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财务发展能力指标怎么分析

企业财务发展能力指标怎么分析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财务预测与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3.财务分析是挖掘内部潜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手段。通过财务分析,经营者可以发现经营与理财方面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经营方针和策略,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表2-1 资产负债表(简表)续表2.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财务分析应注意的问题。为准确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财务分析人员必须清楚资产负债表所存在的局限性。

第一节 财务分析概述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和其他有关信息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进行分析,借以评价企业财务活动业绩、控制财务活动运行、预测财务发展趋势、促进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分析是对企业一定财务活动的总结,为企业进行下一步的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提供依据。因此,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财务分析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财务分析是正确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考核其经营业绩的依据。

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等,可以考核财务计划的完成程度及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可借鉴的经验或教训,明确经济责任,合理评价各部门的经营业绩,并据此进行奖优罚劣。

2.财务分析是进行财务预测与决策的基础。

财务预测与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关键,财务预测是财务决策的前提。要做好财务预测与决策,必须首先进行财务分析,通过分析了解过去,掌握现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进而进行正确的决策。

3.财务分析是挖掘内部潜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手段。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必须通过财务分析了解自己,对现有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研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不断挖掘企业改善财务状况、扩大经营成果的潜力,采取有力措施,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财务管理的目标实现良性运行。

二、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

(一)企业财务分析的主体

1.企业的所有者。通过财务分析,投资人需要了解企业的盈利水平、发展前景和竞争能力等,以便做出扩大投资或减少投资的决策。对于潜在的投资者,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可以评估投资收益与风险程度,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

2.企业的债权人。通过财务分析,债权人可以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现金流动情况、资产的质量等,对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做出判断,以便决定是否给企业提供贷款以及检查现有债权的安全性。

3.企业的经营者。通过财务分析,经营者可以发现经营与理财方面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经营方针和策略,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通过财务分析,政府可以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等。

5.中介机构。通过财务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咨询机构,可以客观、公正地提供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所需的财务信息。

(二)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

尽管不同利益主体进行财务分析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从总体来看,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营运能力分析。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资产周转运行的能力。营运能力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通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来反映企业的销售质量、购货质量、生产水平等,揭示企业资源配置的情况,促进企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2.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高低。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揭示企业举债的合理程度及清偿债务的实际能力等。偿债能力分析同时也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资产变现的能力及企业的盈利能力。

3.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利润的实现情况。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直接动因,企业实现利润的多少最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是现代企业财务分析的核心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揭示企业的盈利情况。

4.综合财务分析。综合财务分析是将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通过相互关联的分析,采用适当的标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全面的评价。

三、企业财务分析的基础

评估一个公司财务健康状况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是财务报表。企业财务报表,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按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基本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一)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相当于一张财务快照,它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的全部资产和与之相对应的全部要求权。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来编制的,主要从两个方面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的时点(静态)指标:一方面反映企业某一日期所拥有的资产规模及其分布,另一方面反映企业这一日期的资金来源及其结构。据此,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1.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分类分项列示,其主体的格式一般有三种:账户式、报告(垂直)式和财务状况式。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其基本格式如表2-1所示。

表2-1 资产负债表(简表)

续表

2.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财务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为准确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财务分析人员必须清楚资产负债表所存在的局限性。它的主要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都涉及人为估计、判断,很难做到绝对客观真实。②企业使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导致报表信息在不同企业之间可比性差。③对不同的资产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使得报表上得出的合计数失去了可比的基础而影响财务信息的相关性。④有些无法或难以用货币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完全被遗漏、忽略,而此类信息均具有决策价值,比如公司自创的商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报酬合约、信用担保等。⑤物价变动使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资产与负债严重偏离现实,可能出现历史成本大大低于现行的重置成本,使资产的真实价值得不到反映,形成虚盈实亏状况。⑥资产负债表不能直接披露企业的偿债能力,比如存货只反映了它的数额,而不能披露它的质量等。为了利用资产负债表做出正确的财务分析,财务分析人员必须利用各种知识、经验去判断,甚至需要收集其他相关的非会计信息。

(二)利润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利润表是按照“利润=收入-费用”这一公式编制的一张动态报表,它反映了企业报告期的利润或亏损。

1.利润表的格式。

为了提供清晰明了的信息,利润表应当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列示。利润表的格式主要有两种:单步式和多步式。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利润表格式采用多步式,其基本格式如表2-2所示。

表2-2 利润表

2.利用利润表进行财务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一般利润计量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利用利润表进行财务分析时,财务分析人员要了解利润表的以下主要缺陷:①利润表只反映已实现的利润,不包括未实现的收益,而后者往往是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更有用的信息。②会计利润只考虑对原始投入货币资本的保全,在物价变动时,并不能使实物资本得以保全,从而有可能造成虚盈实亏的现象。③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因而从此表无法得到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动信息,利润大的企业其现金流动状况不一定良好。

(三)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以下简称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其中,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现金流量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简称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

众所周知,利润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及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利润是收入减去费用的差额,而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又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广泛地运用了费用配比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等来进行的,因此,其中包含了很多会计估计。尽管会计人员在进行估计时要遵循会计准则,并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主观判断,由此计算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缺陷,常常使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与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不符。有的企业账面利润数额很大,而现金却入不敷出,举步维艰;而有的企业虽然账面亏损,而现金却很充足,周转自如。由此可见,仅以利润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有失偏颇。因此,要结合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现金流量信息,特别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来进行评价。现金流量表一般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类分项列示。

四、企业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

财务分析方法是进行财务分析的方式和手段,要实现财务分析的目的,就必须掌握各种财务分析方法,并能在财务分析工作中正确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叫对比分析法或水平分析法,它是通过同类财务指标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下的数量上的比较,来揭示指标间差异或趋势的一种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比较分析法是财务分析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1.按比较对象分类。

(1)实际指标与计划(预算、标准、定额)指标比较。这种分析主要揭示实际与计划(预算、标准、定额)之间的差异,了解该项指标完成情况。

(2)实际指标与本企业以前多期历史指标相比较。这种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前后不同历史时期有关指标的变动情况,揭示企业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和管理水平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形式是本期实际指标与上期实际或历史最好水平指标的比较。

(3)本企业指标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指标或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这种分析能够找出本企业与国内外先进企业、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推动本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努力赶超先进水平。

2.按比较内容分类。

(1)比较会计要素的总量。总量是指报表项目的总金额,如净利润、总资产等。总量比较主要用于时间序列分析,如研究利润的逐年变化趋势,揭示其增长潜力。有时也用于同业之间的比较,揭示企业的相对规模和竞争地位。如表2-3所示。

表2-3 A公司2004年与2003年比较利润表   单位:万元

续表

从表2-3中我们可看出,A公司2004年虽然有500万元的净利润,但与2003年相比却减少了172万元,下降了25.6%。通过分项目比较分析得知,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增长了7.89%),但主营业务成本增加太多(增加了18.08%),导致主营业务利润下降了22.91%。另外,由于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的增加,与2003年相比,A公司2004年净利润比主营业务利润下降得更多。

(2)比较结构百分比。把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转换成百分比报表。例如以收入为100%,显示利润表各项目的比重。结构百分比报表用于发现有显著问题的项目,揭示进一步分析的方向。如表2-4所示。

表2-4    A公司百分比利润表   单位:万元

续表

由表2-4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4年A公司每100元主营业务收入所提供的净利润比2003年减少了5.48元(17.68-12.2),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主营业务成本2004年比2003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每100元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增加了6.73元)。如果将2002年、2001年及2000年的数据列入表中,则可基本分析出各项目的变动趋势。

(3)比较财务比率。财务比率是各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其内在联系。比率的比较是最重要的财务分析。它们是相对数,排除了规模的影响,使不同比较对象建立了可比性。财务比率的计算比较简单,但对它加以说明和解释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由于分析的目的不同,财务比率通常有下列三种形式。

1)比较相关比率。相关比率是典型的财务比率。比较相关比率就是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财务指标的数额相除后得出比率,并据此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在财务分析中,常用的相关比率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比率,包括反映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比率,即反映企业资产周转速度的各种比率;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即反映企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等。相关比率分析法的具体运用见本章第二节。

2)比较结构比率。结构比率又称构成比率,用以计算某项财务指标的各构成部分分别占总体的百分比,反映部分(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借以分析其构成内容的变化以及对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在企业财务分析中,资产负债表的“总体”是资产总额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总额,“个体”是表中的各构成项目;利润表的“总体”是主营业务收入。利用结构比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部分所占比重是否合理,从而达到充分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构成及发展变化情况的目的。

3)比较动态比率。比较动态比率又称趋势比率,是指将不同时期或不同时日的同类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分析,以揭示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动态比率最为常见的是定基比率、环比比率、定基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如表2-5所示。

表2-5 A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动态比率分析表

从表2-5中的数据可见,A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各年与2000年(基期)比不仅绝对额逐年增加、定基增长率逐年提高,更可喜的是环比增长速度也在逐年提高,2004年增长最快。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应用比较分析法时要保证指标的可比性。所谓指标的可比性是指所对比的同类指标之间在指标内容、计算方法、计价标准、时间范围等方面完全一致。必要时,可对所用指标按同一口径进行调整换算。另外,如果是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对比的指标,还必须注意企业行业归类及财务规模的一致性。因为价格水平的不同会导致数据的差异;会计处理、计价方法不同会导致数据的不可比;企业经济类型不同、财务方针及方式的调整,都会影响到数据的可比性。

(二)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和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采用这种方法的出发点在于,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指标发生影响作用时,假定其他各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例1】某企业2004年3月原材料耗用的实际数是4620元,而计划数是4000元,实际比计划增加了620元。原材料的耗费是由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单价的乘积构成的,因此,可以把材料费用的总指标分解为三个因素,然后逐个分析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假定三个因素的数值如表2-6所示。

表2-6

运用因素分析法,可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耗费总额的影响程度如下:

计划指标:100×8×5=4000(元)     ①

第一次替代:110×8×5=4400(元)    ②

第二次替代:110×7×5=3850(元)    ③

实际指标:110×7×6=4620(元)     ④

产量增加的影响(②-①):4400-4000=400(元)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降低的影响(③-②):3850-4400=-550(元)

材料价格提高的影响(④-③):4620-3850=770(元)

三个因素综合影响:400-550+770=620(元)

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但在应用这一方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因素分解的关联性。即确定构成经济指标的因素,必须客观上存在因果关系,要能够反映形成该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

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替代因素时,必须按照各因素的依存关系,排列成一定的顺序并依次替代,不可随意颠倒,否则就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一般而言,确定正确排列因素替代顺序的原则是:按照分析对象的性质,从各因素相互依存关系出发,并使分析结果有助于分清责任。

3.顺序替代的连环性。因素分析法在计算每一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时,都是在前一次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并采用连环比较的方法确定因素变化的影响结果。只有保持计算程序上的连环性,才能使各因素影响之和等于分析指标变动的差异,以便于全面说明分析指标变动的原因。

4.计算结果的假定性。由于因素分析法计算的各因素变动的影响数会因替代顺序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计算结果不免带有假定性,即它不可能使每个因素计算结果都达到绝对的准确。它只是在某种假定前提下的影响结果,离开了这种假定前提条件,也就不会有这种影响结果。为此,分析时应力求使这种假定合乎逻辑,并具有实际经济意义。这样,计算结果的假定性才不会妨碍分析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