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诗教工作管见

高校诗教工作管见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诗教工作管见高校诗教工作管见赵长胜诗教对改革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诗词教学由欣赏分析到创作实践,是一次质的飞跃、革命性的变化。诗词写作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极好形式,通过创作,净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传承中华文明,训练思维能力。表达对祖国发展的自豪,也是习作中的常见主题。

高校诗教工作管见

高校诗教工作管见

赵长胜(1)

诗教对改革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诗教是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分工过细,各司一门,各管一段。这有利于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而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要把分门别类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起来,才能形成能力。这就需要一种整合的机制,整合的手段,而当前中文的教学恰恰缺乏这种整合的机制。“古代文学”课中的诗词选讲,重在赏析,只讲诗的思想性、艺术性,而不涉及诗词格律;“古代汉语”课中的诗词教学,重在对声律的认知,讲授诗词格律,而忽略实际操作。如何运用格律知识去从事诗词创作,也不是“古代汉语”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怎样把“古代文学”课上学到的文学知识、“古代汉语”课上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创作能力?目前中文系的课程设置缺乏这种全方位的构思,缺少综合训练。过去的诗词教学,重在知识储备。所谓能力培养,只是对古人作品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在诗词教学的认知阶段上止步不前。学生只能认识美、欣赏美,而自己不能去创造诗词美。没有因势利导,适时引导学生去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创作出自己的诗词作品来。

“诗词创作”课的开设,填补了中文教学的空白,架起了把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两门课整合起来的桥梁,找到了把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融会贯通起来的手段,实现了由基础知识向创作能力的转化。“诗词创作”课的设置,不只是增加了一门选修课,它对中文教学有明显的改革意义。中文教学改革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把所学基础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诗词创作的操作性极强,实践证明,通过诗词格律和写作技巧的讲授与训练,能够引导学生步入诗词创作的殿堂。目前在诗词教学领域,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生再也不是把大脑只当做知识的储备器,而是把储备的知识开发出来,放射能量,转化为创作能力。诗词教学由欣赏分析到创作实践,是一次质的飞跃、革命性的变化。

二、诗教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我这里所说的“人文素质”,主要指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比计划经济时代复杂得多。计划经济时代经济模式单一,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是公有制社会结构也简单,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别很小,都过着艰苦奋斗的穷日子,反映在社会意识上也很单纯,大家都在为国家、为集体贡献力量,这是起主导作用的主流意识,其他非主流意识左右不了社会生活。那时,政治思想教育,单靠理论灌输,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经济体制多元化了,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也多元化了,这必然导致到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尤其是在社会分配领域里,收入差距拉大之后,引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更是巨大的。这种多元的意识形态,多元的信仰,再用单一的理论灌输方式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已很难收到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一呼百应的效果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必然要求思想道德教育的多元化,多途径,多手段。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之中,给我们的经济带来勃勃生机,获益巨大。但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西方的文化思潮也像洪水般滚滚袭来。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家认为和平演变中国的时机到了,首先在文化领域发起“西化”中国的强大攻势。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优秀的文化传统,坚持中国特色,就成为迫切的战略任务。我们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普及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就蕴含在传统文化之中,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谈不到中国特色,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传统相融合的产物。

中华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开展诗教,让体现民族精神的诗词占领文化阵地,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诗词写作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极好形式,通过创作,净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传承中华文明,训练思维能力。

学生的习作以写景为主,而写景的过程就是净化心灵、升华情感的过程。如许洁霞(中文系1998级)的《吊水楼瀑布》:

玉泻虹飞天上来,仙衣飘举是谁裁?

声随百代翻波浪,洗去人间万里埃。

前两句一连用了三个比喻,玉珠、飞虹、仙衣,写出镜泊瀑布从火山岩上飞流直下,溅起千千万万晶莹的玉珠,在阳光照射下现出一弯彩虹,在高高的岩壁上飘荡着,咋一看来,不知是哪路神仙裁下的仙衣呢。风光秀丽的镜泊湖,气势磅礴的吊水楼瀑布,“声随百代翻波浪,洗去人间万里埃。”净化了人间环境,也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写出这样的美好诗篇,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展翼(中文系2004级)的《赞松柏》(新声韵):

虬枝苍劲欲攀天,翠柏凌寒未改颜。

傲视北风折百草,挺直背脊立人间。

作者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写出“翠柏”的苍劲,天天向上的雄姿,它迎风雪、斗严寒而面不改色,面对着凛冽的北风摧残百草,它却骄傲地挺立在北国大地之上。这首诗将写景、抒情、言志融为一体,自然也会将松柏精神内化为人格力量。

习作中不少作品就杨子荣墓、八女投江雕像等革命历史文物,表达追思先烈,缅怀英雄,继承革命遗志的崇高情感。丁岩的《乌夜啼》:“几许岩石堪羡,筑风流。”连用来雕塑女英雄的几块岩石都令人羡慕,那么英雄人物本身呢?就远远不是一个“羡”字能够说尽的了。作者用烘托的表现手法,更耐人寻味。“长使 巾帼后辈,爱神州。”为全词的点睛之笔,点出革命文物的不朽价值,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表达对祖国发展的自豪,也是习作中的常见主题。如:《神舟五号》(中文系2001级 吴黎娜):

一箭穿天去,飞船遨太空。

千年圆美梦华夏起雄风。

当看到“神舟五号”载人飞天时,中国人那种欣喜若狂,那种自信自豪,吴黎娜仅用短短二十个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箭穿天去,飞船遨太空。”这一壮举,表明我们有投入大规模、高、精、尖科学研究的经济实力,表明我们有一只强大的智慧超凡的科技队伍。这支队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千年圆美梦,华夏起雄风”,作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着必胜的信念。这信念积累起来就会内化为高尚的爱国情操。

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诗词创作中也受到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训练。中文系2001级学生尚博,在写出《神舟五号有感》后,我问他:“第一次成功地写出七言律诗,有何感受?”他非常兴奋地说:“我终于闯过了格律关。像是受到了一次洗礼,格律诗的洗礼,传统文化的洗礼,同时也是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写神舟五号,就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天上人间、地球月球乃至整个宇宙,如此广阔的空间任我驰骋,任我翱翔。从时间上说,上下五千年,由神话到现实。在立意、构思过程中,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当我选择运用七律这种体裁时,我必须在句式、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严格遵循七律的格律去写作,这又受到一次严谨的逻辑思维训练。诗词创作的过程,既是传承诗词文化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鱼和熊掌兼而得之。”尚博的感受,恰好体现了诗词创作的启智、育美、创新的功能。

诗词创作也能培养学生的悟性思维。悟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无论学文科还是学理科,这种思维都是十分重要的。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能从客观现象中,从科学实验中悟出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从事文学创作,能够通过观察客观事物、观察生活中悟出景物、事件、人物的特征,悟出人生哲理,这就是悟性思维。学生刘佳丽(历史系2000级)的《初雪》悟性就很好。

白雪添杂绿草间,苍山楼宇笼飞烟。

星移物换谁决断?秋去冬来在一天。

作者善于观察大自然,第一句是写实的,这一年十月中旬就降下第一场大雪,校园里草坪还是一片翠绿,就盖上了白白的一层厚雪。龙江大地四季分明,换季匆忙,秋冬交替就在一夜之间,一场大雪标志着冬季的来临。刘佳丽用形象思维的语言“白雪添杂绿草间”悟出龙江大地“秋去冬来在一天”的物候特征。

再看尚博(中文系2001级)的《图书馆有感》:

万象包罗眼界开,子集经史百千排。

时时刻苦勤开卷,不羡陈王八斗才。

尚博在包罗万象的图书中,在千百排“子集经史”中悟出:只要刻苦学习勤开卷,就不必空羡具有七步诗才的陈王曹植,就有信心去攀登学术高峰或艺术高峰。他也能把这种妙悟内化为人文素质,转化为迎接任何挑战的一种人生动力。这种动力会是强劲而持久的,是任何形式的外来说教都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因为它发自于内心。

三、诗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诗教可以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2009年初,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提出要建设节约型、关爱型、文化型校园,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具体化、目标化。诗词进校园,自然成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型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

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最擅长用凝练而深沉的语言去彰显民族正气。我们诗化校园的一系列活动,诸如定期举办诗词朗诵会、开设“诗词欣赏”、“诗词格律”、“诗词创作”三门课,创办《雪原》诗刊、建设诗词长廊、诗词园地等展览活动。使文化型校园建设更具历史厚重感,精神文明建设的品味更上一层楼。

我们把诗教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在诗词长廊中荟萃历代诗词名句于一栏,让受众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受到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陶冶。如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探索救国之路的精神,两千多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富强进步而奋斗不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求索”。

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时,首先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倘若如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位伟大的人民诗人用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打动着读者的心灵,提升着他们的人格高度。

陆游在临终前,留给儿子的遗嘱竟然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了这样充满执著爱国情操的名句,谁人能不动情?谁人能不震撼?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今人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无疑是一根标杆,一座丰碑。

寥寥几例,不难看出中华诗词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附丽着中华国魂。让这些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名诗名句永久性地、分门别类地、分批分期地在校园展出,让大学生们在悠闲散步之际,欣赏它、品味它,并内化于心。我们用诗化校园来滋养情操,提高素质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注释】

(1)赵长胜,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