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时间:2024-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支出的角度,还是从收入的角度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总额总相等。但这一恒等关系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以上分析的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是一种事后的、静态的均衡关系。这种关系为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成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出发点。

根据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支出的角度,还是从收入的角度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总额总相等。如果用总支出代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需求,总收入代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总供给,我们可以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来分析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恒等关系,据此导出储蓄等于投资的恒等式。

假如我们不考虑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差别,采用广义的国民收入概念,这样就可以从总需求与总供给两个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构成。实际上在这里可以将折旧等看作等于零。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对国民收入的总需求可以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可以分别用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来代表。消费支出即为消费,投资支出即为投资,所以

国民收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消费+投资

以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I代表投资,上式可以写成

Y=C+I

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即产量的总和,这些产量是由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即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的供给的总和。这种总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相应收入的总和,即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总和来表示。这些收入最后又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所以

国民收入=产量的总和

=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的总和

=工资+利息+利润+地租

=消费+储蓄

以S表示储蓄,上式可以写成

Y=C+S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总需求就是所购买的或所销售的总产量,总供给就是所生产出来的总产量,两者是恒等的,这样就有下列的恒等式:

C+S=Y=C+I

C+S=C+I

则     S=I

这一恒等式的含义是:根据国民收入的定义,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储蓄)等于未归于消费者之手的产品(投资)。

上述S=I 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按照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的统计结果一定相等,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均衡状态。但这一恒等关系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还应当注意,恒等式中所讲的储蓄总等于投资,是从整个经济核算而言的。至于个人、企业或某个部门,完全可以通过信贷,使投资大于储蓄或小于储蓄。

在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中还要考虑政府的支出和政府的收入。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外,又增加了政府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购买来代表,因此有:

国民收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如以G代表政府购买,则上式可以写成:

Y=C+I+G

从总供给的角度来看,在各种生产的供给之外又增加了政府的供给,政府供给取自政府税收,所以

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

=消费+储蓄+税收

如以T代表政府税收,则上式可写成

Y=C+S+T

于是有

C+I+G=C+S+T

I+G=S+T

如写成I=S+(T-G)。这里(T-G)可以看成是政府的储蓄。它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因而I=S+(T-G)的等式,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投资恒等。

同时,将I+G=S+T改写成

S-I=G-T

式中:如果G-T>0为政府预算赤字,如果G-T<0则为政府预算盈余。

在四部门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还要考虑到国外的需求和供给。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之外又增加了国外需求,国外需求就是本国的出口,因此,

国民收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国外支出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

如果以X表示出口,则上式可写成

Y=C+I+G+X

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在各种生产要素和政府的供给之外,又增加了国外的供给。国外的供给对本国来说就是进口。所以

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国外的供给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进口

=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以M表示进口,上式可写成:

Y=C+S+T+M

所以有:

C+I+G+X=C+S+T+M

I+G+X=S+T+M

整理得:

I=S+(T-G)+(M-X)

式中:S表示本国居民和个人储蓄(T-G)表示政府储蓄,(M-X)可表示外国对本国的储蓄。从本国看,M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获得的收入,而X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需要支出,如果M>X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有了储蓄;反之,则为负储蓄,这样的话:I=S+(T-G)+(M-X)的恒等式就表示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外国)和投资的关系。同样,如用NX表示净出口,则有:

NX=X-M

如果NX>0即为贸易盈余,如果NX<0,即为贸易赤字。

以上分析的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是一种事后的、静态的均衡关系。这种关系为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成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出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