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科技传播的问题与危机

农业科技传播的问题与危机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的出现和危机的形成实际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科技传播遭遇到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情报危机,危机主要体现在信息量高速膨胀与信息利用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其一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基于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上产生了一种异常旺盛的科技传播需求。相对于这种旺盛需求而言,农业科技传播本身的相对滞后,使危机进一步凸现出来。

第一节 农业科技传播的问题与危机

20世纪的农业科技传播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特别是在发展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改进传播方式方法、开辟新的传播渠道、开发新的传播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和扩散。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却是科技传播中“情报危机”的出现。

一、问题与危机

问题的出现和危机的形成实际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态势,特别是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后,学科加速分化、不断综合,专业分上不断细划,学科门类迅速增加,新学科不断涌现;研究队伍日益庞大,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老化的周期不断缩短,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成果在“量”上呈激增之势,有人估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成果的增加总数超过过去20年的总和,当代人类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有90%是20世纪后半叶取得的;同时,科学技术日益深入到客观世界的更深层次,包括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使科学学术理论和知识越来越超出人们的经验范围,科学技术理论的“复杂度”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所造成的文献量急剧上升,再加上文献含义重叠,语种多样,使得科学家们不可能仅凭个人活动和个人关系就获得足够的最新情报了。而由于科学技术“复杂件”的增加,普通人学习最新科技知识的难度更是非同以往。科技传播遭遇到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情报危机,危机主要体现在信息量高速膨胀与信息利用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世界上文献量数以亿计,信息量的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即达到12.5%,但情报学家估计,情报流失量与研究人员数呈平方成比例增加,情报机构网的效率不高于20%,甚至有人估计,一个专业人员,即便夜以继日地工作,所能阅读到的专业出版物也不会超过总量的5%。

科学技术文献的快速增长还导致了其他一系列严重问题的出现,譬如就科学研究而言,有些科研人员甚至认为,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到文献中查找有关成果的报告,还不如亲自去创新研究;另一些科技人员却由于不小心错过某个重要信息而染上“信息恐惧症”。使这些情况雪上加霜的是,大量的无用信息与有用信息混杂,信息污染与有价值信息堆积,这更增加了寻找适用信息、有价值信息、高质量信息的困难,并导致科技信息大量淹没。与此同时,信息占有力方面也出现了世界性的不平衡。信息可以供人共享,但信息共享既离不开信息载体的获得,也离不开传播手段和技术,而富国与穷国在获得信息载体、利用这些信息的资金及技术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富国与穷国在信息占有力方面出现严重的不平衡。据有关统计,目前世界上80%~90%以上的信息资源集中在仅占世界人口30%的少数发达国家。而由于发达国家的信息封锁和信息垄断,以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竞争与信息资源现有的“马太效应”将愈演愈烈。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受到人们的关注,贝尔纳对科学情报交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过分析,他甚至认为,不同的科学出版物的价值是有差异的,其中大部分,可能多达四分之三,根本不值得出版。为此他呼吁对科学交流的整个制度进行彻底改组,建议取消现有的全部学术期刊,代之以建立负责分发单篇论文的各种中心机构,连同文摘卡片一起,向各个不同领域里工作的订户输送情报。

在1950年代以后,情况的持续恶化令不少科技情报界的学者担忧,他们甚至使用“情报爆炸”、“知识爆炸”这些词汇来形容当时的情形。这些用语的使用未必规范,学术界就此也进行过广泛的讨论,但农业科技传播遇到了严峻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旺盛的需求与未来的发展

农业科技传播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两个事实。

其一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基于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上产生了一种异常旺盛的科技传播需求。二战以后,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开发与运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能够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已成为—种共识,特别在农业上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不仅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加大投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使是各种企业也特别注重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这就自然产生了对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归档、整理、加工、扩散、开发的旺盛需求,希望利用科技传播通道及时、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科学技术知识。相对于这种旺盛需求而言,农业科技传播本身的相对滞后,使危机进一步凸现出来。

其二则是我们在理论上、意识上的准备不足,实践上缺乏规划与远见卓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并未意识到农业科技传播同样是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更未意识到有必要像对待科学技术那样对其施以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规划。放任的态度和幻想科技传播会随科技发展而自然成长的心态,造成理论上缺乏系统研究、行动中缺乏有效措施、政策上缺乏应有顾及,导致科技传播问题出现“累积效应”,形成严重的“传播瓶颈”。

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具有“伴随性”特征,它伴随着科学技术活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种特征往往使人们看不到科技传播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独立意义和所起的独立作用。如果说在以往的时代这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当代及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任何忽视农业科技传播作用的行为都可能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在这样一种社会结构下,农业科技传播不仅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必须得到相应的发展。

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首先会体现在技术上。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欧各发达国家相继开发了一批新兴的传播技术,包括有线电视、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技术,使科技知识的传播有了更加有效的技术手段,传播方式方法也得到不断改进,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和扩散,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1990年以来,在数字通信技术发展基础上结合电子计算机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它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信息储存、处理、传送的一体化,成为新一代传播技术的支柱。网络技术在科技传播的各个层面上得到广泛应用,—系列根本性的变革将会在科技传播领域中产生。

其次,发展将体现在农业科技传播制度及体系的重建上。农业科技传播在20世纪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也表明了并不能单靠技术发展解决全部问题,需要在传播制度、传播体系重建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现代科技发展阶段,农业科技传播已不可能仅靠科技人员及专业人士的个人兴趣支撑和维持了,它需要国家规模的组织、协调、管理与规划。适应于社会向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科技传播建设必须纳入国家管理的范围,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组织体系化和传播产业化,在国家层面以一种新的机制重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同时,国际间也将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建立更为有效的合作机制,扩大科学技术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建立一种新的农业科技传播秩序。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兴农的潜力很大。一个优良品种的推广,一项农业技术的更新,可以使农业的产量提高数成至一倍。例如,在西北山区推广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高原602”初期,每年面积增加速度达到17倍。该品种自1937年短短四年在全国北方地区春麦区各类旱地累计推广达158.95万亩,新增粮食产量达8033万公斤,新增产值达5623.1万元,为部分山区脱贫致富做出了一定贡献。所以说,发展高效农业,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力量,依靠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的传播运用,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近几年来,渔溪市农业发展中,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关键措施来抓,采取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培训。举办各种样板,开展科技联产承包,普及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了良种化,水稻、小麦、油菜的良种推广面达90%以上,包谷杂交良种面达30%以上。薄膜育秧、保健育秧、营养袋育苗普遍推广。地膜包谷,地膜烟,定向密植移栽,草地麦、配方施肥,微机施肥,模式化栽培等先进技术措施推广面逐步扩大,从而使农业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出现了稳产高产的新突破,吨粮田不断涌现。葫芦办事处良种良法配套,科学施肥,平均粮食亩产1242公斤,达“三纲”,亩产值1093元。北城办事处,抓规范化栽培,平均粮食亩产1114公斤,亩产值1033元。梁王坝社,山地推广包谷容器育苗定向密植移栽和旱地麦新技术,包谷单产达796公斤,地麦单产221公斤,全年粮食亩产1017公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