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时间:2022-1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循环恒等关系。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另外,大量的地下经济活动在GDP中也没有得到反映。在上面的每一种情形中,都有部分国内产值成为外国公民的收入。这里的国民收入,实际上是按要素费用计算的国民净收入。在西方国家,有时简称为(狭义的)国民收入。

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学习目标

1.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和核算方法,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收入法和支出法。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循环恒等关系。

2.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的关系。

3.了解经济福利的内容。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一、国内生产总值 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国境以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其中,最终产品(final goods)是指以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GDP不包括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即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

2.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这把尺度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通常为一年,如2008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另外,大量的地下经济活动在GDP中也没有得到反映。

3.GD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

(1)GDP核算的意义:

1)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主要有3个重要经济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这三个指标都与GDP有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增长率就是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是GDP紧缩指数,失业率中的奥肯定律表明当GDP增长大于2.25个百分点时,每增加一个百分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就降低0.5个百分点。

2)宏观经济管理中有重要作用:如制订战略目标、计划规划和财政金融政策时,都以达到一定数量的GDP为标准。

3)在对外交往中有重要意义:与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关,如承担联合国会费,与我国享受的优惠待遇有关,如世界银行根据GDP来划分给予优惠的标准。

(2)GDP核算指标的局限性: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1)它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

2)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

3)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如环境质量的变动、不能反映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

4)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中获得的福利状况。

5)GDP的数值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内容的实质。

6)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

7)生活质量的改善不能得到体现。

二、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是指一国国境以内在一年内创造出来的净增加值。GDP是一个国家一年内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最终产品的价值既包括了当年新增加的价值,也包括生产过程的资本消耗,即折旧的价值。

三、国民生产总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值。

2.GDP与GNP的区别与联系:在一个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发生任何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的封闭经济系统中,GDP和GNP的值应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情况下,这两个值通常是有出入的。因为,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里,总有部分国内生产值为外国公民所有,而外国的部分产值又是本国公民的收入。

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论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得的,是从中国的公司还是从美国的公司;GDP衡量的则是一国国境以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虽然二者存在显著的区别,GDP和GNP这两个概念的大部分是重合的,至少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如此。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一国的收入可以在许多方面与其产出发生出入。外国公民可以拥有该国的国内产值,外国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向该国的国内项目融资的方式分享该国的国内收入,外国工人可以在该国工作并将其劳动所得汇回国外。在上面的每一种情形中,都有部分国内产值成为外国公民的收入。在计算GNP时,就应该将这部分产出从GDP中扣除。反之,本国公民通过各种方式从国外获取的收入则应叠加进来,以得出完整的GNP数值。这样,我们又得出一个新的概念——净要素支付,简称NFP,它等于本国公民的国外收入减去外国公民在本国的收入。它所衡量的正是GDP与GNP之间的差异,即:GNP-GDP=NFP。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

四、国民收入(狭义)

1.NI定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生产要素因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所挣得的收入,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是从GDP中减去折旧和间接税而得到的。这里的国民收入,实际上是按要素费用计算的国民净收入。在西方国家,有时简称为(狭义的)国民收入。

2.国民收入等于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和企业利润之和。

公式:NI=NDP-间接税=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企业利润

五、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PI:Personal Income)指的是要素所有者在国民收入核算期间实际拿到手的收入,是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取得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P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六、个人可支配收入

从个人收入(PI)中扣除个人向政府交纳的税金,即得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税收和非税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税收包括个人收入税、个人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非税支付包括罚金和馈赠等。个人可支配收入也被称作税后收入。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和增值法三种。

一、支出法

支出法也称为最终产品法或产品流动法。这种核算方法,是把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按购买者(需求者)支出的金额(因而也是这些产品和劳务的销售金额)分类汇总而成。计算公式为:

Q1×P1+Q2×P2+……+QN×PN=GNP

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者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分为四类,就是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外国购买者需求的产品和劳务),用这种核算方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个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出口X-进口M)。也就是:GNP=C+I+G+(X-M)。

上面所列的核算项目中,个人消费支出(C)包括购买耐用品(如小汽车、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非耐用品(如食物、衣服之类)、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看戏等)等方面的支出,但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尽管它类似耐用消费支出,但一般将它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中。

私人国内总投资(I)是指个人或企业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和住宅建筑、购买机器设备以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是用来增加新厂房、新设备、营业用建筑物以及住宅建筑物的支出,“固定”这个说法是表示这类投资品将长期存在并使用。投资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新的资本流量,而资本存量则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在总投资中,有一部分用于补偿旧资本的消耗,这部分投资是用来重置资本设备的,称为重置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称为净投资。用支出法计算GN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存货投资指的是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它的数值等于年末存货价值减去年初存货价值,存货投资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政府购买支出(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花钱设置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举办学校等都属于政府购买,这些政府购买都作为最终产品计入国民收入。政府这些购买通过建立公共设施、造潜艇,或雇请公务员、学校教师、司法部门的人员等到社会公共部门或政府部门中提供服务。由于这些服务不是典型地卖给最终消费者,因此对政府提供的服务难以有一个市场估价。这就使政府购买和个人消费、投资和出口不同。在计入GNP时,根据政府提供这些服务所花费的成本进行计算其价值。例如,根据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来计算公共教育的价值,国防的价值则假定等于国防费用支出。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中有的项目不能计入GNP中,例如社会转移性支付,它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提供了生产要素的服务因而创造了收入。

净出口(X-M)是指出口货物与进口货物之间的差额。世界各国一般都会与别的国家或地区发生经济贸易往来。这就会使一个国家的居民户、企业和政府在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和这个国家的总产出现不相等的现象。本国购买的一些产品可能是别的国家生产的,这些进口产品应从总购买中减去。相反本国有些产品会卖到国外去,这些出口产品应当加到购买产品中去。这样在计算GNP时,净出口(X-M)就应当加到总支出中去,由于进口产品价值和出口产品价值会出现不一致,这个净出口额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一般来说,净出口额为正值称为贸易顺差,净出口额为负值称为贸易逆差。

二、收入法

这种核算方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也就是从企业生产成本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但严格说来,产品的市场价值中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生产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用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可以把核算项目归纳为生产要素收入和非生产要素收入两大类。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因此,按照收入法计算的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要素收入应该是工资、利息、地租和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利润)的总和。

工资从广义上说应当包括所有对劳动者从事工作所支付的酬金、补助和福利费,其中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工资还应包括非公司企业的业主收入。它是指各种类别的非公司型企业业主的工资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店铺经营者等的劳务报酬。他们被自己雇用,使用自有资金,因此他们的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和其他收入项目是混在一起作为个人收入的。因为他们的工资收入是作为隐含成本存在的,所以在计算时可以参照社会上同类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进行折算他们的劳务报酬。

利息在这里指人们储蓄所提供的货币资金在本期的净利息收入,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的利息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只被当作转移性支付。

地租包括出租人所得各种租金,主要有房地产租金和土地租金,以及享有专利权、版权和自然资源所有权等具有地租性质的收入。

一般把公司税前利润也计算在生产要素收入之中。税前利润分为公司利润和非公司利润两类。公司利润包括公司利润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其中,公司未分配利润用作将来的投资,这部分留存利润形成公司的净储蓄。非公司利润是非公司性企业类组织的盈利,这类企业组织主要是独资业主制与合伙制企业,企业规模都相对比较小,但数量众多,因此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非生产要素的收入包括企业转移支付、企业间接税和折旧。首先是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前者指公司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赊账。后者指企业缴纳的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这些税收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加价转嫁给购买者,所以也应看做是企业的产出总值的构成部分。这和直接税不同,因为直接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都已包括在工资、利润及利息中,所以不能再计算到GNP之中。其次是资本折旧。这是资本的耗费,也不是生产要素的收入,但由于包括在支出法中的总投资中,所以在这里也应计入GNP中。

这样,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从全社会来说,国民总收入是个人或家庭收入、公司或企业收入与政府收入的总和。

三、增值法

这种核算方法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把所有厂商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按产业部门分类汇总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也称为部门法。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只计算其增值额,以避免重复计算。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是很难分清的,为此采用增值法,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计算分析过程和结果详见表9-1。根据表9-1的资料,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5 000万元,而不是10 300万元,它是最终产品价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表9-1 产品增值额计算表    单位:百万元

用这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各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本部门增加的产值。商业、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等无法计算增值额的部门按该部门职工工资收入来计算,以工资代表他们所提供的劳务的价值。

从理论上说,这三种方法核算的结果应该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实践中,由于具体条件的限制,难于取得完备的统计资料,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以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如果按收入法与增值法计算出的结果与此不一致,就要通过误差调整项目来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致。

第三节 国民收入中的恒等关系

一、宏观均衡在现代经济学中,均衡指经济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一种暂稳定的状态。在供给和需求关系中,均衡指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的力量处于一致或平衡的状态,或者说是使供求双方都满意,因而愿意接受并保持下去的状态。在我们已讨论过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处就表示这种均衡状态。在市场偏离均衡状态时,不是供过于求,就是供不应求,超额供给和超额需求都将引起价格的波动,只有处于均衡状态下,供求才相等,买卖双方才都感到满意,并愿意保持这种状态。

均衡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达到并保持的,条件变化均衡就不存在。在新条件下将出现新的均衡。经济过程就是从一种均衡向另一种均衡的不断演变过程。

在现代经济学中,均衡实质上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分析经济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任用。均衡分析方法常常区分为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又区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以及微观均衡分析和宏观均衡分析。

微观均衡是指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经济行为的均衡,例如在消费者需求理论中,被假定为已知的诸变量包括:①消费者需要买进的各种消费品(比如米、布和其他商品)的价格;②他对它们的嗜好;③花费的总金额。还假定消费者的目标是要使他买进的各种商品提供的总效用达于极大值。待求解的因变量是他实现既定目标(效用极大化)所需买进的各种商品各自的数量,以及实现效用极大化所需具备的条件。由于只有在买进的各种商品提供的效用已达到最大可能的限度以后,消费者才不再改变他的购买方式,也就是该消费者的需求行为达于均衡状态,所以是均衡分析。又如在价值论即所谓价格理论中,比如说考察一个市场对于茶叶的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时,假定作为自变量的需求状况(意指与各个不同卖价相应的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和供给状况(意指与各个卖价相应的生产者愿意提供数量)是已知和固定不变的。如果假定,需求状况的特点是卖价与其相应的需求量反方向变化,即卖价高则需求少,反之则相反;而供给状况的特点则是卖价与其相应的供应量同方向变化,这样,当某一价格下的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即需求量超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数量即供给量的时候,价格将有上涨的趋势,反之,如某一价格下的供给量恰好与需求量相等的时候,价格和产销量都将稳定下来,不再有继续变动的趋势,这时市场达于均衡的状态。市场达于均衡状态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应的产销量,称为均衡产量。

宏观均衡是指把一个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的均衡。例如,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考察在决定国民收入和就业的一些自变量被假定为已知和不变的条件下,当社会的生产和就业达于均衡状态的时候,即不再有继续变动趋势的时候,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数值,因而是把均衡分析方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

1.产品市场的均衡:从经济社会中产生的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部分组成,并且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投资取决于实际利率,政府购买和税收是由财政决策者决定的外生变量。于是就有:

Y=C+I+G

C=C(Y-T)

I= I(r)

G=G

T= T

确定了需求以后,为了进行分析,我们还应该加上有关物品与劳务供给。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决定了向经济社会提供的产出:

Y= F(K,L)=Y

现在让我们把这些描述产出供求的方程式结合在一起。如果把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代入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我们就得出:

Y=C(Y-T)+I(r)+G

由于变量G和T是由政府固定的,而且,由于产出水平Y是由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固定的,所以,我们得出:

Y=C(Y-T)+I(r)+G

这个式子表明,产出的供给等于其需求,需求是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和。

要注意的是,利率r是最后一个方程式中唯一仍未决定的量。这是因为利率仍然起着关键作用:它必须调整到确保物品的需求等于供给。利率越高,投资水平越低,从而物品与劳务的需求,即C+I+G,越小。如果利率极高,投资极低,产出的需求就小于供给。如果利率极低,投资极高,需求就大于供给。在均衡利率时,物品与劳务的需求等于供给。这个结果看来有点神秘。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利率如何使物品靠劳务的供求达到平衡的水平。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考虑如何把金融市场结合进来。

2.金融市场的均衡:考察金融市场的问题,实际就是讨论可贷资金(Loanabe funds)的供求问题,它与产品市场的均衡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讨论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仍从国民收入恒等式入手,并将它改写成:

Y-C-G= I

其中,(Y-C-G)是总收入扣除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余的部分,称为国民储蓄或简称储蓄(S)。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以这种形式表明储蓄等于投资。

国民储蓄又可以分成两部分,即:

Y-C-G=(Y-T-C)+(T-G)

其中,(Y-T-C)表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称为私人储蓄。(T-G)表示政府收入减去支出后剩余的部分,称为公共储蓄,如果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存在预算赤字,政府储蓄就是负的。

将已知的各项条件代入国民收入恒等式,得到:

Y-C(Y-T)-G= I(r)

等式左边表示国民储蓄S,S由潜在国民收入水平Y和外生变量G、T决定。因此S也是不变的,我们用S表示。由此可以得到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是:

S= I(r)

其中S可以被视为可贷资金的供给,投资是可贷资金的需求。投资由实际利率决定。因此可贷资金的需求也就由实际利率决定。

在此情况下,“物品”是可贷资金而其“价格”是利率。储蓄是可贷资金的供给-家庭把自己的储蓄贷给投资者或把自己的储蓄存在以后把资金贷出的银行中。投资是可贷资金的需求-投资者通过出售债券直接向公众借贷,或者通过向银行借贷间接向公众借贷。图中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也就是储蓄曲线是垂直的,它取决于经济的潜在产出和其他外生变量,而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即投资曲线是向下倾斜的,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需求不断提高。通过调整利率,可以使投资等于储蓄,这时就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均衡。

二、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

1.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两部门经济指由厂商和居民这两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也是一种最简单的经济。收入流量模型如图9-1。

图9-1 收入流量模型

该模型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分为两大部门:居民户和厂商。两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AD)分为居民的消费需求(C)和厂商的投资需求(I)。

总需求=消费+投资

即:AD=C+I

两部门经济中的总供给:

居民户的全部收入(工资、利息、利润、地租)部分用于消费,其余部分用于储蓄。根据收入法,总收入和总产量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供给(AS)。

因此:

总供给=消费+储蓄

即:AS=C+S

恒等关系:

由于: AS=AD

而: AD=C+I;AS=C+S

从而: C+I=C+S

即: I= S

2.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循环恒等关系:从现在开始,经济中包括三个部门,即除了厂商和居民以外,还有政府部门。一方面,政府通过征税取得收入;另一方面,政府要进行支出。政府支出包括两项: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二者的区别在于,政府购买支出使政府获得产品和劳务,是市场交易行为,而转移支付并不是政府的产品和劳务,不是市场交易行为,是政府的馈赠行为。因此,三部门经济的总供求构成如下:

总支出=总需求(AD)=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

总收入=总供给(AS)=消费(C)+储蓄(S)+税收(T)

由此可以得出,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C+I+G=C+S+T

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行为对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政府的行为包括征税,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这种情况下决定人们消费支出的收入并不是总收入,而是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人们税后收入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即:

Yd= Y-T+TR

其中,Yd代表可支配收入,T代表固定的税收额,TR代表政府的转移支付,它与政府购买的支出类似,也是外生变量。于是,消费函数就可以写成:

C= a+bYd= a+b(Y-T+TR)

这样,完整的宏观经济模型就可以写为:

Y= AD

AD=C+I+G

C= a+b(Y-T+TR)

I= I0

G=G0

Y= a+b(Y-T+TR)+I0+G0

(1-b)Y= a-bT+bTR+I0+G0

Y=[1/(1-b)](a-bT+bTR+I0+G0

这就是固定税制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可以看出,这时,均衡国民收入受到以下六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就增加。反之,私人部门投资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就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部门投资支出增加一单位,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Y/I= 1/(1-b)。这就是投资支出乘数。

第二,政府购买支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就增加。反之,政府购买支出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就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一单位,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是Y/G= 1/(1-b),这就是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由此可见,如果私人部门投资支出减少某一数量时,政府购买支出增加相同的数量,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将保持不变。

第三,政府的固定税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固定税收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就减少,反之,政府固定税收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就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固定税收增加(减少)一单位,均衡国民收入的减少量(增加量)是Y/T=-1/(1-b)。这就是政府固定税收乘数。

第四,政府的转移支付。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就增加,反之,政府转移支付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就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转移支付增加一单位,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Y/TR=-1/(1-b)。这就是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由此可见,如果政府的固定税收和转移支付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相同的数量,均衡国民收入将保持不变。另外,虽然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的范畴,但是,二者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边际消费倾向b小于1,所以,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而且二者的差额刚好等于1。这是因为,政府购买支出直接构成总需求,它对收入的影响过程是:

△YG=△G+b△G+b2△G+b3△G+…=[1/(1-b)]△G

而转移支付是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支出起作用的。当可支配收入因为转移支付增加而增加时,消费支出的增加量只是转移支付与边际消费倾向的乘积。转移支付对收入的影响过程是:

△YTR= b△TR+b2△TR+b3△TR+…=[b/(1-b)]△TR

可见,转移支付对收入的影响只相当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各轮间接影响部分,而没有直接影响,所以,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要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

第五,自发消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消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就增加。反之,自发消费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就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消费增加一单位,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Y/a= 1/(1-b)。这就是自发消费乘数。

由此可见,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自发消费乘数是相同的,都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第六,平稳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和固定税收相等的情况,即G0 = T0。这时,均衡国民收入的表达方式变成:

Y=[1/(1-b)]×[a+bTR+I0+(1-b)G0]

Y/G= Y/T= 1

这说明,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换言之,当政府的购买支出和固定税收同时增加一单位时,均衡国民收入也增加一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固定税收和政府购买支出等额增加,使政府预算盈余或赤字保持不变,但是,均衡国民收入提高一个与税收或政府购买相同的水平。其中的原因和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同转移支付乘数之间的关系的原因类似。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税收是固定税收,但是,大多数税收是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当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增加时,他们所交的税收额也相应地上升。税收函数是指政府税收和决定税收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证明,在变动税制情况下,各种乘数都要比固定税制情况下要小。换言之,当经济中出现使收入增加的力量时,如政府购买支出上升,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得比较少。反之,当经济中出现使收入减少的力量时,如自发税收增加,收入减少的也比较少。这意味着变动税制能够起到减小经济波动幅度的作用。变动税制的这种效应被称作税制的自动稳定功能。

3.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循环恒等关系:现在引进国外部门,这样国民经济由居民、企业、政府、国外四部门组成。出口代表外国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X),进口代表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获得收入(M)。因此,通过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同增加投资和政府开支一样,将按乘数原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的多倍增加。

四部门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

由此,四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构成:

总支出=总需求(AD)=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出口(X)

总收入=总供给(AS)=消费(C)+储蓄(S)+税收(T)+进口(M)

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C+I+G+X=C+S+T+M

也可以写成:C+I+G+X-M=C+S+T

即:Y=C+I+G+(X-M)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 C+S+T+Kr,这里,C+S+T的意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意义一样,K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就是:C+I+G+(X-M)= C+S +T+Kr,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I+G+(X-M)= S+T+Kr,这一等式,也可以看成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因为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以下式子:I= S+(T-G)+(M-X+Kr)。这里,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Kr)则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获得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需要支出,Kr也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得到收入,可见,当(M+Kr)﹥X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这样,I+S+(T-G)+(M-X+Kr)的公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一般情况下,收入增加,对外国产品的需求(进口)会增加。假设进口与收入之间有线性关系,进口函数是M=Ma+mY,其中Ma表示不随收入变化的给定不变的进口金额(理论上的收入为零会有的进口额),m=△M/△Y,称为边际进口倾向,均衡等式Y=C+I+G+(X-M)可以写为:Y=C+I+G+X-(Ma+mY)。假设C= a+bYd = a+b(Y-T),则国民收入均衡等式可写为Y= a+b(Y-T)+I+G+X-(Ma+mY)。

移项可得:Y= 1/(1-b+m)·(a-bT+I+G+X-Ma),其中,1/(1-b+m)是在下述前提下的对外贸易乘数:①消费支出和进口支出是国内收入的线性函数,即C= a+bY,M=Ma+mY;②税收净额T(税收总额Tg-政府转移支付R)为给定不变常数。括号内任一项数值的变动,均将按乘数原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多倍变动。

本章小结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系统的总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考察,说明这些经济总量如何决定,以解释经济中的总量波动情况,并且提出减少和消除波动的对策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宏观经济学是以总量分析为特征的,它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而国民收入核算又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要进行国民收入的核算,首先要弄清楚国民经济运行中商品、劳务和货币连续不断的运动循环,从而得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关系。

主要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个人可支配收入 支出法 收入法

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国民生产总值是下面哪一项的市场价值( )。

A.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B.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2.通过以下哪项我们避免了重复记账( )。

A.剔除金融转移

B.计量GNP时使用增值法

C.剔除以前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

D.剔除那些未涉及市场交换的商品

3.GNP账户不反映以下哪一项交易( )。

A.卖掉以前拥有的住房时,付给房地产经纪商6%的佣金

B.在游戏中赢得的100美元

C.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

D.向管道工维修管道支付的工资

4.当实际GDP为175亿美元,GDP价格缩减指数为160时,名义GDP为( )。

A.110亿美元  B.157亿美元  C. 280亿美元  D.175亿美元

5.如果当期价格低于基期价格,那么( )。

A.实际GNP等于名义GNP

B.实际GNP小于名义GNP

C.实际GNP和名义GNP是同一回事

D.实际GNP大于名义GNP

二、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   2.国民生产总值(GNP)

3.名义GDP         4.实际GDP

5.潜在GDP         6.国内生产净值(NDP)

7.国民收入(NI)      8.个人收入(PI)

9.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10.最终产品

三、简答题

1.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为什么要把中间产品剔除在外?如果计算了这些产品,结果会如何?

2.简述区别名义GDP和实际GDP的理由?

3.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

4.国民收入核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四、技能训练

1.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5 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 0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 5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美元)。

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购买。

2.根据下列统计资料,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及个人可支配收入(PDI)(单位:亿美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