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的中国哲学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的中国哲学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尽管存在着某些不足,但对于我国的学术研究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因而,我认为我国的中国哲学史研究除了应继续发挥过去的优良学风外,还应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应树立严谨的学风,以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基础。
日本的中国哲学研究对我们的启示_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10)

四、日本的中国哲学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尽管存在着某些不足,但对于我国的学术研究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因而,我认为我国的中国哲学史研究除了应继续发挥过去的优良学风外,还应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应树立严谨的学风,以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在我国的哲学史研究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或过分强调为社会现实服务,以当时的政治原则来裁剪哲学史上的思想资料;或基本以西方哲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命题和思想;或受学术浮躁之风影响,学术论著以第二手乃至第三手资料为研究的主要依据,从而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现代化”、西洋化和肤浅化,与研究对象的原貌相去甚远。其病根是,缺乏对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仔细地阅读和全面地分析。我们并非反对历史与现实、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互动,并非拒绝在研究中参考后人、今人乃至外国学者的论著,而是强调: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的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哲学家的原典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离开了这一研究之本,其工作好似南辕北辙,其结论肯定是错误的。

第二,应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多学科的学者进行共同研究。中国古代的著名哲学家往往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如孔子既是哲学家,又是教育家和政治家,庄周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和美学家。如果仅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往往容易以偏概全,产生片面性。到了中国近代,情况就更加复杂。一位哲学家的思想来源,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的成分,又有西方近代思想的理论;既有自然科学的学说,又有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仅凭哲学工作者一方面的研究,有些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因而,对于中国哲学史上某些疑难问题,实行以哲学专业工作者为主,同时联合其他专业的学者一起研究的方法,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和全面的突破。日本京都大学狭间直树教授主持的梁启超与日本明治时代思想关系的研究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第三,应拓展学术的空间,开展对儒学海外传播史或东亚儒学史的研究。儒学虽起源于齐鲁大地,但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整个东亚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除了要研究中国境内的儒学发展史外,还应研究儒学在东亚的传播史,比较中、日、朝三个民族儒学的同与异,以促进东亚儒学研究界的互动,加深国内的儒学研究,更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儒学的历史作用和世界意义。

第四,应大力提高研究者(尤其是青年研究者)的外语水平,以适应21世纪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学术界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在文字上只要能阅读古文就行了,外文好不好没关系。如果说,因为种种原因这种观念在20世纪学术研究中仍有一定的适用性的话,那么,在世界一体化的21世纪这种观念就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必须更新。理由之一是,中国哲学与文化已逐渐成为一门国际学术界的“显学”,要与国外同行对话并吸取外国学者的优秀成果,必须精通一门外语。理由之二是,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新的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互动局面业已形成,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一起日益为世界各国研究人员所关注和喜爱,我国需要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者去宣传自己的民族哲学,以推动中国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溝口雄三,池田知久,小島毅.中国思想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7.

[2]浅野裕一,湯浅邦弘.諸子百家「再発見」——掘り起こされる古代中国思想.東京:岩波書店,2004.

[3]澤田多喜男.黄帝四経: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巻前古佚書.東京:知泉書館,2006.

[4]大東文化大學上海博楚簡研究班.上海博楚簡の研究.東京:大東文化大學大學院事務室,2007.

[5]東京大學郭店楚簡研究會.郭店楚簡の思想史的研究:第1-6卷.東京: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思想文化學研究室,1999.

[6]荒木見悟.陽明学と仏教心学.東京:研文社,2008.

[7]宇野精一.東洋思想の日本的展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7.

[8]東京大学百年史編集委員会.東京大學百年史:部局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7.

[9]京都大学百年史編集委員会.京都大学百年史.京都:京都大学後援会,1997.

[10]東北大学百年史編集委員会.東北大學百年史.仙台:東北大学研究教育振興財団,2003.

[11]溝口雄三.中国の衝撃.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4.

[12]湯浅邦弘.諸子百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9.

[13]浅野裕一.古代中国の宇宙論.東京:岩波書店,2006.

[14]武内義雄.武内義雄全集:第十巻.東京:角川書店,1979.

[15]岡田武彦.儒教精神と現代.東京:明徳出版社,1994.

[16]岡田武彦.東洋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東京:明徳出版社,2007.

[17]金谷治.儒家思想と道家思想.東京:平河出版社,1997.

[18]金谷治.金谷治中国思想論集.東京:平河出版社,1997.

[19]金谷治.易の話——『易経』と中国人の思考.東京:講談社,2003.

[20]金谷治.論語と私.東京:展望社,2001.

[21]中嶋隆藏.中国の文人像.東京:研文出版,2006.

[22]中嶋隆藏.六朝思想の研究——士大夫と仏教思想.京都:平樂寺書店,1985.

[23]徐水生.近代日本の知識人と中国哲学——日本の近代化における中国哲学の影響.東京:東方書店,2008.

[24]日外アソシエーツ.思想·哲学史.東京:紀伊國屋書店,2001.

[25]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26]李庆.日本汉学史:1-3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注释】

(1)本文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金(项目批准号07JJD770109)和武汉大学“海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沿追踪计划”项目的资助,特此感谢。

(2)徐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3)蜂屋邦夫.道家思想与佛教.隽雪梅,陈捷,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

(4)参见宇野精一.東洋思想の日本的展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7:251.

(5)参见宇野精一.東洋思想の日本的展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7:259-260.

(6)日本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此事发生在公元538年即钦明天皇七年。

(7)《古事記.祝詞》.東京:岩波書店,1958:42.

(8)《日本書纪》:上.東京:岩波書店,1965:77.

(9)《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69卷.東京:岩波書店,1964:70.

(10)《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69卷.東京:岩波書店,1964:92.

(11)《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69卷.東京:岩波書店,1964:109.

(12)《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69卷.東京:岩波書店,1964:115.

(13)《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69卷.東京:岩波書店,1964:123.

(14)《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69卷.東京:岩波書店,1964:130.

(15)《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69卷.東京:岩波書店,1964:147.

(16)福永光司一生任职多所大学,但最先任教于东京大学,故将其列入此。

(17)这三本著作的中文译本均由武汉大学萧萐父教授的弟子翻译,其中的《熊十力与新儒家哲学》中文版由萧萐父教授亲自作序。

(18)武内義雄.武内義雄全集:第一巻.東京:角川書店,1977:42.

(19)武内義雄.武内義雄全集:第十巻.東京:角川書店,1979:428.

(20)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曹峰,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3-5.

(21)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上.王启发,曹峰,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60.

(22)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上.王启发,曹峰,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72-73.

(23)参见金谷治.中国的传统思想与现代.于时化,译.东岳论丛,1993(2):49-50.

(24)参见金谷治.中国的传统思想与现代.于时化,译.东岳论丛,1993(2):50-52.

(25)参见辛冠洁,等.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 2-3.

(26)参见辛冠洁,等.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27.

(27)参见辛冠洁,等.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39.

(28)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索介然,龚颖,译.北京:中华书局,1997:3.

(29)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索介然,龚颖,译.北京:中华书局,1997:7.

(30)福永光司.荘子:古代中国の実存主義.東京:中央公论社,1985:20.

(31)福永光司.荘子:古代中国の実存主義.東京:中央公论社,1985:28.

(32)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

(33)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

(34)蜂屋邦夫.道家思想与佛教.隽雪梅,陈捷,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4.

(35)沟口雄三.中国思想和思想史研究的视角.王瑞根,译.文史哲,2002(3):8.

(36)沟口雄三.中国的思想.赵士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7.

(37)沟口雄三.中国的思想.赵士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9-80.

(38)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上.王启发,曹峰,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80-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