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关键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关键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因此可以说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串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继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提到了重要的位置。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等原因,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道路充满了艰难曲折。

第九章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关键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这一运动的起点。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消费,从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所以生产力总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生产力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必然要引起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并迟早要发生变革。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从生产力开始,波及生产关系,再影响到上层建筑,并且只有上层建筑的变革才能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然后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1]社会革命表面上集中于改变上层建筑领域的核心——政治制度,其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而改变生产关系的最终目的,则又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中曾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所以应该全力支持发展生产力的变革。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看,每一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都较旧的生产方式是一种进步。经过社会变革,打破旧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社会就前进了。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串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时起,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改变中国落后状态,拯救人民摆脱贫困境遇,过幸福生活为己任。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奋斗史。为此,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革命分两步走,先搞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革命的第一步,以解放生产力为主题。这个任务,在1949年基本上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继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除了继续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继续为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使国家富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成了全部工作的中心。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建国6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农村贫困落后,要实现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了中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则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因此,衡量我国处理生产力问题的成功与失误的标准,就可以看作是衡量每个时期我国“三农”政策是非得失的标准,看它是否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如是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出现曲折或失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等原因,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道路充满了艰难曲折。总的来讲,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基本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生产力有了初步发展;从1958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脱离了中国实际,农村生产力发展缓慢而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至今,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政策的等原因,我国农村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在21世纪,我们国家仍然面临着继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