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科技创新现状与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现状与主要问题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农业科技创新。今年的“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对增加农农产品保障能力,加快农业跨越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多次以“1号文件”部署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十分强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顾晓春

摘 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农业科技创新。现阶段,我省乃至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尚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突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农业的跨越发展。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政府推进 农业现代化

2012年中央1号文件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1号文件”。今年的“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对增加农农产品保障能力,加快农业跨越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农业生产只有走农业科技创新之路,将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业最强劲的内生动力,才能促进和保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富裕,最终实现国家的稳定和谐。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领域原创性学科研究和技术创新,创造运用新知识、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经营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提供新的服务等过程。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每一次农业革命都是伴随创新开始的。一般而言,农业发展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进入20世纪,伴随着农业科技革命诞生了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引领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呈现一系列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1) 现代农业是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科技型产业。现代农业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生物技术拓展了生物物种资源和杂交优势的利用。信息技术正在对农业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改造,改善农业的行业弱势,将农业融入现代信息化的潮流;(2) 现代农业是面向全球和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企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是我国农业在家庭经营小规模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途径;(3) 现代农业是正在拓展中的多元化和综合性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由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发展成为以生物产品生产为基础,向着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的一种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4)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现代农业不仅着力于产品,而且还在于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维护和改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多次以“1号文件”部署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十分强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事实证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以及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农业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一是保证粮食等农产品对全社会的有效供给;二是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加速农民致富;三是保证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些任务十分艰巨。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肉、蛋、奶等需求大幅度增加,这些都需要粮食来转化。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消耗的粮食势必大量增。我国在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均水资源不足的条件下,保证粮食增长、农产品持续供应,必须依靠提高粮食单产,必须依赖农业科技创新。可以说,农业科技创新进展的成效,决定粮食生产的成效,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准提高的成效,决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最终决定小康社会的实现。从农民期盼看,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虽然近年出现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但由于农民收入基数偏低,实际收入差距依然巨大。因此,要实现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必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开拓新的增收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这些都需要科技支撑。

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大幅提高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拓展农村经济领域。当前我国不少农村仍然是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能力弱,农民不仅面临自然风险,而且面临市场风险。要战胜风险,要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从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拓展农业生产领域,延长农业生产链条,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产品消费绿色化。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调整农业结构并促使其优化,提高市场适应能力,使农业结构调整有市场化科学定位,增强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提高市场化程度。农产品适应市场的需要,推动农业生产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从而带动农业的高效,推动农村的繁荣,促进农民富裕,加速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亩,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比例占2/3以上。人均水资源匮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7%。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决定我国的农业不能走消耗大量资源的路子,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满足全社会农产品的需求。另外,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的新的农业科技创新正在不断推进,发达国家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主导着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格局。我国与先进国家比,在农业创新领域已经落后,在农产品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许多出口农产品价格被压得很低,而国外许多农产品又不断挤占我国市场。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正是由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使我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超过1万亿公斤,肉类、蛋类、水产品类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就江苏省而言,农业科技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科技驱动下,我省粮食总产连续7年增收,粮食总产上升到全国第4位,单产上升到全国第2位,高效农业占比达1/3,设施农业占比达1/2,农业增加值为全国第3。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200多个,12万多名科研人员和职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万多个,103万各类农业推广人员。全国每年推出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特别是水稻小麦、棉花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水稻矮化品种、杂交水稻超级稻育种的新突破,引领了水稻生产的革命。正是由于上述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我国的粮食八连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了全国的粮食安全,为“三农”工作起到了支撑作用。省委、省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历来十分重视江苏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无论在资金投入、完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优先安排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等各类农业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单位开展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公共性技术研究和开发,带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品种示范,逐步建立了全省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稳定公益机构,开创推广服务新模式,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支持农村农技服务站改革,稳定基层队伍;大力支持农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333高层人才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经营人员和农民合作组织辅导员培训工程。开展实用技术、农民创业等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其他产业、群体和城市相比较,农业仍处于最弱质产业地位,农民仍是最低收入群体,农村仍是最落后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主要薄弱环节如下: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65%~85%,而我国仅为30%~40%,全国每年推出的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率只有1/3,而推广的普及率不到1/3,换言之,科技成果有2/3没有转化,已推广的成果有2/3没有用于生产实践。目前我国的粮食单产仅为法国的65%,德国的70%。每个农业劳动力供养人口德国为95人,美国为80人,我国仅为34人。再从化肥农药利用率来看,如果推广先进技术使用,我国的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则每年可节约成本252亿元,亩均节约成本12.9元,农药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节约成本90亿元,亩均节约4.6元。

尽管近几年农业科技投资大幅度增加,但总量和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仍然偏低,投入比例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就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而言,发达国家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0.6%~1%,发展中国家为0.5%,而我国仅为0.2%。

近几年,我国虽然在某些领域和学科涌现出若干在国际上领先的顶尖人才,但从总体看,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从基层推广人才队伍看,普遍存在科技推广人员学历偏低、专业结构单一、知识更新过慢、推广人员队伍不稳等现象。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上还存在重学历、轻业绩,重论文、轻实效,论资排辈等现象。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农业科技人员业绩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价,影响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先进的生产方式造就先进的劳动者,先进的劳动者推动先进生产方式。现代农业要求“大而精”,“大”是指规模化、集约化,“精”是指较高的农业专业化水平,对传统的农业“小而全”的家庭模式提出了挑战,“小而全”向“大而精”转变,离不开农业科技专家的指导,更离不开农民专家的实践。特别在经济发达、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地区,更需要具备一定文化、技术等职业技能要求新型职业农民。而现实情况是农业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后继乏人,能够掌握、使用农业新技术的农民少之又少。农民素质的偏低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要求。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等工程,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中央要求和省委“两个率先”的目标,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上,仍然要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原则。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引下,尤其要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上下工夫,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突出农业科技创新。

实践证明,财政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比用于农业其他方面的项目投资更具实效,潜在效益、长期效益更大,应该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稳定增长的投入政策要得到长期落实。一是加强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公益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投入,提高农业科研、教学,特别是推广方面的投入。稳定和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推广人员的福利待遇,将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工资福利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对农民自主模式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给予财政扶持,如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专业合作组织能够发挥农民积极性,但由于农民大多对实际利益看得较重,而对农村科技服务对农民收益的贡献往往不重视,使得这些专业合作组织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偏小,技术推广困难,建议政府加大对该组织科技服务体系的资金扶持。三是对市场主导模式下农业企业创办的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持和鼓励,帮助龙头企业、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企业,发挥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有积极推动作用。在人才培养上,一是要紧紧依托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通过专业培训、学历提升、学位培训、人才引进等途径,建立稳定的由学科带头人或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以及科研骨干组成的省级或市级农业科技创新队伍,突出重视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培养,突出重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培养,营造平等、竞争、宽松的用人环境,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和生机,公平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二是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由于其工作特点,导致了他们学习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推广科技人员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可采取脱产、半脱产、网络视频等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将培训工作列入年度考核计划,确保培训落到工作实处。三是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化培养。现代农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除具体一般劳动者必备基本素质外,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有“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素质。因此,要强化农民职业教育,根据岗位能力考虑市场的需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化技术多元化培训。先进发达地区,可借鉴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开展农民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工作和农民技术员评定工作,实施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满足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其农业科技技术力量雄厚,科技资源丰富,省内各市都具有数量不等的农业科研院所,全省各市有7个市通过整合组建了市级农业科学院,南京市正在参照省内、国内其他城市的做法,拟将4个农业科技研究机构整合成为农科院。实践证明,通过科技力量的整合达到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为扩大各农业科技资源的辐射效应,建议国内、省内各大农科院所开展横向或纵向联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

创新科研一体化体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江苏省农科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做出了示范,促进了科技成果快速的转化。各地市级农科院所直接面向农村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主战场,应主动承担具有本地特色,竞争优势的农业新科技、新品种的研究开发,主动对接农村生产实践,通过科技成果与农民直接面对面,实现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作者单位: 南京市雨花台区水利局

参考文献

[1] 柏振忠.现代农业视角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 中国小康社会研究课题组.“三农”问题调研与思考[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李水山,黄大乾,黄长春.面向现代农业的中国农民教育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 阎占定.中国转型发展中的“三农”问题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