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传者

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传者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凡是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创造、载运、转移与转化、推广工作的劳动者,都可以称之为农业科技传播者。在农业科技传播活动中,农业科技传播者即农业科技信息的提供者、农业科技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来源。按照职业化程度的高低,又可以将其划分为体制内的职业农业科技传播者和体制外的非职业农业科技传播者。农业部是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另一个主力军,与教育部一起组成了我国农业科研的主要体系。

第一节 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传者

《农民日报》2006年3月29日讯(记者金慧英):“日前在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镇的一片空地上,一大圈桌子外挤满了前来咨询的农民。这里是天津市农业局举办的以‘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科技下乡咨询现场,至此今年全市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已全面启动……现场组织120名农业专家进行咨询答疑,提供两辆农业部统一配发的科技下乡大篷车进行农业科技视频演播,向当地政府和农民捐赠和发放农业科技书籍15万册,并有部分专家深入种养大户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据悉,全市有关农业部门和单位还将开展1至2次市县结合的科技下乡活动,采取举办各类培训班和专题报告讲座、送科技资料及生产资料到田间地头不同形式,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解决当前生产实际问题。”(1)

在这篇新闻报道中,120名农业专家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农业科技传播者。凡是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创造、载运、转移与转化、推广工作的劳动者,都可以称之为农业科技传播者。包括农业科技研究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科技教育人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人员以及农业科技经营人员等。他们是农业科技信息的中介者,一头连着农业科技信息源(信源),另外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信宿)。只有对农业科技传播者群体构成、职业特点、素质要求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方位考察,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农业科技传播活动。

一、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构成

在传播学中,传播者是指信息的提供者,亦即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一方。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重要引发者,是传播主体以及传播内容的来源。在农业科技传播活动中,农业科技传播者即农业科技信息的提供者、农业科技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来源。(2)从这个意义上看,农业科技传播者人员众多,体系庞大,构成复杂。为了更清晰地把握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概念,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细分。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农业科技传播者分成不同的类别,比如,按照农业科技信息在功能上的差异,以及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可以将农业科技传播者分为农业科学理论传播者、农业工程技术传播者、二次或三次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者、农业科技动态信息传播者等。按照传播者的工作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部门的推广员;报社、电视台、出版社、农广校里的编辑记者等农业科技传媒业者,乡镇、村里的科技示范户、种养能手等基层农民。按照职业化程度的高低,又可以将其划分为体制内的职业农业科技传播者和体制外的非职业农业科技传播者。在本书中,我们主要以传播者的工作性质为划分依据,将农业科技传播者划分为四级传播模式。

(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

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展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教育部门应当在农村开展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把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列为研究课题,其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也可以由该农业科研单位、该学校直接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这里所指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在我国主要是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等农业科技传播者主要分布在教育部和农业部。教育部网站信息显示,截止2005年5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中有农业类院校34所(不包括25所民办农业类普通高校),占全部1545所(不包括249所民办普通高校)普通高校的2.2%,这其中还不包括上世纪90年代高校整合合并的农业院校,例如,浙江农业大学于1998年9月与浙江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江苏农学院于1992年与扬州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扬州大学;哲里木畜牧学院于2000年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等3所院校合并组建内蒙古民族大学。

农业院校不仅要承担我国农业高级人才的培育任务,同时还要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除此之外,农业院校还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全面的服务: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做好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人才的硅谷,教师密集度高。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中已有专任教师74.92万人,与2002年相比仅一年就增加了13.1万人。其中,教授已有7.35万人,副教授22.3万人,分别占到总数的9.8%和30%。按照2.2%的比例计算,截止到2003年,农业院校的专任教师数量至少达到了1.6万人。这1.6万人囊括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科技的方方面面行业,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巨大引擎。

农业部是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另一个主力军,与教育部一起组成了我国农业科研的主要体系。经过近50年的发展,农业部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地市三级科研结构,如图3—1所示。据1995年统计,全国农业科技人员6.8万人,按层次划分,国家级科研机构0.86万人,省级科研机构3.47万人,地市级科研机构2.55万人。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业科技队伍初具规模,从建国时不足千人猛增到12. 5万人。这支队伍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在1950~2005年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共计1926项。对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原局长、研究员信乃诠指出:“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且面临严重流失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初中级人员多,高层次人员少;传统型研究人员多,创新型人才少;单一专业人才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少,尤其缺乏有世界影响、能站在学科前沿的科学领军人物。”(3)

img13

图3-1 农业部科研体系

(二)农技推广部门的推广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原有人民公社时期“四级农科网”(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与中央到乡镇五个行政层级相对应的“五级一员一户”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其中在村一级设立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如图3—2所示。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重点建设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将原来各自独立的植保站、土肥站和种子站等整合在一起,1995年,农业部又将全国种子总站、农技推广总站、植保总站、土肥总站等合并组建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初步实现了推广资源从分散向综合的转变,并在运行机制上逐步形成了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据调查,全国2003年在编农技推广人员为103万人,平均每县500余人”。(4)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农业科研、推广人员至少有110多万人,单独看这个数字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与10亿农村人口比起来,又是微乎其微的,这里我们引用“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作为衡量指标。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指每万个农村居民所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这里的农业科技人员指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农业科技证书,从事农林牧渔生产或与这些生产有关的科研、科普或技术推广人员。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反映了农村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水平,按照计算公式: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村农业科技人员总量/农村总人口)×100%,我国的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仅为64人,而以色列有140人、美国有80人、日本有75人。农业科研、推广人员不仅占总人口比例偏小,与国际水平有距离,就是在各级科研机构之间分布也不均衡。“15万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主要分布在省部办的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很多县没有高级农业技术人员,在从事科技研究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分布方面,美国在企业的人数占全国总数的80.8%,独立的科研机构仅仅占6.1%,英国,在企业中的占61.4%,独力的科研机构占10.0%,日本,在企业中的占57.3%,独立的科研机构占4.7%,而我国,企业仅占35%,独立科研机构占36.2%。”(5)

img14

图3-2 全国农技推广体系

(三)报社、电视台、出版社的编辑记者等传媒业者

依据农业科技传媒业者具体从事的职业特点,我们可以把其划分为电影厂、电视台、农广校里的编导导演,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里的编辑记者,涉农网站的网络编辑员,广播电台里的通讯员、记者。

1.电影厂、电视台、农广校里的编导导演

这些人主要以影片、电视节目等声像媒体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目前在我国,从事农业科技电影创作的部门主要有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和各省农业电影电视中心。1995年以前,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当时称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主要生产农业科教影片,拍摄的一些影片如《草蛉》、《蓝色的血液》、《防治沙漠化》、《移核鱼》等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在广大农村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受关注三农问题的城乡观众所喜爱。

与农业科技电影创作者相比,从事农业科技电视创作的人员众多,规模庞大。在中央有农业部与中央电视台合办的CCTV—7农业频道,在各省也有专门的农业频道或者农业科技栏目(节目)。例如,山东电视台的农科频道;浙江电视台的公共新农村频道;河北电视台的农民频道;湖南电视台的《乡村发现》栏目等等,不一而足。CCTV—7农业频道自1996年元月1日正式播出至今,农业节目已发展到每天播出8小时,拥有《致富经》、《科技苑》等11个在播的农业电视栏目。广大农业科技编导、记者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宗旨,大力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传递经济和科技信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00年,《乡村发现》主持人李兵获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第四届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范长江新闻奖;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总监张文兵获山东省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项——“泰山新闻奖”;CCTV—7《乡约》栏目制片人肖东坡获得过“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还有主持人方面最高奖“金话筒奖”等等。

另外一批以声像方式传递农业科技的传播者是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里的编导老师,包括中央校,各省校,地市校和县区校。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办于1980年12月,直属农业部领导,是一个由近3000所分校、2.3万个教学班和4.6万名办学人员组成的从中央到省、市、县、乡,覆盖广大农村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它以广播、电视、卫星网络、互联网络为手段,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青年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教育项目。据统计,中央农广校从1980年创办至2003年,共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达1.2亿多人次,学历和证书教育800多万人。

2.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里的编辑记者

这些农业科技传播者主要依靠报纸、图书、期刊杂志等出版物进行农业科技传播活动。“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广义出版物包括定期出版物和不定期出版物两大类。定期出版物分为报刊和杂志(期刊),不定期出版物主要指图书。狭义出版物则专指图书和杂志,而将报刊列为新闻领域的传播媒体。”(6)我们这里讨论的出版物是广义概念上的,同时还包括以磁盘、光盘为存储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在上述出版物领域,从事农业科技信息收集、发布、传播的都可以称为农业科技传播者。他们分布在《农民日报》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中国农业音像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报社和一些省级出版社、报社,例如山东农业知识杂志社、江苏农业科学杂志社、福建农业学报杂志社等,此外还有一些农业高校的出版社,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山东农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等。

3.涉农网站的网络编辑员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类型的网站层出不穷,据最新统计,2006年全世界网站数量已超过7000万个,而截至2006年7月3日,中国的域名数量总数达184.3万个。在184.3万个中国域名中,涉农网站大约有6389个,在国家农业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www.agri.gov.cn)上自愿登记注册的农业网站已达4372家,这些农业网站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特有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我们这里所说的涉农网站是指向科研机构、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等涉农人员,提供种植、养殖、加工、农机、市场、生活等农业科技信息查询、浏览、下载服务,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乃至农民、农村生活有促进作用的网站。

从不同角度,农业网站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以运营主体为区分依据,涉农网站可以分为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教学科研机构、新闻媒体机构)主营的网站和非政府主营(中介组织、涉农企业集团、农民协会)的网站。政府主营的网站是指由各级政府中的农业部门建设的网站,是农业网站中的主体部分,从农业部开始,到省,到市,到县,甚至到乡镇,已经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网络结构,如图3—3所示,如中国农业信息网、山东农业信息网。非政府主营的网站是指商业公司办的网站,这些网站一般都目标明确,有较准的市场定位,网站的专业化水平较高,服务功能也较为突出。如山东农业网(www.58ny.com)、中国养殖技术网(Yz.Ag365.com)。根据网站信息内容,涉农网站又可以分为综合性农业网站、农业经济信息类网站、农业科技新闻类网站、农业科技推广类网站、农产品贸易类网站、农业企业网站、农业资源库网站和农业专业系统网站等8大类。这些网站有的以农业科技信息普及、推广、传播的功能见长,有的网站则以农产品销售、推介、交易为宗旨,也有的以专家、学者等少数人为服务对象,介绍农业科技管理、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科技战略等问题。

在以上涉农网站从事信息采集、编辑、发布、更新和维护的人都可以称其为农业科技传播者。有关资料表明,从农业部到省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的局域网和网站都是由这些人在管理运行着,他们支撑着各级网络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的正常运作,日夜提供着信息服务和农产品交易服务。

img15

图3-3 金字塔形的各级政府农业网站

4.广播电台里的通讯员、记者

目前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相继开办了对农频道,比如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农村广播、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科教农村频率、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农村广播。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科教农村频率为例,该频率以“关注‘三农’,服务教育”为宗旨,宣传江西新农村建设崭新风貌,解读“三农”政策,服务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推广致富经验,展现新时代新农民的新风采。开办了一系列贴近农业生产、农民需要的节目,如《985致富金桥》、《老表心里话》、《985农技课堂》、《科普通天下》和《直播新农村》等。在这些频率里,从事节目采访、编辑、制作的记者、通讯员等都可以称其为农业科技传播者。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全国已经开通或正在筹备的对农广播频率数量为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这些对农广播的频率(道)分别占到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的0.42%,很显然,如此之低的比例与我国近9亿的庞大农民受众规模极不相称。

以上所例举介绍的是以电影、电视、广播、网站、出版物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农业科技传播活动的传播者,这些媒体信息的采制、收录、传播离不开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下面看一个实际案例,帮助我们更生动、鲜明地理解通讯员、记者的农业科技传播者角色。

桐乡农民王永兴跑出农业新闻6000多篇

半辈子和田地打交道的农技员王永兴,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30多年中写出农业新闻6000多篇。

52岁的王永兴是河山镇石栏桥村人,嘉兴市农业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镇农技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工作中,他看到农民在种养殖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总是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不久,他想到了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撰写农业广播新闻稿,通过本地电台扩大农业知识宣传范围。

1984年,王永兴发现当地农户热衷养殖牛蛙,但没有科学的养殖技术,通过深入调查,他写出第一篇新闻通讯《牛蛙养殖喜忧录》。文中倡导农民科学养殖牛蛙,走规模化发展之路。这篇通讯在农村广播电台播出后,农民反响强烈,纷纷来找老王“淘关子”。此后,老王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写出了《农民种田告别“三弯腰”》、《“秀优5号”直播获丰收》、《农民田间学校》等新闻稿件,他也因此连续20多年被评为市、镇两级广播电视优秀通讯员。

现在,老王成了当地农村的“名人”,更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大家不仅喜欢从广播里听他写的稿件,更把他当成了“活动农业百科书”。在平日里,农民经常把在良种选购、特种养殖、牲畜疾病防治等方面碰到的难题告诉老王,向他求教,老王也不厌其烦,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他们。(7)

(四)乡镇、村里的科技示范户、种养能手等基层农民

2004年10月11日农业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方案》,标志着以提升农户科技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而科技示范户的选择培育则成为此项工程的重中之重。科技示范户就是在优势农产品产区由各级政府选定的,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群众公认、乐于助人的农户。

科技示范户是“第一个吃新技术螃蟹的人”,学习接受新技术能力强,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发挥自身优势,自主创业致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也较强,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和传授给周围农户,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形成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有人称其为“农民教农民”。在没有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的地区,种养能手、种养大户往往扮演着科技示范户的角色,在科技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同等的作用。

从以上描述中不难看出,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种养能手等基层农民处于整个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流程的末端,他们一方面扮演着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扮演着信息发送者的角色。通过下面一则新闻报道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科技示范户、种养能手的角色定位。

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村看村,户看户,咱们现在种田看的是科技示范户”,这是夏收期间我们在河南省农村听得最多的话,那么科技示范户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河南省滑县贾固村村民李计堂:咱的技术员说了,(收麦子的时候)要按照品种单收、单打、单晒、单存。

这位“发号施令”的人叫李计堂,他有个特殊的身份,是全国的“科技示范户”。设立科技示范户,带动辐射户,这是今年农业部在全国实施的“科技入户工程”的主要内容,它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而现在全国的91871位像李计堂这样的科技示范户就成了享受科技的优先者,同时也是科技推广的排头兵。

河南省滑县贾固村村民李计堂:从种到管、到病虫害的防治,都是我们县乡科技人员给我们进行指导。

李大爷告诉我们今年他的麦子至少能打个500公斤左右,而且按照科技人员传授的方法,他今年种粮的投入也减少了。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适时播种,他一亩地节省种子10斤,按照市场价就是节省了7元,少交了一遍水,那就是节省了10元,用了测土施肥的方法,他节约了100斤碳氨,那就是节省了25元钱,这一算下来,他一亩地就节省了50多块钱。而更让李大爷高兴的是,他今年带动的20个辐射户今年的亩产量都将超过500公斤。

据了解,贾固村的4000多亩小麦,因为有科技示范户的带动,每亩都能增产100斤左右。看着这些实实在在的效果,想当示范户的村民是越来越多了。

记者:为什么大家的热情这么高呀?

贾固村的村委书记李县令:科技示范户不单是自己多打粮食,还能带动其他同志也能多打粮食,所以说就要争着当这个科技示范户。

农业部科学教育司巡视员白金明:(科技入户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跨越最后一道坎。

夏收期间,河南设立小麦科技示范户的3个县,小麦的平均产量都达到了510公斤。(8)

2006年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的第二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不仅国家级示范县的数量由最初的100个增加至200个,而且示范户也由10万户增加到了20万户,两个数字均翻了一番。

(五)各类农业协会

什么是行业协会呢?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美国的《经济学百科全书》中说,行业协会“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行或商人的团体”。日本经济界人士认为,行业协会是“以增进共同利益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事业者的联合体”。英国权威人士指出,“行业协会是由独立的经营单位所组成,是为保护和增进全体成员合理合法利益的组织”。我们认为行业协会是指同行业从业组织和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依法成立的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的非营利性社会经济团体。

农业协会是行业协会的一种,是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的主要以农民自我服务为目的的社会组织,是一种农民自助组织。出于对农民自助组织实际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对我国农村长远发展的潜在意义的考虑,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国家有关部门在正式文件中一直予以肯定和扶持。如: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农村中有着大量的能工巧匠、生产能手、知识青年和复原退伍军人,要发挥他们的特长,支持他们建立技术服务组织”。198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专业农协的“参阅文件”指出:“专业农协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我国特色的、专业化的技术服务组织”。1989年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积极支持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技术员、科技人员为骨干的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和技术研究会,逐步形成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的农村科普组织及农民专业技术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1991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要重视推动民间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和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推广适用技术和开辟新产业中的作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农村各类民办的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新生力量。各级政府要加强指导和扶持,使其在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技术经济实体,走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道路”。1998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农民自主建立的各种专业社、专业协会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组织,多数是以农民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有利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2005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工作若干政策的意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至去年底,全国已成立的诸如养猪协会、水产品协会、蔬菜协会、养蜂协会、花卉协会等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超过13万个。仅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该市从1983年开始,由点到面创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截止目前,全市各类农技协组织已发展到1200多个,会员达6万人,涉及蔬菜、果品、花卉、食用菌、蛋鸡、肉牛、生猪、药材等产业。这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及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让农民走进了没有围墙的大学。

二、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把关行为

把关是任何传播过程必然发生的行为。施拉姆认为,“信息渠道越长,沿渠道就有越多的点,在这些点上,某个人有权声称,某个信息将被接收和转发,是照原样转发还是修改了以后再转发。因此,在信息的流动中,操纵这些‘门’的力量和操作规章或实施操纵的人员就成为至关重要的。”(9)

(一)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gateKeeper),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又译作库尔特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在研究群体传播的过程时,他认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为什么在传播活动中会出现把关人呢?从哈罗德·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来分析,原因有三:其一,信息的差异性(What):客观世界充满着形形色色的信息,每种信息的作用千差万别,需要对其过滤筛选,选择有用信息,淘汰无用信息和干扰信息;其二,传播者的差异性(Who):传播者是一个总体称呼,是由千千万万个个体传播者组成的,遗传学上讲“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个传播者都存在先天的和后天的个体差异,在选择满足传播目的的信息时,会有不同的偏好,做出不同的选择;其三,受众的差异性(Whom):受众的差别正如传播者一样,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需要,即使需要相同,在接受行为、心理上也会有差异,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需要。

传播学认为“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任何一个传播过程中都存在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在信息源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的传递。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二)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把关行为

在农业科技传播中,为什么会出现把关现象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信息内容要求把关

农业科技信息不同于社会信息,它存在伪科技信息和虚假科技信息。伪科技信息就是指那些以自然科技的形式出现,行欺骗、蛊惑之实的完全违背科学原理的造假信息,如永动机、水变油等。虚假科技信息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是夸大或者虚构某项功能,进行误导性陈述,如五色花、长效保鲜剂、养美国青蛙、饲养中国黑豚等。这种信息是一种骗局,危害巨大,近些年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不断发生,说到底都是虚假信息惹的祸。

(2)弱势受众要求把关

农业科技的主要受众是农民,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有限,与城市居民相比,在知识占有、信息获取、经济支配、维权意识上处于劣势,是一种弱势群体。有专家指出,近些年社会群体利益损益结构的变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98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2倍,1999年为2.66倍,2000年为2.80倍。由于知识信息的匮乏,所以在选择致富项目、投资意向上需要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指导、规范;由于经济上的不富足,所以在承担风险、承受挫折等方面,也需要帮助、扶持。

有些时候农业科技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缺席”或者“失语”,把关不严,削弱了传播效果。下面我们以200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案例佐证上述论述。

“米邦塔”神话破灭背后类似骗局为何屡次上演

“种上半亩仙人掌,此地有金三百两。”这个蛊惑人心的神话,使上万家农户上当受骗,仅购买种苗一项,农民就损失了1.4亿元,不少农户为“米邦塔仙人掌致富”的神话大量投资,如今已是倾家荡产。面对这起涉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仙人掌致富”的骗局,我们不禁质疑:是谁在为“神话”推波助澜?谁该为订单农业的市场风险负责?

高额回报诱人上当

“吃我一掌,美味健康”、“种上半亩仙人掌,此地有金三百两”,这些充满诱惑的宣传是王俊涛2002年接触最多也是最诱人的广告语……

公司还在资料当中给广大农户算了一笔账:每亩栽2000片,平均每年可收获8000公斤至1万公斤。目前,“米邦塔”仙人掌菜片的销售价格高达30元/公斤,并且仍呈上扬趋势。因此,按平均每年可收获8000公斤至1万公斤和每公斤获利8元来计算,每亩年收入可达12.8万元至16万元。

有什么农业生产可以超过这种收益呢?打消疑虑的王俊涛很快与公司签订了《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订单种植专用合同》,当年就投资10万元向锦绣大地公司购买种苗、搭建了5个种植大棚等。

王俊涛向记者介绍,在他所在的村里,一共有仙人掌大棚100多个,40多家农户参与种植,其中种植最多的投资30多万元搭了12个棚。而在全国,与王俊涛一样的农户遍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量达1万多户。

……

王俊涛与锦绣大地公司签订的为期一年的订单合同规定,公司以每片3元的价格回收。令王俊涛没想到的是,当他辛辛苦苦盼着仙人掌成熟时,却没有盼来锦绣大地公司的收购……王俊涛多次找到北京的锦绣大地分公司,但公司寻找各种借口不履行合同……

农户普遍反映,仙人掌年收获量根本没有公司说的那么高,年亩产只有四五千公斤左右……

3年后,眼看着已经收割的2万多公斤仙人掌叶片正在腐烂,而地里的仙人掌依然在疯长,而4亩多粮田正在被沙化,3年来颗粒无收,王俊涛只好忍痛举起柴刀将它们全部砍倒在地。

订单农业也有风险。

农业部门有关人士介绍,类似“仙人掌”的骗局在国内已经接连发生,如“蝎子热”、“芦荟热”、“养鸽热”、“海狸鼠热”、“长毛兔热”、“高分子塑料膜热”,都是农业公司和种植户签订包销合同,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并以高额回报方式,诱使很多种植户以为没有风险而纷纷投入,容易导致大面积上当受骗现象的发生。专家分析认为,特种种养业的产品都具有特定的消费人群、特定的市场,一般来说市场容量有限。除了人为炒作的短期暴利,其产品价格一定会受到市场规律的约束。一旦产品过量,又没有综合加工体系作支撑和市场销售渠道作保证,产品滞销是必然的结果。以仙人掌为例,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区域试种和深度开发研究阶段,市场预期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在引种时务必考虑市场风险。为此,专家建议,对待此类致富信息,一定要注意慎重分析:一是不要相信“高额利润”承诺。二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三是不要迷信各种宣传。(10)

既然把关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农业科技传播也不例外。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把关过程。

(1)收集信息

农业科技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的任何事物,它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创造物,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信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来源有自然信源、社会信源和知识信源。例如,农业气象是一种自然信息,《农业技术推广法》是社会信息,小麦新兴播种技术是知识信息。农业科技传播者要到社会和自然界去寻求适合传播的、有传播价值的农业科技信息。

(2)过滤信息

收集到的信息可能好多条,既有有用信息,也有无用信息,甚至有有害信息,接下来就要根据传播目的及信息受众情况,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过滤,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其实,信息的收集与过滤是相互搀杂的,很难将其截然分开,信息的收集可以看做是粗略的过滤。

(3)制作信息

农业科技传播者的传播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体现在这一环节。虽然已经研究确定了将要传播的信息,但并不等于说这个信息就是受众最终接受的信息。因为传播者理解得了的,受众不一定理解。传播者还要将过滤后的信息编码,使之符号化,加工成受众能接受的信息。

(4)传播讯息

将制作、加工好的农业科技信息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到达受众手中。这时的信息是依托于某种介质——传播品,比如电视节目、光盘、书籍、明白纸、宣传品等。

下面我们以某地推广新品种番茄种植技术为例,详细了解一下上述四个把关阶段。要想推广此项技术,推广员必须去图书馆、情报所,或者查阅专业书籍,了解最新番茄品种的研究资料,熟悉它们的生理状况、管理要点,此外推广员还必须了解当地的气象、水质、土壤等信息,这一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采集。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分析、对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选择适宜于种植的品种,这就是过滤信息。在经过信息的收集、过滤后,推广员有可能已经完全掌握了新品种番茄种植技术,但是他必须把这项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户,变成农户能接受的技术。推广员结合资料,自己编写了一本番茄种植小手册。这个过程可以看做是信息的加工。在合适的机会、场所,比如科技大集、群众大会上把手册分发给农户,这样就把新品种番茄种植技术传播出去了。

农业科技传播者进行把关都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因传播者所处的社会、媒介组织以及个人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把关行为似乎是个人行为,但是实际上其中隐含着一系列影响把关的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受众等多方面因素。农业科技传播者进行把关,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他们要为广大农业科技受众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实现生产、生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因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也影响着传播活动。而农业科技传播是一个关系农业基础产业的应用领域,是对广大农民受众传递科技信息,因此,信息自身的因素和受众的因素是农业科技传播者把关时着重考虑的因素。认识到这些影响把关的因素,可使农业科技传播者把关更有效,更符合社会需要。

(1)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社会因素:国情是最大的外界环境,这是把关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选择的信息要符合特定的国情,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传播的农业科技要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科技开发工作管理办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原则。这就是说对信息进行把关时,还要注意如何处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防止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比如,工厂化养猪虽然有客观的经济效益,但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不可小视。

(2)组织自身因素:农业科技传播者大部分隶属某一组织或者行业部门,阶级划分、政党归属、集团利益等组织因素必然对把关行为产生影响,他们必须依照本组织要求规范进行把关。比如CCTV—7的《每日农经》栏目的定位规范是“了解政策、掌握行情;开阔视野、传递心声;市场行情信息,权威人士分析,发布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信息”。在这一栏目制作播出的节目必须符合此规范。此外,把关人也会受到组织环境如上级、同僚的影响。

(3)信息自身因素:把关时决定信息是否进入传播过程,最重要的是看信息本身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我国幅员辽阔,受海拔、光照、温度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形成许多不同的农业生态区,如东北三江平原农业生态区、黄土高原干旱农业生态区和黄淮农业生态区等。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在技术需要和应用环节上都以地域生态条件为基础,因而也就带上了地域性的印记,如许多作物和家畜品种、栽培制度或方法、畜禽饲养技术和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等成果;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种植和收获的作物,如东北地区小麦是春种秋收,华北地区小麦是秋种夏收等。作物有不同的生长期和播种季节,错过了种植的时令将错过一年的收成。农业科技信息所具有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决定了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传播环境和合适的传播时令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传播价值,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传播者在进行把关时一定熟悉传播范围的生态特点和农作物相应的生长时令。

(4)技术因素:要考虑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满足要求,比如在没有电脑的地方,不能采用因特网这种推广方式。

(5)受众因素:传播过程是围绕争取更多的受众进行的,农业科技传播也不例外。在对信息进行把关时要考虑受众的因素,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

(6)传播者个人因素:把关毕竟是人的行为,所以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传播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特征包括个性创造力和经验能力、传播方式包括能力水平,个人编码方式水平,个人传播能力等这些预存立场都会对把关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在科技信息的采写编辑过程中难免会掺入主观的色彩。

三、农业科技传播者采用的传播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农业科技传播分成不同的类型。譬如,按照信息的流向,可以区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按照传播目的的显隐,可以区分为潜在传播和显明传播;按照受众的范围,可以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在这里我们结合农业科技传播活动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传播学者的观点,按照四分法来讨论农业科技传播。

翟杰全同志在《让科技跨越时空》一书中,将科技传播区分为这样四种渠道(类型):专业沟通、科技教育(培训)、科学普及和农技推广。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这种四分法来讨论农业科技传播。

(一)专业沟通

专业沟通发生在农业科技共同体内,是农业科技专家,如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的教授之间就专业知识、科研项目进行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交流的内容涉及农业科技共同体内新近发现的新现象、新事实、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数据等,带有强烈的探索、探求、商榷性质。传播方式通常是发表论文,出版学术著作,参加学术会议,个人之间的学术交流等,使用的媒体通常是专业期刊、学术著作以及个人媒体。专业沟通的传播方式见效慢、周期长,但往往重大农业技术发明、发展、创新都来源于此,对我国的“效益农业、绿色农业、信息农业、数字农业”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如果没有袁隆平院士,就不会有超级水稻。正是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还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要贡献。

(二)科技教育(培训)

科技教育(培训)是发生于群体或者组织中的一种农业科技传播活动,参与的双方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角色,教师是传播者,学生则是受众。科技教育一般发生于正规的学历教育中,如普通农业大学、职业院校,学习周期比较长,本科要在校学习4年,专科为3年,且学习方式比较系统正规;而科技培训则发生于成人院校、短期培训或者进修班中,学习方式多为自学,或者借助媒体远距离学习,比较随意一些,如“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科教结合百千万工程”、“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技电波入户计划”培训。科技教育传播的农业科技知识未必局限于新知识,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目的是通过知识传授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知识的获取、应用以及创新的基础方法,具备理解和掌握某学科系统知识的基本能力。科技培训则侧重于最新的成果、发明、技术的掌握,与专业沟通不同的是这里的新成果、新发明、新技术是已经盖棺定论的,不具备探索、探讨性质。

在我国,目前开展农业科技教育的场所很多,如上面提到的大学、研究所。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的场所多是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大学里举办的进修班。负责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继续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据统计,中央农广校从1980年创办至2003年,共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达1.2亿多人次、学历和证书教育800多万人。

(三)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发生于农业科技专业人员或掌握一定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者,如媒体编辑、记者等与社会公众(尤其是农村公众)之间,主要功能是通过知识传播,让社会公众了解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熟悉农业科技的发展概况,理解农业科技的基本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强化科学意识,培育科学精神。科学普及可以视为一种广义的农业科技教育,与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的根本区别是它面向社会公众,受众不是专业的科学家,也不是求知的学生群体,而是非特定人群。

科学普及往往伴随着科技教育(培训)、技术传播同步进行。在对农村受众进行技术推广、科技培训时,一方面教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要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古人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只够一时享用,而渔则受用终生。

(四)农技推广

农技推广是应用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与信息扩散、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将农业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农业专门传播活动。一般由技术的拥有者向农民公众传播技术知识,即通过咨询服务等方式,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技推广按专业分为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济管理五大类,是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基础,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收入的依靠力量。

我国的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按照计划经济模式建立的,虽历经改革,但改革方向不明,进展缓慢。很多地方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是“网破、线断、人散”。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推广人员数量庞大,素质差,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用效率低下,农业技术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等。因此,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与现在的农业发展不相适应,面临着新的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