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印刷走向振兴的年

中国印刷走向振兴的年

时间:2022-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是新中国60华诞的大喜之年,举国上下,普天同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全国出版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根据各地新闻出版业发展的要求,统筹全国印刷业的恢复发展,新建和调整了一批印刷企业,初步形成了我国书刊印刷业的行业布局。作为印刷业主体的书刊印刷企业陷入“品种单一、畸形发展”的境地,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印刷走向振兴的60年——新中国60周年印刷业发展综述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 阎晓宏

今年是新中国60华诞的大喜之年,举国上下,普天同庆。建国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出版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其中印刷业作为技术支持和生产保障功不可没。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印刷技术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的位置,为中华民族各种文化成果的继承和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和政府腐败,我国的印刷业逐渐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至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长期战乱,印刷业与其他众多行业一样千疮百孔,基础薄弱,无法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印刷业再次迸发出了勃勃生机。时至今日,我国的印刷业已经彻底摆脱了解放前的落后局面,不仅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国际上树立了“印在中国”的良好品牌形象。目前从总量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印刷大国,并且正在稳步向印刷强国迈进。

一、新中国60周年我国印刷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新中国60年的历程是光辉而不平凡的,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刷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时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重要时期。这期间虽然也经历过各种曲折和反复,但国民经济呈现出整体向上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新闻出版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印刷业在这期间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提高,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印刷业的底子十分薄弱、落后。当时,计划经济时期,包装很不发达,印刷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书刊报纸印刷,包装印刷只占很小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全国书刊印刷的生产能力不足50万令,且以铅排铅印为主,尚不及现在一家大型印刷企业的产能。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全国出版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根据各地新闻出版业发展的要求,统筹全国印刷业的恢复发展,新建和调整了一批印刷企业,初步形成了我国书刊印刷业的行业布局。1949年,中央成立了出版总署,负责管理全国的出版、印刷事业。为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1950年,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国营书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分工专业化和调整公私关系的决定》,成立了新华印刷厂总管理处。此后各地陆续兴建了一批以“新华”命名的印刷企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上海、长春、沈阳、汉口、重庆等。这期间,一些出版社为了满足自身的出版需求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厂,比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印刷厂、化学工业出版社印刷厂、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刷厂等。与此同时,通过公私合营也成立了一批新的印刷企业。至此基本奠定了此后几十年中国书刊印刷业的基本格局。

在这一时期,上海为全国印刷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出版印刷的发祥地,印刷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平衡各地印刷业发展,解决部分省份印刷能力不足、书刊需出省印刷的问题,陆续从以上海为代表的印刷业发达地区内迁了部分企业、设备和技术人员。据统计,从1953年到1960年,从上海共向内地22个省份迁出铅印生产能力60万令,平印生产能力约90万色令,印刷技术人员2000多人。

经过建国以来的调整和发展,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5年,我国印刷业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以书刊印刷为例,1965年,全国书刊印刷企业的人数达到42 894人,是1949年的11倍,年产值3.07亿元,是1949年的55倍。此外,印刷业的排版、印刷、装订生产能力也都有几十倍的增长,基本能够保证当时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需求。

2.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历经十年之久,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印刷业也不例外。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遭受重创,除毛泽东著作和个别图书和期刊外,大部分书刊停止出版。作为印刷业主体的书刊印刷企业陷入“品种单一、畸形发展”的境地,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在很多印刷企业内部,主要领导和骨干技术人员被“靠边站”,既有的管理制度荒废,企业生产陷入混乱,利润水平大幅度下滑。

“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书刊印刷企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印制毛泽东著作,为了满足社会上对毛泽东著作的大量需求,很多企业加班加点仍无法完成任务,印刷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家有关方面于1967年和1968年连续两年召开印刷机械规划会议,新建了以陕西印刷机械厂为代表的一批机械生产企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印刷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总之,“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这一时期我国印刷业的从业人数、生产能力比文革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与当时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基本匹配,但这种平衡是建立在新闻出版业发展基本停滞基础上的。这直接造成了文革结束后,长期压抑的社会文化需求爆发后印刷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后期,“748工程”的立项成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印刷业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1974年8月,原四机部和原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和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向国家提出关于748工程(“关于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简称)的报告,经国家计委批准,列入1975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成立了748工程领导小组。748工程启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为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影响绵延至今,深刻影响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路径。

3.改革开放以来30年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也由此拉开序幕。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印刷业也伴随着新闻出版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逐步发展壮大,初步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部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也是印刷业近30年来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国印刷业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由改革开放初期印刷生产能力不足导致的“印书难”和“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情况的出现,到今天中国印制的各种书刊和包装产品走出国门,30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天上人间。

改革开放初期,印刷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一样发展十分疲弱。行业布局散乱、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产能不足是当时印刷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后,社会被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突然爆发,对书报刊等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人们对商品包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落后的印刷业很难满足这种突然增长的需求,供需失衡成为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反映在出版领域便是出书难、印书难,当时书刊印刷周期动辄三五个月,甚至更长,很多杂志出来就已经成了过期产品,反映在包装领域便是“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

1982年,为改变印刷业的落后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从新闻出版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大局出发,对印刷业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印刷事业落后,不但表明一个国家文化教育的落后,而且表明经济发展的落后,现在我国印刷事业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落后很多,比我国整个经济也落后很多,这种状况对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十分不利。”并提出要有计划地对印刷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革,把印刷业提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高度,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

为落实《决定》的要求,在当时的国家经委成立了由新闻出版、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印刷工业的技术改造,制订了印刷技术装备发展规划,并列入国家发展计划。同时,提出了指导我国印刷技术进步的“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十六字目标。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在十几年时间里先后统筹投资近30亿元,对印刷企业技改进行支持,直接促进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进程。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极大调动了外来和民营资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也进一步促进了印刷业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时期,以外来资本为主要发展推动力的深圳快速崛起为国内三大印刷基地之一。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温州印刷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产值过亿元的大型民营印刷企业。

2001年,历经13年艰苦谈判,我国终于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印刷业的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印刷业再次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印刷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保持以略高于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速度稳步增长。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截至2008年4月30日,我国各类印刷企业102 043家,复印打字业户85 262家,两项之和为187 305家,从业人员348.67万人,印刷工业总产值超过46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2%。印刷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

二、新中国60周年我国印刷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1.印刷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印刷业是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建国初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印刷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导致的印刷生产能力不足,成为新闻出版业快速发展的桎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正常的精神文化生活无法得到满足。经过建国60年来的发展,尤其是近30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印刷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据统计,2008年,全国出版图书27.57万种,是1949年的33.5倍,1978年的18.4倍;出版期刊9549种,是1949年的37倍,1978年的10.3倍;出版报纸1943种,是1949年的6倍,1978年的10.4倍。建国60年来,新闻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既是印刷业发展的动力,又是印刷业发展的结果。经过建国60年来的发展,在技术层面上我国印刷业已经彻底完成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历史性转变,直接制版系统、数字印刷、JDF等高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印刷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国印刷业的生产能力完全能够满足新闻出版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作出了重大贡献。

2.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取得辉煌成果,印刷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建国初期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印刷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一直处在较为落后的水平,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普及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印刷企业仍在采用落后的铅排铅印工艺。为改变印刷业的落后面貌,1983年3月2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当时以国家计委、经委联合办公会议形式)正式批准实施“六五(后三年)”和“七五”全国印刷工业技术改造规划方案,决定在“六五(后三年)”每年拨付4000万元、“七五”每年拨付5000万元专项资金和相应的专项贷款外汇额度对全国印刷及设备、器材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国家重点支持了由王选院士带领的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工程的自主开发,其间经历了原理性样机研制阶段(1975~1982年);中间试验试生产阶段(1983~1985年)、实用化试点阶段(1985~1987年)和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1988年之后),前后将近20年时间,终于在上世纪末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了照排胶印代替传统的铅排铅印,并且在我国形成了电子出版印刷高科技产业,完成了中国印刷史上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全国印刷生产面貌焕然一新,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目前,我国印刷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统计,2003~2007年,我国每年用于进口印刷设备的外汇额都保持在17亿美元左右,国际上最新的印刷技术设备在国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在书刊及商业印刷领域,直接制版、数字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高速单张纸胶印机、商业轮转胶印机等高新技术装备的应用推动印刷业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时代迈进。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直接制版设备装机量已超过1000台,商业轮转胶印机装机量接近100台。在包装印刷领域,改革开放初期以凸印工艺为主的局面彻底改变,胶印、凹印、柔印等新兴技术的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凸版印刷在整个印刷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初期的半壁江山下降为16%,而胶印上升到42%,凹印占24%,柔印占8%,其他为10%。我国现共有500多条进口凹印生产线,以环保为主要特点的柔印机装机量也达到600多台。

3.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化、规范化、开放性的印刷业监管体系

建国初期,为了加快印刷业的发展,印刷企业的审批和管理基本上呈现“谁用、谁建、谁有、谁管”的状态,印刷业的发展缺少全国性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改革开放后,随着印刷市场的逐步放开,民营和外资印刷企业逐步兴起,印刷业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印刷业迫切需要统一的监管办法和监管体系。1988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专门面向印刷行业的全国性管理办法《印刷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发布。这个办法由当时的新闻出版署、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文化部、轻工业部五个部委共同制定,其确定的一些基本的监管制度、原则延续至今,构成了我国印刷业的主要监管框架,比如印刷企业准入的审批制原则、分类管理的原则、对承印活动进行监督的制度等。

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专门面向印刷业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印刷业管理条例》。该《条例》基本继承了《暂行办法》设定的监管框架,同时在体系和表述上更加严谨和规范。针对改革开放后外资印刷企业逐步增多的情况,《条例》明确了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印刷企业的申办程序,并明确禁止设立外商独资经营的各类印刷企业。

2001年,为适应入世后扩大开放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对《印刷业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配套的管理办法。新版《条例》明确规定,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印刷业监督管理工作,印刷业多头管理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以2001年《条例》为母法,以《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暂行规定》《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印刷品承印管理规定》以及一系列关于年检、质量等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体的印刷业监管法规体系,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化、规范化、开放性的印刷业监管体系基本成形。

4.包装印刷快速崛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印刷业不仅是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配套服务型产业。

在建国后的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使社会对商品包装的需求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这导致在印刷领域,书刊印刷一支独大,包装印刷的比重微乎其微。包装印刷业的发展远远无法满足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呈现爆发性增长,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大幅度提高,包装在商品销售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这一过程中,包装印刷作为印刷业的一个重要分支迅速崛起,有力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据统计,目前在工业经济领域,我国的计算机、手机、钟表、照相机、打火机、电视机、空调、纺织品、洗衣机等众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在商品流通领域,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155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9 210亿元。目前,包装印刷不仅完全能够满足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对包装配套生产的需求,而且自身成长为印刷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8年,我国包装印刷业的年产值约为1550亿元,占整个印刷业的近1/3。

5.以市场为导向的印刷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各区域印刷业共同发展,造就了我国印刷业的繁荣局面

建国初期,我国印刷业的格局基本呈现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点状分布,这种局面到70年代末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改革开放后,随着区域经济产业带的兴起,我国印刷业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珠三角印刷产业带、长三角印刷产业带、环渤海印刷产业带为代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带状产业格局。三大产业带各具特色,相互促进,印刷能力占全国3/4以上,共同造就了我国印刷业的繁荣局面。

以深圳、东莞、广州、汕头为中心的珠三角印刷产业带具有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在香港印刷业的北上大潮中快速崛起,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印刷生产基地。以珠三角印刷业的龙头深圳为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家手工作坊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到2007年,深圳印刷业已经成为拥有2000多家企业,年产值325亿元的庞大产业。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2006年印刷企业数量接近18000家,年产值1254亿元,占全国的1/3。

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印刷产业带在包装印刷领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包装印刷的重要基地。首先以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为龙头,长三角地区吸引了包括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大批跨国公司,这为包装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因此上海及周边地区培育出了以紫江、界龙、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利乐包装等一批大型包装印刷企业。其次,长三角的温州地区是我国民营印刷业的发源地之一。凭借两头在外的温州模式,温州印刷业与深圳一样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印刷业产值只有2000万元,到2007年已经达到180亿元。温州印刷业以包装印刷为主,客户遍及全国各地,充分体现了温州人的市场开拓能力。

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印刷产业带以出版物印刷为主要特色。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新闻出版基地。其中,仅北京一地,就聚集占全国总量42%的图书出版社,30%的期刊社和13%的报社,区域内的山东、辽宁、河北等地出版业也有较强实力。这极大推动了环渤海地区出版物印刷企业的发展,不仅在北京周边形成了以河北廊坊、三河为代表的出版物印刷企业聚集地,而且吸引了当纳利、大日本凸版、利丰雅高等大型三资企业到京设厂,带动了环渤海地区印刷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此外,随着近年来国家“西部大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印刷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在国内印刷业中的比重得到了稳步提高。

6.印刷业初步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世界印刷基地渐具雏形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国印刷业的落后局面,而且对世界印刷业的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印刷企业实力的壮大,尤其是香港印刷企业北上带来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运作经验,我国部分印刷企业确立了外向型发展的战略,利用国内的成本和技术优势承接发达国家的印刷外包业务,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并取得了积极成果。据统计,2008年我国外贸印刷产值达450亿元,占印刷业总产值的近10%。美国印刷技术基金会PIA/GATF的一项调查表明,1/3的受访美国印刷企业在与海外印刷企业的竞争中出现了业务流失的情况,其中一半是输给了中国印刷企业。

在不断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一大批中国印刷企业迅速崛起,在技术、质量、价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如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拥有单张纸胶印机近百台,直接制版机15台,职工18 000余人,2008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2亿元,产品全部出口,每天100多个集装箱的产品出口到欧、美、亚、澳等国家和地区。中华商务、雅昌等中国企业在世界印刷界权威奖项Benny Award中屡获质量大奖。

三、我国印刷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60年沧桑巨变,我国印刷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正如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一样,我国印刷业也正处在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在经过长期的快速发展后,印刷业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暴露,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

1.印刷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十分突出,小而散的产业格局不利于做大做强印刷业

2008年我国印刷企业总量约为10.2万家,单个企业的平均年产值约为465万元,规模偏小。大部分中小型印刷企业设备配置趋同,技术水平不高,局部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十分突出。为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部分印刷企业采取价格战等非正常竞争手段,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据统计,目前我国最大的印刷企业集团年销售额约为24亿元,全国印刷百强企业年销售额总和约600亿元,不及大日本印刷公司年销售额(年销售额为107亿美元,约合730亿元人民币)。

2. 全国印刷业的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印刷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沿海发达地区印刷企业和印刷设备的内迁初步改变了我国印刷业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中西部的印刷生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区域印刷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全国印刷业的产业布局仍不尽合理。目前,全国3/4的印刷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印刷企业的整体装备和技术水平与沿海地区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高端印刷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高、精、尖印刷品仍需跨省印刷。

3.印刷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高端印刷技术装备仍依靠进口

印刷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是我国印刷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重要里程碑。但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印刷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直接制版、数字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高速单张纸胶印机、商业轮转胶印机、高端柔性版印刷机、高端装订联动线等高新技术装备仍主要依靠进口。尤其是在引领印刷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数字化、网络化印刷技术装备研发上,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有非常大的差距。这种局面的存在不利于我国印刷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

4.印刷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大部分中小印刷企业的管理者缺少基本的管理技能培训,对企业的管理基本按直觉行事,尤其是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中过分倚重地缘、血缘、亲缘关系,家族化色彩浓厚,在发展规划、企业架构、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由于中小企业在我国印刷业中占主体地位,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印刷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深化,部分管理水平不高的中小型印刷企业对突然变化的市场环境缺少必要的准备,生产经营活动陷入困境,有的甚至破产倒闭。这次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为国内企业敲响了警钟,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必须引起印刷企业的充分重视。

5.印刷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有近350万的印刷从业人员,但其中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中高级技能证书的人员比例还很低,这与印刷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所承担的重要责任极不相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印刷业更需要有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了解最新技术发展方向的企业家和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这对我国的印刷专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些结构性问题增加了我国印刷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不利于印刷业在未来继续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些问题的爆发和显现,这必须引起广大业内人士的普遍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在本次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外向型印刷企业,订单减少约30%左右,利润普遍有较大幅度下降。印刷机械工业增加值下降20.6%,销售额下降18.2%,利润下降一倍多,亏损额为上年的4.5倍。

当然与其他产业相比,印刷业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经济危机形势下,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趋势。在2009年年初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图书订货比上年增长20%,同时国家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带动出版印刷市场发展。2009年7月,国务院又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支持包括印刷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因此,我们对印刷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从根本上讲,要解决印刷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促进印刷业转型升级还是要靠印刷业界自身更多的努力。

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印刷业发展的新局面

回顾建国60周年的光辉历程,我国印刷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条件下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国人民必将继续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展望未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必将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必将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为印刷业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全国的广大印刷界同仁一定要坚定信心,稳步推进印刷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工作,共同开创印刷业发展的新局面。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印刷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我国印刷业的良性、科学发展。

1.认真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印刷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印刷复制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明确列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支持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之一。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印刷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外资合理、有序地进入印刷业,积极为印刷业争取税收和金融政策,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市场秩序,为印刷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积极推动印刷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当今世界,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印刷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印刷业已经提前迈进了数字化时代。我国印刷企业由于数量庞大,在数字化道路上进展不一。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手机阅读平台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传统的纸介质媒体受到一定冲击,印刷业也受到一些影响。在当前的这种市场环境下,我们要积极推动印刷业实施全面的数字化战略,用数字技术全面改造印刷业,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数字印刷特别是数字喷墨技术的发展,数字印刷将是今后印刷又一个主流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二是大力推进数字资产和数字内容管理业务。数字化时代“内容为王”,掌握了数字资产,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印刷业要充分利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数字内容资源,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展数字资产和数字内容管理服务,改变单一的业务模式。三是推动直接制版、数字化工作流程等数字化高新技术在印刷业的应用。据统计,2008年我国直接制版设备拥有量为1417台,高端和生产型数字印刷机拥有量为1300多台,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应用还比较少。从整体上看,数字化印刷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积极引导企业认清形势,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他们采用数字化的高新技术。

3.努力推进印刷业从被动加工型向主动服务型产业的转变

现代印刷业是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加工服务三位一体的产业,印刷产业链正在向两头延伸,一头是创意设计,一头是市场经营。在当今印刷业低端生产力过剩的情况下,印刷企业如果仍坚持坐等客户上门的被动加工型经营模式,必将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活力。当前,要积极推动印刷企业转变经营思路,积极延伸印刷产业链,开展多种形式的增值服务,从被动加工型向主动服务型企业转变。

4.要努力实现我国印刷业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印刷

现代印刷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同国民经济很多产业部门都有关联,印刷业吸收了许多当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又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因此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的发展相适应,同步协调、和谐发展。在现阶段,我们尤其应该重点关注绿色印刷。

环境和气候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议题。印刷业作为都市型行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相对一些重化工行业要小很多,但是印刷生产过程对水质、气体、噪声、土壤等外在环境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近年来,绿色印刷的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普遍认同,绿色印刷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我国绿色印刷还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予以大力推动。我们要尽快制定印刷环境标准,推广应用环保型印刷新技术、新材料,推动我国印刷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5.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壮大企业实力,利用印刷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印刷业的合理布局

培育大型骨干企业是增强我国印刷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相关政策鼓励印刷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支持扶植一批大型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印刷企业集团。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因地制宜,引导中小印刷企业努力走“特、专、精”的发展道路,培育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很多地区自发规划建设了一批印刷园区。我们要从全国印刷业合理布局的角度出发,支持具有较好产业和市场基础的印刷园区发展壮大,寻找破解我国印刷业区域发展落差问题的办法。

当前,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仍未退潮,我国印刷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一样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建国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表明,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持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开创印刷业发展的新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中国印刷业的前景是无比光明的,中国必将以印刷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印刷术发明国的印刷业必将重放光芒。希望广大印刷界同仁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做大做强中国印刷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