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安徽印刷年

安徽印刷年

时间:2022-10-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近5年,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安徽印刷业发展势头迅猛,经济总量大增。在全国性教材、图书印制质量评比中,安徽省位次前移,频频获奖,其中包括由新闻出版总署首次颁发的政府印刷奖。新闻出版总署称之为中国唯一在境外立足的印刷企业。继省印协之后,全省有8个地级市成立了印刷协会,合肥市印协已换届为由印刷企业负责人担任协会领导职务的自律组织。应当向所有为安徽印刷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安徽印刷60年

安徽省印刷技术协会秘书长 王德明

安徽印刷人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用优异成绩,迎来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谈到印刷,尽管安徽人有可自豪之处,如北宋歙县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徽州刻书曾辉煌一时等,但解放前的安徽印刷业却十分萧条,可谓有印无业。据史料载,到20世纪30年代,全省仅有一两家官办的铅印小报印刷所。

“一唱雄鸡天下白”。安徽印刷业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共和国成立后的60年中,其过程大体可分为初创、停滞、兴起、巨变、飞跃五个阶段。

一、安徽印刷之路

初创。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夕,随着安徽人民出版社的问世,安徽新华印刷厂、芜湖新华印刷厂等省级和地区级新华类书刊印刷厂应运而生,县级印刷厂也纷纷亮相。大批有经验的印刷骨干从上海支援安徽,推动包装和商标印刷走上了历史舞台。这时期的印刷工艺以凸印为主,设备也较落后。

停滞。1966~1976年的十年动乱时期,全省印刷厂基本没有发展,有的还因武斗而停产,但印制《毛主席语录》和《毛选》成果显著。在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却能印出高质量的《毛主席语录》,充分说明,人的责任心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兴起。改革开放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合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印刷厂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校办印刷厂和机关、团体、部队印刷厂也大量出现。技改速度加快,大批铅印技术和铅印设备被淘汰,国际一流品牌的制版、印刷、装订设备和凹印、柔印、丝印工艺逐步被引进,多色印刷产品比重加大,制版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电子分色、激光照排、胶印印刷、装订联动”的十六字技改方针基本实现。印刷业如旭日东升,闪耀在江淮大地。

巨变。1995~2005年的十年,国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印刷企业改制,民营印刷占据主导地位。培养复合型印刷人才的基地建立。安徽印刷企业到省外、国外设点经营。印刷技术装备大幅度更新。销售超亿元的强势企业胜出。印刷经理人的代表捧回了中国毕昇印刷奖和森泽信夫印刷奖。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老牌国有印刷厂结束了生命。新建各类印刷企业的数量与日俱增。以“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加工自动化,设备器材多样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技改正在实施之中。实践再次印证了印刷业属于朝阳产业的事实。

飞跃。最近5年,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安徽印刷业发展势头迅猛,经济总量大增。截至2008年底,全省印刷工业总产值超过140亿元,占全省GDP1.5%。其中,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年销售达12亿元,并早已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印刷业集中度提高,印刷产业升级。诸多印刷企业应对金融危机,逆势而上。和谐印刷、环保印刷、数字印刷和节约印刷等现代印刷新态势,正在形成。

二、安徽印刷的“118”成绩单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建国60周年。发展到此时的安徽印刷业究竟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可以用“118”加以概括,即:建成了一条产业链体系,打造了一支合格的队伍,呈现了八个闪光点。

一条产业链体系是,集印前、印刷、印后、印刷教育、印刷物资供应、印刷机械制造等多种生产环节于一身,融平印、凹印、柔印、丝印、光盘印刷、数码喷绘、数字印刷等多种印刷工艺于一体,相辅相成、配套联动的产业体系。

一支合格的队伍是,根据《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经年度核验通过的出版物、包装装潢、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和专项企业3200余家,从业人员达52.5万人。

八个闪光点是:

1.四个区域性印刷中心初步形成

即合肥地区的出版物印刷中心,桐城市的塑料和瓶盖包装印刷中心,蒙城县的簿本印刷中心和太和县的药品包装印刷中心。

2.农民办厂新星闪烁

一批由农民领军人物创办,完全是白手起家,靠滚动发展壮大起来的,股本结构各有不同的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显示出勃勃生机。其发展速度超常,规模效益显著,已称雄于安徽印刷业的半壁江山。

3.强势企业崭露头角

全省有三家印刷企业进入2009年《中国印刷企业百强排行榜》,10家企业被评选为“安徽省印刷企业十强”。到2008年底,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

4.产品质量跃上台阶

皖版图书既“暗”又“灰”的老面孔已不复存在。《傅雷译文集》因印制精美而被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在全国性教材、图书印制质量评比中,安徽省位次前移,频频获奖,其中包括由新闻出版总署首次颁发的政府印刷奖。全国书市上,有读者称赞安徽出版物是“黄山天下奇,皖地印品精”。

5.“黄埔军校”焕发青春

因长期以来对全省印刷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而被誉为安徽印刷界“黄埔军校”的安徽新华印刷厂,果断改制,与安徽书刊印刷厂、合肥商中印刷厂整合为股份多元化的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三厂资产重组,现代化设备集中,减少浪费与重复投资,印装能力增强,配套周期缩短,迁入新址,原厂址商业开发,并对其他书刊印刷企业投资控股,进一步做大做强。

6.中德联手培育人才

中德两国政府合作投资创办了安徽中德印刷培训中心(CDAD),采用德国先进的双轨制教学方法,并直接聘请德国专家讲学,培养了大批以印刷专业为主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该中心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公办大专性质的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称号。

7.实施“走出去”战略见成效

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在俄罗斯奥廖尔州投资兴建了“新时代印务有限公司”,承印俄罗斯彩色书刊,斩获颇丰,知名度甚高。新闻出版总署称之为中国唯一在境外立足的印刷企业。合肥、安庆的印刷厂也分别在北京、深圳兴建印企或兼并印厂,实现了异地连锁经营。

8.印协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继省印协之后,全省有8个地级市成立了印刷协会,合肥市印协已换届为由印刷企业负责人担任协会领导职务的自律组织。各地印协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印刷业需求和建议,协助政府部门开展印刷业监管。

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安徽印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欢欣鼓舞。应当向所有为安徽印刷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深深缅怀那些已经辞世的印刷界的老同志、老朋友。

三、规划未来发展

60年过后,历史的车轮将要把大家带进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何谋划安徽印刷业的下一步发展,作为印协组织的一员,笔者有十点粗浅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发展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指标,也不能以损害生态资源为代价,更不能通过违法活动达到经济增长。安徽印刷业今后的发展,应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提升为指针,以改革和稳定并举为目的,做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

要尊重、关心、信任和激励印刷员工,把人才建设和提高包括企业老总在内的所有员工的素质,作为实现印刷业发展的重头戏来抓。努力为员工营造学习工作和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发挥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观能动性

3.加快技术改造

印刷业技术含量较高,且更新速度极快,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对技术装备的依赖性日益增强。我们必须适应市场竞争的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管理是使企业合理用好人、财、物,有效实现产、供、销的基本手段。改革不能代替管理,技术装备也不能取代管理。人和设备的作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成果。

5.坚定不移地实施改制

通过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工龄买断等途径,使国有、集体性质的印刷资本退出一般性竞争行业,脱胎换骨,成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我完善、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员工解除原有的固定劳动关系,实行全员聘用,可进可出。舍此不能解决印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6.推进产业整合

采取合资、联营、兼并、收购等方式,运用教育引导与行政协调等各种手段,在同类型印刷企业间,甚至跨系统、跨地区实现人力、资源、资产等多方面的整合,壮大印刷企业规模,改变小而散的状态。在整合基础上,力促印刷企业集团的成立。

7.整顿和规划印刷市场秩序

打击盗版盗印,取缔无证照印刷窝点,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和大、要案,制止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营造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

8.严格市场准入

依据《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结合安徽实际情况,通过新建企业设立审批、年检、变更事项备案等途径,对印刷单位进入市场,设置必要的门坎,将严重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淘汰出局。对出版物印刷企业实行总量控制,从根本上扭转低水平重复建设。

9.建立强企联席会议制度

以点带面、以强促弱、推动印刷业整体发展。巩固完善已经形成和运转的“合肥市印刷企业碰头会”制度和“安徽省商务和书刊印刷企业互通信息、互相支持,共谋发展协商会”制度,开展沟通、交流、互动、合作,介绍搏击市场的新招术,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大氛围,吸引和带动一批中小印刷企业捕捉商机,加快发展。

10.发挥协会作用

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协调解决业内热、难点问题,推动行业实行自尊、自律、自我保护。

桐城市的印刷业年总产值已超过40亿元,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印刷业举行重大活动,市委书记、市长都亲自参加,予以支持。可惜这样的局面在全省其他地市并不多见。印刷业在安徽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低。这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并倍感压力的一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桐城市印刷业的发展,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要敢作敢为,不怕吃苦,有一股子拼劲,有一种百折不挠的耐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们相信,经过全行业的苦干实干和不懈的努力,类似桐城的印刷业绩,在安徽的其他一些地方同样会开花结果,印刷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定会不断加大。

印刷是朝阳产业,从事印刷的人就是向着太阳的队伍。向着太阳,就是向着光明、向着美好。我们的前程光辉灿烂。愿安徽印刷界同仁与各行各业常相伴,共赴胜利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