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科技传播的功能

农业科技传播的功能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利用具有价值增值性,可以使非资源性物质变成资源性物质,使低附加值产品变成高附加值产品,还可使劳动资料、劳动者素质及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发生内在变革,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从科学技术知识的本性上说,它是一种“私有产品”或者说是一种“私人信息”,农业科技知识也不例外。这些群体或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最终使农业科技知识变成各种农产品,是农业科技知识变成有形的物质形态。

第二节 农业科技传播的功能

20世纪,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世界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在,几乎每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科学技术当做国家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在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使我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得到同步发展,人们也意识到了必须为农业科技的传播、发展解决一系列基础性问题,其中就包括要重新审视农业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其对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规划和战略,促进农业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

农业科技传播只有在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服务于农业科技发展,以及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才会产生社会功能,创造社会价值。

一、农业科技知识及其可传性

农业科技知识包含在科技知识这个大的范畴中。农业科技知识既有与科技知识相同的特点和特征,但也有差异性。

农业科技知识信息所表达和承载的是存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现象和事实,可以借助文字、语言、数字、记号、图表、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进行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总是处在流动中,能通过多种渠道和传输手段不断扩散,农业科技信息也具有传播学研究的信息的社会性和目的性、共享性、寄载性等共同特征,这些特点和特征都说明农业科技知识信息具有可传性,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加以传播,实现对信息的分享与利用。这是农业科技传播产生功能、创造价值的基础。

农业科技信息同所有的科技信息一样具有科学性、普遍性、专业性以及价值增值性等特性。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利用具有价值增值性,可以使非资源性物质变成资源性物质,使低附加值产品变成高附加值产品,还可使劳动资料、劳动者素质及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发生内在变革,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已成为经济过程的一种基本要素,可以作为“原材料”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具有了商品属性,成为一种知识商品,而且知识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具有非常强大的增值功能。

农业科技知识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科技书刊等等方式从科技知识的所有者那里通过传播成为广大受众共享的信息,从而产生效用。

农业科技知识信息与其他科技信息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①应用信息群体的广泛性。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有7亿为农业人口,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温湿度和海拔差异巨大,种养的物种繁多;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要使农业生产人员掌握有关的农业科技知识有巨大的难度,反映了知识信息的专业性与掌握和使用知识信息群体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②增值的普遍性。农业科技知识与其他科技知识一样具有价值增值性,但是,农业科技的价值增值体现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增值,而没有体现在哪一个法人实体上,这是与其他科技知识增值的不同表现。正是因为这样的普遍的增值,使得农业科技的传播推广实施人得不到经济利益的回报,因而离开了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农业科技传播推广活动就没有开展下去的经济支撑。

从科学技术知识的本性上说,它是一种“私有产品”或者说是一种“私人信息”,农业科技知识也不例外。但是,知识是一种有用的“产品”,掌握一定的知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自然之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自然,生产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改善我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获得知识有两个基本的途径:一是亲自去发现,二是通过学习获得。学习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

知识具有可传性和共享性,它可以被传播,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一旦通过传播过程实现了共享,那么知识就转变成了一种“共享信息”、“公共信息”。这时就可实现知识的社会价值,产生社会功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科技传播是把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环节,是实现其价值的先导和基础。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而且影响着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实现。科技传播过程扩散知识,帮助科学技术实现其社会功能。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传播有了其存在的理由、意义和价值,产生了社会功能。

农业科技知识是科技知识中一个大的专业方面。农业科技是否被传播,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首先是影响农业科技本身的价值,其次是影响着农业科技能否变成现实生产力,能否对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的生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二、农业科技传播的流程和作用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农业科技知识具有可传性,其传播的过程是将“私有的”科技知识向知识的需求者传播,使其成为公共信息或公共知识。那么分析传播过程中农业科技知识流程变化对于如何提高传播效果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一)农业科技传播的知识流程

从大的方面来说,科技知识信息的流程大致分以下几个流程:朝向知识创新组织的知识流程;朝向知识教育组织的知识流程;朝向知识应用组织的知识流程;朝向社会公众的知识流程。

就农业科技知识而言,其知识的流向第一是农业科学家向农业科技知识创新组织的知识流程。属于“体内循环”。这些创新组织主要是指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中的专家教授,也包括部分其他领域从事的研究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或机构。农业科技知识由科学家个人传到科技创新组织内部,被其他科学家掌握,用于农业科技知识的再创造。例如植物基因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被其他科学家掌握后用于不同植物间的基因转移研究产生转基因知识和技术,这就属于农业科技知识的体制内循环过程。

第二是向农业科技知识教育组织的知识流程。这是农业科技知识实现外部化、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之一。最典型的例子是承担各种高级人才培养的高等农业院校或综合性院校的农业相关学科。教师们通过自己的科研发现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或通过从其他农业科技知识创新组织的学习获得相关知识,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把农业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有关农业科技知识或能力的教育培养。

第三是向农业科技知识应用组织或群体的知识流程。这是农业科技知识发挥其作用、创造社会价值的最终归宿。这一知识流程不仅把农业科技知识扩散到了知识创新组织之外,而且促进了知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其中包括向农业管理者、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者等群体或个人的流向。这些群体或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最终使农业科技知识变成各种农产品,是农业科技知识变成有形的物质形态。当然农业科技知识还包括一些农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它的应用可以提高质量和效率,因此农业科技知识的应用群体不只是生产群体,还应包括管理群体。

第四是向社会公众的知识流程。大众媒体组织从知识创新组织获取有关的农业科技知识后,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传播出去,或向社会公众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或向公众报道农业科技动态,促进了农业科技知识信息从科学家向社会公众的转移。这种知识流动的最基本功能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使社会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公众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社会公众的农业科学素养。公众的农业科技知识素养提高了,反过来可以通过社会氛围、市场消费等行为影响农业科技的扩散和推广。这种知识流向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二)农业科技传播的作用

农业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依赖于它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扩散与分配,从农业科技传播的知识流程来看它有两方面的作用:有效联结农业科技知识的供给与需求,合理配置农业科技知识资源。

1.知识沟

在目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农业科技知识的创新任务一般是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型大学等等来完成的。其他的社会组织和群体也可能生产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但所占比重较少。但是社会中的所有组织和人群都可能是知识的需求者,农业中有关健康和生活的相关科技知识所有人都需要,而需要应用知识的是那些从事农业经营、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的群体或个人。在知识创新组织(群体)、知识应用组织(群体)之间存在的这种人为的割裂状态,造成了知识型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存在着一个“知识沟(gap)”,正是因为这个知识沟的存在,才需要通过传播建立一座知识传播的“桥梁”和“通道”,建立一种链接和合作机制,使创新组织生产出来的知识能够输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提供给知识的需求方。

当然,这种链接和合作机制的建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有民族文化历史因素,有政策性因素,也有制度性因素等,但知识流通渠道建设是这种机制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础。农业科技传播就是农业科技知识流通的渠道,它把科学家们发现的“私有知识”从科学共同体中“带动”出来,提供给社会上的其他组织,让他们学习和应用。而且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双向传递功能,不仅向社会输送知识,还向知识创新组织反馈社会的科技需求,促进知识创新组织和一般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流动,建立组织间的互动合作机制。例如,农业科研人员到生产一线进行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时,首先是将农业科技知识传给生产者,其次,生产者还会向他提出一些解决不了的其他问题,这个过程就是科技知识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如果社会中缺少了科技传播这一环节和中介,知识在社会中的流动就会受阻,某些知识流程就会被阻断,知识就难以进入社会,当然也就无法转化为社会资源;即便是科技传播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不高,知识的扩散和流动效率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大量的知识就难以及时扩散并得到有效应用,从而造成知识资源的“浪费”。

农业科技传播的第二个作用是在整个社会中合理分配农业科技知识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社会组织之间,甚至是个人之间,在发展中都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都需要取得和利用各种资源获取竞争优势,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获取各种知识与技术资源。农业科技知识属于信息资源类型,就这种资源而言,不同组织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不均衡状态。有些组织、地域是知识的“富集区”,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与技术,而有些组织、地域则是知识的“贫困区”,缺乏所需的知识与技术。这就给农业科技传播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它能促进知识流动,把知识从“富集区”输送到“贫困区”,实现知识在全社会中的合理分配,并通过这种分配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实现知识资源效用最大化。

2.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交流发展现状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某些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也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低的问题。

据《农民日报》2006年9月1日在《农业部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综述》的文章中报道:“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8%,比发达国家大约低30多个百分点。这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增产增收提供了很大的潜力。”

造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因素,有政策因素,其中也涉及科技传播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的问题。有学者对我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状况做过深入研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虽有发展,但并不活跃,情况不容乐观,较多的互动发生在同类机构之间,不同主体之间知识交流的动力明显不足,知识的单向流动比重较大,知识交流的质量明显不高。这表明,在我国,知识创新组织和知识应用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流机制还未完善地建立起来,科技传播的作用机制发挥得并不理想,还不能有效联结知识的供给与需求。这些都反映的是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

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强调“科学价值”和“技术价值”,相当—部分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中也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忽视“可应用性”研究,大量科技成果难以应用到社会生产过程。就面向市场需要而言,实际上存在这样一个矛盾的局面:科学技术成果数量巨大但有效供给却相当不足。一方面是技术创新组织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有效需求动力不足,于是知识创新组织与知识应用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流难以活跃起来,知识交流的质量也难以得到提高。

就农业科技成果而言,一般研究周期较长,而利用周期较短,从而导致了农业技术供给的相对短缺。农业科研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总量不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主要还是由政府投资,研发人员领取国家工资,重科研、轻转化,也就更缺乏必要的传播扩散意识。农、科、教三者缺乏有机的协调。也就是说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的流程不顺畅。我国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主要由自上而下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构成,在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中,三部门应建立起一种扬长避短、互利合作、协调发展的“农科教三结合”运行机制。但我国科研、教育和推广的连接机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实际上没有形成三者之间紧密结合与合作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农、科、教三者之间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然存在行政性分割,缺乏横向联系和纵向协调,很难形成整合力量和合理分工。这种相互独立、缺乏协调的状况必然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当然,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的交流应用者的自觉性和动力也是重要因素。从有关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科技知识的交流不畅存在在应用组织或个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用农业科技知识的主体——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为89.04%,其中,文盲人数9.56%,小学文化程度人数34.4%。西部地区文盲半文盲占14%,小学以下文化人数占51.5%。较低的文化素质必然导致农村社会的现代科技意识钝化,而且导致农户在采用新技术中的失误增加,风险成本增大,农业新技术的预期净收益下降,这反过来又会使农户固有的避险意识增强,淡化了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第二,农业比较效益低,客观上造成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高而消极对待技术创新。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性(初级产品产业)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因素所导致的农业比较效益低,致使农民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或报酬递增,而且有可能会出现报酬递减,这从根本上挫伤了农民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比较利益诱导结果使农业生产要素和高素质的农民向非农产业流动,由此决定了我国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有效需求降低。第三,农户经营规模约束。农户的经营规模制约着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我国农村人多地少,户均经营规模小,而且每户耕种的土地田块分散。这种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和农户采用新技术,尤其对“规模性技术”的采用会受到严重阻碍。并且,农户小规模生产也缺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难以捕捉技术信息或支付不起信息成本,阻滞着新技术对农业的导入。第四,惧怕风险。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幻莫测。过小的经营规模、单薄的经济实力、偏低的文化素质,使得农民几乎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从而降低了他们主动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第五,农业技术和商品市场秩序不规范,严重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近几年,农业技术市场经济主体和个人急功近利、不讲商业信誉,假冒伪劣种子、化肥,虚假、错误信息等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而且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政企不分、地区分割、行业壁垒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规范的农业技术和商品市场秩序加大了农民采用农业技术的风险,严重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第六,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资金不足。相对充裕的资金是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前提和保证,然而由于农民收入本来就有限,加之负担沉重,以及农村借贷体系不完备,致使农民使用新技术的资金严重不足,阻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24)

三、农业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科学化,科技传播成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大量接触的传播现象,它在我们周围构造一个科学技术知识环境,并以其巨大的渗透力无孔不入地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到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农业科技知识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越来越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农业科技传播的功能和价值也日益显现出来。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农业科技知识实现外部化

促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外部化、社会化和共享化,是农业科技传播最基础的一种社会功能。所有其他功能都发生于这—功能实现之后,并成为这一功能的延续。

农业科技知识最初只是个别科学家的所有物,是个人知识的一部分,不传播不交流,只有科学家个人知道而别人不得而知,那它只会对这位科学家才有实际的用处,但对他人、对社会则毫无用处,因为对他人、对社会,这种知识实际上并不“存在”。农业科技传播的任务就是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它把个别科学家发现的个人知识公开化、外部化,把知识传播给他人,使他人也能拥有和分享同样的知识,实现知识的社会化、共享化。知识的社会化和共享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个人到他人,二是由科学共同体到社会。通过传播把个别科学家发现的新知识传播给其他人,使知识由个人知识变成多人共知的知识。—般而言,新知识最初的传播总是发生在科学共同体内,科学家把他发现的新知识告知给认知能力相近的同行,知识只在科学共同体内传播。通过科技创新组织与社会建立的传播链将新知识扩散到科学共同体之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传播,就进入了“体外循环”阶段,被扩散到科技教育中,传输到知识应用组织,结果使了解和熟悉这种新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使新知识实现了社会化,在社会范围内也实现了共享化。

对任何知识而言,只有当它转化为“社会知识”并与社会实践过程相联系的时候,才能转变成一种现实的力量;只有当知识的创造者、技术的发明者和技术的应用者在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把有用的科学知识物化为“客体”之后,科学知识才能实实在在地发挥它们的效用:只有通过教育、学习等过程,知识才能为人们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成为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利器;也只有当知识为广大的社会民众理解、接受、掌握以后,它才能成为提升民众思想认识水平、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的基础,才能成为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手段。

(二)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科技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得以存续的基本条件。没有传播的帮助,科学家发现的新知识会随着科学家的死亡而消失,新知识就无法保存下来,无法成为知识进步累积的基础。而从科学研究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科学技术创造活动远比人类的其他活动都更依赖于前人的劳动成果。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可传性及其被传播,人类知识才能得以继承并成为后人创造新知识的基础。科学的发展如此,技术的进步也是如此。任何科技创造都是承前启后的一个中间环节,每一次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结果也都是以后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或基础。

农业科技传播将农业领域的科技知识从农业科学家传到农业科研机构,再从农业科研机构传播到整个社会,被更多的人掌握利用。掌握了农业科技知识的人利用这些知识去发现更多的新知识从而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通过传播,许多人掌握了有关的农业科技知识以后就可以在重大科学研究中进行协作。例如全世界合作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定,由于工作量的巨大靠一两个研究机构或一个国家的科学家来测定需要很长时间会严重影响此类研究的进展,通过传播使更多的人掌握测定技术加入到基因研究中来,就可以实现科研的协作。

另外,通过农业科技传播可以使最新的科技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人或组织及时了解最新科技进展,从而可以减少研究工作的重负,减少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浪费。在我国,曾有人估计,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的60%中部分重复的又在20%以上,与国外重复的也有30%左右,这种状况表明必须对科技传播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解决科技传播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使科学家们能够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使那些利用了大量科研资源做出的科学发现及时扩散开来,成为科学技术能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基础。

(三)促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

科学技术只有被使用变成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其作用。农业科技传播中通过科技教育和科技普及等途径,能使科学技术与应用者、劳动者相结合,使劳动者掌握到更多的科技知识,提高自己的智力和技能,提高使用技术支配自然的能力。其次是通过科技知识的“物化”过程,使其转化为新材料、新工具、新设备、新工艺、新手段、新品种,实现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劳动对象的改造,变成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有统计表明, 20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依靠科技进步,现在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到70%—80%以上。

农业科技传播有效连接着知识创新过程和知识应用过程,把知识的供求双方纳入到一个传播时空中,刺激供求双方的互动,促进知识从知识创新系统转移到知识应用系统,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人类社会已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大量资金正流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尤其是信息与通讯、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等相关产业,有力促进了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经济部门,经济贡献率逐年递增,带动了整个经济的稳步增长。

(四)促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代社会已进入到一个以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争夺信息资源开发主动权的世纪。

现代科学已为人们建造了一个足够丰富的知识宝库,而且这一知识宝库每天都有大量新知识的增加。据《科技日报》报道: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0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表明,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资料中,作者机构中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论文共有93352篇,比2002年增加了15957篇,增长率为20.6%,而世界论文总数的增长率为27.3%。我国科技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1834994篇的5.1%。再加上没有被收录的论文其数量是巨大的。及时开发利用这一知识宝库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价值。然而直到今天,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影响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知识信息传播的不畅应该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在数量巨大、迅速激增、专业性增强的现代科技信息环境中,由于加工和传播手段的相对滞后,相当数量的科技知识信息被淹没在科技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大量有实际用处的科技信息无法被及时输送到需要它的地方,知识的利用者在面对科技信息的汪洋大海时更不知道该到何处才能找到所需要的有用信息,结果是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极大阻碍。因此,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科技传播事业的建设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拥有了更为有效的知识加工和传播手段,才能提高知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类知识在量上的激增和更新速度的加快,也给其开发利用提出了挑战。这里面涉及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个是及时性问题。即如何将有潜在价值的知识信息及时扩散和输送到可以利用它的用户手中。第二个是知识辨识的问题。即如何从繁杂庞大的知识信息洪流中辨识出有价值的信息予以开发,这是我们开发利用信息的基础。第三个是成本问题。即如何将信息加工扩散的成本降到最低。这三个问题实际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科技传播。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大力促进科技信息市场的繁荣,建立一个能够集“迅速汇集”、“及时提炼”、“科学辨识”、“便捷输送”诸功能于一体的知识传播网络,提高科技信息传播的效率,降低科技信息加工传播的成本,促进知识信息及时而有效地开发利用。

在目前传播途径多样、信息来源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如何向广大农业生产者传输有价值的、真实的农业科技知识,减少农业生产者应用科技的风险是农业科技传播的基本任务。我们经常从广播和电视上看到一些假信息、坑农害农的事件,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民不知道所得到的农业科技信息的真伪,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才能得到有用的、真实的科技信息。

(五)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现代科技发展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共中之一是专业化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专业化发展造成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似乎越来越远离普通民众的生活经验。当越来越多的专业术语、专业知识一齐向人们涌来的时候,他们甚至都难以了解那些专业术语背后表述的是什么,更谈不上有效学习用这些术语表达的科技知识。

在我国,这方面的情况似乎尤为严重。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01年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4%。专家们指出,这一比例虽然比前几次调查结果有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仍然差距明显。1985年美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20世纪90年代这个数字已接近7%。我国在这方面不仅与发达国家有着显而易见的差距,而且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调查中发现,在过去一年内,我国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比例高达85.9%,没有去过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阅览室的公众比例高达78%,我国公众很少露面的这些场所,恰恰是发达国家民众经常到场、进行科学素养熏陶的乐土;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还存在极不平衡的状况,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上均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农业科技传播面向的对象是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广大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科技素养、科学判断能力等多方面都与理解、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知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这是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

农业科技传播有助于科学的普及。通过广泛的科技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在社会范围内得以广泛扩散,进入科学家群体和社会公众群体,可以为科学家输送最新资料情报,也可以向非专业人群传播,使他们能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能对实践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给出科学的解释,提高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形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甚至学会科学思维,能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辨别伪科学,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对于农业来说,它关系到每个人的一日三餐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关系到健康和安全,棉花等关系到穿戴,工业原材料关系到生活用品的质量和价格,等等。提高了社会所有人的农业科技素养,就为农业科技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人人关心和支持农业科技开发的社会氛围,这样就为农业科技各个方面的工作的开展直接或间接创造了条件。

知识经济是一种国家规模的经济,要实现向知识经济的转移,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多一些科技上的产出或多培养一些科技精英,知识经济要依靠社会的全面科学化、知识化,依靠人们科学文化素养和科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依靠全社会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的理解与支持。而只有在全体成员科学素养得以提高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建立一个有利于发展科技和应用科技成果的机制,营造一个认可、理解、鼓励科技发展及其应用的氛围,形成尊重科学技术劳动和科学技术劳动者的风气,拥有一个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同样要充分发挥科学传播的社会功能,广泛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六)体现科学的文化价值

科学技术活动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科学技术还内含丰富的文化价值要素,包含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念,这是科技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精神因素。通过科技传播途径和过程,让科学所具有的这些精神因素扩散到社会的各个方向和各个层次,使科学的精神价值得到广泛示范,有助于提高广大民众的科学认识水平,启迪民众的思想,丰富民众的知识,更新民众的价值观念,促进民众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科学化,使社会的价值体系得到科学塑造,从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农业科技传播的重点区域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在这些地方由于整个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愚昧、迷信、落后的风俗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思想解放。在这些地区进行广泛的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这些活动所包含的科技思想和科学精神将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改善他们的行为,使其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最终提高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科学技术正在以其巨大的力量无孔不入地进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通过科技传播,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生活和生存的必需。对于社会公众来说,除去曾经接受过的科技教育以外,很难有专门的教育渠道来获得这些必需的、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些知识只能通过科技传播的各种途径,特别是大众传播、公众之间的交流来获取。

当然,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带来的好处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欢迎科学技术的发展,支持科学技术的运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在一定范围内给人类带来了危害,科学技术也产生了多方面的负作用,科学技术在将人类带向文明的时候,也让人类付出了代价: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却也使人类生活越来越依附于技术;能源开采为社会提供了动力,但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科技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大为提高,但也使社会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原子核裂变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形式,也给人类带来了具有毁灭性的核威胁;克隆技术有可能在农业生产、畜牧业发展、医药制造等方向带来巨大效益,但克隆技术一旦被用来克隆人,则可能会使人类的尊严、伦理关系、社会结构遭遇空前的挑战。

实际上,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中叶以后就被人们意识到了。由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而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人们就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了解一些常识性的科学知识,而是希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更透明,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监督。于是便产生了“公众理解科学”运动。这一运动的实质是:公众希望了解“更加全面”的科学,拥有更大的知情权,以便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学的利益和公共利益等问题与科学家进行交流和讨论,评价、判断甚至是监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很显然,这种要求是多方面的,社会公众要积极从各种传播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自己的科学判断力。科学家也要负起自己的责任,向公众传播更多的知识,让公众对科学技术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涉及全人类的利益,任何人都没有特权,也没有豁免权,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对其予以关注。

农业科技传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农业科技传播从狭义上讲是面向我国知识水平低、科技素养差而又急需农业科技知识的广大农村和农民,科技传播的任务更重,作用更大,其意义更深远。因此搞好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将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农业的发展,农村富裕,农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是我国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农业科技传播将推动这一目标及早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