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大革命与报刊

法国大革命与报刊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法国大革命与报刊(一)革命前的出版管制资产阶级革命前,法国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法国早期的正式报刊都是经国王特许发行的。该报刊载政府批准的新闻,最初以报道国外新闻为主,后来增加了国会消息、国王谕旨等国内新闻和广告,还有政治评论。1724年改名为《法国信使》,由外交部赞助。法国革命前,也有一些未获特许的民间报刊在各地流传。

三、法国大革命与报刊

(一)革命前的出版管制

资产阶级革命前,法国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政府建立了印刷出版特许制和审查制,此后又一再颁布法令,强化这方面的管理。

法国早期的正式报刊都是经国王特许发行的。法国的一份周报(一说周刊,当时报、刊不分)是1631年1月书商路易·旺多姆在巴黎创办的《各地见闻》,该报只出版10个月便告停刊。同年5月,泰奥弗拉斯特·勒诺多(Renaudot Theophraste)创办《公报》,由于该报是第一份连续出版的报纸,因此勒诺多被称为法国报业之父。《公报》是一份周报,经首相推荐、国王路易十三特许出版,国王和首相还亲自为之撰稿。该报刊载政府批准的新闻,最初以报道国外新闻为主,后来增加了国会消息、国王谕旨等国内新闻和广告,还有政治评论。从内容上看,该报具有官报的性质。勒诺多家族经营《公报》131年,1762年由外交部接办,改名为《法兰西新闻报》,1780年转卖给亲政府书商庞库克,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停刊。

国王特许出版的报刊还有另外两份。一份是《学者报》,1665年1月由议员萨洛创办。该刊旨在发表科学和文学报告、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对发明的评审。初为周刊,1724年改为月刊。另一份是《文雅信使》,1672年多诺·维泽在里昂创办。这是一份开本较小却厚达200多页的文学月刊,开始内容比较庞杂,有新闻、文学记事、诗歌、猜谜以及高级官吏的任免、婚丧等消息,后来以刊载文学作品为主。1724年改名为《法国信使》,由外交部赞助。1788年庞库克买下该刊产权。

路易十四统治末期,国王曾特许发行了一批民办报纸。当这些报纸的言论与《学者报》、《文雅信使》等官报一致时,政府一般不予限制;而当这些报纸言论有所不恭或与官报竞争过于激烈时,政府便向它们发出警告,责令其安分守己。法国革命前,也有一些未获特许的民间报刊在各地流传。其中有不涉及政治、专谈文学艺术的;也有将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揭露王公大臣腐败行为的。后者通常被称为“抨击性报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勒诺布尔创办的月刊《政治试金石》。该报自1689年至1691年共出版三十多期,后被政府查禁,又更换报名继续出版。由于当时书报审查十分严格,一些人(主要是反对派)还将书刊转移到国外印刷(以荷兰为多),然后秘密运回国内。这方面最著名的报纸是1684年至1687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共和国文学新闻报》。

法国的一份日报《巴黎新闻》(Le Jorunal de Paris)也是特许制的产物。该报创办于1777年元旦,由印刷商科朗塞和化学家卡德·沃创办。该报虽经特许出版,但在政治新闻方面无法与《公报》等官报竞争,它主要为社会生活服务,刊登一些适用性的资料和琐屑传闻。正因为该报侧重于非政治性的内容,才得以在封建统治下生存,直至1789年革命爆发时停刊。

对于革命前封建统治者在印刷出版方面的限禁,法国著名剧作家博马舍(P.Beaumarchais)在他的名剧《费加罗的婚礼》中有一段讽刺性的议论:“只要我的写作不谈当局,不谈宗教,不谈政治,不谈道德,不谈当权人物,不谈有声望的团体,不谈歌剧院,不谈别的戏园子,不谈任何一个有点小小地位的人,经过两三位检察员的审查,我可以自由地付印一切作品。我因为想利用这个可爱的自由,所以宣布,要出版一种定期刊物,我给这个刊物起的名字是《废报》”[9]

(二)革命的舆论准备——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运动发生于18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它是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资本主义统治而做的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其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是最早一代的启蒙思想家,他们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对封建专制王权,主张温和的改革,推崇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1689—1755年)出身贵族家庭,曾任波尔多最高法院院长。早年写了一本《波斯人信札》,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晚年写出著名的《法意》一书,书中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彼此独立而又互相监督,把行政权留给君主,立法权归于民选的国会,司法权属于选举出来的法官,认为这样就能防止专制暴政。“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权的理论基础。《法意》出版后引起轰动,两年内发行22版,孟德斯鸠的政治学说也为法国大革命时期许多革命家所接受,并在1789年的《人权宣言》和1791年的宪法中得以体现。

伏尔泰(1694—1778年)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诗人、史学家和文学家,青年时代因写诗讽刺贵族被关进巴士底狱,后被驱逐出境,侨居英国。归国后,继续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著有《哲学通讯》、《哲学辞典》、《路易十四时代》等重要著作。伏尔泰主张实行“开明”的君主制,限制王权。他反对教会,把教皇比喻为“两足禽兽”,但又认为宗教是资产阶级用来统治人民所必需的。伏尔泰的思想“不仅深入到18世纪法国第三等级人们的心里,为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而且对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起过很大作用”[10]

狄德罗(1713—1784年)是著名的唯物论和无神论者。革命前,他主编和出版了《百科全书》,参与编写的启蒙思想家包括科学家、军事家、作家、工艺师等130多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反映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百科全书》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武器,它提出了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从这一观点中得出了无神论的结论,对宗教和封建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他们“为《人权宣言》提供了底本”[11]

卢梭(1712—1778年)是当时最激进、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是小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代言人。他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原因》、《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著作,其政治思想核心是“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说。他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国家的起源是由于人们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而彼此缔结契约。因此,国家的全部主权应该属于人民,代表人民的立法机关是最高的权力机关,有权监督行政。如果政府违反了人民的意志,侵犯了人权,撕毁了契约,人民就有起义的权利。卢梭反对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学说,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卢梭思想对法国大革命有巨大影响,是雅各宾派的强大思想武器。

总之,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投身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应当指出的是,在18世纪的法国,办报还是一种被人轻视的职业,社会上层人士也常把新闻看作是一种没有价值、缺乏魅力的次文学。所以当时启蒙思想家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是书籍和小册子,而报纸只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没有真正参与到社会斗争中来。直到大革命爆发,报刊才被人们视为反封建的武器而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革命中的报刊宣传及《人权宣言》的问世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在法国兴起。是年5月,在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和日益高涨的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以增收新税,筹集款项,解决眼前的困难。路易十六只打算让第三等级出钱,而拒绝第三等级代表提出的取消封建特权的要求,把“三级会议”变成最高立法机关的提议。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宣布自己代表全体国民,单独举行国民会议,遂与王室发生冲突。至7月14日,这一斗争转变为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此后革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789年7月至1792年9月,由主张君主立宪的裴扬派执掌政权;1792年9月至1793年6月,代表工商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控制国民公会并执掌政权;1793年6月至1794年7月,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取代吉伦特派,采取一系列推进革命的措施,并且建立了雅各宾派专政。

革命风暴兴起之后,围绕着“三级会议”的重新召开,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反封建宣传运动,出现了一大批宣传性的小册子。其中包括米拉波的《对普罗旺斯人的呼吁》、塔尔热的《致三级会议的信》、罗伯斯庇尔的《对阿图瓦人的呼吁》、修道院长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级》以及翻译过来的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等。其中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级》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它猛烈抨击特权阶级,认为特权等级应当废除,提出一切权利归第三等级,即全体国民。政府最初试图阻止这些宣传小册子的出版,但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作出部分让步,以至全面让步。封建王朝关于印刷出版的种种限令失效后,各种报刊、传单、小册子纷纷涌现。根据记载,革命爆发前夕的1788年法国约有报刊60种,1789年“三级会议”召开以后新的报刊大量出现,从5月到7月底仅巴黎一地新增报刊就达342种。

1789年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简称《人权宣言》。这个宣言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集中表达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阐述的政治主张。宣言共十七条,开始便宣称:“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其中第十一条明确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文件(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早两年)。1791年法兰西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又正式将出版自由纳入其中。

整个革命时期法国出现过的报刊约有1 350种,其中既有不定期的刊物或小册子,也有期刊和日报。它们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笔调犀利,论战激烈。革命时期各派报刊中最为著名的有:裴扬派米拉波主办的《普罗旺斯邮报》;吉伦特派布里索主办的《法兰西爱国者报》;雅各宾派的《人民之友报》、《杜歇老爹报》、《法国及布拉班革命报》;社会俱乐部的《铁嘴报》;保皇派的《政治及国家报》、《国王之友》等。其中雅各宾派是大革命中最为激进的革命派,它们的报纸在革命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份有代表性的报纸。

1.《人民之友报》

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主要喉舌,法国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报纸。马拉于1789年9月12日创办,日报,初名《巴黎记者报》,4天后改为《人民之友报》,1792年9月21日停刊(中有间断),共出版627期。

马拉(Jean Paul Marat,1743—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袖之一,生于瑞士,1759—1765年侨居法国,接受“百科全书派”的影响,1765年起移居英国,在英国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投身政治活动并从事写作。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参加革命并创办了《人民之友报》。该报结合革命进程有力地抨击封建势力的腐朽本质和反革命阴谋,及时揭露大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叛变倾向,主张依靠人民,实行革命的专政。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取得胜利后,国王路易十六躲在凡尔赛宫秘密调集军队,策划反革命政变。该报及时作了报道和揭露,号召人民向凡尔赛宫进军,制止敌人的反扑。巴黎人民立即起而响应,把国王押回巴黎,挫败了敌人的阴谋。革命过程中由于奸商横行,粮食供应紧张,物价暴涨,人民生活困难。该报在“工人通讯栏”和各种报道中及时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主张颁布限价法,严惩情节恶劣的奸商。这些主张后来在雅各宾派专政下陆续付诸实现。

由于《人民之友报》的宣传有力地推动了革命进程,马拉不断受到保皇党、贵族以及大资产阶级的诬陷和迫害。裴扬派执政时期他曾多次被通缉,不得不秘密活动,经常忍饥挨饿、通宵不眠,甚至躲在地窖或下水道里写稿,以保证报纸的正常出版。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后,马拉当选为国民公会代表,1793年6月1日晚,在巴黎人民反对吉伦特派的第三次起义的热潮中,他亲自敲响市政府塔楼的钟声,向群众发表演说,号召巴黎人民奋起保卫革命成果。第二天吉伦特派代表被驱逐出国会公会,政权转入雅各宾派手中。但是马拉却于1793年7月13日被吉伦特派的刺客刺死。

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马拉的革命宣传活动,他在《马克思和〈新莱茵报〉》一文中写道:“当我后来读到布日尔论马拉的一本书时,我便发觉,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不自觉地仅仅是模仿了真正的(不是保皇党人伪造的)《人民之友》的伟大榜样。”[12]

2.《杜歇老爹报》

法国大革命中最受大众欢迎的报纸,阿贝尔于1790年9月6日创办。阿贝尔(J.R.Helbert,1757—1794年)出身城市贫民家庭,革命初期是科尔得利俱乐部的成员,担任过巴黎革命政权的副检察长,曾积极推动雅各宾派政府抗击外国干涉、镇压反革命。阿贝尔于1790年6月发表政治小册子《杜歇老爹》,以后又以杜歇老爹为中心人物写过几篇文章。他在革命高潮中创办了《杜歇老爹报》。“杜歇老爹”是法国民间戏剧中的角色,他机智灵活,嫉恶如仇,是法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这份报纸创刊初期比较温和,随着革命的深入和保皇派真面目的暴露,它开始抨击贵族和天主教,表现出鲜明的革命立场和泼辣的战斗风格,深受群众喜爱。雅各宾派专政后期,阿贝尔走向极端,认为“神圣的断头台”是解决一切问题最彻底的手段。1794年3月他密谋反对罗伯斯庇尔的公安委员会,失败后被处死。

3.《法国布拉班革命报》

革命期间颇有影响的报纸,德穆兰于1789年11月创办。德穆兰(C.Desmoulines,1760—1794年)是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有影响的新闻记者,后加入雅各宾派。1789年7月,他向群众发表演说,号召起义,并带领群众攻打巴士底监狱。革命前期他创办《法国布拉班革命报》,以大量篇幅报道法国革命进程,猛烈抨击封建统治,要求建立共和制度。革命后期,德穆兰转而反对革命专政和普遍限价政策,成为雅各宾派的右翼,后被公安委员会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