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镇密集地区的基本特征

城镇密集地区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镇密集地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是经济、功能和规划区的复合体。因此,城镇密集地区的核心城市通常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信息、技术、文化中心的功能,这一功能的辐射范围往往超越城镇密集地区自身的地域范围,在更大的区域发挥枢纽和节点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在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城镇密集地区则由于较高的城镇密集度和较多的中心城市而成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

2.1.1 城镇密集地区的基本特征

区域(Region)作为一个比较普遍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区域规划中理解的区域主要是地理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是一种地理单元和经济单元以及两者的结合。

区域的规模可大可小,主要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范围与类型。最早将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的是地理学。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区域经济学刚兴起时,许多地理学家就明确了区域划分的一些标准,如差异性和内聚性等。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R.Hartshore,1981)提出:“一个‘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区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内。”差异性标准亦可称为同质性标准,即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则具有差异性。英国地理学家迪金森(R.Dickinson,1984)认为:“区域概念是用来研究各种现象(物质的、生物的和人文的)在地表特定地区内结合成复合体的趋向的。这种结合在意义上说,将给予这类地区以区别于其周围地区的特点……这些复合体有一个场所、一个核心和它们边缘地区的、明确程度不同的变化梯度。”这里阐释的就是内聚性这一区域划分标准,每个区域均由核心及对其有向心倾向的边缘组成。区域经济学家也一直在探索区域划分及其标准问题。佩洛夫、邓恩、兰帕德和穆特在1960年提出:“‘区域’这一术语一般用来描述一组在地理上毗邻的地区,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或互补的特征,或为广泛的地区间活动流所紧密结合在一起。”[1]布代维尔(J.R.Bouldeville)主张将区域分为匀质区、节点区和规划区。匀质区强调区域内部在地理、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共同特征。研究匀质区时,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内相互作用往往不是研究的主要问题。节点区是由在功能上彼此紧密联系的异质单元组成的区域,其内部具有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等特点。在研究节点区时很少考虑其内部一致性。规划区是为了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一些目标而设定的连续空间。规划区的设定与行政调控和政治因素有关,其主要目的是便于解决特定空间范围的问题而实施的一系列特殊政策与规划(张可云,2001)。

综合地说,区域范围的界定主要基于同质性、内聚性、毗邻性等标准;区域的划分则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可以是自然区、经济区、功能区、行政区、规划区等。

城镇密集地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是经济、功能和规划区的复合体。城镇密集地区的划分既要考虑同质性(城镇密集)、内聚性(具有核心—边缘的结构)和毗邻性(空间连续性)等基本原则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还要体现出城镇密集地区内部各基本单元之间在经济、功能、空间、利益目标等方面具有的紧密联系。相对于其他的区域类型,城镇密集地区通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具有优越的综合区位条件

良好的地理和交通区位是城镇发育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变迁,区位的概念内涵不断发生着改变,但良好的综合区位(自然、交通、信息、经济)仍然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城镇密集地区是城镇高度密集的区域,必然具有比一般地区更加优越的综合区位条件,有利于众多的城镇特别是核心城市的发展和壮大。国外著名的城镇密集地区大多具有全球性的海港或航空枢纽,连接国家或更大区域的交通运输动脉,集聚了大量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和集团总部,在全球产业分工处于重要的节点区位。美国的三个大都市连绵区分别位于东部大西洋沿岸、大湖以南地区和西部太平洋沿岸,是国际性的港口,是最早出现机场和铁路、公路、产业等密集分布的区域,也是信息技术、新经济的先导区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高端节点区域。同样,欧洲的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地区,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等大城市集聚区,日本的东京、京阪神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等,都是综合区位条件十分优越的区域。

2)城市密集,中心城市在国家乃至世界城市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城镇密集地区通常集中了较多的大都市区、大量的中小城市,其中的核心城市往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处于产业分工的最高端,是信息传递、技术创新、经济管理、市场组织的枢纽,甚至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重要的节点地位。例如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地区,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主要大城市为中心城市,在沿海岸带600多千米长、100多千米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五个大都市和20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巨大城市带,拥有美国20%左右的人口。芝加哥—匹兹堡和美国西海岸的圣地亚哥—旧金山两个大都市连绵区,集中分布着芝加哥、匹兹堡、底特律、洛杉矶、圣地亚哥、旧金山等众多著名的大都市。欧洲的大都市连绵区主要以首都及其他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日本的三大都市圈,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核心,包括横滨、川琦、京都、神户等大城市。其中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作为日本行政管理、金融、保险业中心,集中了全国近50%的人口,是日本规模最大、人口最集中的三个城市(顾朝林,1999)。因此,城镇密集地区的核心城市通常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信息、技术、文化中心的功能,这一功能的辐射范围往往超越城镇密集地区自身的地域范围,在更大的区域发挥枢纽和节点作用。

3)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由于集中分布着大量的中心城市和城镇,城镇密集地区也是城镇人口密集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早,整体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镇密集地区则是国家和区域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在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城镇密集地区则由于较高的城镇密集度和较多的中心城市而成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

城镇密集地区也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优越的区位,密集的人口、产业和经济要素,强大的中心城市以及中心城市之间良好的功能协作分工,可以使整个区域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心、先进技术和创新思维的发源地,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载体。美国的东海岸和大湖地区的大都市连绵带,集中了美国70%以上的制造业,是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包括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中心城市在内的英国东南部城镇密集区,是英国的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集中了英国四个主要的大城市;荷兰兰斯塔德地区也是国家的经济核心区;日本的绝大多数工业和产业流动集中于包括三大都市圈的东海道大都市连绵带,尤其是大型公司和大型私人企业80%以上集中于这一区域(顾朝林,1999)。这些城镇密集地区不仅是所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在全球经济网络中也具有重要的枢纽地位,对全球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区域呈一体化发展,功能联系紧密

城镇密集地区不仅是城镇在地理空间上毗邻或连绵发展,更重要的是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在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等方面具有多层次、全方位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使城镇密集地区不仅是城镇空间的合理组合,也是城市间在产业发展、城镇功能、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分工协作的区域载体。城镇密集地区在要素流动、市场开拓与维护、产业和城镇功能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一体化倾向和需求。这种联系和分工除了出现在城镇密集地区内部,也体现在城镇密集地区和外部空间的关系上,即城镇密集地区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而是一个开放的有机体,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发挥着重要的引擎和服务等作用。

戈特曼在其对大都市带的定义中,认为大都市带是由大都市区组合而成,在这种组合中,各个大都市区承担不同的功能,而整个大都市带保持功能的完整性,是多种城市职能作用的复合体,其中每个城市各具独立性和特色。竞争和合作,是城镇密集地区城市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些成熟的城镇密集地区在经过长期的磨合后,逐步从恶性竞争走向良性竞争,在市场机制和理性干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主要城市间主要职能有机分工的良好态势。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共有710万人口,略少于荷兰人口的一半,是荷兰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其环状城市带环抱着中央绿心的区域空间模式,曾被P.霍尔在《世界大城市》一书中倍加赞赏。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首都,重要的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和港口城市,加工业和轻工业中心;海牙是政府所在地,国际事务和外交活动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和全球机构所在地,第四大“联合国城市”;鹿特丹是重要的批发商业和重工业中心,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乌特勒支市位于国家主要的铁路、公路干线交汇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全国性会议中心;周边多个各具特点的中小城市,中央绿心是农业和休憩带,是荷兰精细农业和畜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杜宁睿,2000)。

作为区域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快速交通、现代信息技术等支撑下,城镇密集地区范围内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人们在就业、居住、教育、娱乐休闲等方面,可以打破行政区边界的限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选择。世界级大都市的通勤出行范围一般在100 km以内,50 km以内是大都市主要通勤圈。如此大范围的通勤出行,除了高速公路网、各类公路网络支撑私人小汽车的出行外,更重要的是各大都市地区都十分注重构建一个以铁路、市域轨道线路交通为主的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例如伦敦50 km通勤圈内郊区铁路线网密度达10 km/100 km2,50~100 km交通圈内郊区铁路的线网密度达8 km/100 km2,郊区铁路线网分布均匀,覆盖了整个大都市地区内的所有主要城市,形成了近20条主要通道,有些城市有两条或多条通道可达。东京50 km交通圈内的市域铁路全长2800 km多,铁路网密度高达20 km/100 km2以上,其中东京都多摩地区高达26 km/100 km2[2]

5)具有比较复杂的网络化地域空间结构

城镇密集地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具有明显阶段特征的历史过程。随着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演化、城镇数量的增多以及空间的拓展、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扩大,区域空间由独立中心城市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向多中心、多层次、各种功能空间复合交融的网络化空间演化。在城镇密集地区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区域内部的空间格局不断演化,区域外部空间不断拓展和交融,使区域由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变,区域联系由单一的点—轴联系向多元化、多方向的网络化联系演变。相对成熟的城镇密集区通常由数个大城市及其紧密联系的区域组成,核心城市间由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走廊相联系,各个核心城市的影响范围相互重叠形成胶粘状态。城市功能地域和吸引范围相互交错,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城乡统筹度高,基础设施网络化趋势明显,区域间的人流、物流等要素联系紧密。北美、欧洲的城镇密集地区都已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其多中心网络化的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对于城市间在资金、货物、服务、信息、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联系,约翰·弗里德曼称之为“功能性联系”,是构成城市间网络的一种形式。在功能性网络之外,克劳斯·昆兹曼(Klaus Kunzmann,1995)又定义了第二种网络,即战略性网络,强调作为政治—管理单元的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例如欧洲国家的城市联盟。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城镇密集区也是典型的多中心城镇密集地区,区域空间的网络化特征正在形成,但这种多中心的网络化结构更多体现在空间上,而功能上的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尚未进入战略性网络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