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和父母对于人的成才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家庭教育对名人影响极大。在科学史上,也有“子承父业”这种现象,这大概是家庭教育影响最突出的例子。类似的科学家族和“子承父业”的现象还很多,这的确是人才成长的规律之一,它也说明家庭教育对人才的影响。在这里,对谢晋有两种影响力,一种是家庭的希望,一种是《红楼梦》的吸引力,最后是《红楼梦》对他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才与环境

第一节 人才与环境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1]在这里,主要是讲事物变化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人之所以具有创造性,是因为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高级思维活动,具有可教育性,这是人能够成长的内因。人的创造潜能之所以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与环境的作用。所以,人才的培养既涉及人的素质与天资,也与所受的教育和环境的优劣有关。人的天资、心灵的勤奋、忘我的献身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自我价值观念等,是成才的内因;而师资水平、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及使用、教育制度与政策、学习的环境与风气等,是人才成长的外因。明白了这些道理,教者与学者,都要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那就是既要调动学生成才的内在积极性,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成才的环境。

1.人才的摇篮

摇篮,本来是婴儿的睡具,每个人大抵经历过摇篮中的生活。如果说摇篮是婴儿生长的最早的环境,那么我认为家庭则是人才成长最早的摇篮。对于人才的成长来说,摇篮可能不止一个,一个良好的学校可以成为摇篮,一个启蒙做研究工作的实验室,也可以成为摇篮,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其摇篮也是不同的。但是,家庭这个摇篮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却是共同的,是成才的必经阶段,父母就是蒙师。

家庭和父母对于人的成才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青少年在家庭生活的时间长,而且还受着一定特殊关系的支配。家庭的环境,父母的职业与爱好、价值观念与追求、语言与行动,以及他们对子女的希望与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女的性格和智力的发展。布鲁纳对120多位名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2]:

(1)名人不仅仅是天生的,而且是通过培养成长起来的。

(2)名人的成长,都必须有适当的条件。如果具备了这种条件,那么绝大多数的儿童几乎都可以成为明星。

(3)家庭教育对名人影响极大。布鲁纳认为:“如果一个家庭里有音乐,并不意味着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一定会成为音乐家。但如果家庭里没有音乐,那孩子就一定不会成为音乐家。”

(4)名人的成长,一般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爱玩耍,是形成兴趣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精确时期,学会各种知识与技巧;第三个阶段是个人风格形成时期。

从他所得到的结论看,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家庭在人才的成长中确实起着巨大的作用。至于人才与父母职业的依附关系,我宁愿把它看成是概率的关系,而不是绝对的规律。

科学史上,也有“子承父业”这种现象,这大概是家庭教育影响最突出的例子。例如,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的100多年间,在瑞士产生过一个数学家族,前后出现过8位数学家,被称为贝努利家族。雅科布·贝努利(Jocob Bernoulli,1654—1705)是瑞士数学家,他是这个家族中最著名的一员,出生于巴塞尔,主要的贡献在微积分方面。另一位是他的弟弟约翰(Johann Bernoulli,1667—1748),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变分学、几何学和力学等方面。丹尼尔·贝努利(Daniel Bernoulli,1700—1782)是约翰之子,是这个家族中成就最大者,主要贡献在代数、概率论、微积分学、级数理论、微分方程等方面。类似的科学家族和“子承父业”的现象还很多,这的确是人才成长的规律之一,它也说明家庭教育对人才的影响。

但是,家庭教育大量的还是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早期智力开发上,如对孩子兴趣爱好、好奇心、观察能力、求知欲、职业的选择,以及创造学习条件等。例如,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之所以能发现介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原因之一是他父亲从小对他的教育。他父亲是一位地理学家,当汤川秀树还处在孩提时期,他父亲就经常带他去森林散步,培养他对大自然的观赏能力,并且给他讲述古希腊哲学故事。因此,他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早地得到了开发,这恐怕是他作出重大科学发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教育往往是在一种和睦和无私的情况下进行的,从不会有嫉妒和保守的心理存在。因此,人们越来越羡慕家庭式的研究、工作和合作。在美国曾出现过一所培养高才生的家庭学校,它的某些做法确实是值得注意的。社会学教授戴维·科法克斯于1972年被华盛顿大学解聘了,于是他同妻子回到加利福尼亚乡下去养羊。他经过州政府批准,在自己家乡办学,他的4个孩子就是他的学生。经过他得法的教授,他的4个孩子都成了高才生,其中3个进入了哈佛大学。他的经验主要是:一因材施教,发展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二联系实际,除读书外还参加劳动,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等;三少而精,减少授课学时,重在打好基础。这些做法应当可以作为我们正规学校的借鉴。

家长对子女的偏爱,有时候并不能使子女沿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成长。这是因为,尽管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但他们有时候并不完全了解孩子的真正兴趣,不能对孩子的成才方向给予恰当的指导。有时候,父母受到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甚至会让孩子做他们不愿做的事。父母尽管是孩子们的蒙师,但他们并不见得是教育的内行,所以有时也会对孩子的成才起到不利的作用。例如,谢晋出身于书香世家,父辈本要他走治学、做官和致富的道路,但是,他却报考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后来成了演员和赫赫有名的大导演。他在回忆时说:“一本‘红楼’爱不释手,她是我走上创造道路的启蒙老师,也是我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源泉。”在这里,对谢晋有两种影响力,一种是家庭的希望,一种是《红楼梦》的吸引力,最后是《红楼梦》对他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学术温床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素有“学术温床”之称,这说明该校具有十分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良好环境。伯克莱分校之所以办得出色,显然与它的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关。伯克莱分校现有1.1万教职工(包括研究、教学和公共服务人员),其中有1640名全日制教员,450名兼职教员,他们中有不少是世界最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思想家及科学家,包括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98名美国科学院院士,60名美国工程学院院士。这说明,伯克莱分校确实有雄厚的实力,在许多学科领域中,都作出了优异的成绩。我在参观该校时,学校那种强调创新的精神和民主、自由的学术风气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温床,本来是人们为了创造有利于植物幼苗的生长条件而制造的人工苗床。幼苗的生成,最适宜的条件就是一定的阳光、温度、湿度和土壤。人才的成长也是一样,必须创造最合适的生长条件。什么是人才成长的最适宜的条件呢?从学术上来说,这就是民主、自由、切磋、探索的学风。它犹如阳光、雨露和沃土一样滋润着人才的成长,像多效的触媒一样催促着青少年前进。

科学、民主与迷信、垄断是根本对立的。迷信只会束缚思想,窒息科学;而垄断必定压制人才,维护旧事物。在历史上,这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引以为鉴的。在欧洲中世纪,迷信盛行,教会统治着学校,极力诋毁新的科学发明,进步科学家遭受迫害,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两个凡是”,以政治冲击业务,对知识分子实行专政,学校不上课,科研停滞,国民经济几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成功的事例也很多,例如美国科学技术领先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里有着学术民主的传统。据统计,自1901年到1941年的40年中,美国仅有17人获得诺贝尔奖。然而,从1942年到1982年的40年里,美国却有117人获得诺贝尔奖,超过了同时期全世界获奖人数的总和。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开展学术自由研究与竞争,不受政治传统观念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允许讨论和坚持不受欢迎的学术观点。又如,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所属的分子生物实验室是一个有着浓厚民主学术气氛的学术集体,这个人数不多的研究实验室迄今已有6人获得诺贝尔奖,而且其中1人还获得过2次。他们的经验是:民主、平等的学术气氛,家庭式的合作关系,朴实的工作作风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一些科学团体对科学的发展曾起过重大的作用。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一些志同道合的科学家联合起来,博采众人之长,自由地探讨各种学术问题。实际上,好的学术团体是发现人才和产生科研成果的学术温床。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这是无人不知的,但是恐怕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划时代的理论萌发于一个小小的学术社团。原来,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经济十分拮据,于是他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求职广告。当时,有一个想学物理的哲学系大学生索洛文去找爱因斯坦,两人十分投机,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他约定索洛文每晚到他家来研讨问题。不久,爱因斯坦又邀请他的朋友比希特和贝索一起成立一个学术社团,起名为奥林匹亚科学院,爱因斯坦任院长,他的三个朋友是院士。此后,他们四人每晚在爱因斯坦家里研究问题,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从而触发灵感,大大地增长了新知识。爱因斯坦提高得最快,一举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划时代的相对论。在这篇论著中,爱因斯坦还特别提到他的院士索洛文对相对论给予的启发和帮助。所以,爱因斯坦称该院是“不朽的奥林匹亚科学院”。

在我国出现过一阵“沙龙”热,这对于活跃大学生的学术思想以及沉闷的学术空气是有好处的。“沙龙”是法文外来语,原文“salon”,是客厅的意思。它起源于17世纪,当时巴黎的文人、艺术家们常参加贵妇人的招待会,在客厅里谈文学艺术问题。后来,传到了世界各地,并成为一些文人学者们清谈和切磋学术问题的一种无拘束的形式。

3.逆境与成长

我们讲创造教育的环境,主要是讲良好的环境,这也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应当为每一个渴望成才者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顺利成长。但是,在人的成长道路上,有时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陷入十分困难的逆境。所谓逆境,是指一种反常的、与人们希望背道而驰的恶劣的环境,例如,身患疾病,工伤致残,爱情破裂,政治上受到打击,工作上受到挫折,穷困潦倒,等等。失去了最起码的学习和研究条件,这也算是一种逆境,当然这是同顺境相对而言的。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3]从事物的性质来看,逆境当然是坏事,它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压抑和痛苦,给学习与研究带来困难,甚至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条件。但是逆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效果也是不同的。对于意志薄弱者来说,在逆境中可能丧失信心,表现为消沉、颓废,从而陷入无所作为的地步;而对于意志坚强者来说,逆境却给他提供了一个磨炼意志的环境,增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励其顽强拼搏。有了这种意志、毅力和思想境界,坏事就会向好事方向转化,使他走出困境,变逆境为顺境,并且创造出通常在顺境下无法实现的奇迹。

在政治上所受到的伤害,恐怕是人生中最严重的打击。人们通常所说,一个人“政治生命完了”,也就是说,人的一切,包括理想、事业、工作、爱情……都将随着政治生命的结束而化为乌有。因此,在我国政治上的逆境可以视为绝境,对人是最严峻的考验。当然,考验越严峻,对人的锻炼也就越大,一旦经受了考验,那么他就是一个胜利者。为了经受考验,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得到的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很欣赏一位有才华的青年人,他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他就是从政治逆境中拼搏出来的,其精神令人敬佩。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尽管他当时只有17岁,但还是提前进了监狱。铁窗生活没有使他灰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努力成才的决心,使他振作起来,他把牢房变成了自学的课堂。在坐牢期间,他自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出狱后,开始当工人,后来参加全国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招聘考试,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破格录取为实习研究员。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到研究所去工作,而是受聘到一所重点大学当助教。在工作期间,他开设了几门课程,发表了30多篇论文,翻译了世界计量经济学权威的著作。他的突出才华受到了外国同行的赏识,破格录取他为博士研究生。在国外学习期间,他又获得了多项成果。他的目标是要在计量经济学领域里创造出新的理论来。

在我国能进入到大学者,当然是胜利者;但名落孙山者,未必就是失败者。我始终相信,由于考试制度的弊病等原因,在那些高考落榜者中,还蕴藏着一大批创造型人才。

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是不是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成才的机会呢?不是的,上大学与成才不能完全画等号。上大学固然可以获得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仅仅是环境,能不能成才,还要看自己主观努力。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并没有断绝成才的道路,还可以争取学习的条件。我认识三个学生,他们都是我很欣赏的学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他们失去了上高中和大学的机会,都当了被认为是最下等工种的工人。但是,他们不气馁,刻苦自学,结果都获得了成功。一个原有8年工龄的锅炉工,后来考上了研究生,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另一位是有8年工龄的下水道工人,他以同等学力资格,考上了英文专业研究生,获英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后来又以全优的成绩考上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英国文学博士生。第三个学生也恰好有8年工龄,他是肉店卖肉的工人,后来径直考上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生,获博士学位,而且在研究知识工程学方面很有成就。说来也真巧,他们三人都有8年工龄,而且工种都是被人瞧不起的。应当说,他们的学习环境是不好的,但是他们没有屈服于环境,恰恰这种艰苦的环境成了激励他们成才的巨大动力。

4.设计与改造环境

上面所说的顺境和逆境,大都是自然或人为形成的,人们通常只能顺从和适应它。那么,人们能不能根据创造教育的需要,设计与改造环境呢?人的创造性是无穷的,不仅可以创造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而且也可以设计与创造自己所需要的学习环境。历史上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讲的孟子成才与环境的关系。孟子早年丧父,随母倪氏长大。开始,家住在墓园附近,孟子每天就学些丧葬的事;后来,搬到了靠近屠场的地方,于是他又学习屠宰和卖肉;最后,他母亲就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由于他受到了学堂浓厚的学习风气的影响,潜心读书,终于成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成为一位著名的大学者,除了个人的勤奋和师长的教诲以外,他母亲给他设计的那种学习环境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和研究环境的选择是很重要的,选择就是设计,选择不当,有才华也显示不出来;选择恰当,那么才华就会喷溢而出。法国文学大师安德烈·莫洛亚(Andre Maurois,1885—1967)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就,同他选择自己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莫洛亚起步较晚,30岁方出第一部作品。在关键时刻,他遇到了哲学大师阿兰。阿兰对莫洛亚说:“我不希望你在巴黎,那种坐咖啡馆谈文学的风气会把你侵蚀掉的,那种生活看似容易,实际很危险。”听了大师的指教后,莫洛亚重新设计了自己的创作环境,他离开了花花世界巴黎,进入他父亲的工厂,了解和体验实际生活,丰富他的创作思想。正是在奠定了写作的基础之后,他一共创作了14部传记,如《雨果传》、《雪莱传》、《仲马一家三代》等。如果当年他不离开那种咖啡馆的环境,那他真的可能早已被侵蚀掉了。

设计环境是面对着未来的,改造环境是针对着旧有的。设计与改造是破与立的关系,一个新的环境方案设计成功了,旧的环境就要被取代。每个人都可以设计自己所需要的学习、研究和成就事业的环境,这就是“事在人为”。设计环境重要的是要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切实的可行性。否则,脱离实际的幻想,即使设计得再好,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人各有志,人各有道。每个人都要设计自己成功最理想的环境,选择自己成才的最佳道路。如果要成为一位作家,那就要设计有利于了解生活和触发灵感的环境;如果要成为一名发明家,那就要建立发明的基地,不妨建立简易的家庭实验室;如果要搞技术革新,那就要参加生产实践;如果要成为一名艺术家,除了创造艺术的环境以外,还要虚心向名师求教,等等。世界上的职业几十万种,每个人都可以设计和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都可以设计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的环境。对于创业者来说,那种“生不逢时”、“成事在天”、“怨天尤人”的观点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学习和成才的环境设计好,为日后成就大业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