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香港印刷年

香港印刷年

时间:2022-10-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的香港印刷业仍以石版印刷、活版印刷为主。由于香港市场对印刷的需求不断增加,本地的印刷同业开始从外国输入自动印刷器材和引进新技术。50年代中期,香港的大型印刷厂开始逐渐从国外购进4色印刷机,带动了彩色印刷革命性的发展。加上内地的转口贸易产品需要大量包装印刷品,从而促使香港的包装印刷业迅速发展起来。这20年间,可以说是香港印刷业的飞跃期。

香港印刷60年

香港印刷业商会

香港的印刷业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同业向来默默耕耘,不断发展壮大,在香港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业人数和企业数目多年居于香港制造业首位。回顾近60年来香港印刷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服务本土所需的50年代;伴随香港工业及经济腾飞,提供大量产品包装的六七十年代;主要生产能力持续北迁,引领珠三角乃至中国印刷产业不断发展的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以及广泛应用数码新技术及网络,行业向专业化发展的新千年。

一、50年代:服务本土所需

建国初期,香港印刷业逐渐恢复,内地大批的印刷技术人员涌入,为香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条件,而这些技术人员多来自上海、广州,因此在香港开设印刷厂的上海和广州老板也相继增加。这一批外来的师傅印刷技术非常好,尤其擅长书籍印刷。当时的香港印刷业仍以石版印刷、活版印刷为主。

img137

20世纪50年代活字印刷车间

到50年代,香港的印刷企业已发展至500多家,其中约有75%是以员工数十人、机器十部左右的中型企业,也有资产数百万的大型印刷厂,以及家庭式的印刷小作坊。这个时候,香港已经有意识地培育印刷界人才,成立了数家专门栽培印刷人才的教育机构。

由于香港市场对印刷的需求不断增加,本地的印刷同业开始从外国输入自动印刷器材和引进新技术。虽然平版印刷从30年代已经引入香港,但在这个时期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大大优于石版印刷的速度和质量,逐渐淘汰了石版印刷,并为香港印刷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基础。

50年代中期,香港的大型印刷厂开始逐渐从国外购进4色印刷机,带动了彩色印刷革命性的发展。其后,香港的《天天日报》首开本土彩色报纸印刷的先河,由于制版质量需求更高,于是引进了香港第一部电子扫描分色机,更首先在香港采用了照相分色制版技术。在行业内,又积极推展培训计划,对香港印刷业培训人才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为日后发展专业制版公司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50年代末期,香港印刷业在生产能力、灵活性及质量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善,成为东南亚的印刷中心,尤其是彩色印刷方面。

二、六七十年代:伴随香港工业起飞

六七十年代,由于香港拥有良好的海运条件和自由贸易环境,很多加工业如玩具、手表、服装、电子、塑料制品也相应地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以香港为中心的加工生产集散地,香港工业起飞。加上内地的转口贸易产品需要大量包装印刷品,从而促使香港的包装印刷业迅速发展起来。

img13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铅字排版

这个时期,得益于工人技术优良及成本低廉的有利因素,也吸引了不少外商纷纷来港投资。1963年,日本印刷巨头凸版印刷、大日本印刷分别来港开设印刷厂,引进先进机器及技术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机会。于是香港的印刷厂也借此机会很快地便开发了海外市场,尤以书籍印刷为最。在这个转变中,本地厂商在技术的提高、机器的购置、人才的培训等方面都下了很大一番工夫,不但提高了效率及质量,也增加了专业化的研究及了解海外市场的需求。

img139

20世纪60年代报纸印刷机

img140

20世纪70年代印刷合同

国际大出版商朗文、牛津,以及《读者文摘》等多本国际杂志,也看中了香港交通通讯基础良好、人工成本及税率低、经营环境稳定、出版自由的优势,都乐意在香港印书,并逐步把地区总部设到香港,使香港的书刊杂志印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机会又吸引了一批外商斥巨资投资新技术设备进入香港印刷业,从而提高了香港的出版印刷水平,进而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出版商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代表处,形成良性的循环,促使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出版印刷中心之一。

这20年间,可以说是香港印刷业的飞跃期。行业素质大大提高,印刷工序趋向复杂,印刷品也朝高质量方向发展,彩色印刷的需求日增,并出现了越来越多专门为印刷企业提供植字、设计、分色制版及装订等服务的专业公司。由于香港地方小,印刷厂及这些专业公司自然汇集到了一起,大多集中在同一栋大厦或者在相邻的街区,不仅运输极为便利,还能够分工合作,互帮互助,资源互用,从而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和质量,大大增强了区内印刷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发展。此外,在这个时期,活版印刷已逐渐被发展成熟的平版印刷取代,而企业内部管理和海外拓展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60年代的香港共有600多家印刷厂,70年代已增至1500多家,雇员也增加至近2万人,增长的迅速反映了香港印刷业发展的蓬勃。

三、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稳步发展,北望神州

80年代,香港的印刷业持续稳步发展,由于港元对欧洲及其他货币贬值,使香港印刷业在价格方面更具竞争力,而当时一些较具规模的印刷厂订单已近饱和,卓越的成绩可见一斑。此时,香港印刷业以优质见称,印刷品质量可媲美日本、德国及美国印刷技术先进的国家,但在港印刷的成本(尤其是订货量少的短版印刷品)通常比这些国家低,于是香港在80年代已经成为国际印刷品供应中心,仅居于日本之后。据统计,1986年香港的印刷生产总额是67.52亿港元,增值额为27.35亿港元;而印刷的增值额在香港制造业整体中所占的百分率,也从1977年的4.2%增至1994年的11.5%,位居香港各主要制造业增值额的第一位。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本土规模较小的印刷企业主要从事印刷海报、价目表、办公室纸质文具、名片及邀请卡的工作,产品供本港销售。规模较大的印刷商则兼营出口,包括印刷书籍、小册子、记事本、贺卡、期刊和证券类产品(如支票、信用卡、股票),并为其他制造业提供包装印刷服务。此外,证券及信用卡、电话卡等较高质量的产品需求日增,包装印刷的发展仍具潜力,传媒市场对报纸、杂志等印件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90年代的香港印刷商已采用最现代化的设备,包括电脑排版系统、电子分色扫描器、电子分页系统、自动装订系统、多色自动印刷机及电脑印刷生产管理系统等。桌面出版系统(DTP)已比较普遍用于排版、分色、编页及制版工序。通过配备数字彩色图像制版、输入(扫描)及输出(图像调整)装置,更可连接微型电脑,以配合高解像力分色设备。此外,广泛使用的精密多色及可双面印刷的平张或轮转柯式印刷机,设有电脑辅助的印刷质量监控系统,使大批量的彩色印刷非常准确及一致。

img141

20世纪80年代切纸机

img142

20世纪90年代DTP

img143

20世纪90年代CTP

自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的印刷厂家已开始在内地设厂。但及至90年代,因香港工业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本地租金昂贵,劳工短缺,工资大增,对印刷业的生产力造成了影响,这些因素削弱了印刷业的竞争力及厂商订立长期投资计划的信心。为了降低成本和保持竞争力,香港印刷厂与其他制造业一样,近20年间将生产线迁移至广东珠三角一带,形成了香港负责承接业务,珠三角加工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凭借香港在国际视野、市场营销、信息传递和物资供应等方面的长处,以及珠三角地区在制造成本上的优势,持续推动引领中国印刷产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仍有不少印刷企业选择将业务留在香港,迅速应付、支持本地各行业的印刷需要。

四、新千年:广泛应用数码技术与网络,行业更趋专业化

从20世纪末期开始,科技不断革新,知识经济成为主导,印刷技术也不例外,无论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或营业模式都逐渐改变。加上全球逐渐一体化,资讯科技和印刷技术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香港印刷同业向来善于发挥弹性求变的求生技能,并以团结的精神,适应市场的各种变化。早在新千年以前,香港印刷企业便积极从德国、日本、美国等印刷设备制造最为发达的地区,引入了大量海德堡、曼罗兰、高宝、三菱、秋山、小森、高斯等一流印刷设备。

近年,印刷业更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智能色彩控制、CTP直接制版、数字模切、网络印刷等技术已相当普及。现今,在印刷出版中,我们已经通过卫星通信、区域网络使印刷文件实现远程传递,同一种印刷品可以在世界各地同步出版发行;物流网络管理,通过数字化工作流程,有机连接网络及印刷各个环节,依托网络接单、实现远程印刷生产甚至产品运输。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希望推动整个印刷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网络化,它比数码印刷技术更高一级,即通过CIP4/PDF开放接口印前、印刷、印后加工以及管理的垂直整合,使整个印刷流程充分连贯,没有阻碍,全部都以数字信息技术来推动自动化的机器运作,实现全自动化与最优化

在高新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对商业管理、市场开拓及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大大有别于以前,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与高新科技同步前进,印刷从业人员不断进修、自我增值;近年业界同仁更携手,积极响应并全力支持政府推出的“资历架构”,推动行业迈向专业化。

五、香港印刷业现状及展望

印刷业作为香港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共有企业超过4000家,当中不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大型企业;从业人员约40 000名,多年来位居全港第一,劳资关系和谐融洽。印刷产品以出口为主,年总产值逾300亿港元(仅经香港出口的部分),向来以产品质量高、服务专业、价格超值而享誉国际。

由于香港的无税出口、不干预政策、健全法制,发达的金融、通信、物流、中介服务,印刷商反应敏捷及工人生产能力高,先进的机器及技术设备,良好的版权保护和出版自由,使香港的印刷品以物美价廉、交货准时、快捷可靠享誉国际市场,香港的印刷品在国际印刷评选中获奖无数,技术水平与质量已获公认,为数不少的企业更拥有ISO 9000、ISO 18000、ISO 14000认证及各种国际认证。此外,香港优良的通信网络也为印刷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海外出版商可通过卫星通信和光纤网络将高质影像传送到香港。与此同时,香港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完善,为出口商提供多种量身定做的保险服务,能让企业放心开拓国际市场。不仅如此,香港还拥有一批懂外贸、外语的优秀从业人员,既善于与海外客户沟通,建立良好关系,也能够透彻了解他们的各种需要,信誉及服务深受海外商家的好评。种种的优势让香港印刷业在国际上拥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也让我们能够成功搭建起协助国内印刷同业“走出去”的桥梁,形成“印在中国”的响亮品牌。

港资印刷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店后厂”模式开辟了香港印刷业发展的新篇章,更在香港回归之后,与内地关系更加密切,而过去10年又正值中国经济急速增长的时期,香港印刷企业对内地、特别是广东省的投资持续扩大,令生产规模倍增,对前景充满信心。目前,香港印刷业已有70%以上的生产能力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其中香港四大上市印刷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设在这一地区;而中国印刷大省──广东省的龙头印刷企业之中,绝大部分属于港资企业。

随着各省市提出各项优惠政策以吸引资金投入,珠三角的优势开始减退,港商近年更开始在泛珠三角、甚至更远的省份投资,兴建新的厂房。比如有大型的杂志书刊型印刷企业在南方市场打下稳固基础后,继续北上到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投资设厂;从事包装印刷业务的财团式企业跟随客户北迁,把生产点扩充到长三角、渤海湾一带,这些新的落脚点都是近年国内工业产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地区,因为工业的崛起相当于对包装印刷需求的增加;也有大型包装出口型企业选择到国内第二线城市,一面利用内陆比较低廉的劳动成本,降低出口成本,保持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面瞄准国内的市场,希望能够寻找业务的增长点。借助港资和外资的先进技术、管理和全国涌来的人才优势,各地印刷业快速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制版、印刷、印后加工到包装、仓储、物流、交易的产业链,同时支持了传媒、创意、会展、艺术等产业发展。

近年港资印刷企业受到国内经济、政策等因素带来不少压力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对企业在生产成本上加重了负担,尤其是劳动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使企业更是举步维艰;而劳动法的紧急推出,也让企业措手不及。加上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在全世界经济低迷的处境下,以经营外单为主的香港印刷业也深受影响。幸好政府及时推出多项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但直接舒缓了企业的压力,更让印刷行业有了坚持前进的信心,保持乐观的信念与态度,迎接挑战;加上港资印刷企业资金技术实力雄厚、抗风险经验和能力都比较强,在行业协会的支持帮助下,能够抓住各种机遇,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积极调整自身结构,大力控制印刷成本,精简组织架构,完善生产管理流程,持续改进生产工艺,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img144

21世纪初印刷工厂

img145

img146

img147

现今环保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香港印刷同业也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行绿色印刷,广泛应用绿色原料(如大豆油墨、可再生树林制成的纸)、节能环保的印刷设备及工艺,并对生产废料、废纸、机器余热等进行分类回收、循环利用,使印刷业成为低污染的城市型文化产业的典范。同业们更坚持在清洁生产上精益求精,引进了更多的高新科技,节能减排,通过在生产厂房使用节能照明系统、减少VOC排放等方式,不但更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更让印刷行业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为环保贡献更多的力量。各位印刷同业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部分的港资印刷企业都已取得ISO14001等与环保有关的国际认证,更有行业的标兵屡获政府颁发的环保成就奖,成绩有目共睹。

另一方面,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文化产业往往能够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在追求个性全民创意的时代,大量的自由创作人、创意小团体应运而生,出版印刷,将他们的想法转变成现实,为他们提供一展身手的平台,从而也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动漫、电影等行业也有了更多的可用素材;电影制成上映后,又需要出版印刷同业运用设计创意,为周边商品配上精美新颖的包装,促进销售,让宣传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出版印刷可以说涵盖了整条文化创意产业链,为各行各业拓展增值空间,成为增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香港印刷业在几代香港人手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新中国建国的60年里,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香港与内地不断交融,在紧密依托祖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力促进整个中国印刷业的腾飞。未来或许考验重重,但各位印刷同业若能够抓住机遇,灵活变通,定能脱颖而出,为推动经济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