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印刷年

北京印刷年

时间:2022-10-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共和国首都的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国家教育、科研、出版事业的集中地。2月初,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题写“中国人民印刷厂”厂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印刷厂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生产技术不断进步。1950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印刷厂改名为北京人民印刷厂。经过10多年的建设,北京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印刷基地。

北京印刷60年

北京印刷技术协会副秘书长 张仲元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共和国首都的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国家教育、科研、出版事业的集中地。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印刷业的建设和发展,先后投入巨额资金,有计划地在北京建立起一批专业印刷厂。改革开放以来,印刷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积极发展本国的印刷科研、教育事业,同时不断引进国外先进印刷技术和设备,改造老企业,建立新企业。目前印刷业已成为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三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城乡并举、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重要都市产业。

一、解放初期北京印刷业的恢复和发展(1949~1952)

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有着悠久历史的北京印刷工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有了新的发展。为了适应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需要,从1950年开始,国家先后投入巨额资金,有计划地在北京建立起一批书刊专业印刷厂,北京印刷工业获得了新生

(一)新中国第一批印刷厂的成立

1.新中国最大的书刊印刷厂——北京新华印刷厂在正中书局北平印刷厂的废墟上成立

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新华印刷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印刷厂,也是印刷业技术的领头羊;60年代,该厂首先引进了电子分色机,并研制成功照相复制用的干版;70年代建立大字本车间;80年代进一步进行技术改造,引进了双面四色卷筒纸胶印机等新设备。

2.新中国最大的印钞厂——北京印钞厂的复兴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国民党中央印刷厂北平厂被接管,2月2日,即接管第二天就印刷出了人民币。2月初,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题写“中国人民印刷厂”厂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印刷厂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生产技术不断进步。1950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印刷厂改名为北京人民印刷厂。

3.新中国最大的报纸印刷厂——人民日报印刷厂的建立

1948年6月原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和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组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报社。1949年2月2日,进入北平的报社印刷厂人员在接收华北日报印刷厂后,印刷出版了北平版《人民日报》。后华北版《人民日报》与北平版合并,1949年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印刷厂成为当时印刷《人民日报》的唯一厂家。

4.北京美术印刷厂与第一册《人民画报》

北京美术印刷厂,是1950年初由原东北画报社和上海时代印刷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抽调来京组建的,开始叫“新闻摄影局印刷厂”,后改名为北京美术印刷厂。1950年7月,该厂承印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大型画刊《人民画报》。该厂1956年印制的《苏加诺藏画集》获得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金奖。

1957年该厂部分并入新华印刷厂。1984年从新华印刷厂分离出来,恢复独立建制,命名为北京新华彩印厂。

5.外文印刷厂的建立与《人民中国》

1951年1月北京外文印刷厂正式建成投产,担负起了国际新闻局所出外文书刊的印制任务,生产的第一种印刷品是英文版《人民中国》。

北京外文印刷厂的建立,填补了北京外文印刷的空白,形成一定的外文印刷力量,是北京印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承担着把中国的灿烂文化介绍给外国,让外国了解中国的任务,满足了当时对外宣传的需要。

6.少数民族文字书籍的印刷——中央民族印刷厂的建立

中央民族印刷厂是在1951年由华北印刷厂扩建而成的。1951年1月18日,正式更名为中央民族印刷厂,开始承印蒙、藏、维吾尔、哈萨克4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不久便印制出了朝鲜、满、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字的书刊。

(二)重要印务活动

1.开国大典印刷任务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为了迎接这次盛会和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各种文件、资料、信函及代表证、列席证、来宾证等都需要印制,当时北京新华印刷厂刚开工不久,难以独立完成全部任务,因此动员了其他一些印刷厂参加印制,赶制出国旗评选委员会精选出来的用以汇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的38幅图案。同时,开国大典上主、客等各类人员佩戴的各色证条,也都是该厂职工用手工石印印制的。

2.教科书的统一印制

1949年3月,中共中央邀请叶圣陶到北平,5月成立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由叶圣陶任主任,周坚韧、胡绳任副主任,开始了对教科书的统一编审工作并印出了样书。出版委员会领导组成了华北联合出版社,1949年7月1日正式成立,开始有15家私营出版企业参加,到8月底扩大到23家。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担负起了出版教材的任务后,北联社才结束了历史使命。

3.《毛泽东选集》的印制

我国最早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是1944年7月。新版《毛泽东选集》第一批稿子的发排日期是1949年5月6日,正式出版发行日期为1951年10月12日。

4.外文书刊的印制

国家新闻局及改组后的外文出版社,都编译出版了不少中国对外宣传的外文书刊,在北京外文印刷厂印制后,出版发行到香港和国外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

5.《干部必读》系列读物的出版印刷

新中国建立需要大批新干部,新干部需要及时的教育,当时中央决定出版干部必读系列著作,北京印刷企业完成的这批著作,无论重要性还是印刷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北京作为中国重要印刷基地的形成(1953~1965)

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中国的北京印刷工业初具规模,生产渐趋正常,凸印、凹印、平印、平装、精装等各种印刷品的印刷设备和技术大体齐备。

1953~1965年,国家投入1亿多元资金,来发展建设北京印刷业。到1965年,北京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印刷基地之一。其主要标志:一是印刷生产能力已占全国的25%~30%,这一比重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二是印刷门类齐全,书刊、报纸、有价证券、商业包装、特种工艺、文化用品等各种印刷品,只要国内有的,北京无不具备;三是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有了较大发展,其中书刊、报纸、有价证券等印刷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四是建起了一批印刷科研、教育等企事业机构;五是企业管理工作和产品质量比解放初期有了很大提高。经过10多年的建设,北京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印刷基地。

(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变革(1949~1965)

1956~1958年,北京新华字模厂从日本引进了字模雕刻机,改电镀字模为雕刻字模,缩短了字模的制造周期,提高了质量。

1.平版制版

(1)中文照排机

1972年北京新华印刷厂和其他一些印刷厂开始研究照相排字工艺技术。北京印刷机修造厂在20世纪80年代试制成功手动照相排字机。80年代上半期,手动照相排字机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北京地区为了解决将铅字排版转变为胶印印书可用的胶片,曾经从日本引进球震打样机,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

(2)照相分色与晒版

20世纪50年代北京各印刷厂制作平版的工艺主要方式是手工绘制,利用石印制版。少数印刷厂使用照相机制版,采用照相分色工艺制成加网阴图,翻晒到以蛋白感光胶为感光剂的锌皮版上,在单色胶印机上印刷。1956年北京美术印刷厂试制成功了阳图平凹版制版新工艺。

(3)6色制版到4色制版

20世纪50年代北京各印刷厂广泛使用6色平版制版工艺,即黄、品红、青、黑4色版之外再加浅品红和浅青版。当时国外已开始研究黄、品红、青、黑4色制版,我国在60年代也完成了4色版的应用。

(4)蒙版工艺

1954年起,北京美术印刷厂等单位参考国外一些感光片厂的产品介绍开始研究蒙版技术。为了适应蒙版工艺的要求,北京美术印刷厂和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现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前身)1964年开始试制应用了色标和梯尺,研究应用色标、彩色梯尺、灰梯尺、信号条等测试工具,并开始了对照相制版工艺的标准化、数据化的研究和推广。

(5)明胶干版

1958年北京新华印刷厂首次研制成功明胶干版,用于取代罗甸湿片。

(6)分色胶片

1961年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与广东汕头公元感光材料厂合作,首次研制成功我国照相分色制版所需的各类型分色片和网点片。1965年北京新华印刷厂在保定胶片厂的协作下,试制了分色制版使用的多层彩色蒙版片。

(7)打孔定位与底色去除

1964年北京新华印刷厂开始采用打孔定位的挂订制版工艺。1965年北京新华印刷厂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始使用照相分色制版中的底色去除技术。

(8)电子分色机

1965年北京新华印刷厂和外文印刷厂开始引进电子分色机。1973~1976年,北京仪器厂、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近百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协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1977年北京仪器厂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作,生产出DFS-1型电子分色机。

2.凹版印刷

1957年,北京美术印刷厂等单位先后研制应用了镀铜液的新配方,不仅简化了剥铜皮工艺,而且提高了磨镀滚筒的数量和质量。1958年,北京新华印刷厂即已开始对《中国摄影》杂志试用彩色凹印照相分色制版新技术。同时又由于研制应用了不伸缩片基和碳素纸,从而防止了套印不准,为提高彩色凹印质量创造了条件。1972年,北京新华印刷厂采用了先进的凹印过版无氰镀铜法,即铁滚筒镀铜改用无氰镀铜——焦磷酸盐的先进工艺,从此彻底甩掉了用有毒品氰化钾的旧工艺。1980年,北京新华印刷厂引进德国激光雕刻制版机,完全取代了凹印制版的旧工艺。

3.丝网印刷技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才出现丝网印刷,到70年代后期,北京市印刷技术研究所开始着力研究丝网印刷技术,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业以及各种日用产品的加工方面。还开发了彩色照相制作丝印版及其印刷技术。90年代以来,大幅面丝网印刷成为北京地区丝网印刷产品的一项特色。

4.盲文印刷技术

我国1958年在北京设立盲文印刷所,1959年改为盲文印刷厂。1978年11月,经国家出版局批准,将盲文印刷厂改由北京盲文出版社管理。到80年代,盲文出版印刷技术作出重大变革,用发泡油墨使盲点突出,从而结束了铁皮版压盲文书的历史。

5.装订工艺

20世纪50年代的装订大多是手工加工,1958年开始研究和解决装订工作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开始采用折页机、配页机、锁线机,扒圆起脊、套封壳和自动烫印等多种单机,同时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及北京多家印刷厂开始研究胶订工艺,到1976年初,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刷厂研制成功了热熔胶。在70年代,北京新华印刷厂开始引进平装加工联动机和精装加工联动机,开始了装订工作从机械化向自动化生产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装订生产自动线的监控装置开始进入北京地区的印刷企业。

(二)从“一五”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北京重点印刷厂和代表作品

从“一五”到“文化大革命”前(1953~1965)北京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为适应这一形势,首先对解放初期的第一批10个国营印刷企业进行了改扩建,同时又新建印刷厂30家,新的技术装备陆续投入使用,北京印刷工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书刊印刷厂及产品

(1)北京新华印刷厂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陆续投资900余万元,用以工厂扩建和设备更新。特别是1958年北京美术印刷厂与该厂合并后,北京新华印刷厂的综合印刷能力就更强了。1964年,国家又为该厂和北京外文印刷厂添置了联邦德国生产的电子分色机,成为我国第一批拥有这种先进制版设备的厂家。

(2)北京外文印刷厂

北京外文印刷厂1953年上半年并入了时代出版社、上海新闻印刷厂和察哈尔日报社印刷厂的一部分人员和设备。“一五”期间又投资了上百万元扩建了厂房,增添了新设备,生产规模迅速扩大。50年代末期,生产条件进行了进一步改善。1964年,该厂和新华印刷厂同时安装了我国首批进口的电子分色机,使该厂始终保持着设备完善、工艺先进、技术雄厚、产品质量领先的水平,为提高外文书刊的印制水平和加强对外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3)民族印刷厂

“一五”期间,国家投资100万元增添了设备,改善了生产条件。1959年国家投资在北京海淀区魏公村为该厂新建了3万多平方米的厂房,1960年工厂从北京祖家街13号原址迁入新址,又增添了新设备,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职工增至375人。

(4)北京美术印刷厂

“一五”期间,北京美术印刷厂投资上百万元修缮厂房,增添了现代化设备。该厂印刷的《苏加诺工学士、博士藏画集》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装帧博览会上获得了装帧金质奖。

(5)人民美术印刷厂

1958年人民美术印刷厂在原址建厂,该厂从建厂起就贯彻“制版精、印刷精、装订精”的三精方针,产品以大型画册、外国名画、中国古代名画册为主。当时印制了《徐悲鸿》《齐白石作品集》等。1964年该厂印制出的《中国历代名画集》是一套故宫收藏的从东晋到清代历代名人作品。全部是我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珍品,为人们留下了稀世之作。

(6)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刷厂

“一五”期间,国家投资700多万元,新建厂房1.2万多平方米,进口了一批新的印刷装订设备,1956年投入生产,使生产能力提高了两倍。

2.报纸印刷厂及产品

(1)人民日报社印刷厂

1956年人民日报出版社成立,加强了对印刷厂的管理。该厂调整机构,开展技术培训,派人出国考察,制定了技术质量标准,并逐项考核,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排印质量,使《人民日报》成为全国印刷质量最好的报刊。从1957年至1964年该厂8次获得北京市红旗厂的称号。《人民日报》的日发行量达到了160万份。

(2)光明日报社印刷厂

1953年光明日报社成立照相制版工段,图版不再到外厂加工。1955年实行了报纸由竖排改横排的变革,开始在版面上使用新体字。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报纸的印数增至16万份,版面、标题、图片、墨色等方面,在同行业中多次获得好评。

(3)工人日报社印刷厂

工人日报社印刷厂,1954年开始用轮转机印报,1955年印报和印书分为两个厂,印报部分改名为工人日报社印刷厂,厂址迁至北京安定门外六铺炕。1955年和1956年先后添置了从美国和民主德国购进的轮转印报机。

3.盲文印刷厂及产品

1953年7月,教育部盲聋哑教育处设立了盲文编译组,同年12月并入中国盲人福利会出版组。在这个基础上,1958年成立了盲文印刷所,1969年改名为北京盲文印刷厂。解放后,我国出现的第一部盲文图书《谁是最可爱的人》,是由女盲人、共产党员李玎倡议,仿照铅字排版方法于1953年1月试印成功的。1954年2月,盲人福利会编译组印制出少年儿童读物、政治常识性读物等新中国第一批盲文图书,同年3月15日出版印制了毛泽东同志定名的《盲文月刊》杂志,这是我国第一本盲文刊物。

4.荣宝斋与木版水印画

经过改造,收归国有后,荣宝斋以发展木刻水印艺术为重点,创造性地把木版水印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高峰。《踏歌图》《秋郊饮马》等以及清代石涛、郑板桥等许多人的作品和齐白石等人的现代名画作品,纷纷通过木版水印展现在人们面前。到“文化大革命”前印制古今大小作品4000多个品种,行销48个国家和地区。1959年,在莱比锡“书籍装帧艺术博览会上”,荣宝斋的木版水印作品获得了金质奖。

5.包装装潢印刷企业

北京的包装装潢印刷作为印刷工业中的一个门类,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北京历史上长期以来都是消费城市,工业不发达,为日化、食品、烟酒等行业配套服务的包装装潢印刷工业,比之沿海大城市差距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前门印刷一厂、二厂等单位,利用传统手摇脚蹬的陈旧设备,率先向包装装潢印刷领域进军,成为北京最早的商标印刷企业。

6.北京市制本总厂

北京市制本总厂是北京市印刷工业总公司所属的全国较大的纸品本册生产厂家,该厂的前身是龙门装订厂。改产后,该厂把传统的精装工艺运用到纸品本册的生产中去,使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工艺精、品种多、质量好。尤其是在各种精装纸制品、证件、证书等零活产品方面,深受客户的称赞和欢迎。

7.北京邮票厂

1959年9月25日,北京邮票厂正式开工投产。50多年来,北京邮票厂采用照相凹版、雕刻凹版、影雕套印、胶版印刷等技术,不仅印刷了我国大部分邮票,而且承印了部分外国邮票,以及其他一些印刷品。

1993年,在邮电部邮票体制改革过程中,北京邮票厂和中国邮票总公司的一部分合并,组成国家邮票印制局。

8.北京的印刷装备器材厂

(1)北京人民机器厂

北京人民机器厂于1958年正式建成,是我国第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印刷机械专业制造厂,并从50年代末期开始制造大型印刷机械,其产品除满足北京印刷需要外还行销全国。

(2)北京新华字模厂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北京创建的新华字模厂是中国三大字模厂之一,在中国汉字改革和汉字简化、统一印刷字体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

(3)北京市印刷机械厂

北京市印刷机械厂隶属于北京市印刷工业总公司,是全国生产手动照排机和热印机的重点企业之一。

(三)北京的印刷教育

1.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的成立

1960年,在文化学院院长黄洛峰主持下,该院在国内首先成立印刷系,进行中国印刷工艺专业的本科教育。次年3月,由于我国经济困难,上级决定文化学院撤并,将该院的编辑出版、文博、哲学等各系撤销,唯有一个印刷系经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洽商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1961年秋,印刷工艺系已归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但仍留在位于北京翠微路的文化学院原址(即现在的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科贸楼)。1962年初,印刷工艺系迁址到中央工艺美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被迫停课。

2.北京市印刷学校

北京市印刷学校创建于1960年4月6日,教师由各大印刷厂抽调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开设了照相制版、凸印、装订3个专业。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北京印刷(1966~1976)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把印制毛主席著作及政治书籍当做高于一切的政治任务。为此国家拨出巨款突出发展北京地区的书刊印刷厂,装备和生产能力成倍提高,但发展是畸形的,表现为把商标印刷当做“封、资、修”批判、排印装比例严重失调。1970年全年的排字量仅为1965年的25.7%。企业管理混乱,生产和技术发展缓慢,拉大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1.国家对北京印刷业的投资

据市统计部门统计,1966~1976年北京地区印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8085万元。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北京地区除进行调整归并外,并未新建印刷厂。这期间投入的8085万元资金,全部用在已建印刷企业,重点是书刊印刷厂的技术改造上,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大批量印刷毛主席著作和其他政治性读物的需要。

2.技术装备的改进

(1)制版技术方面

首先,感光材料实现了“由湿到干”的转变。“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新华印刷厂、北京胶印厂等单位共同努力研制成功了用玻璃干版进行照相制版。其次,引进电子分色机等先进的技术装备。1964年,北京新华印刷厂和北京外文印刷厂各自引进了一台电子分色机,这是我国首批引进的两台,到1976年底,北京地区已有电子分色机13台。最后,技术革新和发明。1965年5月,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北京联合制版厂等共同研制成功无粉腐蚀工艺和添加剂,1966年迅速推广到全国。1971年8月,北京新华印刷厂同清华大学,联合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光机式全自动照相排字机。1974年,中国印刷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PS版,1975年2月开始批量生产,这是国内第一个生产PS版的厂家。同年,北京印刷一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手动照排车间。

(2)印刷技术方面

首先,由铅印逐步发展到胶印。1966年以前,北京地区的书刊印刷主要用铅印,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印刷业的排字由手工排字发展到照相排字,排出的胶片,即可做成感光版用于胶印,从此,书刊印刷才逐步由铅印发展到胶印。其次,由低速发展到高速,由单色发展到双色。“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印刷企业为加快印制毛主席著作,开展了技术革新,将胶印机由手动续纸改装成自动输纸,使机速由每小时1500印提高到4000印以上。60年代后期,北京人民机器厂和上海人民机器厂由仿制到自行设计制造出各种类型、规格的胶印机供应各个印刷厂,适应了大批量印刷毛主席著作和政治性读物的需要。进入70年代,国产的双色胶印机、全张单面凸版轮转机和书版轮转机大批投入了生产。

(3)装订技术方面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适应大量印制毛主席著作的需要,印刷企业开始是自己设计制造各种联动装订机械,后来安装有国产的各种联动装订设备组成生产线,如平订联动生产线、骑马订联动生产线、平装无线胶粘订生产线等,后期,国外先进的精装书籍联动生产线也投入了使用。除国产的之外,60年代初期,北京新华印刷厂、北京外文印刷厂还从民主德国引进了折页机、钳式配页机等。装订联动线的引进,是进入80年代后才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0多台套,北京地区占一半以上。

四、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印刷业的腾飞(1977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全国的建设局面开始恢复,经过“六五”、“七五”、“八五”3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北京的印刷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工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排版方面,照排和激光照排代替了手工铅排;印刷方面,胶印代替了铅印,最终完成了全部淘汰铅作业;装订方面,高速联动胶订、精装代替了繁重的手工劳动。二是技术装备有了很大改善,激光照排系统、电子分色系统、数字印刷系统的使用,使现代制版技术代替了传统的照相制版;高速、多色、轮转印刷机,高速胶订联动机的使用彰显了印刷和装订的能力。三是印刷生产规模扩大。

(一)印刷技术的进步

1974年,我国提出了“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课题,研究汉字计算机处理。1981年电子工业部主持鉴定了北京大学推出的汉字高倍数压缩和高速度还原技术的原理性样机,起名为华光型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

1974年8月四机部召开计算机工作会议(简称748会议)。748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提出了“关于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建议,并与机械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和新闻出版局联合向国家提出关于748工程的报告,经国家计委批准,列入1975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成立了748工程领导小组。

1985年2月,王选等研制的计算机激光照排华光II型系统在新华社印刷厂正式投入生产。1986年,激光照排技术在《经济日报》上又取得成功。1991年,王选将激光照排技术与彩色制版形成了新的激光照排——彩色制版系统。1993年,激光照排的技术扩展到记者写稿,编辑编稿,全报社的激光照排信息处理系统,又将报社信息资料库介入此系统。2000年前后,在世界范围内,汉字的报纸书刊使用单位绝大多数都采用了王选所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

80年代初的印刷技术改造以制版使用电子分色机,印刷使用四色胶印机为明显的标志。

(二)印刷教育与科研

1.印刷教育

北京印刷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所属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196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撤销文化学院,将印刷工艺系并入轻工业部所属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的基础上组建北京印刷学院,由新闻出版局主管。1997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学院改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

北京印刷学校1982年由五十八中职业高中分离出来成立。1995年被市政府评为市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工科职业学校,后改为北京市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现有25个专业实验室、实习工厂和高质量的训练设施。历届毕业生推荐就业率均达到100%,为首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另外,北京地区还开设了印刷专业的其他高校、职校。

2.印刷科研机构及科研成果

(1)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1973年恢复、1977年改名)

1956年4月,文化部批准建立了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文化大革命”使科研工作完全陷于瘫痪。1970年5月该所被撤销。

197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在原址恢复,隶属于国务院出版口(后改为国家出版局)。粉碎“四人帮”之后,1977年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在1973年研究所恢复建制以后,即确定了平印PS版材、电子扫描分色机及无线胶订联动线几项重要科研课题,经过七八年的科研攻关,均获得了重要成果。1985年,研究所又增设了激光照相排字、电子计算机几个部门。全国印刷工业科技情报网中心站和印刷工业出版社也设在该所。

在全国科研单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逐步实现了企业化。2003年11月,与日本富士星光有限公司合作,投入CTP版材生产线。同年,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并入中国印刷集团公司。

(2)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1982年成立)

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原机械部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是中国印刷机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开发单位,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与贸易为一体。1994年,因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北人集团。现有技术开发中心、国家印刷机械检测中心、国家印刷机械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印刷机械情报中心等。

(3)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1978年恢复、改名)

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8月,直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中国印钞行业唯一的科研机构。1966~1974年,研究所工作中断,最终彻底解体。1978年经中国人民银行领导批准,恢复研究所,名称改为“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

该所主要从事印钞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印钞新材料研究、防伪技术研究、印钞专用设备设计与研制、银行机具开发等,是国家指定的有价证券真伪鉴别权威机构。

3.中国印刷博物馆

中国印刷博物馆位于北京大兴区,属科技类专题博物馆,1996年6月1日正式开放,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

自1997年以来,该馆先后被北京市有关部门定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2001年初,又被北京市旅游局定为“AA”级旅游参观景点。

4.行业组织和学术活动

(1)中国印刷技术协会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成立于1980年3月,是中国印刷科技工作者、印刷工作者、印刷企事业及印刷相关单位自愿结合的专业性、非赢利性社会组织。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是世界印刷和传播论坛的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是亚洲印刷技术论坛的发起者,成功举办过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和第四届亚洲印刷技术论坛年会,是海内外同业中知名的专业社团之一。

(2)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简称中国印刷工业协会)于1985年在北京成立。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根据大印刷观和系统工程原则组建,在印刷产业链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协会是由印刷及印刷设备器材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科研开发、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物资营销等单位自愿组成的跨行业、跨部门的全国性行业组织。

(3)北京印刷协会

北京印刷协会(原名北京印刷技术协会)成立于1981年5月13日,是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的地方性组织。该协会1986年以前隶属于北京市科协,1986年以后隶属于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当时挂靠在北京市出版事业管理局下。

五、北京印刷业现状

2008年,北京地区印刷企业已达到2334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688家,专项印刷企业347家,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305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994家。从业人员7.26万人,出版物印刷企业占从业人员的65%。

如果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总结,最本质性的变化是体制上的变革。前面我们提到,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有的是通过国家事业单位)向国有重点印刷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来支持印刷业的发展,那时候北京印刷行业的主要成分还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还不是一个充分竞争性的行业;现在,国有印刷企业在北京印刷行业中所占的比例逐年缩小,构成北京印刷行业的主要成分是各类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建立在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之上的,北京的印刷业已经成为充满竞争性的行业——这就形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整个社会和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印刷业的繁荣,而印刷业内更高层次的竞争促进了印刷企业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又促进了整个行业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第二个变化是,改革开放使北京成为一个敞开胸怀的城市,使北京的印刷业在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上融入了全球印刷业。在北京频繁举办的各种国际印刷展、国际印刷发展论坛以及国际图书展,为北京印刷业与国内外同业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平台,促进了北京印刷企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北京印刷企业如北京圣彩虹公司、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等,屡屡在国际印刷比赛中获奖,为北京印刷业,也为中国印刷业赢得了荣誉。

第三个变化是,北京的印刷业已经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内地形成了三个重要印刷基地,即依托世界四大印刷基地之一香港的“珠三角”外向型印刷基地、依托上海经济科技综合实力优势的“长三角”综合型印刷基地和依托首都出版资源集中优势的“环渤海”出版印刷基地。截止到2008年,北京印刷业资产总值为251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为191.83亿元,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合计83.75亿元,专项印刷企业合计4.95亿元,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合计83.78亿元,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合计19.35亿元。工业销售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已达31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15家,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14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2家。

第四个变化是,随着北京印刷业的对外开放,国内南方印刷企业、外资外企纷纷挺进北京的印刷市场,给北京的印刷市场注入了活力,造就了一批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的现代印刷企业。这些强势印刷企业与国内设备软硬件制造商联手,努力推进着印刷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姻,努力践行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