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主要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1789年巴黎人民起义,点燃了法国大革命的战火。消息传出,法国各大城市纷纷仿效,起义火焰很快遍及全国。在群众的强大压力下,国王被迫屈服,作出暂时的让步,大革命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法国政权转移到大资产阶级手里。1791年8月,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发表联合宣言,表示要“援助”法国国王,并且以战争威胁法国。

早期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主要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人才辈出,影响巨大,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他们对法国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18世纪晚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但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束缚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波旁王朝危机四伏。1789年巴黎人民起义,点燃了法国大革命的战火。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使革命得以彻底进行。这次革命扫荡了法国的封建势力,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由于内外封建势力的勾结和进攻,法国进行了革命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拿破仑崛起。他建立了资产阶级的专政,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他的对外战争一方面带有侵略和奴役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启蒙运动 17、18世纪的西欧,一方面,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结束旧的封建专制制度;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于是,欧洲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为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批判封建专制、教权主义,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早期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主要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

霍布斯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他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的封建落后意识。他认为,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但他并不反对君主专制,也不反对宗教。霍布斯的代表作是《利维坦》。

洛克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正,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因此,国家不应干涉臣民的财产。在政权形式上,洛克赞成君主立宪制,认为各种权力都应受到制约,即要分权;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该分属议会和君主。

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人才辈出,影响巨大,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他们对法国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卓越代表。他虽然仍主张信仰上帝,但极力抨击天主教会;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

孟德斯鸠不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猛烈抨击,而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即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属彼此独立但互相监督的机关。三者之间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思想核心。三权分立学说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而言,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卢梭更为激进,对法国社会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批判。他在《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论,否定专制王权。卢梭很重视公共意志,反对任何人因谋私利而违反公共意志。

18世纪中后期,狄德罗主编了一部《百科全书》,参加编写的有160多位当时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这部书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这些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启蒙思想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

攻克巴士底狱 革命前夕,法国基本上还是个农业国,但是在欧洲大陆,它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比较发达。但是当时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厉行专制,阻碍改革,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当时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分为三个等级。教士为第一等级,贵族为第二等级。他们都是特权等级,霸占国家的一切权力,却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第三等级除了灾难深重的农民以外,还包括资产阶级、工场工人、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法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法国的第三等级,特别是其中的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特权等级和第三等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1774年,路易十六登上法国王位。在他统治期间,法国政府财政日益陷于破产境地。波旁王朝危机四伏,路易十六走投无路,只得召开1614年以后法国就不再召开过的三级会议,以便解决财政困难,从而摆脱政治危机。

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开幕。第三等级代表在巴黎人民的支持下,行动日益坚决,终于表示不再讨论别的问题,提出首先要为法国制订一部宪法。特权等级的代表为形势所迫,只好同第三等级的代表一起活动。三级会议终于变成“制宪会议”。路易十六表面默认,暗地里却在调集军队,准备镇压。这激起了巴黎人民的起义。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起义者冲向巴士底狱,经过浴血奋战,冲破了这座一向用来囚禁政治犯的堡垒。巴黎起义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消息传出,法国各大城市纷纷仿效,起义火焰很快遍及全国。在群众的强大压力下,国王被迫屈服,作出暂时的让步,大革命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法国政权转移到大资产阶级手里。后来,7月14日成为法国的国庆日。

《人权宣言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言称:人是生而自由的,并且在权利上是平等的;法律是人民普遍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在公共秩序和法律范围内受到保护;同时又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特权的要求,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1792年8月起义 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君主对法国革命非常仇视,俄国的沙皇、奥地利的皇帝和普鲁士的国王公开支持路易十六,积极准备干涉。以路易十六为首的法国反动势力,也把希望寄托在外国武装干涉上。1791年8月,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发表联合宣言,表示要“援助”法国国王,并且以战争威胁法国。1792年,普鲁士和奥地利订立同盟,决定共同进攻法国。

法国大革命形势(1792—1795年)

1792年4月,法国立法会议向普奥宣战,从而开始了法国同欧洲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初期,由于国王和王后的破坏,许多贵族出身的高级将领通敌卖国,法军节节败退,法国处于危险之中。法国人民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抵抗外敌。马赛城组织了一支500人的义勇军向巴黎进发,沿途高唱莱茵军歌。几个月后,这首歌以《马赛曲》为名成了全体人民的战歌,后来成为法国的国歌。宫廷叛卖导致的失败激怒了法国人民,巴黎人民掀起了第二次革命高潮。1792年8月9日到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占领了王宫,囚禁了国王,推翻了君主统治。人民群众把革命推进了一大步。

1792年9月,法国武装力量取得了瓦尔密大捷并召开国民公会。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通过了废除君主制的议案,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1月,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统治和雅各宾派统治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后,法国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物价飞涨,粮食缺乏;英、普、奥、西等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使战场重新转移到法国境内;保王派掀起的暴乱正在扩大。为了挽救革命,1793年5月底到6月初,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

吉伦特派统治被推翻以后,以罗伯斯庇尔为核心的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上升到了高潮阶段。雅各宾派专政的重要机构是公安委员会,罗伯斯庇尔通过掌管舆论和警察从而掌握了领导权。

为了对付严峻的形势,由雅各宾派控制的国民公会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他们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在10年内付清;无条件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这就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后来,为了平抑物价,又颁布了全面限价法令。为了镇压反革命分子,又通过了惩治嫌疑犯的法令,许多嫌疑犯被送上了断头台。雅各宾派实行的这些恐怖政策,保证了革命的胜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的消极影响也为后人所批评。为了反击外国干涉,国民公会发布了总动员令,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大批青年入伍。到1793年年底,外国干涉军基本被驱逐出国境;第二年,战场转移到国境之外。

热月党的统治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雅各宾派内部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并导致了分裂。

1794年7月(法国的热月),国民公会中反对罗伯斯庇尔的各派势力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发动了热月政变,把罗伯斯庇尔和他的主要伙伴送上了断头台。热月政变标志着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结束。热月政变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掌握了政权。他们一方面清除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另一方面又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希望建立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

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这次革命不仅扫荡了法国的封建势力,而且动摇了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雾月政变 1795年,热月党人成立督政府。在督政府统治期间,法国内部动荡不安,但是对外战争屡获胜利。在对外战争中,拿破仑·波拿巴于1797年打败奥地利,1798年,为了切断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利益,决定进攻埃及。5月间,拿破仑率领一支大军,侵占埃及亚历山大军港,不久侵占开罗和上下埃及。这时,保王党人又在法国一些地方掀起暴乱。英、俄、奥等国结成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在埃及了解到法国处境,认为夺取政权的时机到了,于是离开侵埃法军,冒险回国。他得到大资产阶级及军队的支持和银行家的资助,在1799年11月9日和10日(即共和历雾月18、19日)发动雾月政变,建立了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

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

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维也纳体系 雾月政变以后,拿破仑大权独揽。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而在政治上又是一位野心家。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1804年他把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历史上称为法兰西第一帝国,自己成为帝国皇帝。

拿破仑采取了有利于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主要有: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强化军事独裁统治;颁布《民法典》(1807年改名为《拿破仑法典》),保证农民在革命时期购得的小块土地,以后又颁布了其他缉捕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奖励发展工业,扶植长期停滞的对外贸易,以关税保护法国商品的竞争能力;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等。拿破仑统治期间,法国的资本主义有很大的发展。

拿破仑建立帝国之后,对外战争连续不断,英、俄、普、奥是法国的主要对手。拿破仑指挥下的法军一再取胜,多次打垮“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而且法军所到之处,赶走贵族,取消封建义务,大大削弱了当地的封建势力,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但是,法国在欧洲吞并了许多领土,还组成了几个附庸国,法国的对外战争已经从革命战争变成了侵略战争。1807年,法军侵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引起了当地人民的顽强反抗。1812年,拿破仑怀着称霸欧洲的野心,率领60万大军远征俄国,失败而归。1813年,英、俄、普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战役中,法军大败。1814年3月,欧洲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但是,1815年3月,拿破仑又带领少数军队返回巴黎,再登帝位。因此,欧洲诸国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6月,法军在滑铁卢战役中彻底失败。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拿破仑帝国覆亡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

维也纳会议 1814—1815年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派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其中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起了重要作用。会议决定: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法国被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按照大国的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封建君主们企图维护旧的统治秩序,四处镇压进步力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但是,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国建立了一种力量均势,并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相互间的争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战争,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1815年9月,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俄、普、奥三国君主宣布成立了“神圣同盟”,其目的是维护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封建秩序,镇压各国人民的革命。不久,英、俄、普、奥又组成“四国同盟”,决心以武力贯彻神圣同盟的使命,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对策,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