“中国今尚用手工为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289〕从我国经济落后的实际出发,孙中山提出我国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是:“故于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并举,既废手工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290〕这个方针告诉我们:我国既要实现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劳动效率,又要实行工业国有,在经济体制上进行重大变革。孙中山为我国工业化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案,闪烁出惊人的智慧和明智的决策。

形成新的所有制。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包含了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睿智。确定我国在积极利用外资、技术发展工业化的同时,为我国工业体制,划分为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两种所有制。其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国家工业化的脊干和支柱,而私人企业则作为必要的补充,以取得相辅相成之实效。孙中山主张“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宜者,应由个人为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291〕这样便从政策上明确划分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经营的对象及范围。鉴于我国整个工业基础薄弱以及私人企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孙中山主张对私人企业采取扶植与保护政策。私人企业“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292〕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决策。私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是我国民族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保护这些私营企业,才能从整体上促进整个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增强抵制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经济实力,并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实业计划》明确提出废除“自杀之税制”,整顿“紊乱之货币”和排除“各种官吏之障碍”以及“辅之以便利交通”〔293〕等举措,这对国家经济建设是有利的,实际上也有效地保护了民族工业,调动了私人企业的积极性。

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建立自己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这对我国走向真正的独立富强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其困难程度也确是难以想象的。孙中山没有被这种困难吓倒,他以大革命家的惊人胆识和魄力,面对严峻现实,发扬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在各种困难中,看到中国存在的工业化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并进而增强了信心和决心。孙中山承认在中国搞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具有诸多困难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看不到工业化的困难是错误的。但是看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看,既要看到困难的一面,更要看到有利条件,这样才能坚定信心去战胜一切困难,应当肯定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孙中山指出:我国实现工业化,具备物质条件,也具备精神条件。第一,“中国天然财源极富,如能有相当开发,则可成为世界中无尽藏之市场。”〔294〕这样便具有吸收和容纳大量国际资本来开发我国资源,充分利用潜力巨大的原料市场。第二,“中国为世界最多人口之国。”〔295〕我国拥有四亿多人的优势,不仅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同时更提供了广大的商品市场。第三,“中国人经受数世纪之压迫,现已觉醒,将起随世界之进步,现已在行程矣。”〔296〕孙中山既看到我国工业化建设,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及商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具备国家工业化的物质条件,同时又看到中国人民渴望通过工业化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富强国家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无疑是其思想敏锐,观察问题过人之处,当然也是他关心国事民瘼和深厚爱国思想的体现。

利用外资和技术。中国是一个被外国侵略奴役和封建势力长期统治的国家,民族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内市场被外国资本垄断,因此从内部积累资本异常困难。要搞工业化必须从外国引进资金。孙中山认为中国有着前景十分广阔的市场,完全能够吸引外国资本。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环境对我国工业化是有利的。西方国家正处于从战时军火工业转向民用工业过程,他们“无不觅中国市场,以为各国消纳各国余货之地”〔297〕,而且还会提供我国工业、动力、交通、通讯各种器材所需的资金。外国输出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获得丰厚利润,这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必然。孙中山指出:我国工业化重大项目繁多,如铁路、运河、商港、钢铁、水泥、采矿、农林及电报、电话、无线电等通讯设施,都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要实现中国《实业计划》中的重大项目,国内财力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必须从国外吸引大量资金。中国四亿多人的巨大市场,“则中国不特可为各国余货消纳之地,实可为吸收经济之大洋海,凡诸工业国其资本有余者,中国能尽数吸收之。”〔298〕他强调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及巨大的潜力,完全能够吸收外国的大量商品及其资本。这是可以充分肯定的。我国工业化建设,需要掌握各种科学技术人才。除了依靠现有的微薄技术力量外,主要靠从国外引进。孙中山曾指出:关于引进欧美国家“组织管理人才及种种熟练之技术”〔299〕力量参加各种项目的设计、规划与施工、监理,这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他明确提出关于国家工业化的重大项目“此类国家经营之事业,必待外资之吸集、外人之熟练而有组织才具者之雇佣,宏大计划之建设,然后能举”。〔300〕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是许多欧美国家发展经济所常用的手段。孙中山指出: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曾经走过这样一条道路的。他认为中国这个经济和技术都很落后的国家,建设资金只靠内部积累,技术人才只靠自己培养,是不切实际的。要想实现工业化的宏大计划,大规模地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建设的起飞,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必须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积极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这样“宏大计划之建设,然后能举”。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及北洋政府多次向外国借款;帝国主义国家也多次向封建统治者贷款。无论借款,还是贷款,都附加奴役性的条件,使国家主权受到惨重损害。对此国人是记忆犹新,并心有余悸的。孙中山对引进外国资金,虽然充满了乐观情绪,但对历史上外国附加的严苛政治经济条件的贷款,仍是不能忘怀的。在《实业计划》“篇首”,便着重指出清政府借款修筑粤汉川铁路的沉痛教训时说:“吾人更有不能不预为戒告者,即往日盛宣怀铁路国有之覆辙,不可复蹈也。”〔301〕为此,孙中山非常重视中国经济建设的独立自主原则。经济发展权是维护国家民族独立的基本主权。他强调:“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302〕关于引进外资问题,孙中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既表达了“凡诸工业国其资本有余者,中国能尽数吸收之”〔303〕的决心,同时又要求对华“投资之各政府,务须共同行动,统一政策。组成一国际[银行]团”。〔304〕他强调的对来华投资的各国采取统一行动,统一政策的决策,明显地出于防范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过程中发生矛盾争夺,别生枝节,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大局的考虑。应当说这是寓有防止及抵制列强乘虚而入的深意的。孙中山对引进外资一事,十分希望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他明确提出引进外资需要慎重其事。引进外资,绝不能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危害国家主权。为此“必须设法得中国人民之信仰,使其热心匡助此举”。〔305〕孙中山认为要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借款的条件、用途等实际情况向人民讲解清楚。他相信广大人民在借款不损害国家主权,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是会得到人民“热心匡助”的。怎样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力量,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工作的同时,还能为我国培养建设人才,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我国自己的技术队伍?这同样是关系到我国工业化速度和前途的问题。孙中山明确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求来华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承担“教育并训练中国之佐役,俾将来继承其乏”,〔306〕“作为受雇于中国之外人必尽义务之一”,同时明确规定合同期满后,“中华民国政府对于所雇外人当可随意用舍矣。”〔307〕孙中山提出的这项措施,既可使我国技术队伍在外国专家指导下“陆续成就”,切实掌握有关科学技术,同时又可防止帝国主义分子乘机把持我国技术大权,防止外人的技术垄断。这确是一项关系我国经济建设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发展交通。孙中山高度评价建设现代铁路、航运对国家工业化的积极意义。他说:“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试观世界今日文明之国,即道路最多之国,此其明证也。中国最繁盛之区,即交通最便利之区,此又一证也。”〔308〕“凡道路所经之地,则人口为之繁盛,地价为之增加,产业为之振兴,社会为之活动。道路者,实地方文野,贫富所由关也。”〔309〕孙中山把道路建设提到国家实裕文明的高度,其对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孙中山提出以建设现代港口、铁路为重点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并举的方针,是孙中山为我国设计的工业化方案的一个显著特点。他说:“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的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310〕把建设现代化港口、铁路、公路等水陆交通运输,作为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龙头,置于各项建设的突出领先地位,是孙中山发展我国工业化的颇具创意的构想。我国领海和领土面积广阔,西南、西北山脉纵横,交通十分不便。全国经济落后,各地发展又不平衡。交通滞后严重制约了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物资的交流。要想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彻底摆脱世世代代贫穷落后的命运,首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对打破地方局限,形成统一的商品市场,无疑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性措施。这是孙中山对我国工业化设计的明智之举,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创举。

工业革命,一方面使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同时也造成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对抗,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加深,进而导致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的日益贫困化。孙中山在确定中国工业化道路时,清醒地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善果”,同时也带来了“恶果”。面对这个严酷现实,促进了他的新的思考与探索。那就是怎样发扬“善果”,避免“恶果”。面对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这个崭新课题,他以惊人的智慧和胆识,提出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要发展国家资本,限制私人资本,把我国引上同西方资本主义不同的特殊的工业化道路。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以国家垄断资本为主要形式,有国家投资直接创办的企业,或实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国有化”等等。这是西方国家调节私人资本恶性膨胀,危及国计民生的矛盾而采取的重大经济改革。中国因为经济落后,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当时并不存在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集中和垄断的问题。孙中山之所以提出以国家资本为中心的工业化的设想和方案,主要是从企业所有制的体制改革上,为我国指出工业化的正确道路。这条工业化道路不仅有预防并限制私人资本恶性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抵制外国垄断资本,维护我国经济独立自主的重大作用。孙中山把“节制私人资本”与“发达国家资本”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关于我国解决“资本”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案,实际上就是在国家经济体制上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旧路,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崭新道路。

【注释】

〔280〕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411页。

〔281〕在南京国民党及各界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30页。

〔282〕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33页。

〔283〕中国人之直言,《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242页。

〔284〕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27—228页。

〔285〕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27页。

〔286〕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27页。

〔287〕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0页。

〔288〕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0页。

〔289〕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0页。

〔290〕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0页。

〔291〕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3页。

〔292〕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0页。

〔293〕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0页。

〔294〕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95页。

〔295〕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95页。

〔296〕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0页。

〔297〕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2页。

〔298〕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0页。

〔299〕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91页。

〔300〕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2页。

〔301〕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3页。

〔302〕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3页。

〔303〕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48—249页。

〔304〕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253页。

〔305〕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3页。

〔306〕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4页。

〔307〕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4页。

〔308〕地方自治实行法,《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223页。

〔309〕地方自治实行法,《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223页。

〔310〕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