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外开放属于生产关系还是生产力

对外开放属于生产关系还是生产力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的是( )。A.社会主义本质B.社会主义制度C.生产关系标准D.生产力标准9.“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A.改革B.发展C.稳定D.开放1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的是( )。

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

A.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B.根本上冲突,不可能解决

C.有时存在

D.根本不存在矛盾

4.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 )。

A.革命

B.改制

C.改良

D.改革

5.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 )。

A.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B.对原有制度的根本变革

C.对原有体制进行修补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国策

6.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改革

B.调整经济结构

C.利用外资

D.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7.“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坚持和发展了( )。

A.实践标准

B.生产力标准

C.科学发展观

D.真理标准

8.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社会主义本质

B.社会主义制度

C.生产关系标准

D.生产力标准

9.“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

A.判断改革姓“社”姓“资”的标准

B.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C.判断一切改革政策的标准

D.判断经济成就的标准

10.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其中重点是( )。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文化卫生体制改革

D.教育体制改革

1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决定于( )。

A.改革的方向

B.改革的原则

C.改革的手段

D.改革的任务

12.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压倒一切的问题是( )。

A.国家安全

B.民族团结

C.稳定

D.防止和平演变

13.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保持相互协调和促进,其中前提是( )。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开放

1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

A.建立三资企业

B.实行对外开放和改革

C.发展私营个体经济

D.建立经济特区

15.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表述,是在( )。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中央工作会议上

C.十二大上

D.十三大上

16.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是在( )。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十二届三中全会上

C.十三届三中全会上

D.十四届三中全会上

1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 )。

A.以我为主

B.以外向经济为主

C.保证国家安全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8.我国对外开放是指( )。

A.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B.对发达国家开放

C.对第三世界国家开放

D.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19.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 )。

A.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B.世界贸易组织

C.世界货币组织

D.世界卫生组织

20.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的依据是邓小平提出的观点,即( )。

A.全球经济一体化

B.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C.科学技术无国界

D.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1.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

C.《视察上海时的谈话》

D.《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是( )。

A.非对抗性

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C.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完全不同

D.可以通过自身改革来解决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B.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C.统一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因为( )。

A.改革能解放生产力

B.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C.改革会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而广泛性的变化

D.改革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4.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5.“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现了(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6.我国的全面改革涉及( )。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D.文化体制改革

7.改革开放以来党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有( )。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以稳定为主兼顾发展

8.我国已经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多角度

B.全方位

C.多层次

D.宽领域

9.所谓全方位开放是指( )。

A.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

B.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C.对发达国家开放

D.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10.我国当前阶段对外开放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

A.出口仍属于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对外依存度较高

B.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较少

C.引进的技术主要是生产线和机器设备等硬技术和成熟技术,核心技术比较少

D.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区域不尽合理,对外投资比较薄弱

11.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对外开放出现的新趋势有( )。

A.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

B.由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

C.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D.由经济领域为主的开放,转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开放

1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我们应( )。

A.着重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

B.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并不断提高其层次和水平

C.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D.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13.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做到( )。

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B.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C.全方位开放国内市场

D.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三、辨析题

1.既然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就不适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不断改革,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进行革命。

3.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则是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以后的事。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5.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基本制度;开放是全面开放,包括一切领域。

6.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最重要的依据。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2.如何判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

3.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4.如何理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

5.简述什么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6.如何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7.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3.试述我国对外开放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六、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1 以下是我国1978年至2005年进出口总额及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排名:

资料来源:WTO《世界贸易统计》。

材料2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在第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中,来自各种所有制出资者的实收资本构成如下:

注:本表未包括第二、第三产业中3332.9万个个体经营户的资本。

资料来源:李成瑞:《关于我国目前公私经济比重的初步测算》,载《求索》,2006年第4期。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你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变化?

2.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资本变化有何特点和趋势?

3.根据你的分析来谈谈国际贸易与社会资本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二)

材料1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化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期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

材料2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2~553页

材料3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1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2所述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3评论农村政策的标准是什么?应如何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A4.D 5.A 6.A 7.B

8.D 9.B 10.B 11.D 12.C 13.C 14.B

15.B 16.B 17.D 18.A 19.B 20.D 21.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4.ABC 5.BD

6.ABCD 7.ABC8.BCD9.ABCD10.ABCD

11.ABC 12.ABCD 13.ABD

三、辨析题

1.要点: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2.要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它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它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即基本适应和非对抗性决定的。而资本主义国家所进行的改革,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缓和阶级矛盾,是让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变得更加巧妙和隐蔽而已,本质上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而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3.要点: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

4.要点: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立足点,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要点:改革是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进行改革、创新,这种对具体制度和体制的改革是全面的,不仅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且对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不能改变。开放不是全面开放,而是全方位的开放,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而不是所有领域。

6.要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不断改革仅仅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之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最重要的依据是“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已为历史所证明。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解决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要求。

四、简答题

1.要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调整即改革来解决。

2.要点: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一些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一些就其性质说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也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3.要点: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要点: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及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点;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5.要点: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6.要点: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7.要点:从改革本身来说,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从其社会作用(实质和目标)来说,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从其结果或社会影响和深远意义来说,改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所以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五、论述题

1.要点:改革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就国内来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同时始终未能完全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些既严重地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制约了生产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充分体现;就国际来看,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原有的经济科技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只能在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要点: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这三者密切关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要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要点:我国提出对外开放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的必然。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政府纷纷实行开放政策,广泛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以便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对外开放的提出也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的必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的经验教训已表明:闭关自守、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建设成功,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显示其优越性和吸引力。

六、材料分析题

(一)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迅速增加,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更为明显;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影响力增强,也说明我国的国力正在迅速增强。

2.(1)我国除公有制资本中集体资本外其他资本总额均在增加,私有制资本增幅高于公有制资本增幅;(2)在社会资本总额中,公有制资本呈递减是一种资本递增的趋势。

3.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行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影响力;第二,我国近年来社会资本的变化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密不可分;第三,社会资本的变化说明在改革中虽然比例下降,但做到了保值增值;第四,社会资本的变化说明在改革中虽然比例下降是因为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动地从一些经济部门退出,主要作用是保障国际安全和国计民生;第五,我国进出口额将保持继续增长,社会资本中私有制资本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加,将会进一步提升经济活力;第六,须警惕外贸依赖症和私有资本过度市场化的风险和危害。

(二)要点:

1.忽视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水平高速度,变革生产关系要从实际出发,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并不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认了前者的成果。因为它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3.评论农村政策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