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专业意识培养与创造性学习

专业意识培养与创造性学习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在校乃至未来工作的各个阶段的成长,都起着积极的、潜在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专业意识与创造性学习的认识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是学者的社团,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是探索和传播普遍学问的场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站,是一个具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的统一有机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将走出“半人”时代,把培养全人作为自己的目标[1]。

专业意识培养与创造性学习

钟毓宁

(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武汉430068)

建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在校乃至未来工作的各个阶段的成长,都起着积极的、潜在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专业意识与创造性学习的认识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面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意识培养过程及其关键问题等方面介绍当今本科教育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作了粗浅分析,供同行参考。

1 现代大学理念视角下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是学者的社团,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是探索和传播普遍学问的场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站,是一个具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的统一有机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将走出“半人”时代,把培养全人作为自己的目标[1]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步入大众化阶段,全人教育的理念对我国大学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以具有鲜明道德意识、人格健全的社会人,具有持续学习发展能力的学习人,具有宽厚专业背景的技术人作为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2]。其中,社会人则着重强调培养的本科人才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博耶在《学院——美国本科教育的经验》的报告中指出,大学教育的重点应实行“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移。学习人,即在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要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把这种学习能力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技术人,不在于受教育者学到多少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在于其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已经开始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在日后的发展中需要相关知识时能恰当地运用。

全人教育提倡完整的本科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教育家弗来克斯纳曾经指出,专业是学术性的专业,是高深学问的专业[1]。因此,在本科教育中,专业教育是以高深学问为基础的学科教育,不是非学术性的职业教育。未来的工程师必须具有创造性,善于解决问题,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学科和系统的理解,并需要终身学习,善于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和掌握的技能[3]。我们应关注,一些大学在本科教育中注重进行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发展通用和跨学科的技能,而把学术和职业发展方向的教育延后到研究生阶段解决[4]

全人教育理念对学习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强调人类经验的完整性,其次注重意义而不是信息,最后强调通过经验学习。认为每个人都应通过与社区、与自然界以及与同情、和平之类的精神价值相联系,来寻找生命的认同、意义和目的。概括起来,就是大学要为学生创造以学习为中心的环境,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5]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对学习方式形成了革命性的冲击,学习方式多样化,更多的学习资源可以共享,学习进程更加灵活而富有弹性,同时学生需求走向个性化,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这些对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创造性学习要求。“当真正反映事物本质的知识按人类的需要组合起来并满足人们的希望时,智慧就会从知识背后呈现出来。”[6]高深的学问就转化为智慧,知识内化为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与专业意识培养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随着它们发生的新变化,深化对专业意识培养与创造性学习的认识是必要的。

2 基于意识要素的专业意识培养过程

意识包括四个要素:意识觉醒、意识内容、意识指向和意识情感[7]。意识觉醒的含义是,意识具有主观性,意识是个体的主观体验,而个体觉醒才会有各种主观体验。意识具有流动性,个体意识觉醒程度是变动的。意识内容主要指进入意识的事件和知识。个体体验的具体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体验某种情景、某种过程,或者是体会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意识指向的含义是,个体的体验总是使个体有进一步的意向,特别是在对所体验的内容意义了解的基础上,个体意向性更为明确。意识指向导致意识的定向流动。正是这些意向,使个体给自己提出各种目标,并且保证个体实现能动的活动。意识情感的含义是,个体不但有感觉方面的体验,而且有情绪和情感方面的体验。每一时刻的意识总会包含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都具有心理学的意义,在心理学中常把时程较短的感情称为情绪,把有长时程稳定性的感情称为情感。这种在情绪和情感方面的主观体验构成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个意识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意识觉醒要素,它为其他三个意识要素提供支持,而其他三个意识要素会影响意识觉醒。

从意识要素可以看出,意识形成的过程是个体不断产生意识觉醒、意识内容、意识指向和意识情感的动态过程。基于意识要素的分析,专业意识培养是一个个体在学习和实践中对专业主观体验不断强化的过程,不仅表现在大学本科的四年学习之中,也表现在未来的工作之中。

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时间宜划分连续的若干阶段,以培养学习热情、专业兴趣、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能力到社会责任为不同的阶段目标,通过提供以学习为中心的专业环境,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社会参与和合作学习来丰富个体主观体验,增强好奇心、探究心以及批判与创新的精神,不断强化专业意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赵建老师较早地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及主要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中论述了“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8]。裴咏之老师结合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论述了“加强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9]。他们的成果具有参考价值。

3 影响专业意识培养和创造性学习的关键问题

最佳的专业意识的形成,莫过于对专业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围绕专业意识培养和创造性学习,下面讨论其关键问题。

3.1 专业学生的能力定位

大学教育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但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窄训练,而是使学生不仅具有适应现实要求的素质,更具有长远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10]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规范给出了基本的描述。但是不同高校的条件和定位不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宜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的专门能力。

当前我国专业设置较多,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尚不成熟的专业,在专业理念上需要进一步凝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什么、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一直是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的重点话题,今天仍需要进一步深化。专业理念越清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越准确,越有利于建立学生的专业概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3.2 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从培养全人的角度看,全人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本科教育按宽专业口径实施,大学一二年级按专业门类培养,三四年级按现在的一级学科(甚至跨学科)或者稍窄的口径培养[1]

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核心在于课程体系的建立。为了避免本科教育中出现过度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应该学习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学改革经验。树立普通教育课程是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基础的观念,以整体知识观为理论指导,结合各自院校的特点,制定出各具特色的本科课程改革方案,致力于建立融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一体的连贯和完整的本科课程体系,将人文学科的学习作为本科教学战略的基础,学习跨学科课程成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以确保本科教育各个知识系统之间的本质联系,消除狭隘的本科教育的弊端,追求完整的本科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超越孤立的事实,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整体的知识观和综合的生活观,使学生能以时代最好的知识成熟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承担起公民的职责[10]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规范给出了基本的课程体系,但是各个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应将专业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之中,力求课程系统化、学生体验多样化、知识整体化。学生入校后有必要接受专业概论知识的教育,较快地接触专业概念,并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得到深化。

3.3 适于创造性学习的培养模式的改革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学要尊重人类生活与专业实践中的情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将学科、经验、问题作为课程的相对起点,以开放的态度设置大学课程[11]。第一,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一方面合理构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课程结构,另一方面增强综合性课程、边缘与交叉课程的比例。第二,将学习者个体经验作为大学课程相对起点,强调大学课程要珍视个体的体验价值。首先,大学课程要增加实践课程比例。一方面,大学要开设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培养主动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大学课程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其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学教师要成为学习经历的设计者,创造性地设置探究与互动的教育情景,丰富学习者的体验。第三,以问题作为大学课程的相对起点,旨在构建创造性教育课程,推动研究性学习。一是重在构建面向未来的创造性教育课程;二是要构建适合创造性教育课程的大学弹性教学运行机制;三是推动大学研究性学习方式变革。

除了教学之外,人才培养还需要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途径,也需要良好的氛围和环境[1]。美国高等教育专业组织建议,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应该贯穿本科生的全部教育实践,新生的教学计划应该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和研究性,中高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应与研究和实习结合起来[10]。学校应当创造机会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教师亲自指导的学习,创建以人为本的学习化社区。

当前各个院校纷纷创建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创新实验示范区、专业社会实习基地等,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或进入重点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培养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鼓励创造性学习的文化。但是,中国大学在建设创造性学习的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工作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郭明顺.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2):84-88.

[3]“2008机械工程之未来全球高峰会议”总结[EB/OL].http://www.cmes.org/cmes/ftp/2007xinwen/2008/meihao.htm.2008.

[4]韩震.社会发展与大学组织方式、教学方式及其功能的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9(4):23-27.

[5]吴立保,谢安邦.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学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8(1):69-74.

[6]约翰·布鲁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唐孝威.意识论: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赵建.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C].“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及主要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2003.

[9]裴咏之.加强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J].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1994,7(2):80-81.

[10]郭德红.美国本科课程改革:追求完整的本科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8,(5):34-39.

[11]欧阳文.学科、经验、问题:构成大学课程的三个相对起点[J].现代大学教育,2008(2):26-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