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行业增加资金投入的用途

教育行业增加资金投入的用途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投资的兴起现代教育经济学表明:教育是有形的消费,潜在的生产;必要的消费,扩大的生产;今日的消费,明天的生产;物质的消费,人才的生产。舒尔茨认为,教育是使隐藏在人体内的能力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活动。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物的资本的增长速度。

教育投资的兴起

现代教育经济学表明:教育是有形的消费,潜在的生产;必要的消费,扩大的生产;今日的消费,明天的生产;物质的消费,人才的生产。教育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本身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成为利国利民的有效投资和消费重点。教育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关于教育投资的作用,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T.W.舒尔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人力投资”理论。舒尔茨认为,人的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的资本投资的作用。他测定,美国战后农业生产的增长,只有20%是物的资本投资引起的,其余80%主要是教育以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的作用,这正是人力投资的结果。他肯定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舒尔茨认为,教育是使隐藏在人体内的能力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活动。按照他的计算,从1900年到1957年的50多年间,作为实际的物的资本增加大约4.5倍,而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投资却增加了大约8.5倍。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物的资本的增长速度。而同期利润收益,物的资本的投资所赚回的利益增加了3.5倍,教育投资所增加的利润高达17.5倍。可见,教育投资比物的投资收效要大得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小学生为43%,中学生为108%,大学生为300%。美国学者哈比森·迈尔斯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与其人才资源综合指数成正比,主要是由大学生人数决定的。

教育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在当今社会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尤为明显,竞争的态势已逐渐从产品与技术的竞争深化到人力资本和教育的竞争。在21世纪,谁掌握了教育优势,谁就控制了主动权。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教育超前规划、优先发展是人类自觉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进步。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年度报告中又明确指出占有知识的差距,最终导致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差距。教育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比尔·盖茨预言教育将成为衡量个人财富的唯一尺度。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知识的平等将成为最大的问题,无知即贫困的代名词,维系国家富强和促进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日益重要。1996年4月,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特别强调:“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是更深刻、更和谐的人的发展并从而减少贫困、愚昧、(不平等的)排斥、压迫和战争的一种主要手段”,“在21世纪到来之际,教育和各种培训已成为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教育是对未来的一种关键投资”,“教育投资是能产生长远效益和回报的经济投资和政治投资,是一种社会性投资”。报告还认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应重新思考和扩大‘终身教育’这一观点的内涵。一方面,要继续重视终身教育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道德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

总之,教育是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以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全新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学习即生活和进步的基本手段。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发达国家教育产业已蔚然壮观,在经营教育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表现在政府有效投资,经营管理,产学研结合紧密,发展高新科技工业园区,吸纳社会资源助学兴教,发展私立教育,对外输出教育……教育日益成为振兴经济的支柱产业、创汇产业和“无烟工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身上获益巨大,既获取了巨额财富,又从中选择优秀人才为己所用,以求达到人财两得、名利双收的目的。布满全球的“托福”考试和MBA财源滚滚,教育成为最赚钱的行业,垄断了世界教育市场份额的30%~40%。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纷纷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教育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生产投入的特点。教育投入是一个全社会、全方位的投入,教育经费投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而是为了获取社会效益。教育投入既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时间、精力的投入,智力、感情的投入,也需要政府的投入,即政策上的指导和人、财、物方面的支持,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教育经费投资来看,已基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办教育、包拨教育经费的模式,逐步转变为面向社会,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体制。过去将教育看成纯消费性事业,是发展经济的沉重包袱的旧观念,已经转变为教育投资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是比物质生产投资更具效益的投资的新观念。教育经费投入的直接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取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即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大学生和各类专业工作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二,成本核算的特点。教育也要进行成本核算,不计成本地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是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相悖的。但是教育不仅不能像其他产业一样一味地降低教育成本,必要时还要通过提高教育的成本来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以服从于和服务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一根本目的。

第三,生产过程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个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在“学校工厂”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能直接收回成本,更不可能直接实现价值增值的生产过程。一般产业是以制造和生产物质财富为主的生产劳动过程。而教育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以“生产”智力劳动者这种特殊产品为主的生产劳动过程。通过学生毕业以后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增加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加社会生产的总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第四,市场竞争的特点。教育市场的竞争主要来自于学校作为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的差别。在教育市场上,学校的数量增多,各个学校的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各个学校都会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设一些特色的专业,生产的“产品”的差别使各自拥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对于具有一定偏好的用人单位来说,某些学校作为生产者可能在短期内占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各个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这就使各个院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使得原来占优势的学校可能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教育的竞争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竞争。禁止任何学校以诋毁、破坏别的学校的名誉获取不义之“财”的丑陋行为;禁止和反对用任何不正当手段“争生源”“抢地盘”“夺师资”;反对和禁止牺牲教育质量,“只招不教”的行为;坚决禁止“卖文凭”等违法行为。唯有如此,学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第五,生产产品的特点。教育生产的产品是不能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而是要通过“产品”投向社会,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以后,由社会实践来检验产品的质量。由于教育的“产成品”是经过教育培养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了劳动能力的“人”,教育是其他产业部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应改变把教育看成纯消费性事业单位的旧观念,树立起教育具有生产属性,是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性先导性部门的新观念。

第六,效益评估的特点。教育的效益评估既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指标来计算,又不能以毕业学生人数的多寡来衡量,也不能完全以产生的名人的数量来佐证,而必须以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与市场的认同尺度,由社会来评判,由市场来选择。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一,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智力资源优势的唯一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