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标准化体系

企业标准化体系

时间:2022-1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标准GB/ T 13017-1995《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中的定义是: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质量管理标准体系问世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对推动组织的质量管理工作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标准将持续改进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一。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考虑了所有相关方的利益和需求。

二、企业标准化体系

(一)“企业标准体系”的概念

国家标准GB/ T 13017-1995《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中的定义是: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内容:

(1)企业标准体系内的基本单元是标准,是企业内用的标准,可包括企业直接采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以及在必要时有限制地直接采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例如技术引进项目所用的标准、中外合作生产所用的标准、含国外公司标准)。

(2)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具有内在联系,体现为标准之间的系统联系、结构联系和功能联系,标准之间要协调、配套。

(3)企业标准体系是科学的有机整体,要求每个标准及整个标准体系应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和形成系统,而不是简单的集合。

(二)企业标准化体系组成形式

图7-6 企业标准化体系的组织形式

(三)三个重要的管理体系标准

管理标准体系包括指导组织建立管理体系制定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标准,有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等标准。下面着重介绍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

(1)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首先是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发展过程。

①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产生。质量管理经由检验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初步成熟的理论,为制定标准准备了条件。197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第176技术委员会(简称ISO/ TC176),负责制定质量和质量保证标准。ISO/TC176的目标是“要让全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O9000族标准,为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增进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的繁荣和发展;使任何组织和个人,可以有信心从世界各地得到任何期望的产品,以及将自己的产品顺利地销到世界各地”。

1986年,ISO/TC176发布了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标准;1987年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等6项国际标准,通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或称为1987版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1990年开始修订,于1994年发布了共16项国际标准,通称为1994版ISO9000族标准。随后,ISO9000族标准进一步扩充到包含27个标准和技术文件的庞大标准“家族”。

②2000版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标准体系问世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对推动组织的质量管理工作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各国的标准使用者也反映了这套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ISO/TC176对1994版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于2000年年底发布了2000版的ISO9000族标准。我国也于2000年12月28日将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三个标准等同转换为国家标准,即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GB/T1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其次是2000版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特点。

①适用于各种组织的管理和运作。2000版ISO9000族标准使用了过程导向的模式,替代了以产品(质量环)形成过程为主线的20个要素,以一个大的过程描述所有的产品,将过程方法用于质量管理,将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要作为组织的输入,再对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满意程度进行监控,以评价顾客或其他相关方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此外,标准还简化了其本身的文件结构,取消了应用指南标准,强化了标准的通用性和原则性,可以适用于各种组织的管理和运作。

②减少了强制性的“形成文件的程序”的要求。ISO9001:2000标准只明确要求建立针对六方面的活动制定程度文件,在确保控制的原则下,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制定多少文件,从而体现了ISO9001:2000标准注重组织的控制能力、证实的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效果,而不只是用文件化来约束组织的质量管理活动。

③将质量管理与组织的管理过程联系起来。标准强调过程方法的应用,即系统识别和管理组织内所使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作为管理过程的一种方法。

④强调对业绩的持续改进。标准将持续改进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一。持续改进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体系的有效性和管理效能,包括改善产品的特征和特性、提高过程有效性和效率。

⑤强调持续的顾客满意是推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动力。由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在不断地变化,是永无止境的,因此,顾客满意是相对的、动态的。这就促使组织持续改进其产品和过程,以达到持续的顾客满意。

⑥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具有更好的兼容性。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两类标准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定义和术语统一、基本思想和方法一致、建立管理体系的原则一致、管理体系运行模式一致以及审核标准一致等方面。

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考虑了所有相关方的利益和需求。每个组织都会有几种不同的相关方,除顾客外,组织的其他相关方包括组织的员工、所有者或投资者、供方或合作伙伴、社会等。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使组织获得成功。

总之,2000版ISO9000族标准吸收了全球范围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认证实践的新进展和新经验,向着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和期望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最后是2000版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构成,参见表7-1。

表7-1 2000版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2)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首先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过程。

如果说质量管理是随着生产经济的发展逐步进入标准化的,那么,环境管理则是与可持续发展分不开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环境问题遍布全球并愈演愈烈的现实中,反思人类的发展历程后得出的对未来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设计和选择;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出台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响应,也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必然结果。ISO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机会,并为响应联合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于1993年6月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期望通过环境管理工具的标准化,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自主环境管理活动,促进组织环境绩效的改进。ISO/TC207委员会的宗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来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核心任务是研究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

1996年9月1日,ISO发布了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ISO1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与支持技术指南》,这也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最重要的两项标准,随后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环境管理标准。2004年11月15日,ISO对上述两个重要标准进行了修订,发布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和ISO14004:2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与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其次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特点及作用。

第一是自愿原则。ISO14000系列标准的所有标准都不是强制的,允许组织自愿采用。这是ISO14000系列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保证标准有效实施所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所谓“自愿”,就是排斥任何强迫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也就是说,组织是否实施这套标准、是否申请认证以及向哪个认证机构申请等,完全由组织自主决定。ISO14000的基本思想是引导组织建立起环境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从最高管理者到每个员工都以主动、自觉的精神处理好与改善环境绩效有关的活动,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提高全体员工环境意识的基础上。

第二是广泛适用性。ISO/TC 207技术委员会在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时考虑:标准应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既可用于认证注册,也可用于自我管理。对于ISO14000系列的核心标准ISO14001来说,凡具有下列愿望的任何组织均可实施该标准:①实施、保持和改进环境管理体系。②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申明的环境方针。③向外界展示这种符合性。④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⑤对符合本标准的情况进行自我鉴定和自我申明。

第三是灵活性。标准的灵活性或合理性是其适用性的基础。ISO14001标准要求在其环境方针中作出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持续改进的承诺,但并没有提出对组织环境绩效的绝对要求,不包含任何环境质量、污染治理技术与水平的内容,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形式、复杂程度也没有硬性规定。因此,组织的技术水平和环境绩效水平可根据组织的自身状况确定。另外,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能够帮助组织加强、优化管理机制,以改善组织及其对所有相关方的环境绩效。组织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采用最佳适用技术,并充分考虑采用该技术的成本和效益。

第四是全过程预防。ISO14000系列标准突出地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预防为主原则。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制定环境方针,并要求组织的领导在方针中必须承诺污染预防,且把这个承诺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加以具体化和落实,强调系统的全过程管理,加强组织生产现场的环境因素管理,建立严格的操作控制程序,以保证组织实现其环境方针和目标。生命周期评价和环境绩效评价则将产品的环境影响及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也纳入环境管理中,可使在产品最初的设计阶段和组织各种活动的策划过程中,比较、评价其产品或活动的环境特性,为决策提供支持。强调以预防为主,强调从污染的源头开始治理,强调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体现了当前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

第五是持续改进原则。ISO14000系列标准总的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每个组织来说,无论是污染预防和环境绩效的改善,都不可能一经实施这个标准就得到圆满的解决。简单地说,一个组织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并不能表明其环境绩效如何,而是表明这个组织决心通过实施这套标准,建立起能够不断改进的机制。通过坚持不懈的改进,实现自己的环境方针和目标、指标,最终达到改善环境绩效的目的。另外,ISO14001标准从制定环境方针及目标指标、制定环境管理方案、实施运行、监视和测量,到规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进行管理评审,本身就体现了PDCA循环的持续改进机制。

第六是兼容性。ISO14000系列标准是在ISO9000族标准之后制定的,是与ISO9000族标准性质相同的管理标准。这两套标准都要求企业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ISO9000标准已经实施多年,许多企业已经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在ISO14000标准中,针对兼容问题有许多规定和说明,并在标准中给出ISO14001与ISO9001标准各要求的对应表,目的是向已经采用了其中一个标准,可能还希望采用另一标准的组织展示它们的可结合性。这些情况表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兼容或一体化是ISO14000的突出特点。

最后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构成。

ISO14000系列是个庞大的标准体系。ISO中央秘书处给ISO14000系列预留了100个标准号,这足以表明这个标准系统未来的发展规模。ISO14000则是这个系列标准的总代号。

ISO/TC207作为这个系列标准的研制机构,它的六个分技术委员会分别承担六个方面标准的研制任务。这六个方面又分别构成了ISO14000的标准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都有若干个标准。这六个子系统及其相关的分技术委员会(SC)是:①SC1:环境管理体系(EMS)。②SC2:环境审核(EA)。③SC3:环境标志(EL)。④SC4:环境表现评价(EPE)。⑤SC5:生命周期评价(LCA)。⑥SC6:术语和定义(T&D)。

此外,还有直属TC207的工作组承担上述范围之外的制标任务。

自1996年9月1日ISO开始发布第一批ISO 14000系列的5个标准(2个EMS标准,3个EA标准),至今已发布了20多项标准。各分技术委员会均推出了相关子系统的关键标准,为全面推行ISO14000的宗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奠定了标准化基础。

(3)SA8000标准体系。

SA8000的全称是Social Accoutability 8000。SA8000由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最早制定于1997年8月,成立了机构CEPAA——标准和认可咨询委员会,委托独立的评估行审查SA8000标准的执行情况。SA8000所推出的社会责任标准取自于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共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SA8000标准由九个要素组成,每个要素又由若干子要素组成,由此构成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这九个要素包括:

第一,童工:要求不使用或支持使用童工;救济童工;对童工和未成年工的教育;对童工和未成年工的安全卫生。

第二,强迫劳动:不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劳动;不扣押身份证或收取押金。

第三,健康与安全: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任命高层管理代表负责健康与安全;健康与安全培训;健康与安全检查,评估和预防制度;厕所、饮水及食物存放设施;工人宿舍条件。

第四,结社自由及集体谈判权利:尊重结社自由及集体谈判权利;法律限制时,应提供类似方法;不歧视工会代表。

第五,歧视:不从事或支持雇用歧视;不干涉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容许性侵犯。

第六,惩戒性措施:不使用或支持使用体罚、辱骂或精神威胁。

第七,工作时间:遵守标准和法律规定,至多每周工作48小时;至少每周休息一天;每周加班不超过12小时,特殊情况除外;额外支付加班工资。

第八,工资报酬:至少支付法定最低工资,并满足基本需求;依法支付工资和提供福利,不罚款;不采用虚假学徒计划。

第九,管理体系:政策;管理评审;公司代表;计划与实施;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的监控;处理考虑和采取纠正行动;对外沟通;核实渠道;记录等。

有关专家认为,SA8000是继ISO9000、ISO14000之后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国际性标准,虽然目前它只涉及人身权益以及与健康、安全、机会平等与核心要素有关的初始审核,但随着对其不断修订和完善,该标准最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覆盖道德、社会和环境等范围很广的标准,并有可能会转化为像ISO标准一样的真正国际性标准。这虽然是一种预测,但必定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ISO9000、ISO14000,SA8000实际上就是把企业作为社会人来要求。但国内一些企业的状况不容乐观。据中华全国总工会2004年对广东省的外资企业所作的调查,其统计数字令人担忧:1/4的员工不能按月领取工资;50%的工人被迫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62%的工人一周工作7天;1/5的人经常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骚扰;半数以上的工人的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据《工人日报》报道,在广东某市外资企业打工的工人,一年里就被机器切断了10000多只手掌或手指。这种状况不独广东省有,其他省市也存在。

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就是把推行SA8000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杠杆对待的。它们不约而同地概括出推行SA8000的六大益处:即保护公司品牌形象,避免公司声誉受损;改善公司守法意识,避免负面的法律诉讼;满足消费者需求,避免消费者抵制而失去市场;关注股东意见,避免股价下跌造成投资减少;避免贸易制裁;提高生产率,优化供应链管理。如几年前耐克公司由于合约工厂条件方面的问题遭到媒体和公众的强烈批评,使该公司丢失了部分市场,后来通过认真整改达标又很快恢复了市场份额。据美国的另一知名运动鞋公司New Baiance的报告,其在中国的合约工厂通过实施SA8000标准,工作时间减少了,生产率提高了25%,发挥了良好的杠杆作用。

国际贸易中,国际进口商要求生产企业遵循SA8000标准,SA8000的出台和在我国的推动是当前国际新格局下的必然产物,是我国经济崛起的同时对相关国家带来压力的必然反映。在我国,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推行SA8000工作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中国企业管理规范化和尽快与国际接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