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建议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建议

时间:2022-11-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微观物流成本又称为企业物流成本。现有文献谈及的物流成本的概念,通常是采用微观物流成本的概念。中观物流成本又称为行业物流成本,是采用标准管理的理念,研究某个行业的“平均物流成本”数据,从而建立起全行业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广义的中观物流成本,甚至包括某个产品、某项服务的“平均物流成本”,它的可行性依赖于企业微观物流成本核算的准确程度。宏观物流成本又称为社会物流成本,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一、物流成本的含义

2006年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GB/T 20523—2006),于2007 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将物流成本定义为“企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货物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存货风险成本和存货保险成本”。其中,与存货有关的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包括负债融资所发生的利息支出(即显性成本)和占用自有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即隐性成本)两部分。

在这里,物流成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物流功能成本,体现的是物流运作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成本支出;二是存货相关成本,包含的是产品被锁闭在物流环节,从而导致事实上被企业占用的资金以及存货在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风险损失和为防止损失所支付的保险费用。这种物流成本分类表述的优点在于,它指出了物流成本改善的取向是减少存货在物流环节的耽搁及时滞,促进企业努力降低资金占用成本和风险损失;而物流功能成本由于受物流极限的约束,只是物流成本改善的次优选择。

从不同的范围和角度,可对物流成本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按物流的经营业务范围分类

按物流的经营业务范围可分为狭义物流成本和广义物流成本。

1.狭义物流成本

狭义物流成本是指在物流过程中企业为了提供有关的物流服务,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中的必要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是物流服务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化相关的全部费用,包括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产成品的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直到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所有的成本。一方面,物流劳动同其他生产劳动一样,也创造价值;另一方面,物流劳动又不完全等同于其他生产劳动,因为它并不增加产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在没有特别强调时,“物流成本”一词通常是指狭义物流成本,这通常也是指“显性成本”。

2.广义物流成本

广义物流成本包括狭义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成本。物流活动是企业追求客户满意、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物流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会影响到顾客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条件收到适当的产品。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有企业因为物流服务水平低,造成客户不满,导致失去现有客户甚至是潜在客户。这种情况所带来的损失,就是客户服务成本。

(二)按对物流成本认识和管理的角度分类

按对物流成本认识和管理的角度可分为微观物流成本、中观物流成本和宏观物流成本。

1.微观物流成本

微观物流成本又称为企业物流成本。1956年,美国一本讨论航空运输经济的著作首次论述了现代物流成本的雏形。随后,刘易斯·克林顿和斯蒂尔就把物流成本定位于实现物流需求所必需的全部开支,包括从供应商到消费者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参考日本的《物流手册》,所谓物流成本,被理解为用金额评价物流活动的实际情况。物流成本的大小,取决于物流活动的范围和采用的评价方法。1999年,卡洛斯·F. 达冈佐(Carlos F. Daganzo)在其《物流系统分析》一书中,把物流成本归结为克服商品空间障碍的移动成本和克服商品时间障碍的持有成本;前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运输成本及装卸成本,后者则对应地分为租金成本及等候成本。现有文献谈及的物流成本的概念,通常是采用微观物流成本的概念。

2.中观物流成本

中观物流成本又称为行业物流成本,是采用标准管理的理念,研究某个行业的“平均物流成本”数据,从而建立起全行业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广义的中观物流成本,甚至包括某个产品、某项服务的“平均物流成本”,它的可行性依赖于企业微观物流成本核算的准确程度。行业物流成本作为一项基准型指标,通常要求一定的样本数量和时间跨度,而我国统一企业微观物流成本计算的工作刚刚起步,行业物流成本的确定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累积和大量的企业微观物流成本数据的收集。

3.宏观物流成本

宏观物流成本又称为社会物流成本,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学者宋则、常东亮在《中国物流成本前沿问题考察报告》中提出:“宏观物流成本指的是全社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为了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而发生的有价值的商品运动和静止行为所耗费的成本开支总额。”具体包括有形的物流成本和无形的资金成本。宏观物流成本是从国民经济总量的角度出发,分析国内物流活动的总开支水平,常见的指标是国内物流成本占一国GDP的比例,该比例越小,说明其物流业越发达。

目前,各国对社会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各不相同。理论上,社会物流成本数据应该由成千上万个微观企业数据累积叠加而成,但在实践中,由于物流系统的开放性和企业边界的模糊性,导致微观求和的方法行不通。我国于2005年建立了社会物流统计公报制度,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2005年中国社会物流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目前的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为18.6%,这一比例高于发达国家近一倍,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三)按所处的领域分类

按所处的领域可分为生产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流通企业物流成本和物流企业物流成本。其中,生产制造企业物流成本和流通企业物流成本又称为货主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的特征

相对于产品成本,物流成本具有以下特征。

(一)物流成本是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概念

产品成本是财务会计中的成本概念。在财务会计中,成本是经济资源的实际耗费。例如,为生产产品需要耗费的原材料、磨损的固定资产以及支付的工资等。管理会计中,成本既包括实际耗费的经济资源,也包括虽未耗费经济资源但决策时为选择最优方案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企业在物流活动中,物流成本既包括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过程中实际耗费的经济资源,即显性成本,也包括虽未耗费经济资源但物流活动过程中因存货占用自有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等,即隐性成本。因此,物流成本是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概念。

(二)物流成本强调总成本最优,更符合“效益背反”规律

产品成本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耗费,物流成本则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全过程。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跨边界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得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中,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之间。在现行的会计和财务控制管理方法下,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尽可能地使每个物流功能达到最低的成本,而很少或没有人注意到总成本,这会割裂物流系统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所以,必须考虑到系统整体的物流总成本最优,它更符合“效益背反”规律。物流的目标就是在尽可能地使总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服务目标。

(三)物流成本是不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费用

企业产品的生产从原材料供应开始,到产品加工,最后到消费者手中,都离不开物流活动。一方面,物流活动也创造价值,物流成本增加的商品价值,最终也会在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它并不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反,产品数量和质量往往在物流过程中因丢失、损坏、受潮霉变等原因而受到负面影响,或者由于存货过多而滞留在存储阶段,使资金周转受到影响,造成企业机会成本的增加。物流成本虽然也是一种必要的耗费,但此种耗费不创造任何新的使用价值,只是利润的一种扣除。

(四)物流成本的计算起点始于为取得物而发生的有关费用

产品成本包括物流过程中物的价值,计算起点是物(原材料等)的成本;物流成本不包括物流过程中物的价值,计算起点是为取得物(原材料等)而发生的有关费用。产品成本的计算通常从原材料投入使用开始,随着生产过程中人、财、物的投入直至成为产成品以及产品的出库、销售,实物在流转,成本也在累积,其成本计算始终着眼于物。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多,物的价值在增值,产品成本也在累积增大。而物流成本的计算通常从采购原材料开始,以物的活动为主线,但不包括物本身的价值,是因物的流动而发生的独立于物的价值之外的费用支出。物流成本是特定物流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与物流活动无关的费用不能计入物流成本。

(五)物流成本具有隐含性或难以显现性

物流成本的隐含性源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的“物流冰山”学说。在一般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成本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成本;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利息费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因此,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很难精确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

(六)物流成本削减具有乘数效应

假如,企业的销售额为100万元,物流成本为10万元,如果物流成本削减1万元,就是直接产生了1万元的利润,假设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那么,就是间接增加了10万元的收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

(七)物流成本的系统揭示比较困难,导致物流部门难以控制

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有关,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物流成本涉及的环节多、范围大,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物流成本很难统计和分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无法完全掌握的成本有很多,如过量进货、过量生产、残次品的在库维持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被纳入其中,从而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2)从销售关联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中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混在一起的。例如,很多企业将销售促进费都算在物流成本中,很难区分开来。

3)对物流成本的计算与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别进行的。也就是说,目前,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企业间数据缺乏可比性,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

4)在现行的企业财务报表中,物流成本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或仓储费用等传统的物流成本;其他物流费用则是分散计入成本费用的,如采购中的运输成本常包含在货物的采购成本之中;企业内运输成本计入生产成本;订单处理成本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计入营业费用等,这使得物流成本在计算范围、成本对象、成本项目、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方面存在混淆不清的现象,造成物流方面的浪费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综合物流成本的以上几个特征可以看出,对企业来讲,要实施现代化的物流管理,首要任务是全面、正确地把握企业内外发生的所有物流成本。也就是说,要削减物流成本必须以企业整体物流成本为对象。另外,物流成本管理应注意不能为了降低物流成本而影响对用户的物流服务质量。特别是流通业中多频度、准时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能够适应流通发展的这种新趋势。例如,为了符合顾客的要求,及时、迅速地配送发货,企业需要进行物流中心等设施的投资。显然,如果仅仅为了减少物流成本而放弃这种投资,就会影响客户服务质量,得不偿失。

三、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

要想加强物流成本管理、持续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了解有哪些因素影响企业物流成本。通常来说,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有七个方面,包括物流合理化程度、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物流运作方式、物流成本计算方式、物流作业对象、物流运行环境和物流人才。

(一)物流合理化程度

物流合理化就是使一切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和物流管理等活动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或提供尽可能好的物流服务。在一定意义上,物流合理化就是通过流程再造以及对物流活动的巧妙安排,实现物流成本最低和物流效益最大的目标。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效益背反现象,各物流活动所产生的物流成本之间往往也此消彼长,所以,物流的合理化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高低。对企业而言,物流合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因素,也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根本目标。

(二)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

几年前,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还只是一个理想或追求。如今,很多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实践证明,信息化水平高低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前期投入相对较大,但建成后的效果往往超乎意料。很多知名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不仅实现了企业内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和物流管理等物流活动的整合与信息共享,建立了物流活动的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了传统物流管理方式的突破,而且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延伸,实现了供应链上各方的信息共享,促进了供应链物流流程的再造,实现了多方共赢。所以,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与物流成本高低密切相关。事实上,全面推行物流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建设初期甚至会大幅提升物流成本,但从长远看,要想持续提升物流管理水平,探寻降低物流成本的“第三利润源”,信息化建设不可替代。

(三)物流运作方式

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的引入,很多企业更加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把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物流业务全部或部分外包出去。中国仓储协会连续6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显示,约有50%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有意愿将所有的自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就现行物流业务运作实践来看,企业物流业务运作方式大致有三种:全部自营、部分自营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而企业物流业务运作方式的选择主要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和降低成本的追求,不同的物流业务运作方式所产生的物流成本截然不同。基于这一点,企业在物流业务运作方式上往往能够作出理性的选择,在认真计算投入产出比和物流总成本,同时充分考虑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选择并适时调整合适的物流业务运作方式。

(四)物流成本计算方式

物流合理化程度、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以及物流业务运作方式三个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其程度和实施方式的不同会真实地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高低。不同于上述三个影响因素,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计算物流成本,物流成本都真实、客观地存在,计算方式的不同影响的只是最终呈现给决策者的物流成本结果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企业采取粗放的成本计算方式,计算出的物流成本值会偏低。随着物流成本计算精细化程度的提高,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会扩大,最终计算出的物流成本值会有所增加。事实上,不同国家计算物流成本的方式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不同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2006年,我国出台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对企业物流成本构成内容与计算方式进行了明确和统一,企业计算物流成本自此有了统一的标准。

(五)物流作业对象

物流作业对象包括原材料、产成品等,不同的作业对象也会影响物流成本,主要表现在产品的种类、密度、价值、可替代性和风险性等。一般来说,产品价值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物流成本的大小。产品密度越大,相同运输单位所装的货物也就越多,运输成本就会越低;同理,仓库中一定空间领域存放的货物也就越多,库存成本就会降低。

(六)物流运行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空间因素、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等。如果物流系统中企业制造中心或仓库相对于目标市场或供货点的位置太远,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或拥塞,交通状况比较差,就必然会增加运输及包装等成本;但若在目标市场建立或租用仓库,又会增加库存成本。因此,自然环境因素对物流成本的影响是很大的。

2.资金环境

企业利用贷款进行生产或流通,必然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资金利用率的高低,影响着利息支出的大小,从而也影响着物流成本的高低。如果是企业自有资金,则存在机会成本的问题。所以,要优化资金环境,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

(七)物流人才

做到物流的合理化,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员实现。他们的工作态度、方式方法等,间接影响着企业物流成本的大小。他们的一个好的建议或合理优化的方案,都会为企业降低成本,带来效益,是物流企业的宝贵资源。所以,要实现现代化物流,就要重视物流人才这个因素,重视培养与培训,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终实现赢利的增加。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措施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接下来,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物流成本。

(一)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合理化就是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好的物流服务。

根据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理论,物流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成本的增大,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物流合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也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总目标。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的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系统考虑。比如,企业重视配车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以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合理使用配送作业涉及的各种资源。

(二)通过物流标准化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

制定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

物流标准化是运输过程中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能有效衔接,大大提高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三)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物流服务的管理来降低成本

实行供应链管理不仅要求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实现效率化,也需要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以及客户、运输业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

正因为如此,为追求成本的效率化,不仅仅企业中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要加强控制,采购部门等各职能部门也都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对顾客的物流服务不仅可以确保企业利益,而且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通过削减退货来降低物流成本

退货成本也是企业物流成本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因为随着退货会产生一系列的物流费用,退货商品损伤或滞销而产生的经济费用以及处理退货商品所需的人员费用和各种事务性费用,特别是在退货的情况下,一般是由商品提供者承担退货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不仅如此,由于这类商品较为分散,商品入库、账单处理等业务也很复杂。因此,削减退货成本是物流成本控制活动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五)通过构筑现代信息系统降低物流成本

要实现企业与其他交易企业之间的效率化的交易关系,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

一方面,能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正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能由此建立起战略的物流经营系统。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可以将企业订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和计划。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可以从整体上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使混杂在其他业务中的物流活动的成本能精确地计算出来,而不会把成本转嫁到其他企业或部门。

(六)通过加强物流质量管理降低物流成本

加强物流质量管理,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物流质量,才能减少并最终消除各种差错事故,降低各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降低物流过程的消耗,从而保持良好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客户,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经营,提高物流效率,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物流服务质量

物流服务质量指物流企业对客户提供服务,使客户满意的程度。如第三方物流企业采用GPS定位系统,能使客户对货物的运送情况进行随时跟踪。

由于信息和物流设施的不断改善,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必然会不断得到提高。

2.物流工作质量

物流工作质量是指物流服务各环节、各岗位具体的工作质量。这是相对于企业内部而言的,是在一定标准下的物流质量的内部控制。

具体的控制主要通过物流工作质量指标实现,包括运输工作质量指标、仓库工作质量指标、包装工作质量指标、配送工作质量指标、流通加工工作质量指标及信息工作质量指标等。

3.商品质量

商品质量指商品运送过程中对原有质量(数量、形状、性能)的保证,应尽量避免商品的破损。

(七)从流通全过程的视点来加强物流成本的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即追求本企业的物流效率化,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情,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亦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

例如,有些厂商是直接面对批发商经营的,因此,很多物流中心与批发商物流中心相吻合,从事大批量的商品输送。然而,随着零售业界便民店、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户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投资就有可能沉淀,同时又要求建立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新型物流中心或自动化设备。显然,这些投资尽管从企业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整个流通过程来看,却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八)通过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可以通过提高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美国生产企业的物流周期平均每年16~18次,而我国目前还不到2次。也就是说,生产同样的物品,我们需要的资金是美国的8~9倍。由此可见,在我国,通过提高物流效率来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巨大。

(九)利用物流外包

物流外包是指生产或销售企业为了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把本企业不擅长或没有优势的物流业务部分或全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以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物流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要求企业必须及时、快速地作出市场反应,从而也决定了一个企业几乎不可能擅长或完成企业的所有业务活动,因此,企业必须有所取舍,集中优势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社会专业化部门来完成。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企业物流外包是降低经营成本的一个较好的措施。

(十)引进和培养现代物流人才

人才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物流设施设备的运用、物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物流的各种运作和物流的各项管理,等等,最后都是靠物流人才来实施的。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和能力普遍提升,科学遵守物流运行规律,才有可能不断增强物流作业水平和效率。由于我国物流发展时间较短,专业物流人才还很匮乏,从而决定了物流缺乏前瞻性认识和运作能力,影响我国企业物流运作的效率。

在此基础上,企业一方面要不断地引进物流人才,这是获得人才最直接、时间最短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也要提升现有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和能力。企业可以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利用其专业优势,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引进高素质人才,培训在职人员,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提供物流人才保障。

五、物流成本理论

(一)“黑大陆”学说

1962年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经济的黑大陆》一文,将物流比作“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强调应高度重视流通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他指出:“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这里,虽然彼得·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特别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学说主要是针对物流而言的。

由于在财务会计制度下,物流成本在核算过程中被分别计入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等科目,以致在损益表中无法反映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以及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因此物流成本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这就是物流成本被称为“黑大陆”的一个原因。

“黑大陆”学说是对20世纪经济学界存在的愚昧认识的一种批驳和反对,指出在市场经济繁荣和发达的情况下,科学技术也好,经济发展也好,都没有止境。“黑大陆”学说也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与实践都尚不成熟。

从某种意义来说,“黑大陆”学说是一种未来学的研究结论,是战略分析的结论,带有较强的哲学抽象性。这一学说对于物流成本领域研究起到了启迪和动员作用。

(二)“物流冰山”学说

“物流冰山”学说最早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的,他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企业在计算盈亏时,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项目所列的“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用”的金额一般只包括企业支付给其他企业的运输费用和仓储保管费,而这些外付费用不过是企业整个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他把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之下,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角。物流便是一座冰山,其中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成本的一小部分而已,如图1-1所示。

图1-1 “物流冰山”学说

一般情况下,在企业的财务数据中,只能看到支付的外部运输和仓储费用,而实际上,这部分成本在整个物流成本中确实犹如冰山一角。购买原材料所支付的费用,物流基础设施的折旧费,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仓库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搬运以及与物流有关的利息支出等,都计入了原材料、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科目中。事实上,企业向外部支付的物流成本只是物流总成本中很小的一部分。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实践都表明,企业实际物流成本的支出往往要超过企业对外支付物流成本额的5倍以上。

西泽修教授用物流成本具体分析了德鲁克的“黑大陆”学说,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而言还有不清楚的地方,“黑大陆”和“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也正是物流的潜力所在。

“物流冰山”学说之所以成立,除了会计核算制度本身没有考虑到物流成本这个因素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物流活动范围太大,物流成本计算范围也大

物流活动包括供应物流、企业内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从而使物流成本的计算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始终。

2.物流运作环节太多

物流运作环节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涉及以哪几个环节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问题,运作环节的多少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很大。

3.物流成本支付形态太杂

除了对外支付的费用,内部支付形态包括材料费、人工费、设施设备的折旧费、维护修理费、燃料费、水电费、办公费等,几乎涵盖了会计核算中的所有支付形态。

正是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物流成本难以计算,计算时难免挂一漏万。因此,我们所掌握的物流成本确实犹如冰山一角。

(三)“第三利润源”学说

“第三利润源”学说源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在其所著《流通费》(1970)的副标题“不为人知的第三利润源”。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利润源是指生产领域,即物质资源领域,以降低原材料消耗为主。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由于市场商品匮乏,制造企业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销售出去,于是就大力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即“第一利润源”。第二利润源是指人力资源领域,以降低劳务费用为主。当产品充斥市场,转为供大于求,销售产生困难时,也就是第一利润达到一定极限、很难持续发展时,便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人力领域最初依靠廉价劳动力,其后则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减少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我们称之为“第二利润源”。然而,在前两个利润源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受到重视,于是出现了“第三利润源”的说法。

这三个利润源着重开发生产力的三个不同要素:第一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第二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挖掘对象则是生产力中劳动工具的潜力,同时注重劳动对象与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全面性。

从“第三利润源”学说中,可以认识到:

1)物流活动和其他独立的经济活动一样,不仅是总成本的构成因素,也可以是单独的赢利因素,可以成为“利润中心”;

2)从物流服务角度看,通过有效的物流服务,可以给接受物流服务的生产企业创造更好的赢利机会,成为生产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3)通过有效的物流服务,可以优化社会经济系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提高国民经济总效益。

(四)“效益背反”理论

物流“效益背反”是指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存在着相互损益的矛盾,即某一方面受益,则他方受损,亦即追求一方必须舍弃另一方,反之亦然。

1.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

物流服务的高水平在带来企业业务量和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物流成本的增加,即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必然伴随着高水平的物流成本,而且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之间并非呈线性关系,投入相同的物流成本并非可以得到相同的物流服务增长,如图1-2所示。

图1-2 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关系

与处于竞争状态的其他企业相比,在服务水平相当高的情况下,要想超过竞争对手、维持更高的服务水平,就需要有更多的投入。

一般在对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作决策时,可以以价值工程理论为指导,考虑以下四种方法。

(1)保持物流服务水平不变,尽量降低物流成本

在不改变物流服务水平的情况下,通过改进物流系统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价值。这种通过优化系统结构降低物流成本来维持一定物流服务水平的方法称为追求效益法。

(2)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增加物流成本

这是许多企业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做法,是企业物流面对特定客户或面临竞争对手时所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做法。

(3)保持物流成本不变,提高服务水平

这是一种积极的物流成本对策,是一种追求效益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利用物流成本性能的方法。

(4)用较低的物流成本,实现较高的物流服务

这是一种增加效益、具有战略意义的方法。企业物流只有合理运用自身的资源,才能获得这样的成果。

2.物流各项活动的效益背反

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使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亦然。为此,必须注重研究物流的总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化,使系统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最低成本,实现最佳效益。例如,减少库存据点并尽量减少库存,必然使库存补充变得频繁,增加了运输成本。再以包装为例,在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皆不变的前提下,假定其他成本因素也不变,那么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分钱就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利润就越高。但是,商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如果节省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造成了大量损失,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显然,包装活动的效益是以其他损失为代价的,我国流通领域每年因包装不善出现的上百亿的商品损失,就是这种效益背反的实证。

(五)成本中心学说

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问题,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合理化、现代化,也不仅仅是为了支持和保障其他活动,重要的是通过物流管理和一系列物流活动来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这就是成本中心学说的含义。

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而言还很不清楚,在“黑大陆”中和“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也是物流的潜力所在,这无疑激起了人们对物流成本的关注并推动了企业物流的发展。但是,成本中心学说过分地强调了物流的成本机能,认为改进物流的目标是降低成本,致使物流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认可,从而限制了物流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六)服务中心学说

服务中心学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学者对物流的认识。他们认为,物流活动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了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服务中心学说特别强调了物流的服务保障功能,认为服务重于成本,通过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实现总成本的下降。企业借助于物流的服务保障作用,可以通过整体能力的加强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